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醫學百科 按字母 按身體部位 按科室

血紅蛋白病介紹

  血紅蛋白病(hemoglobinopathy)是由於血紅蛋白分子結構異常(異常血紅蛋白病),或珠蛋白肽鏈合成速率異常(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又稱海洋性貧血)所引起的一組遺傳性血液病。臨床可表現溶血性貧血、高鐵血紅蛋白血癥或因血紅蛋白氧親和力增高或減低而引起組織缺氧或代償性紅細胞增多所致紫紺。


原因

  一、病因:

  由多種原因造成,暫無定論。

  二、發病機制:

  血紅蛋白是一種結合蛋白,分子量64,000,由珠蛋白和血紅素構成。血紅素由原卟啉與亞鐵原子組成,每一個珠蛋白分子有二對肽鏈,一對是α鏈,由141個氨基酸殘基構成,含較多組氨酸,其中α87位(即F8)組氨酸與血紅素鐵的結合,在運氧中具重要生理作用。另一對是非α鏈,有β、γ、δ、ξ(結構與α鏈相似)及ε5種;後2種與α鏈、γ-鏈分別組成胚胎早期(妊娠3月以內)血紅蛋白、HbGower-1(ζ2ε2)、HbGower-2(α2ε2)、HbPortland(ζ2γ2)。β鏈含146個氨基酸殘基、β93半胱氨酸易被氧化產生混合二硫化物及其它硫醚類物質,可降低血紅蛋白穩定性。δ鏈亦由146個氨基酸殘基組成,僅10個氨基酸與β鏈不同。由於δ鏈中第22位丙氨酸置換瞭β22谷氨酸,第116位精氨酸置換瞭β116組氨酸,因此δ鏈的正電荷大於β鏈,HbA2(α2δ2)等電點升高,電泳時靠近負極。γ鏈雖由146個氨基酸組成,但與β鏈有39個氨基酸不同,且含有4個異亮氨酸,為α、β與δ鏈所缺如,因此可用分析異亮氨酸方法以測定HbF(α2γ2)含量。正常人有二種γ鏈、Gr-r136為甘氨酸,Ar-r136為丙氨酸,說明控制γ鏈生物合成的基因位點不止一個。初生時Gr與Ar的比例是3∶1,兒童和成人二者之比為2∶3。每一條肽鏈和一個血紅素連接,構成一個血紅蛋白單體。人類血紅蛋白是由二對(4條)血紅蛋白單體聚合而成的四聚體。不同類型的血紅蛋白珠蛋白結構略有不同,但血紅素均相同。

  血紅蛋白的四級結構:由氨基酸順序排列的肽鏈結構稱為血紅蛋白的一級結構。肽鏈中的氨基酸可分為親水的極化氨基酸(其側鏈為羧基、氨基),與非極化的氨基酸(其側鏈是芳香族)。肽鏈中的各種氨基酸的側鏈相互拉緊形成α螺旋,螺旋形節段間由短而非螺旋形節段相連。螺旋形節段從N端-C端分別以A-H表示,非螺旋形節段用AB、CD等表示,稱為血紅蛋白的二級結構。血紅素的鐵原子有6個配位鍵,第5個配位鍵結合在肽鏈F段第8位氨基酸上(即α鏈第87位或β鏈第92位組氨酸的咪唑基上),第6個配位鍵結合氧,並間接結合在肽鏈E段的第7位氨基酸上(即α鏈第58位或β-鏈第63位組氨酸的咪唑基上),使肽鏈圍繞血紅素為中心,構成內外二層螺旋狀蛇形盤曲的三維空間結構,稱為三級結構。親水氨基酸分佈於外層,使血紅蛋白能溶於水而不致沉淀;疏水氨基酸分佈於內層,使水分子不能進入血紅素腔內部,避免血紅素的Fe2+氧化為Fe3+。四個血紅蛋白單體(肽鏈三級結構加血紅素),按一定的空間關系結合成四聚體,如HbA(或HbA1,α2β2)、HbA2(α2δ2)及HbF(α2γ2),稱異質型四聚體;由二對同樣的三級結構血紅蛋白單體結合成的四聚體,如HbH(β4)及HbBart(γ4),稱為同質型四聚體。以上所述四聚體為血紅蛋白四級結構。通過X線衍射研究四聚體的空間關系,發現α1β1及α2β2的接觸面較大,相互移動度較小,疏水,有利於血紅蛋白分子構型的穩定性。α1β2及α2β1接觸面小而不牢固,移動度大,有利於血紅蛋白對氧的正常攝取與釋放。四聚體解離,首先離解為α1β1及α2β2。綜上所述,血紅蛋白與分子的外表結構必需完整,帶有負電荷;α、β鏈結合部位要固定,包圍血紅素腔的氨基酸順序排列應完整,否則血紅蛋白就不能維持分子結構穩定性及正常運輸氧生理功能,並易遭破壞。


