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醫學百科 按字母 按身體部位 按科室

放線菌病介紹

  放線菌病(actinomycosis)主要是以色列氏放線菌(actinomyces israeli)引起的一種慢性化膿性炎癥。有瘺管形成並流出帶硫磺色顆粒的膿液。根據現代的生物學分類,放線菌不屬於真菌而屬於一種厭氧細菌。由於它所引起的病變與黴菌病相似,以及按照過去的習慣,通常仍將放線菌病與真菌病一起敘述。放線菌有細胞壁,其化學成分與細菌相似,沒有核膜。菌體呈細絲狀,與真菌相似,菌絲的粗細與普通桿菌相似,一般直徑不超過1μm。菌絲分支,可斷裂為桿狀。

  隨抗生素的廣泛應用,本病發病率有下降趨勢。


原因

  病原菌有伊氏放線菌(以色列放線菌),牛放線菌(牛型放線菌),奈氏放線菌(賴氏放線菌),粘放線菌(A.wiscosis),丙酸放線菌(A.propionica)及埃氏放線菌(Bifidobacteriumeriksonii)等。引起人類放線菌病常見的病原菌主要是放線菌屬中的以色列放線菌、牛型放線菌和賴氏放線菌,還有蛛網膜菌屬的丙酸蛛網菌和雙歧桿菌屬的艾氏雙歧桿菌。

  感染來源:

  內源性:常存在人的齲齒、扁桃體內,在外傷、炎癥、拔牙、口腔的外科手術後可引起感染。

  外源性:被咬傷引起的原發性皮膚放線菌病。

  發病機制

  細菌須通過牙感染、操作或抽吸牙感染碎屑造成的黏膜破損,進入組織,才能致病。可通過吞咽或吸入帶菌物質進入胃腸或肺。還可通過下消化道穿孔進入腹腔,婦女則可在生殖道發生上行性感染。可通過氣管傳播。極少數是通過血行播散。

  感染後常合並細菌感染,損害由中心逐漸通過竇道,向周圍蔓延,侵犯皮膚、皮下組織、肌肉、筋膜、骨骼及內臟等處。

  放線菌好侵犯結締組織,主要發生於頸面部和胸腹器官。但是腹膜抵抗力較強,故腹部放線菌病很少穿過腹膜形成瘺管下。頜骨則易被感染。肌肉和神經很少波及;其他骨骼也很少感染。


症狀

放線菌病早期癥狀有哪些?

  放線菌的種類很多。在自然界分佈極廣,空氣、土壤、水源中都有放線菌存在。

  1.頸面型

  占60%~63%,最常見的感染部位為頸面交界部位及下頜角、牙槽嵴。

  初期:面頸部交界處出現皮下結節,局部輕度水腫,隨之結節逐漸變硬、增大如木板樣,並與皮膚粘連,皮膚表面高低不平呈暗紅或紫紅色。繼而腫塊軟化形成膿腫,破潰後形成多發性竇道,排出物有臭味,在膿液內可見直徑1~2mm呈分葉狀的淡黃色堅實的“硫磺顆粒”,具有診斷價值。如無繼發感染,疼痛一般不嚴重,局部淋巴結也不腫大,患者一般健康亦不受影響,主觀感覺輕微,局部可有痛感或張口困難。。但因咀嚼肌受累可出現牙關緊張,咀嚼功能受影響。

  晚期:損害可蔓延至舌、唾液腺、下頜骨(引起骨膜炎、骨髓炎以至死骨形成)、上頜竇、顱骨、腦、 眼、中耳以及頸、胸部等。

  2.胸部型

  占10%~15%,最常見的感染部位為肺門和肺底。

  初期:開始幾周有不規則發熱、咳嗽、咯痰、胸痛,但無咯血。隨著病情發展,肺中出現小膿瘍,痰液呈黏液性帶血絲,提示肺實質有破壞。

  晚期:損害向胸膜和胸壁蔓延,引起膿胸和瘺管,排出大量帶硫磺色顆粒的膿痰,有助於診斷。胸片所見類似肺炎、肺膿瘍或肺部腫瘤。患者可出現進行性消瘦、發熱、乏力、貧血、夜間盜汗和呼吸困難等癥狀。

