小A醫學百科 按字母 按身體部位 按科室

踝關節骨折介紹

  踝部骨折(fracture of ankle joint)較為多見,無論在日常生活中或運動場上均易發生。有人統計,踝部骨折加上踝部韌帶損傷,占全身損傷的4%~5%。

  踝部骨折多由間接暴力引起,如外翻、內翻或外旋等。根據暴力作用的大小、方向和受傷時足的位置而產生不同類型和程度的骨折。踝關節是負重關節,骨折均為關節內骨折,若對位不好,將形成創傷性踝關節炎,傷踝僵硬疼痛、行走困難、痛苦甚大。再者此類損傷,多為骨與韌帶的合並傷,應對骨折和韌帶損傷同樣重視和處理。


原因

  (一)發病原因

  踝骨節骨折多由於間接暴力引起。

  (二)發病機制

  對踝部骨折的分類各傢意見不一,原先骨折分類比較簡單,如按骨折的形態分為穩定性與不穩定性骨折兩類,或按骨折波及的部位范圍分為單踝、雙踝及三踝骨折等。


症狀

踝關節骨折早期癥狀有哪些?

  由於被突然意外的情況所驚嚇,有些傷者常回憶不起受傷時足所處的位置和著力的方向。

  1.癥狀 踝部劇烈疼痛、畸形,繼而出現腫脹和皮下淤血等。患者不能行走,嚴重時足部出現循環障礙。

  2.體征 常規體檢將加劇疼痛,故醫師在檢查時要手法輕柔。傷處有觸痛後再進一步借助輔助檢查以確診。

  3.Ashhurst和Bromer分類 按骨折發生的原因分為內翻、外翻、外旋及垂直壓縮等4型(圖1)。

  

 

  (1)內翻骨折:

  Ⅰ度:外踝骨折或外側韌帶損傷。

  Ⅱ度:在Ⅰ度基礎上加內踝骨折,內側半脫位(雙踝)。

  Ⅲ度:在Ⅱ度基礎上再加上後踝也骨折(3踝)。

  (2)外翻骨折:

  Ⅰ度:內踝骨折或內側韌帶損傷。

  Ⅱ度:在Ⅰ度基礎上加外踝骨折,或下脛腓韌帶斷裂,下脛腓分離或腓骨下端骨折,內側半脫位(雙踝)。

  Ⅲ度:在Ⅱ度基礎上再加上後踝也骨折(3踝)。

  (3)外旋骨折:

  Ⅰ度:外踝斜形或螺旋形骨折。

  Ⅱ度:在Ⅰ度基礎上加內踝撕脫骨折(雙踝)。

  Ⅲ度:在Ⅱ度基礎上再加上後踝骨折(3踝)。

  (4)垂直壓縮型骨折:足跟著地,足背屈致脛骨前緣骨折,距骨前脫位,或脛骨及兩踝粉碎骨折。

  4.Danis-Weber分類 根據腓骨骨折的水平位置和脛距關節面的相應關系,將踝關節骨折分為A、B、C 3型。腓骨骨折位置越高,脛腓韌帶損傷越重,

  踝穴不穩的危險性越大。

  A型:腓骨骨折線在踝關節平面以下,多為橫行撕脫性骨折,亦有僅撕脫外側副韌帶者,內踝無骨折,脛骨後緣及下脛腓韌帶聯合多半完整無損。

  B型:正位於下脛腓韌帶聯合水平的腓骨骨折,可伴有內踝撕脫骨折或三角韌帶損傷;脛骨後緣可以完整或顯示由後脛腓韌帶撕脫的三角骨塊。

  C型:腓骨骨折在下脛腓韌帶聯合與腓骨頭間的任何部位,內踝有撕脫骨折或三角韌帶損傷;脛骨下端後外側有骨折塊;下脛腓韌帶聯合多為撕裂。此型是外旋應力和某種沖擊暴力的合並作用。Weber認為踝關節有一處以上的骨折或韌帶損傷即是手術適應證。

  5.Lauge-Hansen分類 Lauge-Hansen通過屍體解剖和臨床實踐研究,將踝關節骨折分為5類。這種分類可反映出受傷時足的姿勢、外力的方向、韌帶損傷與骨折間的關聯,並同時能闡明骨折的嚴重程度,對指導手法整復,大有裨益,但較復雜。

