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病因尚不清楚,可能與某些遺傳因素有關。
(二)發病機制
根據腫瘤的組織結構、細胞形態及分子水平常分為3型:①胚胎性橫紋肌肉瘤(embryonal RMS),最為常見,約占50%,多發生於3歲內的嬰幼兒。大體上腫瘤邊界不清,灰白色,質較軟。發生於膀胱黏膜下的RMS多形成息肉樣腫物,狀如一串葡萄,又名為葡萄狀肉瘤。鏡下可見不同發育階段的橫紋肌母細胞,分化好者可見大量胞質紅染的帶狀肌母細胞,可見橫紋。分子水平上常有11p15區域的雜合性缺失。②腺泡狀橫紋肌肉瘤(alveolar RMS),較為少見,占30%。常發生於3歲和15歲2個高峰期,其對化療反應較差。鏡下主要為比較幼稚的橫紋肌母細胞,瘤細胞呈圓形、卵圓形,瘤細胞常被不規則纖維隔分成巢狀和腺泡狀,分子水平上常有染色體的易位,t(2;13)(q35;q14)和t(1;13)(p36;q14)。③多形性橫紋肌肉瘤(pleomorphic RMS),少見,多發生於成人,男性稍多。鏡下可見橫紋肌母細胞多形性十分明顯,核分裂象多見。以四肢受累為主,預後差。
暫無相關信息
中藥材查詢膀胱葡萄狀肉瘤西醫治療方法(一)治療
根據腫瘤的位置,大小以及浸潤范圍可以行腫瘤局部切除,膀胱部分切除或膀胱全切除,術後輔以放射治療。由於局部手術治療效果不好,強調早期行包括前列腺在內的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手術。
化療可作為術前、術後的輔助治療,而對於不能手術或姑息性手術者,化療則成為主要治療手段,常用的藥物有長春新堿、放線菌素D、多柔比星、環磷酰胺等,化療可明顯提高手術後的療效。
放療的作用不明確,有人主張大劑量放療,但其並發癥不可忽視,推薦劑量為40~60Gy照射盆腔淋巴結所在區域。
(二)預後
膀胱橫紋肌肉瘤惡性程度很高,以前由於缺少有效的治療方法,患者生存率低。近年由於化學療法和放射療法的發展,提高瞭患者生存率。目前治療原則為先化療,然後行手術治療,徹底切除後再行化療,每年化療3~4次;有肉眼腫瘤殘餘者輔以化療和放射治療,長期存活率達54%~75%。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膀胱葡萄狀肉瘤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