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醫學百科 按字母 按身體部位 按科室

久泄介紹

      久泄是指慢性腸炎泛指腸道的慢性炎癥性疾病,其病因可為細菌、黴菌、病毒、原蟲等微生物感染,亦可為過敏、變態反應等原因所致。臨床表現為長期慢性、或反復發作的腹痛、腹瀉及消化不良等癥,重者可有粘液便或水樣便。


原因

   病變多由急性腸炎延治或誤治誘致,胃腸粘膜充血、水腫、滲出、逐漸加重,其表面片狀黃色滲出物,呈彌漫性形成;粘膜皺壁層糜爛面加深或出血量大;表層上皮細胞壞死脫落更加嚴重,因粘膜血管損傷嚴重伴出血,更明顯可見血漿外滲,粘膜下層有出血,水腫甚至穿孔,或發現腸粘膜紊亂、腸痙攣、腸曲縮短,胃腸或腸曲之間瘺管、結腸袋形成加深或消失、充盈缺損等等,有時可伴發腸憩肉,或直腸惡變、結腸惡變病變。

  根據臨床腹瀉量,次數增多,糞便稀薄,甚至水樣便,伴有腸鳴,但無裡急後重,營養障礙,結合有反復發作史或有慢性腸炎的病因存在,診斷一般不難。

  (1)慢性腸道細菌感染性疾病:如慢性細菌性痢疾、潰瘍型腸結核、沙門氏菌感染、腸道菌群失調。

  (2)腸寄生蟲病:如慢性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蟲病、腸鞭毛蟲病、結腸小袋纖毛蟲病、腸道蠕蟲病等。

  (3)非細菌性炎癥:如克降氏病、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腸炎、結腸憩室炎、結腸息肉並發結腸炎等。

  (4)腸腫瘤:如結腸癌、直腸癌、小腸惡性淋巴瘤。

  (5)胃原性慢性腹瀉:如慢性萎縮性胃炎、胃癌晚期、胃空腸吻合術後。

  (6)胰原性慢性腹瀉:如慢性胰腺炎、胰腺癌晚期。

  (7)肝、膽道疾病所致慢性腹瀉。

  (8)內分泌、代謝障礙疾病:甲狀腺功能亢進,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癥,垂體前葉功能減退癥,糖尿病。

  (9)尿毒癥、糙皮病、放射性腸炎、硬皮病。

  (10)痙攣性結腸(過敏性結腸炎)、神經精神性腹瀉。

  病變多由急性腸炎延治或誤治誘致,胃腸粘膜充血、水腫、滲出、逐漸加重,其表面片狀黃色滲出物,呈彌漫性形成;粘膜皺壁層糜爛面加深或出血量大;表層上皮細胞壞死脫落更加嚴重,因粘膜血管損傷嚴重伴出血,更明顯可見血漿外滲,粘膜下層有出血,水腫甚穿孔,或發現腸粘膜紊亂、腸痙攣、腸曲縮短,胃腸或腸曲之間瘺管、結腸袋形成加深或消失、充盈缺損等等,有時可伴發腸憩肉,或直腸癌、結腸癌病變。


症狀

久泄早期癥狀有哪些?       本病可由急性腸炎遷延或反復發作而來,病程多在2個月以上。長期過度疲勞、情緒激動、過度精神緊張,加以營養不良,都可成為慢性腸炎的誘因。也可繼發於咀嚼障礙、胃酸缺乏、胃大部切除術後、腸道寄生蟲病等疾患。

  慢性腸炎的癥狀有

  (1)消化道癥狀:常呈現間斷性腹部隱痛、腹脹、腹痛、腹瀉為本病主要表現。遇冷、進油膩之物或遇情緒波動、或勞累後尤著。大便次數增加,日行幾次或數十餘次,肛門下墜,大便不爽。慢性腸炎急性發作時,可見高熱、腹部絞痛、惡心嘔吐、大便急迫如水或粘凍血便。

  (2)全身癥狀:呈慢性消耗癥狀,面色不華精神不振,少氣懶言,四肢乏力,喜溫怕冷。如在急性炎癥期,除發熱外,可見失水、酸中毒或休克出血表現。

  (3)體征方面:長期腹部不適或少腹部隱隱作痛,查體可見腹部、臍周或少腹部為主,有輕度壓痛、腸鳴音亢進、脫肛。


飲食保健

久泄吃什麼好?    

