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醫學百科 按字母 按身體部位 按科室

慢性肝炎介紹

  慢性肝炎指的是多是由急性乙型肝炎、急性丙型肝炎久治不愈,病程超過半年,而轉為慢性的肝炎。也有很慢性肝炎多人感染肝炎病毒後,起病隱匿,發現時已經成為慢性肝炎,慢性肝炎傳染性較強。甲肝和戊肝一般不會發展為慢性肝炎,但是急性甲肝有遷延不愈的現象。丁型肝炎隻能和乙型肝炎同時發生或在病人已經攜帶有乙型肝炎病毒的情況下才會發生,因為丁型肝炎病毒是一種有缺陷的病毒,它必須依賴乙型肝炎病毒才能繁殖傳播,丁型肝炎也可以轉變為慢性肝炎。


原因

  慢性肝炎多是從急性病毒性肝炎轉變而來,機體自身免疫功能紊亂,長期應用損害肝臟藥物及機體對藥物過敏,酗酒以及某種酶的缺乏,代謝紊亂等均可導致本病的發生。


症狀

慢性肝炎早期癥狀有哪些?

  以往根據其癥狀體征及肝臟的病理改變分為慢性遷延性肝炎和慢性活動性肝炎。

  ①慢性遷延性肝炎:患者的癥狀體征及肝功能改變均不嚴重,常見癥狀為乏力,食欲不振,肝區輕微疼痛,偶爾出現黃疸,肝臟輕度腫大,質地可中等硬,輕微壓痛。少數病人可有脾腫大。ALT升高或反復升高,其他肝功能試驗及蛋白代謝大致正常。其主要病理變化特點為匯管區的細胞浸潤,浸潤細胞以淋巴細胞、組織細胞為主,中性粒細胞很少。肝實質內可見少量肝細胞變性或點狀壞死。但肝小葉完整,沒有肝細胞再生結節形成,因而不發展或肝硬變,一般預後良好。

  ②慢性活動性肝炎:臨床癥狀較重,病程經過以病情反復加劇為其特征。乏力、厭食、腹脹、肝區痛等癥狀明顯,中等度黃疸,肝腫大,脾臟常可觸及,肝病面容,有蜘蛛痣及肝掌。及有肝外系統表現,關節炎、脈管炎、皮疹、ALT持續或反復升高,蛋白代謝異常,白/球倒置,白細胞及血小板減少,並可有貧血。其病理特征為匯管區的慢性炎性細胞浸潤及其向周圍肝實質內侵入發展,破壞肝小葉界板,肝細胞變性壞死和小葉內間隔形成,隨後逐漸出現肝細胞再生結節,病變逐漸向肝硬變轉化。一般認為慢活肝容易導致肝硬變。


飲食保健

慢性肝炎吃什麼好?

 


護理

慢性肝炎應該如何護理?

 


治療

慢性肝炎治療前的註意事項?

  慢性肝炎的飲食調理

  患者多食蔬菜、水果,以補充足夠的維生素和纖維素,也助於促進消化功能。肝臟功能減退時常常影響脂肪代謝,所以很多慢性肝炎患者合並有肝炎後脂肪肝。因此飲食要低脂肪、低糖(過多的糖進入人體內易轉化為脂肪)、高蛋白。高蛋白飲食要包括植物和動物蛋白,如豆制品、牛肉、雞肉、魚肉等,動植物蛋白質要各半搭配。攝入蛋白質在消化後被分解為氨基酸才能吸收,然後在肝臟制造成人類最重要的肌肉和血液成分的蛋白質。人體有8種氨基酸自身不能制造,一定要由外源供給。當動植物蛋白質每天各半搭配、均衡提供時,可彌補各自的不足,明顯增加蛋白質的利用率。適量的植物蛋白質能抑制動物性脂肪量,減低對動脈硬化的影響,保證必需氨基酸的充分吸收利用。挑食對肝病康復是不利的。

  食量要恰當

  肝損害時消化功能減弱,進食過飽常導致消化不良,也加重肝臟負擔。吃飯八成飽最好,暴飲暴食對肝臟、胃腸功能都不利。

  飲食清淡

  炒菜應清淡,少放油,少食生冷、刺激性食品,戒煙戒酒。

  合理應用中藥補藥

  肝炎患者不提倡過分服用補藥,正常飲食即可提供足夠的營養。服用補藥最好征求中醫醫生的意見,盲目進食補藥沒有益處。

  失代償期肝硬化患者的飲食中蛋白質含量不宜過高,因為蛋白質易在腸道被細菌分解產生氨氣,而氨是導致肝昏迷的重要因素之一。急性肝炎或重癥肝炎恢復期的病人要低糖飲食,否則易發生脂肪肝。

  肝炎及康復期患者應選用哪些食品以補充糖、脂肪和蛋白質呢?

