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醫學百科 按字母 按身體部位 按科室

須癬介紹

  須癬(tinea barbae)是發生於下頜胡須根部的淺在性皮膚真菌病。本病分佈於世界各地,歐洲、美洲等地多見,我國新疆少數民族地區多見,尤多見於從事農業與牲畜有密切接觸者。


原因

  (一)發病原因

  引起本病的致病真菌有多種,如紫色發癬菌(T.violaceum)、紅色毛癬菌(T.rubrum)、須癬毛癬菌(T.metagrophytes)、石膏樣毛癬菌(T.gypseum)及犬小孢子菌(M.canis)、石膏樣小孢子菌(M.gypseum)等。此外亦有報告由絮狀表皮癬菌(E.floccosum)引起者,但少見。病原菌通過直接或間接接觸傳播。多數是在理發店刮須時染上,局部外用皮質激素制劑是重要的誘因之一。

  (二)發病機制

  紫色發癬菌(T.violaceum)、紅色毛癬菌(T.rubrum)、須癬毛癬菌(T.metagrophytes)、石膏樣毛癬菌(T.gypseum)及犬小孢子菌(M.canis)、石膏樣小孢子菌(M.gypseum)等。前二者可引起淺在性損害,後兩種引起深在性損害。主要表現是位於一側頸部、胡須部毛囊口的真菌性毛囊炎,


症狀

須癬早期癥狀有哪些?

  好發於一側頸部及下頜胡須部。臨床表現主要是位於一側頸部、胡須部毛囊口的真菌性毛囊炎,臨床上可分為兩型:

  淺在型:類似體癬。損害境界清楚,中央有脫屑,周圍有輕度化膿性毛囊炎性小膿皰,患部胡須幹燥,松動,往往折斷,脫落。

  深在型:類似膿癬。損害為發生緩慢的結節,逐漸發展,相互融合,可形成潰瘍,局部浸潤廣泛,皮膚炎癥明顯。胡須松動,易於拔脫,壓迫毛囊口可有膿液排出。

  自覺有癢感,深在型者有觸痛。性質頑固,往往經久不愈。

  依據臨床表現主要是位於一側頸部、胡須部毛囊口的真菌性毛囊炎,病須及膿液直接鏡檢、培養及熒光檢查可證實診斷。


飲食保健

須癬吃什麼好?

 


護理

須癬應該如何護理?

 


治療

須癬治療前的註意事項?

  註意個人衛生,避免接觸病畜(如牛、馬、羊、狗、貓等)。健康區胡須宜剪剃勿拔。

保健品查詢須癬中醫治療方法

暫無相關信息

中藥材查詢須癬西醫治療方法

  (一)治療

  1.內服可選擇灰黃黴素,成人每天500mg,連用4~6周,或口服酮康唑每天200mg,也可選擇伊曲康唑或特比萘芬。出現膿腫時,適當增量。

  2.同時拔除病須,外用5%~10%氯化氨汞(白降汞)軟膏或5%硫磺軟膏,2%硝酸咪康唑霜,1%克黴唑軟膏。

  (二)預後

  性質頑固,往往經久不愈。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須癬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

檢查

須癬應該做哪些檢查?

  病須及膿液直接鏡檢、培養及熒光檢查可證實診斷。


鑑別

須癬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應與尋常性須瘡、膿皰瘡鑒別。二者均為細菌感染。前者病須可以松動,但不折斷,後者多見於兒童,成人少見被累及,胡須不受侵犯,真菌檢查可以鑒別。


並發症

須癬可以並發哪些疾病?

  目前沒有相關內容描述。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須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