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醫學百科 按字母 按身體部位 按科室

丹毒介紹

  丹毒(erysipelas)俗稱“流火”,是由A族B型鏈球菌引起的皮膚及皮下組織的一種急性炎癥,常表現為境界清楚的局限性紅腫熱痛,好發於顏面及下肢,可有頭痛、發熱等全身癥狀。


原因

  (一)發病原因

  本病是由A族B型溶血性鏈球菌侵入而致。其誘發因素主要有皮膚或黏膜擦傷或其他輕微外傷,也可由血行感染引起。常繼發於鼻炎、口腔黏膜及牙齒感染病灶。足癬、小腿潰瘍、瘙癢性皮膚病、接種、放射性損傷及皮膚皸裂或輕微摩擦、搔抓及輕微外傷均可誘發。尤以不清潔的傷口更易感染。有些傷口可小至不易被發現,如面部丹毒可由鼻腔內被抓破的小傷口引起。復發性丹毒系由於細菌潛伏於淋巴管內,當機體抵抗力降低時,即可復發。

  (二)發病機制

  本病多在身體免疫功能降低時發生,全身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腎炎、低γ球蛋白血癥以及酗酒者均可成為本病的發病誘因。嬰兒如發生丹毒可導致敗血癥,死亡率較高。


症狀

丹毒早期癥狀有哪些?

  發病前常有活動期足癬、鼻、口腔內感染病灶及皮膚外傷史,皮損出現前常有惡寒、發熱、頭痛、惡心、嘔吐等全身癥狀,嬰兒有時可發生驚厥,潛伏期一般為2~5天。

  皮疹初起為紅腫發硬的斑片,後迅速向周圍蔓延而成為大片猩紅色斑狀損害,表面緊張灼熱有光澤,稍微高起,境界清楚,以後皮損向外擴延,中央紅色消退為棕黃色並有輕微脫屑,觸痛明顯。皮損部出現含有漿液或膿性分泌物的水皰或大皰時稱水皰或大皰性丹毒(erysipelas vesiculosum or erysipelas bullosum),癥狀極嚴重時患部可以迅速發生壞疽成為壞疽性丹毒(erysipelas gangrenosum)。此情況多見於新生兒,多由臍部或生殖器部開始,後迅速擴延,病情兇險,易引起敗血癥和腹膜炎甚至死亡。

  損害也可向他處蔓延(遊走性丹毒)或在原發損害部位屢次發生(復發性丹毒)。多次復發者稱慢性復發性丹毒,局部往往繼發淋巴性水腫。可發生於任何部位,以小腿、顏面、前臂、手足及嬰兒腹部多見。其他部位也可發生。局部淋巴結腫大。全年均可發病,但常見於春、秋兩季。

  1.主要依據發病急劇,局部紅腫,境界清楚,伴有高熱及疼痛等,較易診斷。

  2.中醫病機和辨證

  (1)病機:本病多因血熱內蘊,火毒侵犯肌膚,或濕熱內蘊,外感毒邪所致。發於頭面上肢者多為熱毒,發於下肢者多為濕熱。

  (2)辨證分型:風熱毒蘊證:局部皮膚紅腫發熱,疼痛劇烈,邊界清楚,惡寒伴高熱,頭痛,口幹渴,心煩急,尿赤短,便幹燥,舌質紅,苔黃或厚,脈浮數。濕熱感毒證:局部皮膚紅腫疼痛,邊界尚清,表面可有水皰、血皰,伴惡寒、低熱,渴不欲飲,食欲不振,舌質紅,苔黃白而膩,脈滑數。


飲食保健

丹毒吃什麼好?

  1.丹毒食療方:

  治療丹毒的食療方一、柳葉棗湯

  【配方】 嫩柳葉50g,大棗100g,白糖250g。

  【制作】 將嫩柳葉洗凈,剁爛,裝入潔凈紗佈袋內備用;再將大棗同柳葉包一同故人沙鍋內,加清水500mL,浸泡30分鐘,置武火上燒沸,改文火煮至棗爛時,再加人500m1清水煎煮.直至所餘煎汁為500m1左右時,熄火待涼,棄渣,用細籮把煎汁慮凈,取汁加入白糖煮沸,待晾溫,裝入已消毒瓶內,密封待用。

  【用法】 每次服25—50ml,

護理

丹毒應該如何護理?

 


治療

丹毒治療前的註意事項?

積極預防和治療足癬,預防小腿丹毒。避免和糾正挖鼻的習慣,以預防面部丹毒。

保健品查詢丹毒中醫治療方法

  1.中醫療法:

  一、辨證選方

  1.風熱化火

  治法:散風清火解毒。

  方藥:普濟消毒飲加減:牛蒡子15g,薄荷(後下)10g,僵蠶12g,生山梔10g,黃芩10g,黃連10g,板藍根30g,銀花12g,連翹12g,赤芍12g,丹皮12g。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大便幹結者加生大黃、元明粉;咽痛加玄參、生地。

  2.肝脾濕熱

  治法:清肝泄熱利濕。

  方藥:柴胡清肝湯或花斑解毒湯加減:柴胡12g,黃芩10g,生山梔10g,龍膽草30g,生地15g,丹皮15g,赤芍10g,銀花15g,連翹12g,車前子(另包)30g,生甘草5g。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