  (1)旋前外展型:又稱之謂P-A型(pronation-abduction type),發生機制為當足部處於旋前位時遭受外展暴力所致。分為以下3度。

  Ⅰ度:引起內踝骨折或內側三角韌帶撕裂傷。

  Ⅱ度:在前者基礎上,因外力持續作用而引起下脛腓前韌帶(或下脛腓其他韌帶)損傷,或後踝撕脫骨折。

  Ⅲ度:在Ⅱ度基礎上再加上外踝骨折,此系外力持續作用所致。

  (2)旋後內收型:又稱為S-A型(supination-adduction type)。此型的損傷機制主要因為足部在旋後位時突然遭受內收的暴力所致,一般分為以下2度。

  Ⅰ度:外踝骨折(少見),或外側副韌帶斷裂(多見)。

  Ⅱ度:Ⅰ度損傷加內踝骨折。

  (3)旋前外旋型:又稱P-E-R型(pronation-external rotation type),系足部處於旋前位再加外旋暴力所致;一般分為4度。

  Ⅰ度:內踝骨折或三角韌帶撕裂。

  Ⅱ度:第Ⅰ度加下脛腓韌帶及骨間韌帶斷裂。

  Ⅲ度:第Ⅱ度加骨間膜撕裂和腓骨下方螺旋形骨折(外踝上方6~8cm處)。

  Ⅳ度:第Ⅲ度加後踝撕脫骨折。

  (4)旋後外旋型:簡稱S-E-R型(supination-external rotation type),系足處於旋後位受外旋暴力所致,臨床上多見。

  (5)垂直壓縮型 由高處落下所引起的踝部壓縮性骨折,一般分為:單純垂直壓縮型與復合外力壓縮型兩類。

  ①單純垂直壓縮型:又可分為:

  A.背伸型:引起脛骨前下緣骨折。

  B.蹠屈型:常引起脛骨後下緣骨折,以及脛骨遠端粉碎性骨折,亦可伴有腓骨下端骨折。

  ②復合垂直壓縮型:多因旋轉、內收、外展等暴力相結合而引起壓縮骨折的同時,內外踝等處亦伴有不同類型之骨折。

  外傷史,局部劇痛、畸形,繼而出現腫脹和皮下淤血等。患肢功能障礙,X線檢查可確定診斷及分類分型,進一步行CT掃描,發現某些細微骨折,必要時在麻醉下行應力下攝片。


飲食保健

踝關節骨折吃什麼好?

  骨折的食療方(資料僅供參考,具體請詢問醫生)

  早期

  三七10克,當歸10克,肉鴿1隻,共燉熟爛,湯肉並進,每日1次,連續7-10天。

  中期

  當歸10克,骨碎補15克,續斷10克,新鮮豬排或牛排骨250克,燉煮1小時以上,湯肉共進,連用2周

  後期

  枸杞子10克,骨碎補15克,續斷10克,苡米50克。將骨碎補與續斷先煎去渣,再入餘2味煮粥進食

  其它食療方

  方1 赤小豆適量煎服,加赤砂糖少許溫服之,本方適用於活血化瘀期。

  方2 豬骨頭1000克,黃豆250克,加水小火燒爛,加鹽薑調味分飲食之。

  方3 豬脊骨一具,洗凈,紅棗120克,蓮子90克,降香、生甘草各9克,加水小火燒爛,加薑鹽調味分多次飲之。

  方4 鮮湖蟹2隻,取肉(帶黃),待粳米粥熟時,入蟹肉,再加以適量生薑、醋和醬油服食,常服。

  方5 烏雄雞1隻(約500克),去皮毛內臟,洗凈,“三七”5克切,納入雞肚中,加少量黃酒,隔水清燉,熟後用醬油蘸服,常服。

  方6 生黃芪30~60克,濃煎取汁,加粳米100克,煮粥,早晚服食。

  方7 當歸20克,黃芪100克,嫩母雞1隻,加水同煮湯食用。

  方8 紫丹參50克,洗凈,加水煮,取汁,其汁與豬長骨1000克、黃豆250克同煮,待爛熟,加入少量桂皮、鹽即成。

  方9 生螃蟹500克,搗爛,熱黃酒沖服250克,餘渣敷患處,約半日“各各”有聲即好。用於骨折接骨。

  骨折最好吃什麼

  早期

  飲食配合原則上以清淡為主,如蔬菜、蛋類、豆制品、水果、魚湯、瘦肉等

  中期

  骨頭湯、田七煲雞、動物肝臟

  後期

  老母雞湯、豬骨湯、羊骨湯、鹿筋湯、燉水魚等,能飲酒者可選用杜仲骨碎補酒、雞血藤酒、虎骨木瓜酒等

  骨折不宜吃什麼

  早期忌酸辣、燥熱、油膩的東西,尤不可過早施以肥膩滋補之品,如骨頭湯、肥雞、燉水魚等。另外,果子露,白糖也不宜


護理

踝關節骨折應該如何護理?