  3.腹部型

  占18%~28%,最常見的感染部位為闌尾和結腸。

  初期:臨床表現類似於急性、亞急性或慢性闌尾炎。繼而,在回盲部或其他部位出現邊界不清的不規則腫塊,類似癌腫。腹部腫塊變大並與腹壁粘連,穿破腹壁後可形成多發性竇道,流出的膿液中可見“硫磺顆粒”。患者可有畏寒、發熱、盜汗、乏力、消瘦、惡心、嘔吐及腸絞痛等癥狀。肝臟、膽囊及輸卵管也可見放線菌感染,起病隱匿,臨床表現與受累臟器部位有關。如肝臟受累可出現肝大、黃疸等。

  晚期:蔓延至膀胱、輸卵管、肝膽、腰肌和脊椎。還可上行波及胸腔,也可經血液轉移至中樞神經系統等部位引起相應病變。由於腹壁竇道形成之前,腹部型放線菌病難以發現,所以相當部分的病例是在剖腹探查時才被確診。

  4. 其他組織

  占8%,如腦、腎、膀胱、子宮、眼、脊椎、皮膚等。最常見的感染部位為皮膚,腦部。

  皮膚:放線菌沿傷口處侵入皮膚、皮下組織,開始在局部皮膚形成皮下結節,以後結節軟化、破潰,形成竇道。並可在周圍形成多個衛星狀皮下結節,後者軟化、破潰後形成相互貫通的多發性竇道。竇道中常排出淡黃色膿性物質,其中可見“硫磺顆粒"。病情發展緩慢,可侵入深部組織,形成肉芽與纖維組織,可呈硬板狀的疤痕。若病變局限,患者常無全身癥狀,局部疼痛、水腫亦不明顯。

  腦型:此型少見,臨床上又分為局限性腦膿腫型和彌漫型。局限性膿腫多見於大腦半球,少數發生於第三腦室和顱後窩。可為單個、多個或多發性腦膿腫及肉芽腫,外包有厚膜。主要表現為腦部占位性病變的體征,如顱內壓升高、腦神經損害,頭痛、惡心、嘔吐、復視、視神經乳頭水腫等,常無發熱,白細胞總數及分類正常。腦血管造影可見占位性病變,部分病例可有頸內動脈上段及大腦中、前動脈近端狹窄。彌漫型病變為少數患者腦膿腫侵入腦室,引起腦膜炎。此時患者除有局限性腦膿腫型放線菌病的表現外,尚表現類似細菌性腦膜炎的癥狀、體征。部分病例出現硬膜外膿腫、顱骨骨髓炎。極少數頸面部放線菌病病灶可直接蔓延至顱骨、腦室。

  其他: 其中包括眼結膜和淚小管炎;女性生殖器放線菌病;尚有膀胱、腎、肱骨、心瓣膜及骨骼、關節等的原發性感染。

  診斷:

  放線菌病的早期診斷有利於及早治療,改善預後。但由於該病發病部位廣泛,臨床表現多樣,因此明確診斷必須依靠病史、臨床表現及輔助檢查。

  典型臨床表現,影像學特殊表現,膿液中找到硫磺顆粒,診斷不難。應註意,面頸、胸和腹壁出現板狀發硬,應疑及本病。

  ① 頸面部、胸部出現腫塊且性質不明;

  ② 支氣管炎、肺部感染治療效果不佳,肺膿腫、胸腔積膿原因未明時;

  ③腹部胃腸炎、潰瘍穿孔,或腹部手術後在切口部位形成瘺管、腫塊時。


飲食保健

放線菌病吃什麼好?

  放線菌病食療方(以下資料僅供參考,詳細需咨詢醫生)

  1、 芫花15克,雞蛋3枚,同煮至蛋熟,去湯食蛋。每日1次,空腹服食;

  2、 黃精枸杞子蒸鵪鶉:黃精、枸杞子各10克,鵪鶉1對,調味品適量。將鵪鶉置水中悶死,去毛雜,納二藥於腹中,置碗中,加雞清湯及蔥、薑、椒、鹽、料酒,味精各適量,蓋嚴,上籠蒸熟服食,每日1劑。

  3、 杞膝骨頭湯:枸杞子30克,牛膝15克,豬脊椎骨500克,調味品適量。將二藥擇凈,豬脊骨洗凈,剁塊,與諸藥同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文火煮沸後,加入蔥、薑、鹽、料酒等,文火煮沸約2小時即成,飲湯食肉,每周2劑。