護理

久泄應該如何護理?

  【註意事項】

  1.註意勞逸結合,不可太過勞累;暴發型、急性發作和嚴重慢性型患者,應臥床休息。

  2.註意衣著,保持冷暖相適;適當進行體育鍛煉以增強體質。

  3.一般應進食柔軟、易消化、富有營養和足夠熱量的食物。宜少量多餐,補充多種維生素。勿食生、冷、油膩及多纖維素的食物;

  4.註意食品衛生,避免腸道感染誘發或加重本病。忌煙酒、辛辣食品、牛奶和乳制品。

  5.平時要保持心情舒暢,避免精神刺激,解除各種精神壓力。


治療

久泄治療前的註意事項?

腸炎多因不潔東西所引起,故預防最要緊的是食物之清潔及保存安全。小孩盡量不要吃街上販賣的生冷東西,在傢中吃東西要煮沸以及用其他方法洗凈消毒滅菌。食器亦要消毒幹凈,嬰兒所有奶瓶、奶頭都要嚴格消毒,沖好的奶或吃過一半的奶,不可放置在溫室太久。傢裡有下痢人時,應將病人隔離,其大便嘔吐等排泄物的用具要消毒,排泄物要小心處理,以免傳染給其他小孩。

  總之預防腸炎應註意以下六點:

  一、註意傢戶衛生、裝紗窗、撲滅蒼蠅、蟑螂,以及環境清潔。

  二、避免帶小兒到公共場所。

  三、避免吃生冷不潔東西。

  四、小兒之食器註意安全及清潔。

  五、隔離病人及小心處理其排泄物。

  六、個人衛生及衛生教育,尤其帶小孩的人,要常常洗手,給小兒換尿佈以後即要洗手;在接觸小兒泌物後亦要洗手,以免細菌傳染給小兒。

保健品查詢久泄中醫治療方法

(1)適當休息,進食易消化的食物,禁食油煎和刺激性食物。

  (2)酌用止瀉劑,可給次碳酸鉍1~2g,每日3次;復方樟腦酊4ml,每日3次。

  (3)解痙劑,可用阿托品0.3~0.6mg,每日3次;普魯苯辛15mg,每日3次。

  (4)按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選擇抗生素,但病情要長。也可用3%黃連素液或5~10g大蒜浸液2 00ml,保留灌腸,每日一次,10~20天為一療程。其他治療同急性腸炎。

  (5)精神性腹瀉者,可用利眠寧10mg,每日3次;苯巴比妥15~30mg,每日3次。

  建議:對腸炎長期患者或願意反反復復的患者,建議可以用中藥進行治療,同時註意一下飲食習慣,比如按療程服用“永倉訶苓止瀉膠囊”效果很好。

  常用藥物

  (1)消炎止痛:細菌感染,除選用致菌培養有效抗生素外,可選用黃連素0 3g,每日3次;元胡止痛片3片,每日3次;胃腸靈4片,每日3次。病情出現發熱、脫水、休克可適當選用抗生素,必要時輸液輸血或吸氧。

  (2)解痙止痛:阿托品0.5~1mg,或645-2,5~10mg,肌肉註射;或普魯苯辛15~30mg,日3次。

  (3)止瀉劑可選用,次碳酸鉍1~2g,每日3次;復方樟腦酊4mg,每日3次。

  (4)精神性腹瀉者,可服利眠寧10mg,每日3次;或眠安寧1片,日2次。

  (5)中藥方面:①脾虛泄瀉,可給予補中益氣丸或人參健脾丸。②腎陽虛衰泄瀉,附桂八味丸、或附子理中丸。③肝氣乘脾泄瀉,予痛瀉要方或逍遙丸服用。

  脾胃虛弱型慢性腸炎

  癥狀:大便時溏時瀉,遷延反復,完谷不化,納呆食少,食後不舒,稍進油膩食物,則大便次數明顯增多,面色萎黃,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脈細弱。

  分析:脾胃虛弱而致瀉下,主由脾氣虛弱,清陽不升,運化失職所致,故見大便溏瀉,完谷不化;脾虛不運,則納食減少或食後脘悶不適,久瀉不止;脾胃氣虛,化源不足,致面色萎黃,疲乏倦怠;舌淡苔白,脈細弱,均屬脾胃虛弱之象。