    食療:

  早期(1~2周)

  此時受傷部位腫脹疼痛明顯,經絡阻滯不通,氣血運行不暢,此一時期的治療以活血化淤,行氣消腫為主。飲食上以清淡為主,宜多食蔬菜、蛋類、豆制品、水果、魚湯、瘦肉等。忌食酸辣、燥熱、油膩,尤其不應過早地進食肥膩滋補的食品,如骨頭湯、肥雞、牛羊肉等,否則可能導致淤血積滯難以消散,使骨痂生長遲緩,影響日後關節功能的恢復。

  推薦食療方——桃仁粥:取桃仁15克,紅糖適量,將桃仁搗爛,水浸後研汁去渣,加入紅糖、粳米,加水400毫升,一起熟爛成粥即可。每天吃2次,連續吃7~10天,具有活血化淤、消腫止痛的作用。

  中期(2~4周)

  此時骨折處的淤腫有所減輕,但淤傷尚未化盡,骨痂開始形成。治療應以和營止痛、祛淤生新、接骨續筋為主。飲食上宜由清淡轉為適當的高營養補充,可在初期的食譜上增加骨頭湯、田七煲雞等,以補充更多的維生素A、D,鈣及蛋白質。

  推薦食療方——當歸排骨湯:取當歸10克,骨碎補15克,續斷10克,新鮮豬排骨或牛排骨250克,加水燉煮1小時以上,連湯帶肉一起服用,每天1次,連吃1~2周。有助於祛淤續斷。

  後期(4周以上)

  此時,骨折部淤腫已基本吸收,骨痂開始生長,治療上講究一個“補”字——通過補益肝腎、氣血,促進更牢固的骨痂生成。飲食上可以補虛為主,食譜可再配以老母雞湯、豬骨湯、羊骨湯、鹿筋湯、燉水魚等。

  推薦食療方——當歸生薑羊肉湯:取當歸20克,生薑12克,羊肉300克,加水1500毫升,一起放入鍋中煮爛至熟即可。食肉喝湯,每天1次。本方具有養血活血、溫經散寒、止痛的作用,特別適於骨折後期及年老體虛患者。

 


治療

踝關節骨折治療前的註意事項?

骨折的急救: (一)一般處理:凡有骨折可疑的病人,均應按骨折處理。首先搶救生命。閉合性骨折有穿破皮膚,損傷血管、神經的危險時,應盡量消除顯著的移位,然後用夾板固定。 (二)創口包紮:若骨折端已戳出創口,並已污染,但未壓迫血管神經時,不應立即復位,以免將污物帶進創口深處。若在包紮創口時骨折端已自行滑回創口內,須向負責醫師說明,促其註意。 (三)妥善固定:骨折急救處理時最重要的一項。 急救固定的目的有三:(1)避免骨折端在搬運時移動而更多地損傷軟組織、血管、神經或內臟;(2)骨折固定後即可止痛,有利於防止休克;(3)便於運輸。 (四)迅速運輸 治療骨折的原則:復位、固定和功能鍛煉。

保健品查詢踝關節骨折中醫治療方法

  1 薰洗療法

  1.1 藥物組成 紅花10g、川牛膝10g、細辛10g、伸筋草15g、當歸15g、川芎15g、透骨草15g、防風10g、桂枝10g、秦艽15g、海桐皮15g、木瓜15g、蘇木10g、五加皮10g、三棱10g、莪術10g。

  1.2 方法 諸藥放入較大煎藥罐內(禁鋁、鐵質藥罐),加水2000ml,加醋500ml,先用冷水浸泡30分鐘,大火煎開5分鐘,小火再煎30分鐘。將藥液濾出後,藥罐內再加水2000ml大火煎開,小火再煎30分鐘,再次濾出藥液,兩液混和煎開取下。患足放在藥液上薰蒸,待藥液溫度降至50℃左右時,將患足放入液中浸泡,直至藥液變涼為止,每日二次,該藥液可反復使用。一般冬春兩季可用5天左右,夏秋兩季可用3天左右。

