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醫學百科 按字母 按身體部位 按科室

色素痣介紹

  色素痣亦稱痣細胞痣(nevocytic nevus)是由痣細胞組成的色素性病變,通常稱痣、黑素細胞痣(melanocytic nevus)或痣黑素細胞痣等,是最常見的皮膚良性腫瘤。色素痣幾乎每個人均有,可發生於身體任何部位的皮膚,但以面頸部最為常見。少數可發生於黏膜,如口唇、陰唇、瞼結合膜等處。可先天具有,也可後天獲得。多數生長緩慢,或多年不變,較少自然消退。個別類型的痣,存在交界活力,可發生惡變。通常有一個發展和退化的過程。在幼兒期為扁平的交界痣,以後至青春期隨年齡增長痣增大為復合痣或皮內痣。


原因

  (一)發病原因

  由色素細胞構成的先天良性腫瘤,大多均屬良性。

  色素痣是由含有色素的痣細胞所構成的,關於痣細胞的來源,尚有不同見解,或認為源於表皮的黑色素細胞,或認為源於胚胎期間神經嵴的前體細胞,也有人認為痣細胞有雙重來源,即位於表皮和真皮上部的痣細胞來源於表皮黑素細胞,而位於真皮下部的痣細胞則來源於神經施萬細胞。上述細胞向表皮移行過程中,由於某種因素異常,而造成黑素細胞異常分佈。

  (二)發病機制

  痣細胞形狀多樣,在表皮層和真皮淺層形似表皮細胞;在真皮中下部則像組織細胞、纖維細胞、淋巴細胞或施萬細胞。在皮膚內痣細胞呈巢狀排列,缺乏樹枝狀突,其中的酪氨酸酶活性較低;在超微結構上缺乏橋粒或細胞間聯結,具有與黑素細胞相似的線粒體、高爾基復合體、黑素體等。

  根據痣細胞在皮膚病理切片中所處的位置,有3種基本類型:①交界痣:痣細胞集中分佈在表皮與真皮交界處。②皮內痣:所有痣細胞都聚集在真皮內。③混合痣:痣細胞既可見表皮-真皮交界處,也見於真皮內,它具有交界痣和皮內痣的雙重特點。

  除病理分類外,另有以臨床特點命名的痣細胞痣,如暈痣、Spitz痣、巨痣、發育不良痣等。


症狀

色素痣早期癥狀有哪些?

  色素痣多發生於兒童或青春期,可呈斑疹、丘疹、乳頭瘤狀、疣狀、結節或有蒂損害等表現。可發生於任何部位,數目的顯著增多具有一定的惡性黑色素瘤發生的風險性。色素痣大小由幾毫米到幾厘米,甚至面積很大,常左右對稱,邊界清楚,邊緣光滑,色澤均勻。根據痣細胞內色素含量不同,顏色可為黃、褐或黑色,但也可呈藍、紫色或近膚色。有些損害處可貫穿著短而粗的黑色毛發。先天性色素痣的色素形成早且皮損大,而獲得性色素痣的色素產生需一定刺激因素作用,在陽光暴曬、激素、水皰性疾病、免疫抑制或化療等因素作用下,痣迅速增大。

  1.根據痣細胞存在部位的不同,其臨床表現也有不同:

  (1)交界痣(junctional nevus) 多見於兒童和青年,成年少見。可發生於皮膚黏膜的任何部位,但手掌、足蹠、紅唇及外陰部的色素痣幾乎均為交界痣,可視為好發部位。表現為平坦或稍隆起的圓形或橢圓形色素斑或丘疹,表面光滑,無毛發,淺棕色至黑色,直徑多在1~8mm。交界痣的痣細胞具有增大活躍的特性,稱為交界活力,有轉變惡性黑瘤的可能。

  (2)皮內痣(intradermal nevus) 中老年人多見,表現為平坦或高出皮面,或呈疣狀或有蒂狀,直徑通常在1cm以內,呈棕色或黑色,表面或光滑或粗糙,有時可見中央的1根或數根毛發生長。

  (3)混合痣(compound nevus) 多見於中青年人,表現為輕度隆起皮面、褐色至黑色的半球形丘疹或斑丘疹,境界清楚,常有毛發生長。混合痣應存在交界活力,故也有發生惡變的可能。

