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醫學百科 按字母 按身體部位 按科室

顱骨骨髓炎介紹

  顱骨骨髓炎多因顱腦外傷後,處理欠妥,導致細菌感染顱骨,引起炎癥,從而出現一系列臨床癥狀的疾病,其感染范圍可以限局在一塊顱骨上,亦可超過骨縫侵及多個顱骨。


原因

  (一)發病原因

  顱骨骨髓炎的病因包括:在開放性損傷過程中顱骨直接被污染,而傷後清創又不夠及時或在處理中不夠恰當;頭皮損傷合並傷口感染經導血管蔓延至顱骨,或頭皮缺損使顱骨長期外露壞死而感染;開放性顱骨骨折,累及鼻旁竇,中耳腔和乳突。

  (二)發病機制

  顱蓋部急性骨髓炎常表現為頭皮水腫、疼痛、局部觸痛,感染向顱骨外板骨膜下擴散時,可出現波特浮腫包塊(Potts puffy tumor)。慢性顱骨骨髓炎則常表現為經久不愈的竇道,反復潰破流膿,有時可排出脫落的死骨碎片,為時過久的慢性顱骨骨髓炎,尚可在破壞區周圍出現骨質硬化和增生,故X線平片可以確診。顱骨骨髓炎的范圍可以限局在一塊顱骨上,亦可超過骨縫侵及多個顱骨。有時可因逆行性血栓靜脈炎,將感染由骨膜下或硬腦膜外擴散至顱內,形成硬腦膜外積膿、硬腦膜下積膿和(或)腦膿腫。


症狀

顱骨骨髓炎早期癥狀有哪些?

  臨床表現

  急性期局部頭皮呈紅腫壓痛等炎性反應,遠處頭皮可有水腫,鄰近淋巴結腫大,並可伴有發熱、倦怠、寒戰等全身癥狀。外周血中自細胞可增高。如治療不及時或炎癥未能控制,感染可向顱內或顱外擴展,向外形成骨膜下膿腫;向顱內可形成硬膜外膿腫,腦膜炎或腦膿腫、感染性靜脈竇栓塞等。

  顱骨感染遷延未愈可轉成慢性骨髓炎,局部表現可有頭皮下積膿或破潰成竇道,竇道有時閉合,有時破潰流膿,膿液中可雜有壞死的小骨塊,當排膿不暢時,局部及全身癥狀增劇。

  診斷

  根據頭部局部表現及顱骨X線平片所見,一般不難作出診斷。由於頭皮感染、顱骨骨髓炎和顱內膿腫三者往往緊密相關,對疑有顱內膿腫者應行CT掃描。


飲食保健

顱骨骨髓炎吃什麼好?

  1.建議的飲食是:

  1)骨髓炎患者在施治的早期強調並提倡清淡可口的素食。因素食能提供最天然最易消化,最能直接吸收之營養素。如素食配制合理,人體所需要的糖、脂肪、蛋白質這三大營養要素都非常豐富,足夠人類機體的合理需要。

  2)因骨與軟組織的修復又離不開維生素、微量元素與宏量元素和具有保護作用的植物荷爾蒙、纖維質等,它們都主要是來自新鮮的谷類、蔬菜與水果;又因處在病理狀態下的患部組織的修復需要一個偏堿性的生理環境,才能有修復的條件。

  3)素食中所含

護理

顱骨骨髓炎應該如何護理?

 


治療

顱骨骨髓炎治療前的註意事項?

  1.預防:

  腦外傷後要及時處理傷口,徹底清創,不留異物,可預防本病發生。

保健品查詢顱骨骨髓炎中醫治療方法

暫無相關信息

中藥材查詢顱骨骨髓炎西醫治療方法

  (一)治療

  1.急性期 應用大劑量廣譜抗生素治療。已形成頭皮下或骨膜膿腫則應早期拆除傷口縫線或切開引流,並註意傷口深處有無污物,同時將已失去活力和血供的遊離感染之骨片取出。

  2.慢性期 行手術清創,切除竇道,刮盡感染性肉芽組織,摘除死骨,咬除炎性骨質,直至正常顱骨為止,術中以抗生素溶液沖洗。縫合頭皮傷口或大部縫合,皮下引流,術後抗生素治療,直至傷口愈合。若合並硬膜下膿腫應同時引流處理。