  2 手法按摩

  手法多采取按揉、摩擦、拔伸、搖等法。患者仰俯:醫者先點按足三裡、太溪、昆侖、丘墟、絕骨、太沖等穴,以舒通經絡之氣,再以揉、摩、擦等法由上而下在小腿及踝關節周圍施術,以行氣活血,程度以皮膚發熱為度,然後醫者一手抓握跟腱,一手握前足,囑患者放松踝部,持續牽引數秒後先將患足左右輕輕搖擺,內翻、外翻,再行背屈,蹠屈手法,記抓握跟腱之手應配合,背屈時上推,蹠屈時下提。最後行左右旋轉法。一般以上治療每日可進行1~2次手法力度應以先輕後重,循序漸進為原則,逐漸增強幅度及活動范圍。

中藥材查詢踝關節骨折西醫治療方法

(一)治療

  1.內踝骨折 無移位的內踝骨折一般采用石膏固定治療,但在個別情況下,對踝關節功能要求較高的患者,應行內固定以促進骨折愈合及康復。移位的內踝骨折應采取手術治療,因為持續的移位可以造成距骨傾斜並導致足內翻畸形。內踝尖端撕脫骨折與踝穴受累者不同,前者穩定性較好,除非有明顯的移位,一般不需內固定。如果癥狀明顯,可行延遲內固定。常用2枚松質骨加壓螺絲釘在垂直於骨折的方向固定內踝;較小的骨折塊可用1枚松質骨加壓螺絲釘及1枚防止旋轉的克氏針固定;對於骨折塊太小或粉碎性骨折不能用螺絲釘固定者,可用2枚克氏針及張力帶鋼絲固定;對於延伸至幹骺端的垂直型骨折,則需采用小型弧形支撐鋼板進行穩妥固定。

  雖然不銹鋼植入物最常用於內踝骨折,但安全有效的可吸收性植入物具有明顯的理論優點,即愈合後不需再切開取出植入物,並可防止螺絲釘帽周圍皮膚軟組織的突起和觸痛。

  內踝遠端骨折塊一般向下、向前移位,且常有小的骨膜皺褶嵌入骨折。用刮勺或骨膜起子清除嵌入骨折的骨膜,顯露齒狀骨折面。清除小的、松散的骨或軟骨碎片,大的骨或軟骨塊應保留並通過移植骨塊來支撐。用持骨器或巾鉗將內踝骨折復位至正常位置並予以維持,然後,鉆入2枚光滑的克氏針,橫穿骨折部位做暫時固定。攝正側位X線片檢查骨折復位情況。如果復位滿意,拔除其中1枚克氏針並擰入1枚拉力螺絲釘,然後拔除置換另1枚克氏針。

  仔細檢查關節內情況,特別是內上角,確保螺絲釘沒有通過關節面。攝X線片觀察螺絲釘及骨折的位置。如果內踝骨折塊很小或粉碎,已不可能用螺絲釘固定,在這種情況下,可用幾枚克氏針或張力帶鋼絲固定。內踝大塊的垂直骨折,且其近側粉碎時,需用支撐鋼板固定以防止骨折再移位,通常用一塊小的1/3管型鋼板。由於該部位皮膚覆蓋條件差,在應用體積較大的金屬固定物時,應特別小心以免傷口發生並發癥。

  術後石膏後托固定踝關節於中立位,並抬高患肢。如果骨質條件好且內固定牢固,2~4天後可去除石膏後托,改用可卸夾板或石膏靴固定,然後開始練習關節活動。6周內限制負重,如果骨折愈合較好,6周後開始部分負重,完全負重一般在12周以後。

  如果皮膚條件、骨質或其他因素影響瞭固定的牢固程度,骨折保護時間必須延長。根據骨折固定的穩定程度,可用短腿或長腿非負重管型石膏固定。如果應用長腿管型,4~6周後可更換短腿管型。在骨折良好愈合之前,病人的踝部不允許負重(8~12周)。其後改用可行走短腿管型,並逐漸開始負重。當骨折完全愈合後,去除管型石膏。