症狀

血紅蛋白病早期癥狀有哪些?

  一、癥狀體征:

  1、鐮狀細胞貧血:患兒出生半歲後易有手和足疼痛腫脹,年長兒訴腹痛、關節和骨骼痛等均因小血管栓塞所致。嬰兒有蒼白、黃疸和肝脾腫大,年齡增長後有慢性貧血。脾贓由於梗塞後纖維化而轉向縮小。年長兒體格可呈四肢過長,軀幹短,顱形突起的所謂“鐮狀細胞貧血體形”。易有下肢潰瘍,葉酸缺乏性貧血等合並癥,並易感染而引起死亡。本病的雜合子患者稱血紅蛋白S特征,無癥狀,於高空飛行或缺氧條件下,可出現紅細胞鐮變,並表現小血管栓塞所致的癥狀。

  2、血紅蛋白E病:系血紅蛋白E純合子疾患。血紅蛋白E是β肽鏈第26位谷氨酸被賴氨酸所替代。這一氨基酸的替代並不影響血紅蛋白正常生理功能,故無明顯臨床表現。血紅蛋白E病的癥狀輕,病人易疲乏,脾臟輕度腫大,血紅蛋白偏低,紅細胞不減少,有小細胞低色素貧血的特點。靶形細胞較多見,平均15%—20%。

  3、不穩定血紅蛋白病:臨床表現為間歇出現輕度甚至嚴重的溶血性貧血,並有血紅蛋白尿。部分病例與G6PD缺陷類似,可因服用氧化劑藥物而加重;另一部分病例可無癥狀。

  4、血紅蛋白M病: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純合子者不能存活,雜合子生後出現癥狀(如為β肽鏈異常約於3個月後出現癥狀), 表現為紫紺持續不退,但不出現杵狀指(趾),亦無心肺異常體征。紫紺輕重隨患兒血中血紅蛋白M的含量高低而定。

  二、檢查:

  一般檢查項目有:①常規檢查。多數呈正色素正細胞性貧血,網織紅細胞增高,血塗片可見異形、靶形紅細胞和有核紅細胞。紅細胞脆性試驗減低。骨髓象可見紅細胞系統明顯增生。②Hb電泳。一般應用醋酸纖維素薄膜電泳(pH8.5)進行粗篩,多數不穩定Hb並不引起電荷改變,在電泳時不易與正常HbA分離。為瞭補救上述缺點,常同時進行枸櫞酸瓊脂膠電泳,此法可將HbS、HbC、HbA和HbF分開。另外淀粉膠電泳專測HbF,對診斷Hbs-β地中海貧血和HbC-β地中海貧血的雙重雜合子很有用。③常見異常Hb特殊檢查。不穩定Hb熱不穩定試驗、異丙醇沉淀試驗和紅細胞內包涵體檢查; HbS鐮變試驗、Hb溶解度試驗和震動試驗;HbM光譜吸收試驗;HbF堿變試驗、酸洗脫試驗。④作肽鏈化學結構分析。


飲食保健

血紅蛋白病吃什麼好?

