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醫學百科 按字母 按身體部位 按科室

糖原貯積病介紹

  糖原貯積病(glycogen storage disease)是因肝、肌肉和腦組織的糖原代謝中某些酶的缺乏,使糖原不能正常分解或合成,在組織中沉積結構和數量異常糖原的一組隱性遺傳性糖原代謝紊亂疾病,又叫糖原病(glycogen disease),糖原代謝病(glycogenoses)。此病於1928、1929年由荷蘭的幾位醫生最早發現,多數是糖原分解酶缺乏,糖原在組織中分解障礙而沉積過多;極少數則是由於糖原合成酶缺乏,表現為組織中糖原貯存過少。本病累及多器官組織,主要為肝臟、腎臟、心臟和肌肉,大多表現為低血糖。本病分為肝-低血糖性糖原貯積病及肌-能量障礙性糖原貯積病兩大類。


原因

  (一)發病原因

  糖原貯積病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磷酸化酶激酶缺乏型則是X-性連鎖遺傳。

  (二)發病機制

  糖原貯積病系遺傳性糖原代謝紊亂。

  糖原在機體的合成與分解是在一系列的酶的催化下進行的,當這些酶缺乏時,糖原難以正常分解與合成,累及肝、腎、心、肌肉甚至全身各器官,出現肝大、低血糖、肌無力、心力衰竭等。表1顯示有缺陷的酶。

  

 


症狀

糖原貯積病早期癥狀有哪些?

  糖原貯積病主要表現為肝大、低血糖,包括Ⅰa型(葡萄糖-6-磷酸酶缺乏)及更罕見的Ⅰb型(G-6-P微粒體轉移酶缺乏),Ⅲ型,Ⅵ型和伴X染色體與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的磷酸酶b激酶缺乏。肌-能量障礙性糖原貯積病主要表現為肌肉萎縮、肌張力低下、運動障礙,包括Ⅴ型,Ⅶ型,磷酸甘油變位酶缺乏和LDHM亞單位缺乏。另有Ⅱ型、Ⅳ型等。

  1.Ⅰ型糖原貯積病 臨床最常見,由於缺乏葡萄糖-6-磷酸酶,不能將6-磷酸葡萄糖水解為葡萄糖。主要表現:

  (1)空腹誘發嚴重低血糖,患兒出生後即出現低血糖,驚厥以至昏迷。長期低血糖影響腦細胞發育,智力低下,多於2歲內死亡。

  (2)伴酮癥和乳酸性酸中毒。

  (3)高脂血癥,臀和四肢伸面有黃色瘤。向心性肥胖,腹部膨隆,體型呈“娃娃”狀。

  (4)高尿酸血癥。

  (5)肝細胞和腎小管上皮細胞大量糖原沉積。新生兒期即出現肝臟腫大,腎臟增大。當成長為成人,可出現單發或多發肝腺瘤,進行性腎小球硬化、腎功能衰竭。

  (6)生長遲緩,形成侏儒狀態。

  2.Ⅱ型糖原貯積病 全身組織均有糖原沉積,尤其是心肌糖原浸潤肥大明顯。嬰兒型,最早於出生後1個月發病,很少生存到1歲。面容似克汀病,舌大,嗆咳,呼吸困難,2歲前死於心肺功能衰竭。青少年型主要表現為進行性肌營養不良。成人型表現為骨骼肌無力。

  3.Ⅲ型糖原貯積病 堆積多分支糖原,又稱界限糊精病。主要表現:

  (1)低血糖:較Ⅰ型輕微。

  (2)肝臟大,可發展為肝纖維化,肝硬化。

  (3)生長延遲。

  4.Ⅳ型糖原貯積病 堆積少分支糖原,又稱支鏈淀粉病。肝大、肝硬化,生長障礙,肌張力低,如初生嬰兒有肝硬化者應除外本病。患兒多於1周歲內死於心臟和肝臟衰竭。

  5.Ⅴ型糖原貯積病 因肌肉缺乏磷酸化酶,患者肌肉中雖有高含量糖原,但運動後血中少或無乳酸。多青少年發病,中度運動不能完成,小量肌肉活動不受限制,肌肉易疲勞,肌痙攣,有肌球蛋白尿。

  6.Ⅵ型糖原貯積病 主要表現為肝大,低血糖較輕或無。

  7.Ⅶ型糖原貯積病 運動後肌肉疼痛,痙攣,有肌球蛋白尿。輕度非球形紅細胞溶血性貧血。

  8.磷酸酶b激酶缺乏癥(Ⅷ或Ⅸ型) 肝大,偶有空腹低血糖,生長遲緩,青春期自行緩解。

  9.Ⅹ型糖原貯積病 肝臟、肌肉糖原沉積,肝臟腫大,空腹低血糖,肌肉痙攣,一定程度智力低下。

  10.O型為糖原合成酶缺乏 患者通常出現空腹低血糖,高血酮,肌肉痙攣和一定程度的智力障礙,易與低血糖性酮癥相混淆。

  1.Ⅰ型診斷依據

  (1)臨床表現:肝大、空腹低血糖、身材矮小、肥胖等。

  (2)血液生化檢查:空腹血糖低,血三酰甘油及膽固醇升高,血乳酸、尿酸升高。

  (3)胰高糖素試驗:胰高糖素0.5mg肌內註射,每15分鐘測血糖,持續2h,正常人10~20min後空腹血糖可上升3~4mmol/L,本病患者上升<0.1mmol/L,2h內血糖仍不升高,乳酸上升3~6mmol/L,並加重已有的乳酸性酸中毒,血pH值降低。