  2.外踝骨折 如果腓骨骨折是雙踝骨折的一部分,我們通常在內踝固定之前,先將外踝或腓骨骨折復位內固定。通過前外側縱行切口顯露外踝及脛骨幹遠端,保護腓腸神經及腓淺神經。如果骨折線完全為斜行,且兩骨折端完整無碎骨片,可用2枚拉力螺絲釘由前向後擰入,以使骨折塊間產生加壓作用。螺絲釘間隔約1cm。選擇螺絲釘長度很重要,其必須穿透後側骨皮質才能保證固定,但又不能穿出太多而影響脛骨肌膜鞘。如為橫行骨折,可采用髓內固定。縱行分開跟腓韌帶的纖維,顯露外踝尖端。插入Rush棒、腓骨交鎖棒或其他髓內器械,經骨折線到達骨折近端髓腔。當應用髓內釘固定時註意勿使外踝向距骨傾斜。髓內釘的進釘點宜選在外踝尖部的外側面,因為髓內釘為直行,不註意可引起外踝向距骨傾斜,造成踝穴狹窄,踝關節活動度減小。將髓內釘塑形可避免這類錯誤。如果骨折在脛骨關節面以下,遠端骨塊較小且骨質正常,可用髓內型踝螺絲釘固定,較高大的患者可用6.5mm拉力螺絲釘。踝螺絲釘也可以輕度傾斜,以使其穿透腓骨近側骨折段的內側皮質。對有骨質疏松的患者,可用克氏針由外側向內側斜行穿過遠近側骨折塊,並用張力帶鋼絲加固。

  骨折必須解剖復位並維持腓骨的長度。如果骨折在韌帶聯合平面以上,對已解剖復位的小骨折塊,應用1/3管型鋼板可以提供滿意固定。較高大的患者,可用動力加壓鋼板固定。鋼板可增強拉力螺絲釘的固定作用,或者用於跨過粉碎性的骨折段。通常將3枚皮質骨螺絲釘置於骨折近端腓骨幹上,將2~3枚螺絲釘置於骨折的遠端,經單側皮質骨的松質骨螺絲釘放置在脛骨下關節面以下。如果鋼板置於後外側,它將起到防滑鋼板的作用。

  對於骨質疏松或踝部軟組織覆蓋差的患者,復位後可用克氏針從腓骨遠端骨折塊斜行穿入脛骨來固定。

  3.雙踝骨折 雙踝骨折同時破壞瞭內、外側的踝關節穩定結構,移位減少瞭脛距關節接觸面積,並改變瞭關節運動力學。雖常能做到閉合復位,但消腫後不能維持正常的解剖位置。故幾乎所有的雙踝骨折,都應行雙踝的切開復位及內固定治療。一般關節周圍骨折,特別是踝關節骨折的手術治療,應限制在兩個時期,即早期和晚期。切開復位內固定可在損傷後最初的12h內進行,否則由於廣泛的腫脹而延遲至傷後2~3周手術。在手術中,如果軟組織過度腫脹,必要時可延遲關閉切口或植皮。對於那些有嚴重閉合性軟組織損傷及骨折部位皮膚起水泡的患者是更為合適的。骨折脫位需延遲切開復位者,應立即行閉合復位和夾板固定,以防止皮膚壞死。

  4.下脛腓韌帶聯合損傷 韌帶聯合由下脛腓前韌帶、骨間韌帶、下脛腓後韌帶及下脛腓橫韌帶四部分組成,其中骨間韌帶是骨間膜的延續,最堅固,而韌帶聯合損傷即指上述四條韌帶的不同損傷組合。韌帶聯合損傷最常見的損傷機制是旋前外旋、旋前外展,較少見的是旋後外旋(Danis-Weber B和C型損傷)。這些外力引起距骨在踝穴內外展或外旋,導致韌帶聯合斷裂。恢復下脛腓韌帶聯合的解剖關系非常必要。如果腓骨在下脛腓聯合平面以上骨折,則認為該聯合已斷裂,因此,必須達到解剖復位。以前,所有的韌帶聯合損傷都必須考慮行內固定,但最近Bden等在屍體解剖研究中證實,如果踝關節內側未損傷,韌帶聯合的撕裂並不會引起踝關節不穩;如果存在踝關節內側損傷,並且韌帶聯合撕裂向踝關節近側延伸超過4.5cm,將改變踝關節的生物力學特性,但韌帶聯合撕裂向踝關節近側延伸小於3cm,則不然;韌帶聯合撕裂在3~4.5cm之間,將產生不同的結果。故如果韌帶聯合在踝關節平面以上損傷小於3cm,或者內、外踝損傷經內踝固定或三角韌帶修復後獲得穩定,則沒有必要在韌帶聯合處做固定。