  (4)暈痣(halo nevus) 因色素痣周圍繞以色素脫失暈而得名,又稱後天性遠心性白斑。其中心的色素痣直徑約0.5cm,色素脫失暈的大小由數毫米至數厘米不等。以軀幹、面頸部多見。可單發,也可多發。常見於青少年,無自覺癥狀。病理上常為混合痣,也可為皮內痣。

  (5)Spitz痣(Spitz nevus) 又稱良性幼年黑瘤、梭形與上皮樣細胞痣、假性黑瘤。是痣的一種異型,大都為混合痣,也可為皮內痣或交界痣。痣為粉紅色、紫紅色、棕褐色或黑色丘疹或小結節,界限清楚,通常表面光滑無毛,直徑一般<1cm。好發於面部和下肢,也可見於其他部位。該痣以兒童多見,在組織學上與惡性黑瘤表現相似,但在生物學行為上卻通常表現為良性,故有良性幼年黑瘤或假性黑瘤之稱。

  (6)先天性巨痣(congenital pigmented nevus) 出生時即存在,以病變面積巨大為特征,有作者主張病變面積>900cm2為巨痣的診斷標準。也有作者認為,>2%體表面積者即為巨痣。尚有作者認為不能單純依面積大小為巨痣下定義,一些發生於頸面部波及眼瞼或耳郭,或發生於手、生殖器、肛門等特殊部位的病變,面積雖不夠上述標準,但如行手術切除,創面處理比較復雜者,也應稱為巨痣。

  巨痣通常呈棕褐至深黑色,深淺不一,表面粗糙,高低不平,可有疣狀突起,多生長有粗而長的毛發,故又有巨毛痣之稱。巨痣分佈於身體一側者,稱為單側性色素痣。發生於頭皮和頸部者,可伴發軟腦膜黑素細胞增生癥,出現癲癇和精神障礙,甚至可發生原發性軟腦膜黑瘤。位於脊柱部位者可伴有脊柱裂、腦脊膜膨出等畸形。在組織病理學上,巨痣屬混合痣或皮內痣。

  (7)發育不良痣(dysplastic nevus) 又稱B-K痣。臨床表現為淡褐色、淡紅色或褐黑色、中央高起、邊界不清晰、單發或多發的色素斑或丘疹,直徑5~15mm。好發於軀幹,其次為肢體,再次為面部。中青年人多見。組織學上絕大多數表現為混合痣,少數表現為交界痣。

  2.臨床表現的少見類型

  (1)濕疹樣變:偶然在色素痣周圍出現紅暈樣濕疹皮炎表現,有癢感,幾月後消退。

  (2)花邊樣痣:表現為色素痣中心呈花網狀,周圍色素暈。色素暈處痣細胞由交界性痣細胞巢構成,並呈明顯的細胞不典型性。

  痣細胞痣的臨床診斷,據其表現特點一般並無困難,但準確的病理性質判斷,據肉眼觀察不甚可靠,確診須依靠病理檢查。


飲食保健

色素痣吃什麼好?

 


護理

色素痣應該如何護理?

  色素痣人人皆有。據統計,經細心進行周身檢查,正常個體可多達50粒,一般平均有15-20顆之多。由於常見,往往漫不經心,隨意處置,教訓良多。有人聽信相士胡言亂語,為瞭“驅兇納福、廣進財路”,當街亂點痣;有人不知深淺,自取腐蝕物隨意點痣;有人隨意抓挖,其後果,輕則留下疤痕致畸,重則喪命!因此,普及有關醫學知識,使患者明白醫學道理,接受醫生正規治療,才是真正可行之道。


治療

色素痣治療前的註意事項?

保健品查詢色素痣中醫治療方法

暫無相關信息

中藥材查詢色素痣西醫治療方法

  (一)治療

  痣細胞痣一般不需治療。如需改善外觀,防止惡變,消除隱患,必要時可行激光、微波、冷凍治療。發生於掌、蹠、肩等易摩擦部位,或有惡變癥狀時,應及早完全切除。皮損范圍大者應切除後植皮。臨床治療可選∶

  1.非手術療法 適用於面積小、位置淺、診斷明確的病變。常用方法有冷凍、電解、電灼、電幹燥、激光及化學藥物燒灼等。

  2.手術療法 對任何類型的痣細胞痣,不論面積大小均可采用。效果也較為確切、可靠,並可隨治療進行病理檢查。一般依皮紋方向選定切除方向,做菱形切口切開皮膚,切除范圍為病損及其周圍0.2~0.5cm組織,有惡變傾向者,可適當擴大范圍。

