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醫學百科 按字母 按身體部位 按科室

陰汗介紹

  陰汗是指外生殖器及周圍(包括大腿內側近腹陰處)部位經常汗多,且汗味多臊臭的病證。


原因

  本病多因素體虛弱,腎陽不足,陰寒偏盛,以致內寒生濕;或肝鬱化熱導致脾經聚濕,濕熱互結而流註下焦,以致陰部汗出;也可由濕濁滯留陰部所致。


症狀

陰汗早期癥狀有哪些?

  本病辨證的重點在於審察病因,明辨病位,確認病機,辨證施藥。

  (一)腎陽虛證

  1.臨床表現:陰部汗出,陰囊濕冷,畏寒肢涼,腰膝酸軟,或伴陽痿、滑精、早泄,小便清長。舌質淡胖潤有齒痕,脈沉遲。

  2.證候分析:腎主一身陽氣,腎陽虛則一身陽氣皆虛,腎陽虧虛,陰寒生濕,則陰部汗出,陰囊濕冷;腰為腎之府,腎精虧乏,故見腰膝酸軟;腎陽虛損,宗筋失用,則畏寒肢冷,陽屢、滑精、早泄;腎陽虛弱,膀胱虛寒,則小便清長。舌淡胖,脈沉遲,皆陽虛之征。

  (二)肝經濕熱證

  1.臨床表現:陰囊汗出,潮濕,臊臭,脅肋脹痛、伴口苦,目赤,陰莖萎弱,小便黃赤,大便不爽。舌紅苔黃膩,脈弦數。

  2.證候分析:外感或內生濕熱,蘊鬱肝經,流註下焦,故見陰汗出,潮濕,臊臭;濕熱鬱結肝脈,肝失疏泄條達則脅肋脹痛;濕熱熏蒸,則口苔;上炎於目則目赤。


飲食保健

陰汗吃什麼好?

護理

陰汗應該如何護理?

治療

陰汗治療前的註意事項?

保健品查詢陰汗中醫治療方法

  陰汗的辨證論治

  腎陽虛型【證見】 陰部出汗,陰囊濕冷,畏寒肢冷,腰膝酸軟,前陰萎弱,陽舉不堅,滑精,早泄,小便清長。舌質淡胖潤有齒痕,脈沉遲。

  【治法】 溫補腎陽,益氣培元。

  【方藥】

  1.主方安腎丸(冷方南《中醫男科臨床治療學》)

  處方:肉桂6克(沖服),巴戟天15克,肉蓯蓉10克,破故紙10克,白術12克,山藥15克,烏頭9克,白蒺藜9克,桃仁10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劑。

  2.中成藥

  (1)補腎強身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

  (2)九轉黃精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3.單方驗方

  (1)益氣聰明湯加減(黃駿驗方)

  處方:黃芪20克,黨參20克,升麻6克,甘草6克,柴胡6克,葛根15克,赤芍15克,黃柏15克,牡蠣15克,五味子3克。水煎服,藥渣煎水薰洗患處,每日1劑。

  (2)補氣升陽湯(董子強驗方)

  處方:黃芪30克,柴胡12克,炙甘草6克,烏藥12克,升麻6克,紅參6克(另燉),肉桂6克(沖服),生山藥20克,枸杞子15克,當歸15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劑。

  肝經濕熱型【證見】 陰汗出,陰囊潮濕,伴有臊臭,脅肋脹痛,口苦,目赤,陰莖萎軟,小便赤。苔黃膩,脈弦數。

  【治法】 清熱利濕,疏肝養血。

  【方藥】

  1.主方清震湯(冷方南《中醫男科臨床治療學》)

  處方:柴胡10克,升麻6克,黃芩12克,薑活9克,防風9克,蒼術6克,麻黃根9克,藁本9克,澤瀉10克,豬苓15克,當歸9克,紅花6克,炙甘草6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劑。

  2.中成藥

  (1)龍膽瀉肝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2)當歸蘆薈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陰汗的針灸治療

  取穴:氣海、關元、中樞、腎俞、命門。手法:氣海、關元、中樞用補法;關元可加灸以增溫補;腎俞、命門補之或艾灸。適用於腎陽虛型陰冷。

中藥材查詢陰汗西醫治療方法

暫無相關信息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陰汗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

檢查

陰汗應該做哪些檢查? 暫無相關資料

鑑別

陰汗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一)生理性汗出除陰部汗出外,多有全身性汗出,尤在天氣炎熱,飯後,飲酒後多見。

  (二)多汗證多由精神緊張、情緒激動、恐怖、焦慮、憤怒所引起,或某些遺傳性疾病所致。多見於掌、蹠、前額、腋下、外陰等處,對稱發生,其中以掌、蹠多汗為常見,也可局限於陰部。


並發症

陰汗可以並發哪些疾病?

  多伴陰囊濕冷、前陰萎弱,小便清長,腰膝酸軟,畏寒肢冷,或脅肋脹痛,目赤,小便黃。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陰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