  目前明確的在韌帶聯合處做固定的指征是:①韌帶聯合損傷向關節面近側延伸超過3cm,且內側(三角韌帶)損傷未修復者;②韌帶聯合損傷合並不準備固定的腓骨近側骨折,且內側損傷不能被固定者。

  在術中判斷韌帶聯合的完整性,可用骨鉤或骨鉗抓住固定的腓骨並向外牽拉,如果向外側移位超過3~4mm,韌帶聯合處就需要固定。術中X線片顯示外踝內側壁與脛骨後踝外側壁之間的清晰間隙應小於5mm,如間隙增寬,則表明韌帶聯合損傷未復位。外旋應力側位X線片上的腓骨後側移位,比在踝穴應力下X線片所測量的移位更能準確地反映韌帶聯合解剖分離的程度。

  有多種方法固定韌帶聯合,最常用的是螺絲釘或斜穿鋼針經外踝至脛骨下端。這些鋼針及螺絲釘不僅保持瞭下脛腓關節的解剖復位,也穩定和固定瞭踝穴的外側支持結構。螺絲釘應通過腓骨兩側及脛骨一側或兩側的骨皮質。

  對聯合韌帶螺絲釘是否需取出及何時取出,仍有爭議。文獻上報道出入很大,既有允許負重之前(6~8周)常規取釘者,亦有直到骨折完全愈合且因此出現癥狀時再取釘者。提倡取釘者的理由是下脛腓關節固定擾亂瞭踝關節的力學機制,限制瞭背屈時的腓骨正常外旋運動。然而,過早取釘可能會引起韌帶聯合再分離。也有報道帶釘負重的病例發生瞭螺絲釘斷裂。如果通過三面皮質骨固定,螺絲釘一般是松動而不斷裂,可能不影響踝關節正常力學機制。如果通過四面皮質骨固定,發生斷釘後兩側斷端可較容易取出。一般說來,將晚期產生的韌帶聯合再分離與斷釘相比較,前者是更難處理的臨床問題,因此,建議保留螺釘至少12周。

  在螺絲釘固定之前,韌帶聯合必須解剖復位,並暫時用克氏針或持骨鉗固定。螺絲釘的擰入位置應在脛骨踝關節面以上2~3cm,與關節面平行,並應向前呈30°角以便其與下脛腓關節垂直。若螺絲釘的位置太靠上,可能使腓骨畸形並致踝穴增寬;假如螺絲釘不與踝關節面平行,腓骨可能向近端移位;如果螺絲釘沒有與下脛腓關節垂直,腓骨可能依然向外側移位。此外,韌帶聯合螺絲釘必須在踝關節最大程度背屈時擰緊,這是因為距骨前寬後窄,若以較窄的距骨後部確定踝穴寬度,將造成踝關節背屈功能受限。如果用小鋼板固定腓骨骨折,這枚韌帶聯合螺絲釘可以作為將鋼板固定於腓骨外側的螺絲釘之一來應用。

  5.三角韌帶撕裂合並外踝骨折 三角韌帶撕裂伴隨外踝骨折,其受傷機制與造成雙踝骨折者相同,即由足部旋後一外旋所致。所不同的是內踝未發生骨折,而是三角韌帶撕裂,並使距骨向外側脫位。通常踝關節的前側關節囊也被撕裂。三角韌帶,尤其是它的深層結構,對於踝關節的穩定性非常重要,因為它可以防止距骨向外側脫位和外旋。當外踝骨折伴有踝關節內側面壓痛、腫脹和血腫時,應懷疑合並有三角韌帶撕裂。常規的踝關節前後位X線片可能顯示距骨沒有向外移位,但當攝踝關節旋後和外旋應力位X線片時,可發現距骨移位及傾斜,並顯示踝穴內側間隙明顯增寬。