  若痣在短期內迅速增大,色澤加深變黑,邊緣發紅不規則,表面出血、破損以及周圍出現衛星狀損害,表明痣有惡變征象,應予手術切除,現時送病理檢查。

  (二)預後

  痣屬良性腫瘤,對生命並無威脅。但在一些誘因的作用下,有些類型的痣細胞痣可發生惡變,成為惡性黑瘤。一旦惡變,則病程進展迅速,預後不良。下列表現,提示惡變:

  1.病變增長擴大,或面積雖無擴大,但顯著增深。

  2.顏色改變,色增深,或見有淡藍色調出現。

  3.發生脫毛、脫痂現象;表面破損,出血,形成潰瘍。

  4.病變四周出現針頭大小、稱為衛星的色素斑點。

  5.局部有炎癥表現,同時可排除毛囊炎、表皮囊腫繼發感染等情況。

  6.有刺癢或疼痛癥狀出現。

  7.黑尿。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色素痣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

檢查

色素痣應該做哪些檢查?

  常規物理檢查。

  病理確診。

  組織病理檢查可見皮內有巢狀排列的、無樹枝狀突的痣細胞。


鑑別

色素痣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1、巨痣

  Greeley認為位於軀幹、肢體者,其面積超過900c㎡者為巨痣。作者認為,巨痣的標準應因年 齡、部位等而異。如顏面等特定部位的色素痣,面積雖不足以上標準,但手術切除後創面不能直接縫合者,也可視為巨痣。而嬰幼兒亦無法用此標準恒量。巨痣於出生時即已存在,常見多部位侵犯,表面往往高低不平,粗糙肥厚,並常見生有毛發。巨病的病理性質屬於混合痣或皮內痣,因此也有轉變為惡性黑瘤的可能。

  2、藍痣

  多表現為瓦青、深藍,也或為棕褐色的丘疹樣或小節結樣的孤立病變。分一般型和細胞型兩類。 一般型面積較小,直徑一般不超過1.5cm,表面光滑質韌;而細胞型表面粗糙且面積常較大,多見於女性。病理檢查一般型藍痣,在真皮的中、下層可見長扁的黑素細胞,而細胞型則還有較大的圓形或梭形細胞島,具有形狀不同的胞核,病變可深及皮下脂肪層。細胞型藍痣可以發生惡變,但極少見。

  3、太田痣

  1938年,日本太田首先報道的一種波及鞏膜及同側面部三叉神經分佈區域灰藍色斑,亦稱為眼上腭部褐青色痣。此痣多發於一側顏面呈斑塊狀,約2/3患者同側鞏膜藍染,約1/2患者出生時即已存在,其餘患者出現在10歲後。病理見黑素細胞散在於真皮膠原纖維之間,有些深部組織如眼眶骨膜也可有黑素細胞浸潤。

  4、疣狀痣

  呈淡褐、棕褐或污黑色。丘疹樣、乳頭樣或疣狀病變。表層角化過度,常局限於身體一側,多於出生時即已存在或在兒童時期內出現。組織學檢查,表皮有顯著的過度角化現象,棘細胞層不規則且 肥厚而有乳頭狀變化,基底細胞層的黑素往往增多,無痣細胞或炎性細胞浸潤。

  5.雀斑

  為彌漫散地分佈的無數小的淡褐色斑點,表面平滑,不突出皮面。好發於身體的外露日曬部位,以顏面最為顯著,偶見頸、肩、手背等部,組織切片檢查,黑素細胞的數量並不增多,但異常地形成大量色素顆粒,雀斑無惡變傾向。

  6.老年性黑斑

  發生於中年和老年人的身體外露部位,如面頰、頸、手背和前臂等部,多發散在棕褐色,呈面積大小不等的小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的平滑或稍高出皮面的斑塊。組織學檢查,可見正常的黑素細胞增多,不發生惡變。


並發症

色素痣可以並發哪些疾病?

  多數增長緩慢,或持續多年並無變化,但很少發生自發退變。個別類型的色素痣還有轉變為惡性的可能,從而危及生命安全。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色素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