  3.手術方法 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下施術,以病灶為中心或通過竇道做直線形或“S”形切口,將頭皮自炎變的顱骨上翻開,清除感染性肉芽和死骨,在病變區鉆骨行病骨切除,感染的顱骨由於板障血管已有血栓形成,一般均較少出血,其破壞區骨質多疏松易碎,而周邊則厚實堅硬。所有病骨均應全部切除,直到露出正常顱骨板障時為止,硬腦膜外的炎性肉芽及膿液亦應搔刮幹凈,一般以顯露正常硬腦膜0.5~1.0cm為度,但切勿穿破硬腦膜。創面用含慶大黴素1500U/ml的溶液徹底沖洗,然後全層間斷縫合頭皮,皮下置橡皮引流24h。遇有急性感染時,切口可松松縫合,並放置橡皮引流管,以備術後引流、給藥及沖洗。

  (二)預後

  經抗感染和手術治療後,本病一般預後良好。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顱骨骨髓炎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

檢查

顱骨骨髓炎應該做哪些檢查?

  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可能有外周血中白細胞可增高。

  影像學檢查

  1.顱骨X線平片 一般在顱骨感染後2~3周才能在X線上呈現改變。90%表現為地圖樣骨質破壞,界限較模糊,或為蟲蝕樣骨密度減低,慢性者在骨破壞區周邊可有骨硬化帶,界限較清晰,半數有遊離死骨,死骨形態不整,大小不一,病灶可為單一的,也可為多發的或較彌漫的。

  2.顱腦CT掃描 有助於顱內膿腫的診斷。合並硬膜外或硬膜下膿腫時表現為顱骨內板下方腦外出現菱形低密度區,增強檢查內緣有均一明顯帶狀強化,同時伴有鄰近腦組織水腫。


鑑別

顱骨骨髓炎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本病通過病史及典型癥狀,不難鑒別診斷。


並發症

顱骨骨髓炎可以並發哪些疾病?

  1.硬腦膜外積膿:顱骨骨髓炎較易伴發硬腦膜外積膿,偶爾亦可因開放性顱骨骨折早期清創不徹底而引起,其時頭皮傷口常已愈合。這類病人早期多有頭痛、發燒、嗜睡,當膿腫形成後往往出現顱內壓增高及局部腦組織受壓癥狀,如偏癱、失語或神經廢損體征。CT掃描檢查可見類似硬膜外血腫的梭形影像,早期呈低密度,一周以後漸變為等密度或高密度影。由於病灶區硬腦膜有炎性肉芽增生,能使內凸的硬腦膜顯著強化,呈致密的弧形帶為其特征。若為產氣菌感染,則可出現液平面及所氣體。

  2.硬腦膜下積膿:可發生於顱骨骨髓炎之後,亦可因穿透性顱腦傷早期處理欠妥而引起感染。平時則常繼發於嚴重的鼻副竇炎。早期病人常有頭痛、發燒及頸強直等表現。稍後,逐漸出現顱內壓增高如頭痛、哎呀、視力下降及嗜睡等癥狀,但往往缺乏定位體征,較易漏診。有時由於硬膜下積膿較大造成大腦半球受壓或因皮質表面靜脈血栓形成,亦可出現神經機能障礙,如偏癱、失語或偏盲。此外,伴發局部性癲癇的機會較多,可達30%。確切的診斷有賴於腦血管造影、CT及MRI等影像學檢查。腦血管造影不僅可以看到皮質血管遠離顱骨內板,同時還能發現包繞在膿腫周圍的肉芽組織毛細血管顯影。CT平掃,早期多為緊靠顱骨內板下的新月形低密度區,常伴有大片腦水腫、腦炎、白質內梗塞灶及中線結構的明顯移位。增強CT可出現邊界清楚、厚度均勻的細強化帶。當伴有皮質靜脈栓塞和腦炎時,局部常出現腦回狀強化影。MRI表現,在T1加權圖像上信號低於腦實質,高於腦脊液,T2加權圖像上信號高於腦實質,略低於腦脊液。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顱骨骨髓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