  由於距骨在踝穴內的移位,這類損傷難以閉合治療。距骨外移1mm,脛距關節的有效負重面積將減少20%~40%,如果外移5mm則可減少80%。如果選擇閉合治療,應密切隨訪觀察距骨移位情況。在皮膚條件、病人年齡及一般情況允許的情況下,這種損傷的最佳治療是行脛骨切開復位內固定,同時進行或不予三角韌帶修復。如果隻修復三角韌帶,盡管術後用管型石膏固定,距骨仍可向外移位。如果隻固定脛骨,三角韌帶斷端可能嵌於內踝與距骨之間,從而影響骨折的準確復位,或者造成愈合後此韌帶松弛。不常規探查踝關節內側,即使復位看起來滿意,三角韌帶的一些纖維可能嵌在內踝與距骨之間,仍可導致晚期移位。內側顯露隻需少許手術剝離,醫師即能將三角韌帶清除出踝穴,而且如果需要的話,也提供瞭修復三角韌帶的機會。

  外踝骨折可用幾種不同的方法固定,最常用的是1/3管型鋼板及3.5mm皮質骨螺絲釘固定。長斜行骨折可單獨用拉力螺絲釘固定,位於脛骨下關節面以下的骨折(Danis-Weber A型骨折)可用踝拉力螺絲釘或克氏針張力帶鋼絲固定。也可用克氏針通過腓骨遠端骨折塊斜行穿入脛骨固定。髓內Rush棒可用於外踝的橫行骨折,但Rush棒不能控制旋轉。交鎖髓內針已經用於腓骨骨折的固定。

  6.三踝骨折 三踝骨折較其他類型的踝部骨折更常需要切開復位,三踝骨折的治療效果常不如雙踝骨折。三踝骨折多由外展或外旋損傷造成。除內踝骨折和腓骨骨折外,脛骨關節面後唇骨折移位,造成踝關節後外側脫位及伴隨足部旋後的外旋畸形。內踝可能保持完整,而代之以三角韌帶的撕裂。

  三踝骨折切開復位的原則及指征與前面列出的雙踝骨折相同,後踝或脛後骨折塊切開復位的指征主要取決於骨折塊的大小及脫位程度。如果後踝骨折塊累及25%~30%的負重面,應行解剖復位及內固定。如果骨折塊累及的關節面小於1/4,此時脛骨前部關節面較大,足以提供穩定的負重面,並且距骨能被保持在正確位置,因此,一般不會出現後遺癥(圖2)。將腓骨解剖復位並堅固內固定之後,常使脛後骨折獲得滿意復位,這是因為骨折塊最常發生於後外側,且通過後脛腓韌帶與腓骨相連。如果脛骨後骨折塊較小,即使向近側移位也不會出現後遺癥,但如果距骨與脛骨關節面發生向後半脫位,即使很輕微也不能接受。如果持續存在一個臺階或超過2~3mm的間隙、或持續性向後不穩,那麼就需行切開復位。脛骨骨折塊向後向近側移位,在骨折部位產生偏置。由於足部後移,造成距骨的負重面與不規則的脛骨下關節面不能吻合,活動和負重可導致嚴重的創傷性關節炎。

  

  在三踝骨折中,當後側骨折塊相當於關節面的1/3或更大時,可采用後外側入路或采用經腓骨入路。通過這個入路比其他入路更能清楚地看到脛骨後骨折塊的關節面,特別是常見的脛骨後外側剪切骨折。

  7.踝關節脛骨前緣骨折 踝部脛骨骨前緣骨折與後緣骨折雖然骨折位置相反,但治療上大致相同。然而有一點不同:因為前緣骨折通常由高處墜落使足和踝極度背屈所引起,這種骨折使脛骨下關節面受到的擠壓更為嚴重,所以,脛骨踝關節面可能難於達到完全的恢復。如果需要,合並內、外踝骨折的治療如前所述。手術應在傷後24小時內或延遲至軟組織條件改善後進行。

  8.脛骨遠端平臺骨折 脛骨遠端平臺骨折、Pilon骨折或脛骨遠端爆裂骨折,這些名詞均用來描述脛骨下端經關節面的骨折。這些名稱均表達特定的骨骺損傷,從低能量的旋轉暴力引起,到車禍或高處墜落的高能量軸向壓縮暴力引起。高能量所致的骨折常為開放性損傷,或伴有嚴重的軟組織閉合性創傷。骨折可有明顯的幹骺端或關節面粉碎,並向骨幹延伸。為選擇理想的治療方案和評價預後,對這些骨折進行分類非常重要。85%的病人有腓骨骨折,距骨的損傷程度有所不同。踝部旋轉骨折,可以被看作是從單踝骨折到雙踝骨折、再到累及關節面的脛骨遠端骨折這樣一個連續的進展過程。

