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醫學百科 按字母 按身體部位 按科室

孢子絲菌病介紹

  孢子絲菌病是由腐生性真菌申克孢子絲菌所引起的皮膚、皮下組織及其附近淋巴管的慢性感染,偶可播散致全身,引起系統損害。申克孢子絲菌存在於玫瑰,伏牛花和水苔及其他林地覆蓋物中.園藝師,園丁,農業工人和原木工人最常受感染.


原因

  (一)發病原因

  孢子絲菌病是由申克(Schenck)孢子絲菌所致的皮膚、皮下組織及其附近淋巴管的慢性感染。申克孢子絲菌是一種存在於土壤、木材及植物的腐生菌,為雙相型真菌,即在人體內為酵母型,在人體外呈菌絲型。歸屬於真菌門,半知菌亞門,絲孢菌綱,叢梗孢目,叢梗孢科。在塗片上革蘭染色可見在中性粒細胞或大單核細胞內有革蘭陽性的卵圓形小體,在葡萄糖瓊脂培養基上室溫培養2~3天即可生長。

  (二)發病機制

  本菌存在於土壤中和植物上,孢子通過皮膚外傷處植入,也可侵犯口腔黏膜,經消化道造成感染,還可經呼吸道侵入肺部或經血行播散至內臟及骨骼。

  感染後經過1周至數周,在侵入處發生一個堅韌、無痛皮下結節,呈淡紅色,不與皮膚粘連,結節增大,軟化,色變淡紫、紺紫,以後破潰,流出少量黏性膿液,愈後可形成瘢痕。繼發於皮膚淋巴管型或自傢接種所致。於遠隔部位出現多發性結節。系統損害經血行播散引起,可侵犯骨、關節、眼、黏膜、肺、心肌、肝、脾、腎、各腺體和中樞神經系統。


症狀

孢子絲菌病早期癥狀有哪些?

  根據孢子絲菌侵犯部位及機體抵抗力的不同,孢子絲菌病可分為如下類型:

  1.皮膚淋巴型 是孢子絲菌病最常見的一型,好發於四肢。近年來,發生於面部者增多,四肢以右上肢為多見,可在前臂、手背或手指部,也可在小腿或踝部,常為單側性,多有外傷史。自從患者接觸有菌土壤或植物後,第1個病灶可於感染後8~20天出現,潛伏期也有長達6個月之久的。開始為圓形、堅韌無痛的皮下結節,表面淡紅色,與表皮不粘連。其後,結節逐漸隆起附著於皮膚,表面呈紫紅色,最後為黑色及壞死,形成潰瘍;潰瘍表面有稀薄膿液,上覆厚痂。再經1~2周,新的結節沿淋巴管方向蔓延,向心性成串排列,數目有多有少,節間距有長有短。一般在腋下或腹股溝淋巴結被侵襲前,病情停止發展。少數患者淋巴結受累可發生化膿壞死。如發生於面部,常在鼻尖、鼻根部再向兩頰發展。此型很少引起血行播散,常可見老的損害愈合,新的損害繼續發生。

  2.局限性皮膚型 又名固定型孢子絲菌病。特點為皮損多固定在初發部位,不侵犯附近的淋巴結,皮損形態多變,常可分為如下幾個亞型:①結節亞型:好發於皮膚角質層較薄部位,如腕、臂、頸部,呈暗紅色結節,表面可有脫屑,如有潰破,上覆厚痂。②肉芽腫亞型:表現為肉芽腫損害,為慢性增殖性病變,可伴滲出結痂。③浸潤斑塊亞型:為較大斑塊,直徑2~3cm,高於皮面,呈暗紫紅色,基底有浸潤,表面高低不平。④衛星狀亞型:常為一結節或肉芽腫損害,周圍有針頭至綠豆大紅色丘疹,呈衛星狀。⑤疣狀亞型:發生於角層較厚處,如手、足背、指端,如尋常疣樣角質增生。⑥囊腫亞型:表現如皮下囊腫。⑦痤瘡亞型:皮損為丘疹、膿皰,較表淺,好發於眼瞼、頸部、手背部。⑧紅斑鱗屑亞型:皮損如銀屑病或酒渣鼻。固定型孢子絲菌病的損害表現形態多變,易誤診。