  治法:健脾益氣。

  方藥:參苓白術散主之。 方中人參、白術、茯苓、甘草健脾益氣;砂仁、陳皮、桔梗、扁豆、山藥、蓮子肉、苡仁理氣健脾化濕,是治療脾虛泄瀉的常用方藥。若脾陽虛衰,陰寒內盛,可配伍附子理中湯,以溫中散寒;若久瀉不愈,中氣下陷,而兼有脫肛者,可投補中益氣湯,重用黃芪、黨參以益氣升清,健脾止瀉。

  肝氣乘脾型慢性腸炎

  癥狀:素有胸脅脹悶,噯氣食少,每因抑鬱惱怒或情緒緊張之時,即腹痛,腹瀉,舌淡紅,脈弦。

  分析:七情所傷,情緒不穩,激怒之時,氣機不利,肝失條達,橫逆乘脾,失其健運,故腹痛則瀉。肝氣不舒,疏泄失常,故胸脅脹悶,噯氣食少。舌淡、脈弦,均為肝旺脾虛之象。

  治法:抑肝扶脾。

  方藥:痛瀉要方為主。方中白術健脾補虛;白芍養血柔肝;陳皮理氣醒脾;防風升清止瀉。共奏疏肝解鬱,健脾止瀉之功。

  脾腎陽虛型慢性腸炎

  癥狀:黎明之前,臍周作痛,腸鳴即瀉,瀉後則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沉細。

  分析:腎陽虛衰,不能溫煦脾土,而黎明之前,陽氣未振,陰寒較盛,故見臍腹作痛,腸鳴而瀉,瀉後自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沉細,均屬脾腎陽虛不足之征象。

  治法:溫補脾腎,固澀止瀉。

  方藥:理中湯合四神丸。

  四神丸中補骨脂補腎陽;肉豆蔻、吳茱萸溫中散寒;五味子收斂止瀉。配合理中湯溫中健脾,主治脾腎虛寒之腹瀉。如年老體衰,久瀉不止,中氣下陷,宜加入益氣升陽及收澀之品,如人參、黃芪、訶子肉、石榴皮,赤石脂、炒米殼之類,亦可合用桃花湯以固腸收斂止瀉。

  瘀阻腸絡型慢性腸炎

  癥狀:泄瀉日久,瀉後不爽,腹部刺痛,痛有定處,按之痛甚,面色晦滯,口幹不欲飲,舌邊有瘀斑或舌質暗紅,脈弦而澀。

  分析:泄瀉日久,病邪入絡,血瘀腸絡,不通則痛,故有腹部刺痛,痛有定處,按之痛甚;瘀阻氣滯,故有瀉後不盡之感;口幹不欲飲,面色晦滯,舌邊有瘀斑,舌質暗紅,脈弦而澀,均為瘀血內阻之征。

  治療:化瘀通絡,和營止血。

  方藥:少腹逐瘀湯主之。方中以蒲黃、五靈脂與當歸、川芎配伍為君藥,合元胡、沒藥活血定痛;桂心、小茴香、幹薑溫經散瘀,使腸絡瘀血得散,則泄瀉腹痛而止。若氣血瘀滯,化為膿血,大便挾有赤白粘凍,可與白頭翁湯合用,以清熱涼血,利濕解瘀。

  【預後】

  (1)預後:慢性腸炎經過及時適當的治療,預後良好;如長期反復腹瀉,致脾胃氣虛,病久及腎,病情加劇。若腎虛進一步發展,既不能溫運脾陽,又不能固攝於下,而致泄瀉無度,則病情趨亡陰亡陽之證,預後多不良。

  (2)預防:要加強鍛煉,增強體質,使脾旺不易受邪;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消滅蒼蠅,加強飲食衛生和水源管理;不吃腐敗變質的食物,不喝生水,生吃瓜果要燙洗,要養成飯前便後洗手的良好習慣。

  (3)保健:註意休息和增加營養,給予易消化的食物,如米湯、粥湯等。若虛寒腹痛泄瀉者,亦可予以淡薑湯飲之,以溫振脾陽,調和胃氣。忌食辛辣炙B032、肥甘厚味之品。在有條件情況下,配合紅外線,蠟療、拔火罐、針灸、氣功等療法,以提高療效。另外保持心情舒暢,避免強烈刺激,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辨證】胃熱脾弱,肝氣不暢,清濁不分。

