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醫學百科 按字母 按身體部位 按科室

外耳道真菌病介紹

  外耳道真菌病(otomycosis externa)是外耳道的真菌感染性疾病。


原因

  真菌易在溫暖潮濕環境生長繁殖。當外耳道進水或積極存分泌物、常滴用抗生素液等情況下、較易受真菌感染,常見有青黴素、曲黴菌及白色念珠菌等。


症狀

外耳道真菌病早期癥狀有哪些?

  耳內發癢,有的感奇癢,以夜間為甚。檢查見外耳道和鼓覆蓋有黃色或白色粉末狀或絨毛狀苔膜,有時分泌物或痂皮呈筒狀,除去後見患處略充血潮濕。合並細菌感染時,可有耳痛、流膿。輕者亦可無癥狀,僅檢查時發現。


飲食保健

外耳道真菌病吃什麼好?

 


護理

外耳道真菌病應該如何護理?

 


治療

外耳道真菌病治療前的註意事項?

  (1)戒除挖耳習慣,尤其是不要用不潔之物挖耳。

  (2)保持外耳道清潔、幹燥。

  (3)積極治療化膿性中耳炎,有效地使用各種抗菌素滴耳液。

保健品查詢外耳道真菌病中醫治療方法

暫無相關信息

中藥材查詢外耳道真菌病西醫治療方法

  清除外耳道內的所有痂皮和分泌物,用1~2%柳酸酒精或1~2%麝香草酚酒精、1:1000新潔爾滅酒精塗耳。也可用制黴菌素噴於外耳道或塗用達克寧霜劑。盡量保持外耳道幹燥。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外耳道真菌病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

檢查

外耳道真菌病應該做哪些檢查?

  將清除下的痂皮作塗片,加1~2滴10%氫氧化鈉(鉀)液,於顯微鏡下可查見菌絲和孢子。亦可作培養檢查。


鑑別

外耳道真菌病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與慢性外耳道炎鑒別。慢性外耳道炎僅有不適或癢感,耳道皮膚充血或增厚、覆有膿痂但無黴苔生長,作細菌培養或顯微鏡檢查可區別。

  外耳道炎為外耳道皮膚的急性或慢性炎癥;真菌感染則稱外耳道真菌病。性外耳道炎患者覺耳部刺癢、灼熱感,在顳下頜關節運動財感到耳內疼痛。起初分泌物為稀薄的漿液性分泌物,後漸變粘稅。真菌性者外耳道有青煙色、黑色或黃白色黴苔,可見菌絲,與皮膚接觸處呈痂狀。
 


並發症

外耳道真菌病可以並發哪些疾病?

  易合並其它感染。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外耳道真菌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