  (4)肝穿刺活檢:是本病確診依據。測定患者肝糖原常超過正常值6%,葡萄糖-6-磷酸酶活性降低以至缺失,細胞核內有大量糖原沉積。

  (5)果糖或半乳糖轉變為葡萄糖試驗:迅速靜脈輸註果糖(0.5g/kg)或半乳糖(1g/kg)配制的25%溶液,每10分鐘取血1次,共1h,測定血葡萄糖、乳糖、果糖、半乳糖含量,患者血葡萄糖不升高,而乳酸明顯上升。

  (6)骨骼X線檢查:可見骨骺出現延遲及骨質疏松。

  2.Ⅱ型診斷依據

  (1)癥狀和體征:患兒生長發育落後,心臟肥大,肌肉松弛。

  (2)肌酸磷酸酶和醛縮酶增高。

  (3)確診依賴肌肉、肝臟活檢,電鏡示糖原顆粒沉積,缺乏α1,4-葡萄糖苷酶,皮膚活檢成纖維細胞培養也無此酶的存在。

  (4)早期妊娠時羊水細胞中可見糖原顆粒。

  3.Ⅲ型診斷依據

  (1)癥狀和體征:肝大、肌無力。

  (2)胰高糖素試驗:清晨空腹肌內註射0.5mg後,患者血糖不升或上升很少;進食2h後肌內註射0.5mg,血糖可上升3~4mmol/L,血乳酸濃度不變。

  (3)肝臟或肌肉活檢:用碘測定呈紫色反應,證實有界限糊精存在。也可作紅細胞、白細胞加碘檢測。

  (4)紅細胞、白細胞淀粉α1,6-葡萄糖苷酶活性測定。

  4.Ⅳ型診斷依據 患兒有肝硬化,肝脾腫大,黃疸和腹水。肝組織碘試驗淀粉呈紫色反應者為陽性。

  5.Ⅴ型診斷依據

  (1)癥狀和體征:肌肉活動受限,肌痙攣等。

  (2)束臂運動試驗:患者上臂紮血壓帶,打氣使氣帶壓力達收縮期血壓以阻斷血流,然後讓病人伸曲手指反復運動1min,於運動前後測該臂血乳酸,正常人運動後乳酸增高,而患者血乳酸不升高。

  (3)肌肉活檢顯示肌糖原累積、肌磷酸化酶缺乏。

  6.Ⅵ型診斷依據

  (1)癥狀和體征:肝大,可有低血糖發生。

  (2)空腹或餐後註射胰高糖素不能使血糖升高。

  (3)肝活檢糖原含量高,磷酸化酶活性低。白細胞中此酶活性低。

  7.Ⅶ型診斷依據

  (1)癥狀和體征:同Ⅴ型。

  (2)肌肉活檢缺乏磷酸果糖激酶,紅細胞中此酶活性低。

  8.磷酸酶b激酶缺乏診斷依據 ①癥狀和體征:如肝大等。②測定白細胞或肝細胞酶活性降低。

  9.Ⅹ型診斷依據 ①肝大。②胰高糖素試驗陽性。③肝臟或肌肉活檢。

  10.O型診斷依據 ①癥狀和體征。②胰高糖素試驗:空腹試驗無反應,餐後呈高血糖反應。③餐後肝臟活檢肝糖原含量低於肝濕重0.5%。④紅細胞糖原合成酶活性檢測。


飲食保健

糖原貯積病吃什麼好?

護理

糖原貯積病應該如何護理?

 


治療

糖原貯積病治療前的註意事項?

  糖原貯積病系遺傳性糖原代謝紊亂,預防可根據遺傳病的產前診斷方式。

保健品查詢糖原貯積病中醫治療方法

暫無相關信息

中藥材查詢糖原貯積病西醫治療方法

  (一)治療

  1.Ⅰ型

  (1)防治低血糖:急性發作時立即靜脈註射25%葡萄糖,維持血糖於2.22~6.66mmol/L。每2~3小時進食高蛋白、低脂肪飲食1次。

  (2)防治酸中毒:血乳酸高,應服碳酸氫鈉。

  (3)防治感染。

  (4別嘌醇(別嘌呤醇)治療高尿酸血癥。

  2.Ⅱ型目前尚無有效療法。

  3.Ⅲ型進食宜少量多餐,高蛋白飲食,限制脂肪和總熱量。試用苯妥英(苯妥英鈉)防治低血糖。

  4.Ⅴ型 ①避免疲勞和劇烈運動。②運動前預備葡萄糖或果糖或給予異丙腎上腺素。

  5.Ⅵ型 宜高蛋白飲食,少量多餐。苯妥英(苯妥英鈉)防治低血糖。

  (二)預後

  Ⅳ型無特效療法,預後差,多死於繼發感染。Ⅵ型隨著年齡增長,肝臟可縮小,預後較好。糖原貯積病Ⅰ型,Ⅴ型,Ⅶ型經過適當治療預後較好。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糖原貯積病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

檢查

糖原貯積病應該做哪些檢查?

  1.空腹血糖測定。

  2.血總膽固醇、三酰甘油測定。

  3.血乳酸測定、尿酸測定。

  4.胰高糖素試驗。

  5.肝功能轉氨酶測定。

  依據病情應選做骨骼X線檢查、腹部B超、心電圖、超聲心動圖等。必要時做組織或器官病理活檢。


鑑別


並發症

糖原貯積病可以並發哪些疾病?

  目前暫無相關資料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糖原貯積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