  3.皮膚黏膜型 常繼發於全身播散性病變,發生於口、咽喉、鼻。開始為紅斑,以後可呈潰瘍或化膿性病變,最後可形成肉芽腫、乳頭瘤樣損害,伴有疼痛,附近淋巴結可腫痛。

  4.皮外及播散型 ①骨、骨膜及滑膜孢子絲菌病多由皮下組織病變波及骨膜、滑膜,常累及骨質,可發生於掌指骨、蹠趾骨及尺骨、股骨等。關節孢子絲菌病可引起關節腫脹、運動受限,伴關節腔積液,穿刺培養陽性。②眼及其附件孢子絲菌病常無其他部位的孢子絲菌病,多屬原發性感染,可波及眼瞼、淚囊、結膜,皮損為潰瘍或樹膠腫性損害。③系統性孢子絲菌病較少見,可以經血源播散,波及皮膚、骨骼或肌肉,甚至引起腎炎、睪丸炎、附睪炎、乳腺炎,偶可波及肝、脾、胰、甲狀腺及心肌。此型常發生於糖尿病、結節病及長期應用皮質類固醇激素治療的患者。④孢子絲菌性腦膜炎極少見。可出現頭痛、眩暈、精神癥狀,腦脊液培養可有孢子絲菌生長。腦脊液細胞數及蛋白量增高。⑤肺孢子絲菌病極少見。多發生於酗酒者,可表現粟粒性壞死或空洞,也可有肺門淋巴結、支氣管淋巴結病變。

  主要根據病史中外傷史;工作中有土壤、木材、植物、仙人掌等接觸史;臨床表現有典型皮損,加上實驗檢查及病理檢查進行綜合性診斷。其中實驗室檢查最為重要,臨床實踐中必須註意以下幾個方面:當加入維生素B時,可促使色素的產生。①無色素的孢子絲菌須與念珠菌鑒別。根據孢子絲菌為雙相菌,菌落形態、顏色,鏡下梅花形排列的梨狀小分生孢子,不難鑒別。②組織病理有特異性,典型的可見雪茄狀小體及星狀體。


飲食保健

孢子絲菌病吃什麼好?

  1.孢子絲菌病吃哪些食物對身體好?

  1)清淡的食物

  2.孢子絲菌病最好不好吃哪些食物?

  1)辛辣刺激食物


護理

孢子絲菌病應該如何護理?

  這是由孢子絲菌引起的深部黴菌病,主要侵犯皮膚,偶爾也可侵犯粘膜,肺、腦膜和其他內臟器官。發病前,皮膚常先有外傷史,再接觸帶菌的泥土或植物,病菌就從損傷的皮膚進入人體,大約經過1~3周,就在最初侵入的部位產生象癤子樣的損害,一般不痛,也不發熱,潰破後形成潰瘍,流膿不多;也可為丘疹、疣狀損害、斑塊、菜花樣假性腫瘤等。損害可長期固定於一處,或沿淋巴管向上蔓延,產生一串類似損害,數個至數十個排列成條狀。 一般以上肢發病的機會最多,下肢次之,近幾年來面部也相當多見。 極少數可侵入血液,引起皮膚和內臟的廣泛播散。擠出損害中的膿血作培養,常能分離出病原菌,即可確定診斷。 碘化物對本病有特效,一般用10%碘化鉀溶液,每次10ml,每日三次,口服,療程在2~3月。局部溫熱療法可起輔助作用。 防止皮膚外傷對預防本病很重要。病人換下的敷料應燒毀,以免污染環境,感染他人。在本病高發區應做好宣傳工作。


治療

孢子絲菌病治療前的註意事項?