  暫無相關資料。


護理

血紅蛋白病應該如何護理?

  暫無相關資料。


治療

血紅蛋白病治療前的註意事項?

  對臨床癥狀嚴重的疾病,應通過胎兒絨毛細胞檢查,做到早期產前診斷,必要時終止妊娠。對雜合子的男女雙方應禁止婚配。

保健品查詢血紅蛋白病中醫治療方法

  暫無相關資料。

中藥材查詢血紅蛋白病西醫治療方法

  1、鐮狀細胞貧血:骨髓類巨幼變時用葉酸治療。註意防止感染,嚴重發作時應供氧和補液。僅於血紅蛋白降低至危急狀態時才給輸血,近代試用尿素和氰制劑以圖控制鐮變,但效果未能確定。可試用γ基因活化劑羥其脲治療,部分病例癥狀能得到改善。骨髓移植亦有治療成功報道。

  2、血紅蛋白E病和血紅蛋白E特征患者不需治療。

  3、不穩定血紅蛋白病:治療應註意避免氧化性藥物,重癥可作脾摘除,但部分病例療效不明顯。

  4、血紅蛋白M病:本病目前尚缺乏治療方法,但預後尚良好。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血紅蛋白病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

檢查

血紅蛋白病應該做哪些檢查?

  可行以下檢查以明確診斷:

  本病分佈因地區、民族而異,故應詳細詢問患者籍貫、民族,臨床有無黃疸、貧血、肝脾腫大,生長發育遲緩或紫紺、紅細胞增多等;傢系中有無同樣病史患者。實驗室檢查包括網織紅細胞計數、紅細胞壓積、周圍紅細胞形態及紅細胞脆性試驗,瞭解有無低色素、小細胞性貧血。如上述檢查提示有血紅蛋白病可能,應對患者及其傢系作下列有關實驗室檢查,進一步確診。

  1.常用基因診斷方法為抽提全血、幹紙片血、羊水細胞、絨毛細胞DNA作DNA點雜交,適用於診斷基因缺失的遺傳病,如α海洋性貧血病人α珠蛋白基因不同程度的缺失。

  2.限制性內切酶酶譜法,適用於診斷基因突變改變瞭限制酶切點或DNA缺失而改變酶解片段大小長短的遺傳病。

  3.限制性片段多態性分析(RFLP),RFLP按孟德爾方式遺傳,如某種遺傳病基因與特異的RFLP緊密相連,即可將這一多態片段作為"遺傳標記",通過RFLP連鎖分析推測該傢庭成員和胎兒是否攜帶遺傳病基因,RFLP連鎖分析適用於診斷任何一種單基因遺傳病。

  4.寡核苷酸雜交是一種直接基因診斷技術,對於基因突變部位的堿基序列已查明的遺傳病,均可以直接檢測和鑒定其突變的基因。

  5.聚合酶鏈反應(PCR)DNA體外擴增,此種高效DNA分析技術可以直接通過PCR產物的電泳分析進行基因診斷,適用於診斷基因缺失或部分DNA缺失所致的遺傳病。

  6.對非缺失型突變基因可結合限制酶切位點的改變,如與RFLP位點相連鎖,則可用限制酶消化PCR擴增產物,直接電泳分析,不需應用基因探針進行分子雜交,大大簡化實驗操作,使基因診斷可在半天內完成。


鑑別

血紅蛋白病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應與以下病癥相鑒別:

  血紅蛋白E病與β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基因的雙重雜合子,又稱血紅蛋白E復合β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類似β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應加以鑒別。血紅蛋白E病又可與β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基因結合(血紅蛋白E復合β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成為血紅蛋E與α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或α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後一種應註意與血紅蛋白H病鑒別。

  血紅蛋白M病:新生兒出現紫紺者亦可見於先天性高鐵血紅蛋白血癥,應加以鑒別。


並發症

血紅蛋白病可以並發哪些疾病?

  暫無相關資料。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血紅蛋白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