  【治法】調肝健脾,和中分泄。

  【方名】調肝健脾湯。

  【組成】南柴胡12克,焦茅術10克,茯苓10克,薑樸6克,焦內金10克,炙香附6克,炒山藥10克,車前子10克,炒抗芍10克,焦建曲10克,廣木香3克,殼砂仁3克,萸連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瞿文樓方。

中藥材查詢久泄西醫治療方法

暫無相關信息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久泄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

檢查

久泄應該做哪些檢查? 暫無相關資料

鑑別

久泄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1)辨病緩急:慢性泄瀉發病緩慢,病程較長,遷延日久,每因飲食不當,勞倦過度而復發,常以脾虛證為主。或病久及腎,出現五更泄瀉,腰膝怕冷,是命門火衰,脾腎同病,治療則脾腎同治。

  (2)辨病重:一般泄瀉,若脾胃不敗,飲食如常,多屬輕證,預後良好。若泄瀉不能食,形體消瘦,泄下無度;或久瀉滑脫不禁,致津傷液竭,則每有亡陰、亡陽之變,多屬重證。《中藏經》說:“病洞泄不下食,脈急則死。”可見能食與不能食,對於權衡泄瀉的輕重有重要意義。

  (3)辨寒虛:凡病程較長,腹痛不甚,腹痛喜按,小便利,不渴,多屬虛證。糞質清稀如水,腹痛喜溫,畏寒脹冷,頑固不化,手足欠溫,多屬寒癥。

  (4)辨兼挾癥:瀉而兼有惡寒自汗、發熱頭痛、脈浮者,為挾風;泄瀉發生在炎夏酷暑季節,癥見身熱煩渴、頭重自汗、脈濡數,為挾暑;泄瀉而兼脘腹痞悶,噯腐酸臭,為挾傷食。


並發症

久泄可以並發哪些疾病?       慢性腸炎泛指腸道的慢性炎癥性疾病,其病因可為細菌、黴菌、病毒、原蟲等微生物感染,亦可為過敏、變態反應等原因所致。臨床表現為長期慢性、或反復發作的腹痛、腹瀉及消化不良等癥,重者可有粘液便或水樣便。

  (1)原發性小腸吸收不良綜合征:本病典型癥狀為脂肪瀉。大便色淡,量多,呈油脂狀或泡沫狀,常浮於水面多有惡臭味。多伴腹脹、腹痛,有乏力、體重下降、出血等營養不良表現,病程長,病情時輕時重,做X線鋇餐檢查有利診斷。

  (2)腸結核:起病緩慢,多位於右下腹部,可有陣發性絞痛,腸鳴音增強,常有大便習慣改變,幹、稀交替。輕者僅有稀便,重者為粘液膿血便。可有惡心、嘔吐、腹脹,食欲減退。體檢僅有右下腹壓痛。輔助檢查:血沉增快,結腸菌試驗陽性,大便培養可找到抗酸桿菌。給予纖維腸鏡檢查以確認本病。

  (3)克隆病:是一種原因不明的慢性腸道炎癥性疾病,起病緩慢,有消瘦、納呆、乏力等表現。腹痛位於臍周或右下腹。腹瀉初為間歇性,以後漸為持續性。日行3~6次,軟便或半液狀。右下腹壓痛,可觸及包塊。晚期呈現消瘦、貧血、腸吸收不良及電解質紊亂等表現。腸系膜動脈造影或內窺鏡及活組織檢查,可明確診斷。

  (4)特發性潰瘍性結腸炎:本病原因不明,是與免疫有關的慢性病,多以潰瘍為主,累及結膜粘膜,以青壯年多見。腹痛常在左下腹或全腹壓痛明顯,伴腸鳴音亢進。有食欲減退,體重下降及營養不良等癥狀。可行乙狀結腸鏡和活組織檢查以利診斷。

  (5)胃腸神經官能癥:此病是高級神經功能紊亂引起的胃腸功能障礙。起病較慢,臨床表現以胃腸道癥狀為主,表現神經性噯氣、厭食、嘔吐、精神性腹瀉、結腸激惹癥,脾曲綜合征等。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久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