保健品查詢孢子絲菌病中醫治療方法

  1.中醫療法:

  1)艾灸法

  用燃燒的艾條在皮損處給予雀啄灸法,每個結節施灸10~15 min,早晚各1 次。在施灸的第二天即可看到患者左手臂處的最大結節縮小,顏色變淡。艾灸時,通過艾絨燃燒產生的熱療,及藥薰作用,使氣血運行流暢,血脈和利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作用。

  2.中醫偏方

  1)治療時

  濕熱痰凝證,治以清熱除濕,化痰散結。方用萆Z化毒湯加味(萆Z20 g,歸尾15 g,丹皮15 g,淮牛膝15 g,木瓜10 g,薏苡仁15 g,秦艽10 g,赤芍12 g,夏枯草15 g,皂角刺10 g,紫花地丁20 g),水煎服,1 劑/d,分3 次服,守方10餘劑.

  2)治療後期

  治療後期可以給予健脾除濕,清解餘毒,益氣滋陰中藥。方可選用四君子湯(泡參、白術、茯苓、甘草)或參苓白術散(泡參、白術、茯苓、薏苡仁、桔梗、蓮肉、山藥、甘草)合二至丸(女貞子、旱蓮草)等方藥進行加減應用來發揮中藥的優勢.

中藥材查詢孢子絲菌病西醫治療方法

  (一)治療

  1.內服藥

  (1)碘化物:5%~10%碘化鉀3g/d,可漸增加到6~8g/d,損害消失可繼服2~4周,一般療程2~3個月。碘化鉀飽和液10滴/次,3次/d,可漸增加到40滴,3次/d,一般1周見效,1~2個月可治愈。口服碘化鉀有消化不良或惡心、嘔吐、胃納不佳等胃腸道反應時,可用碘化鈉1g/d靜脈推註。如患者有肺結核,碘化鉀不宜應用。

  (2)灰黃黴素:效果較差,一般不用。對碘過敏者可考慮,0.8g/d,持續1~3個月。

  (3)氟胞嘧啶:按100~200mg/kg體重,直至痊愈。

  (4)伊曲康唑:①淋巴管型:100~200mg/d,持續3~6個月;②固定型:50~100mg/d,持續3~6個月。

  (5)特比萘芬:2次/d,每次0.25g,一般服1~2個月。

  (6)氟康唑:200~400mg/d。

  (7)兩性黴素B 對皮膚淋巴管型及播散型孢子絲菌病可以應用。首次劑量3~5mg,成人可加到30~35mg,持續1~2個月。

  2.外用藥 2%碘化鉀或0.2%碘溶液可外用;2%球紅黴素二甲亞砜透劑,2次/d;兩性黴素B250~500mg,二甲亞砜30ml,甘油20ml,水50m1,配制成透劑外用;溫熱療法45℃電熱器局部加溫,3次/d,每次60min,對孤立損害有效。

  (二)預後

  皮膚淋巴管型,結節逐漸軟化、破潰形成慢性潰瘍,不易愈合。愈後可形成瘢痕。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孢子絲菌病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

檢查

孢子絲菌病應該做哪些檢查?

  實驗檢查:①標本采集:自皮膚損害黑點及未破潰的結節中采集膿液或血液,其他尚有痰、血、骨髓、腦脊液或皮膚活組織、內臟組織。②直接檢查時,孢子極易和其他結構混淆,尤其孢子數量很少時,常難以辨認。因此應做培養才能確診。③沙氏瓊脂培養基中,37℃和25℃菌落形態相同,但部分固定型孢子絲菌皮損中的菌株在37℃時不能生長,最好分別放於2個溫箱中加以培養。④當培養基加入青黴素時,可以刺激孢子絲菌的生長。

  組織病理:主要為化膿性肉芽腫性反應,見於皮膚結節及受累淋巴結中。在典型的結節性損害中,可出現具有特征性的排列:中央化膿層含中性粒細胞,繞以上皮樣細胞及多核巨細胞的“結核樣”層,其外為淋巴樣細胞及漿細胞組織的“梅毒樣”層。PAS染色時,真菌孢子周圍有時可見放射狀的嗜伊紅物質包繞,形成“星狀體”。


鑑別


並發症

孢子絲菌病可以並發哪些疾病?

  可並發腎炎、睪丸附睪炎、乳腺炎、糖尿病等。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孢子絲菌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