  五谷雜糧等含淀粉類食品以及各種水果類、蜂蜜等,能供給糖,有補充日常生活所需熱量、增進肝臟的解毒功能。芝麻、花生、大豆、菜子、玉米、葵花子、椰子等食品及植物油、蛋黃、牛奶等,可為肝炎患者提供脂肪酸,補充熱量,幫助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魚、蝦、貝類,牛、羊、豬的瘦肉、禽蛋類等,可補充蛋白質的食品,它們都能促進肝細胞的修復和再生,補充機體代謝消耗,提供一定熱量。

保健品查詢慢性肝炎中醫治療方法

暫無相關信息

中藥材查詢慢性肝炎西醫治療方法

  慢性肝炎治療方法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自覺癥狀較輕,當病程往往遷延不愈,轉氨酶持續增高和伴有慢性肝炎組織學的改變,部分病人經過20-30年轉變為肝硬化,肝癌。因此慢性丙型病人對自己的病情不要等閑視之,但不要緊張恐懼。要做到生活上動靜結合,有規律;飲食上適量進食優質高蛋白,適當補充維生素,微量元素,不宜過多吃糖及高脂肪的食物,要戒酒病配合醫生給與必要的治療:

  (1)幹擾素:丙型肝炎的發病一是可能由於丙型病毒直接侵害肝細胞,二是可能由於機體免疫功能異常,造成自身免疫性肝損害。幹擾素可以直接抑制丙肝病毒的復制,並能阻止丙型肝炎發展為肝硬化,肝癌。因此幹擾素是目前治療丙性肝炎的唯一較有效的藥物。

  白細胞幹擾素(a幹擾素,天然或重組)和纖維母細胞幹擾素(B幹擾素)治療丙型肝炎的療效均比較肯定,表現在血清轉氨酶水平的降低或正常化,丙肝抗體(抗HCV)的滴度降低,丙肝病毒核糖核酸(HCV—RNA)水平的降低或消失,以及肝組織學的改善。

  幹擾素的劑量至少需要每次300萬-600萬單位,用法每周三次或每日一次,共兩周,續而以每周三次為多,也可隔日一次。療程因大於半年。對產生幹擾素抗體的患者可選用其他類型的幹擾素代替。對復發的病例可在幹擾素。

  (2)強力新:是甘草酸(甘草提取的主要成分),日本報道可用於治療丙型肝炎。

  (3)熊去氧膽酸(UDCA):是一種親水性膽汁酸,它能逆轉慢性肝炎和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因疏水性膽汁酸滯留所引起的肝細胞損害,並抑制小腸吸收毒性膽汁酸。

  (4)病毒唑:是一種核苷類似物,照相報道對抑制丙型肝炎病毒有效果。但最新研究表明對治療丙型肝炎的療效是有限的,僅對部分病人有效,降低血清轉氨酶的效應要小於幹擾素。

  (5)幹擾素和其他藥物的聯合使用:1.幹擾素+熊去氧膽酸;2.幹擾素+病毒唑;3.幹擾素+香菇多糖;4.幹擾素+左旋咪唑。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慢性肝炎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

檢查

慢性肝炎應該做哪些檢查?

  不同肝炎病毒的急性感染,轉變為慢性肝炎的可能性顯然不同。甲型和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在急性期過後,疾病自限,預後良好,不發生病毒持續攜帶狀態,亦不轉變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急性乙型肝炎約15%左右轉變為慢性肝炎,約20%發展為肝硬化,約0。6%發生肝癌;丙型肝炎亦約有36%(26%~55%)轉變為慢性肝炎。


鑑別

慢性肝炎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根據國際工作小組1994年底在世界胃腸病大會上建議的原則,我國肝病專傢在1995年第五次全國傳染病會議上,對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進行修改。對無論是乙型、丙型、丁型或新型病毒引起的慢性肝炎,均被劃分為輕度、中重、重度3類。

  ①輕度相當於原先認識的慢性遷延型或輕型慢性活動型,臨床上病情較輕,生化指標僅1~2項輕度異常。

  ②中度相當於原慢性活動型肝炎的中等病理改變者,其癥狀、體征、實驗室檢查結果居於輕、重度之間。

  ③重度有明顯而持續的肝炎癥狀,如乏力、納差、腹脹及便溏等,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血管痣和肝脾腫大而排除其他原因引起者,臨床上無門脈高壓癥證據,血清ALT反復或持續升高,白蛋白減低或白/球比值異常,蛋白電泳丙種球蛋白明顯升高。凡白蛋白<329/L,膽紅素>855mmol/L,凝血酶原活動度<60~40,3項中隻需一項達標者,即可診斷為慢性肝炎重度。


並發症

慢性肝炎可以並發哪些疾病?

  慢性病毒性肝炎目前尚缺乏特效的治療方法。任何藥物都不曾顯示其對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明確而肯定的療效,因此目前仍在進行各種試驗治療。鑒於本病的發病原理可能與病毒株的毒力,受感染細胞的數量和患者免疫系統的效應等因素有一定關系,其治療藥物大體分三類: ①抗病毒藥物:包括人白細胞幹擾素、人體纖維細胞幹擾素、人免疫幹擾素、阿糖胞苷、磷酸阿糖胞、無環鳥苷、病毒唑、磷羧基甲酸、聚肌胞苷。其中以幹擾素療效較為肯定。 ②免疫調節劑:乙肝免疫球蛋白、左旋咪唑、乙肝疫苗、轉移因子、免疫核糖核酸、卡介苗、免疫抑制劑、胸腺肽、豬苓多糖等,其中以免疫核糖核酸較為有效。③改善肝細胞功能 藥物:如肌苷、復合維生素B、維生素C、維生素K、促肝細胞生長素等。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慢性肝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