  3.濕熱化火

  治法:利濕清熱解毒。

  方藥:五神湯合萆薢滲濕湯加減:紫花地丁15g,,銀花10g,連翹20g,赤芍15g,丹皮15g,川牛膝15g,赤苓12g,車前子(另包)30g,粉萆薢14g,生苡仁15g,黃柏10g。水煎,每日I劑,分2次服。

  4.胎火胎毒

  治法:涼營清熱解毒。

  方藥:紫花地丁20g,鮮生地20g,丹皮15g,赤芍15g,黃連15g,黃芩15g,黃柏15g,生山梔15g,銀花15g,連翹20g,生甘草3g。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

  5.毒邪內攻

  治法:涼血解毒。

  方藥:清瘟敗毒飲加減:水牛角(先煎)15g,生地15g,,丹皮15g,赤芍15g,黃連12g,黃芩10g,生山梔10g,連翹20g,知母20g,生石膏(打碎)30g,板藍根15R。若神志昏迷者,加清心開竅之安宮牛黃丸(1粒化服)或紫雪散3g(分2次吞);陰虛舌絳無苔者,加玄參、麥冬、石斛等。

  二、外治

  1.外敷:初起紅腫甚者,外用玉露散、鮮銀花露調敷,或玉露膏外敷。紅腫減退或見起葉皰。或腫脹日久不退,可用金黃散或沖和散調敷;或用金黃膏、沖和膏外敷;或仙人掌、鮮馬齒莧、冬青樹葉、芭蕉根、大青葉等選用一種,搗爛塗敷患處。

  2.下肢屢發性丹毒選用下列外治法。

  熏洗法:①取大蒜,用一大把煮水平桶,放入木桶中,將患肢乘熱先熏(外蓋棉被)後溫洗,每晚熏洗1次,每次20~30分鐘。②又方:烏桕葉、鮮樟樹葉、松針各60g,生薑30g。切碎煎湯熏洗。③紫蘇100g,蔥白100g,鮮風仙帶莖葉100g,煎湯熏洗。

  3.手術:引起皮膚壞疽,一切不作外科手術。如有積膿,壞死部分,切一二小口,達到引流目的,外摻九一丹。

中藥材查詢丹毒西醫治療方法

  (一)治療

  1.全身治療 原則為除去誘發因素,積極治療原發病灶,全身癥狀嚴重者應給予必要的支持療法。

  2.抗生素治療 首選青黴素,可靜脈或肌肉註射,體溫恢復正常後仍要堅持治療2周左右。磺胺類藥物或其他抗生素也可應用。

  3.局部治療 原則為消炎。局部可選用各種抗生素軟膏、丹毒軟膏、20%魚石脂軟膏或純魚石脂貼敷。患部周圍可塗2%碘酊或用0.1%依沙吖啶(利凡諾)溶液濕敷。

  對慢性復發性足癬及以下肢靜脈曲張為其病因者,氦氖激光、紫外線及淺層X線照射治療有效,鏈球菌抗毒素局部註射可預防復發。

  (二)預後

  嬰兒和年老體弱的患者,如治療不及時,常可發生腎炎、皮下膿腫及敗血癥等並發癥,預後危重。嬰兒如發生丹毒可導致敗血癥,死亡率較高。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丹毒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

檢查

丹毒應該做哪些檢查?

  血常規檢查可見白細胞總數或中性粒細胞增多,血沉加快,抗鏈球菌溶血素增多。

  組織病理:真皮高度水腫,毛細血管及淋巴管擴張,結締組織腫脹,中、小動脈內皮細胞腫脹。管腔為纖維蛋白栓塞,真皮及擴張的淋巴管中有彌漫的炎性細胞浸潤(以中性粒細胞為主),有時可見鏈球菌,水腫劇烈者可見表皮內水腫或大皰。


鑑別

丹毒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本病須與接觸性皮炎、蜂窩組織炎、多形日光疹、血管神經性水腫等病鑒別。

  1.接觸性皮炎 有接觸史。局部紅腫、邊界不清楚、癢。皮疹有丘疹、水皰、大皰、糜爛、滲液、結痂等。白細胞計數不增多。

  2.蜂窩組織炎 發病部位較深,是皮下組織發炎。患處有觸痛並略微紅腫,境界不明顯,炎癥迅速擴展和加重,以中央炎癥明顯,有顯著的指壓性水腫,以後變軟,潰破化膿,排除膿汁及壞死組織。

  3.多形日光疹 是發生在面部及暴露部位的多形發疹。其損害有紅斑、毛細血管擴張、水腫性紅斑、斑丘疹、丘皰疹及水皰或苔癬化等多形皮疹。

  4.血管神經性水腫 為一種暫時性、局限性、無痛性的皮下或粘膜下水腫。多發生在組織疏松而易腫脹的部位,如眼瞼、口唇、耳垂、外生殖器、喉頭等處。

  5.癬菌疹 發於小腿部的癬菌疹,常呈紅斑樣,水腫不明顯,足癬癥狀減輕或治愈後癥狀即隨之消失。

  6類丹毒 有接觸傢畜、魚類或屠宰工作中受傷史,損害多發生於手部為紫紅色,不化膿,不易發生水皰,往往沒有明顯的全身癥狀,豬丹毒桿菌培養及接種試驗陽性。


並發症

丹毒可以並發哪些疾病?

    本病一般可自愈,較少並發其他疾病。嬰兒和年老體弱的患者,如治療不及時,常可發生腎炎、皮下膿腫及敗血癥等並發癥。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丹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