  4、 豬骨燉海帶:豬排骨1000克,豬大骨2000克,海帶250克,枸杞子、山茱萸、桂元肉各10克,調味品適量。將豬骨洗凈、排骨剁塊、大骨捶破、海帶洗凈,同入高壓鍋中,加清水適量及蔥、薑、椒、鹽、米醋、料酒等,文火蒸爛後,調入味精適量服食,每周2劑。

  5、 豬髓壯骨湯:豬骨髓1條,鹿茸5克,枸杞子、魚鰾各30克,調味品適量。將豬骨髓洗凈,與諸藥同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文火煮至豬骨髓爛熟後,加調味品,再煮一二沸即成,每周2劑。

  放線菌病吃什麼對身體好?

  1、 多食富含蛋白質、糖、維生素豐富的食物,如雞、蛋、牛奶、豆腐、牛羊肉、菠菜、豆芽之類的食物;

  2、 應吃容易消化的食物,且食物要幹凈衛生。

  放線菌病最好別吃什麼食物?

  1、 忌煙酒、喝濃茶;

  2、 忌吃海魚和不新鮮的魚。


護理

放線菌病應該如何護理?

 


治療

放線菌病治療前的註意事項?

  預防:

  預防內源性感染:

  註意口腔衛生,及早治療病變牙齒、牙周和扁桃體疾病。呼吸道、消化道炎癥和潰瘍灶應及早處理,以免形成慢性感染病灶。積極做好滅菌工作,避免放線菌侵入組織。

  預防外源性感染:

  預防被咬傷,被咬傷後應該及時對傷口進行消毒滅菌。

  當人體抵抗力降低引起放線菌病,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對放線菌病有很大意義。免疫抑制劑的大量應用常是一個重要的誘發因素,故盡量避免免疫抑制劑的大量應用。

保健品查詢放線菌病中醫治療方法

宜使用具有清熱解毒,軟堅散結,托裡排膿的藥方。如消瘡飲加減。消瘡飲原名真人活命飲,用於治療一切癰疽屬陽證者。 外用回陽熏藥,熏瘺管處,熏後以紅血藥捻沾紫色疽瘡膏,捅入瘺管內以化腐提表,促進愈合。

中藥材查詢放線菌病西醫治療方法

  本病進展緩慢,預後直接與早期診斷有關.頸面型預後最好,其他依次為胸型,腹型和全身型,若中樞神經系受累則更差.病程取決於盆腔感染的程度和診斷前的期限.

  1.藥物療法,主要有抗生素和磺胺制劑。

  青黴素:青黴素為首選藥。用量和療程依病情輕重而定。每天靜脈用藥(1~20)×106u。大劑量較長時間應用是一次治愈的關鍵。 7 ~ 10 d 的靜脈滴註青黴素對於迅速控制癥狀非常必要, 然後改用口服青黴素以維持30~45天足以徹底治愈該病。

  其他抗生素:當青黴素過敏、無效或其他原因不能耐受時,可選用紅黴素、四環素、林可黴素、頭孢菌素、利福平等廣譜抗菌藥物。

  磺胺制劑:本品系磺胺甲惡唑(SMZ)、磺胺嘧啶(SD)和甲氧芐啶(TMP)的復方制劑。

  多烯類和唑類等抗真菌制劑對本病無效。

  2.手術療法 所有淺部病灶及竇道膿腫等均應切除,或切開引流。肋骨、肺部病灶盡可能清除徹底,嚴重時可行肺葉切除。

  在外科清除病灶、引流或切開排膿前30~45天開始用藥,術後尚需連續用藥12~18個月,可改用口服青黴素125~500mg,6~8h 1次。輕癥患者連續用藥2個月或更長。為促進青黴素滲入病灶處,可加用10%碘化鉀溶液10~20ml口服,每天3次。為加強青黴素的療效,亦可與磺胺藥物並用,後者每日1g口服。

  3.X線照射療法 頸、面部淺在的放線菌病病灶可用X線局部照射輔助治療。20 世紀 70 年代以前, 曾用碘化鉀、 放射 治療。

  4.支持療法 對於嚴重、泛發感染的患者,應註意補充營養。在抗生素廣泛應用後,放線菌病的預後一般較好,關鍵在於早期診斷,及早、規則、充足療程用藥。頸面型放線菌病預後良好。其他類型者若能適當治療,可避免畸形等後遺癥。

  預後

  抗生素應用於放線菌病的治療,尤其對重癥和泛發病例。使得預後大為改觀。治愈率很高,疾病導致的畸形和死亡已經不常見。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放線菌病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

檢查

放線菌病應該做哪些檢查?

