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醫學百科 按字母 按身體部位 按科室

脈痹介紹

  脈痹是指以血脈癥狀為主的痹證。臨床表現為有不規則的發熱,肌膚有灼熱感、疼痛、皮府或見紅斑,多因血虛,以寒濕邪留滯血脈所致。


原因

    有的醫傢根據《素問・痹論篇》所說“以夏遇此者為脈痹”,從而認為脈痹為熱痹,如《醫宗必讀・痹》就明確指出:“脈痹,即熱痹也。”從熱論其病因病機。就臨床實際來看,脈痹有因為感受熱毒而致者,但不皆因熱而致,還有其他諸多內外因素,如寒濕侵襲、跌仆損傷、久行站立、久病繼發等。其臨床表現也與熱痹不同,不應將二者混在一起,而須加以區分。《素問・痹論篇》在論述痹證時有五體痹與五臟痹之分,脈痹屬於五體痹之一,也就是說其病變主要在於肢體。脈痹與五臟痹中的“心痹”具有病變上的密切關系,“脈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心。”由於心主血脈,故脈痹病久可能會影響及心,導致心痹。這也說明脈痹與心痹是有區別的,其病位、臨床表現、病情輕重不同。歸納以上論述,可以認為脈痹發病有內外之因。外因有寒濕、熱毒之異;內因有實邪之阻痹,如寒痰熱毒,有正虛瘀痹,可因氣血陰陽之虛而致。病位以肢體血脈為主,其病機主要在於血凝不流,血脈阻塞。


症狀

脈痹早期癥狀有哪些?

  脈痹的臨床表現在古醫籍中有散見記載,應註意從臨床實踐中認識總結。就臨床觀察而言,最為常見的是相應部位出現疼痛、麻木、蟲蟻爬行感或腫脹等癥。疼痛是脈痹血瘀的主要癥狀之一,或輕或重,初發較輕,病久加重,晝輕夜重,有隱痛、脹痛、麻痛、冷痛、灼痛等不同感覺,或呈痙攣性疼痛,甚至發生劇痛。血瘀可導致相應部位出現異樣感覺,麻木、蟲蟻爬行感乃“榮衛之行澀”所致。血瘀則津停,血不利則為水,瘀甚則肢體腫脹。瘀阻血不得養,陽氣不得通達溫養,則肢體乏力、發涼畏寒,熱毒所致或瘀久化熱者則局部有灼熱感。脈痹患者出現局部色變,或青紫、紫紅,或蒼白,或局部脈絡迂曲怒張。瘀甚病久,可致局部血脈觸之粗硬腫痛,或觸及到條索樣腫脹的脈絡,均血瘀之征。病重失治,也可導致患處發生潰爛、壞疽。脈痹患者脈象多澀,或無脈,亦為瘀征,應註意寸口脈、趺陽脈、太溪脈等處的切診。脈痹發病或急或緩,病程或短或長,但多數患者病程較長,可達數月或數年之久。在出現脈痹血瘀癥狀的同時,由於病因的不同,患者的體質狀況不同,還伴有與之相關的其他癥狀,應註意結合辨析。


飲食保健

脈痹吃什麼好?  

護理

脈痹應該如何護理?

 


治療

脈痹治療前的註意事項?

保健品查詢脈痹中醫治療方法

  脈痹的治療總以通為原則,主要應從瘀論治,以活血通脈為大法,但須明析病因,詳細辨證,或結合益氣、養血、滋陰、溫陽以扶正,或結合散寒、清熱、解毒、祛濕、化痰諸法以驅邪,共達通脈之功。有些脈痹病情復雜,往往多證相兼,故應註意多種治法的配合運用。   治取益氣活血、化瘀利水之法。方用補陽還五湯、活血效靈丹、當歸芍藥散合方加減。處方:當歸30g、丹參30g、制乳香8g、制沒藥8g、茯苓20g、澤瀉10g、桃仁10g、紅花10g、水蛭10g、生黃芪30g、漢防己15g、川牛膝30g、地龍15g、延胡索10g、焦神曲15g。10劑,1日1劑,水煎分2次服。

中藥材查詢脈痹西醫治療方法

暫無相關信息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脈痹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

檢查

脈痹應該做哪些檢查? 暫無相關資料

鑑別

脈痹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①風寒濕邪阻滯血脈所致的痹癥。出《素問·痹論》。證見皮膚變色,皮毛枯萎,肌肉頑痹等。治宜導痹通脈,用導痹湯、人參丸等方。

  ②指熱痹。《醫宗必讀·痹》:“脈痹,即熱痹也。”

  ③指心痹。《癥因脈治》卷三:“心痹之癥,即脈痹也。”


並發症

脈痹可以並發哪些疾病?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脈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