  脛骨遠端關節內骨折有多種治療方法,包括石膏固定、牽引、拉力螺絲釘固定、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以及外固定器固定等。有三種類型的外固定器已應用於這種骨折的治療:即傳統的跨越踝關節的半針外固定器,允許踝關節活動的帶關節的半針外固定器,不跨越踝關節的聯合張力帶鋼絲及半針的混合型外固定器。對於關節面廣泛粉碎骨折及距骨嚴重損傷者,可有選擇性地初期行關節融合術。

  當制定治療計劃時,下列幾種因素必須予以考慮:損傷的機制,是高能還是低能損傷,?饌ǔS牘趨籃腿磣櫓鶘順潭認嘁恢?;根據粉碎及脫位的程度和部位來確定骨折類型;此外,X線平片及CT掃描等檢查十分必要,其對確定骨折線的方向、關節面骨折塊的大小和移位情況、關節粉碎的范圍具有重要的作用。一些嚴重的粉碎性骨折不可能達到解剖復位。準確地評價軟組織損傷程度也十分重要,開放傷可按Gustilo系統進行分類。雖然閉合性軟組織傷可能不像開放性損傷那樣明顯,但它有時也可能相當嚴重,尤其是當對此認識不足時,將對治療結果產生不良的影響。應對肢體進行仔細檢查,包括血管損傷征象、肢體腫脹情況、骨折部位的皮膚水泡、軟組織受碾壓情況、閉合性脫套傷、骨一筋膜間室綜合征等。如果采用石膏固定,應該密切觀察移位情況,且6周內避免負重。跟骨牽引,適於作為合並軟組織腫脹的嚴重骨折的暫時固定,但很少單獨使用作為最終的治療方法。通過韌帶整復及允許病人肢體活動,外固定器同樣能達到骨折復位?哪康摹6雜贏O分類的B1、B2和穩定的C1型骨折,可采用經皮或小切口的方式,用螺絲釘做有限固定,並輔以石膏外固定。如果對骨折的穩定性有任何疑慮,可用外固定器替代石膏固定。

  對移位骨折,手術治療優於非手術治療。切開復位鋼板螺絲釘內固定治療脛骨Pilon骨折的方法,該方法遵循瞭解剖復位、堅固內固定及早期活動的AO原則。

  (二)預後

  閉合復位或手術復位後,有良好的內、外固定,一般預後良好。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踝關節骨折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

檢查

踝關節骨折應該做哪些檢查?

  無相關實驗室檢查。

  1.常規X線攝片 一般情況下,踝關節正側位X線片,即可得到正確的診斷和分類分型。攝正位片時,應將小腿內旋20°,使通過踝關節的軸線與X線平行。在此踝關節正位片上,正常踝關節可見:

  (1)踝關節間隙平行,間距相等。

  (2)踝關節的“Shenton”線光滑無階梯狀。所謂“Shenton”線指脛骨下端關節面,其軟骨下致密骨質的輪廓,通過下脛腓韌帶聯合間隙,和腓骨內側的一小骨突起,成一連續弧形連線。腓骨上小突起,正對脛骨下關節面的軟骨下骨質水平。

  (3)距骨外側關節面的遠端與腓骨遠端隱窩(腓骨肌腱所在處)也連續成一弧線。

  踝關節骨折時,小腿20°內旋正位X線片可見:

  ①踝關節面不平行,間距不等。

  ②上述“Shenton”線發生階梯改變,不相銜接。

  ③距骨外側關節面的遠端與腓骨隱窩不成連續弧線。

  2.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T) CT能分辨出普通X線片上不易察覺的踝關節冠狀、矢狀骨折線及某些微小骨折。必要時可考慮選擇。

  3.特殊檢查 有必要時麻醉後在應力下攝片,根據需要在內翻、外翻、背屈、蹠屈應力下攝踝關節正位,側位片,在旋前-外旋型骨折,可發生高位腓骨骨折,勿忘檢查,若有可能,務必攝片確診。


鑑別

踝關節骨折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目前暫無相關資料


並發症

踝關節骨折可以並發哪些疾病?

無相關資料。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踝關節骨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