  病原菌檢查:

  1.直接鏡檢 顆粒壓片革蘭染色,可見藍色菌絲團塊及棒狀體。膿液塗片也可能找到細小短的分枝樣菌絲。耐酸染色陰性。註意奴卡菌耐酸染色為陽性,鏈絲菌有孢子,可鑒別。

  伊氏放線菌 高桿狀或杵狀菌絲

  牛放線菌 白喉桿菌樣

  奈氏放線菌 分支絲狀菌

  粘放線菌 球菌樣,白喉桿菌樣,絲狀

  丙酸放線菌 早期桿狀樣,晚期分支菌絲

  2.培養 較困難。顆粒必須多次用無菌鹽水洗滌,以除去細菌,然後用消毒玻璃棒壓碎,劃線接種於腦心浸液血瓊脂上,至CO2厭氧菌缸中,37℃才中培養。

  伊氏放線菌 高起、分葉、磨牙樣,質硬,菌絲下沉

  牛放線菌 突起,發亮,粒狀,扇形邊緣

  奈氏放線菌 突起,發亮,粒狀,扇形邊緣

  粘放線菌 粘性乳酪樣

  丙酸放線菌 扁平,蛛網樣

  組織病理:早期局部有白細胞浸潤,形成小膿腫,穿破形成竇道,各竇道可互通,體內筋膜、胸膜、橫膈、骨骼等均不能阻止其發展。化膿區附近可有慢性肉芽組織增生,可有淋巴樣細胞、漿細胞、組織細胞及成纖維細胞等浸潤,局部組織還可呈玻璃樣變性,致硬板樣變硬,膿腫內可見“硫磺顆粒”,100~300µm直徑,HE染色中央呈均質性,周圍有柵欄狀短棒樣細胞。

  放線菌為微需氧菌,培養基內切忌加入抗生素。在組織內呈顆粒狀,因此直接鏡檢或培養采取標本中必須找尋顆粒,一般為1mm大小,黃白色(無數顆粒集聚而成硫磺色),外圍嗜伊紅樣物質(菌鞘)表示處於致病狀態。


鑑別

放線菌病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鑒別診斷疾病較多,確診主要依靠真菌檢查。

  結核病:是由結核桿菌感染引起的慢性傳染病。

  肝膿腫:由溶組織阿米巴原蟲或細菌感染所引起。

  腹膜後感染與膿腫:常見的病原體是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普通變形桿菌、產氣桿菌及鏈球菌。

  骨髓炎:由需氧或厭氧菌、分枝桿菌、真菌引起。

  真菌性足菌腫:由真菌或放線菌引起的慢性肉芽腫疾病。

  其他如:闌尾炎,葡萄狀菌病,奴卡菌病等.


並發症

放線菌病可以並發哪些疾病?

 面、頸部放線菌病,:方骨膜炎及骨髓炎。

  腹部放線菌病:腹部其他臟器如胃、肝、腎等炎癥,或波及椎骨、卵巢及膀胱、胸腔或血行播散侵及中樞神經系統。

  胸部放線菌病:胸膜粘連和胸腔積液,並可穿破胸壁形成瘺管,亦可波及心包致心包炎。縱隔受累,可致呼吸或吞咽困難,嚴重者可導致死亡。可有肺膿腫及胸腔積液體征。

  腦型放線菌病:局限型可見壓迫頸內動脈,大腦中、前動脈近端變窄。彌漫型可呈硬膜外膿腫、顱骨骨髓炎等。

  皮膚型放線菌病:可侵入深部組織,局部因纖維化,瘢痕形成而很硬。

  放線菌偶爾可侵入血流,引起放線菌敗血癥和其他臟器疾病。

  放線菌病常同時合並其他細菌感染。病變常遷延不愈。一處病變纖維化,附近可出現新的病灶,再形成膿腫。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放線菌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