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醫學百科 按字母 按身體部位 按科室

放射病介紹

  急性放射病(acute radiation disease)是機體在短時間內受到大劑量(>1Gy)電離輻射照射引起的全身性疾病。外照射和內照射都可能發生急性放射病,但以外照射為主。外照射引起急性放射病的射線有γ線、中子和X射線等。


原因

  (一)發病原因:

  核戰爭:在嚴重沾染區內通過和停留過久的人員因受到早期核輻射或放射性沾染的外照射,是發生大量急性放射病傷員的主要因素。

  1、核輻射事故:由於核電站的使用不當,導致核輻射外泄而引起多起急性放射病。

  2、醫療事故:放射性核素和輻射裝置的醫療應用,也有可能發生醫療事故而是病人受到過量輻射照射。

  3、治療性照射:因治療需要而給予病人大劑量照射,可造成治療性急性放射病。如骨髓移植前常用大劑量(>6Gy)全身照射或全身淋巴結照射,作為骨髓移植前的預處理。

  (二)發病機制:

  造血損傷是骨髓型放射病的特征,它貫穿疾病的全過程。

  骨髓在照射後幾小時即見細胞分裂指數降低,血竇擴張充血;然後骨髓細胞發生壞死,造血細胞減少,血竇滲血和破裂、出血。血細胞減少紅系早於粒系,最初是幼稚細胞減少,以後成熟細胞亦減少。骨髓變化的程度與照射劑量有關,照射劑量小者,血細胞僅輕微減少,出血亦不明顯。照射劑量大者,造血細胞嚴重缺乏,以至完全消失。僅殘留脂肪細胞、網狀細胞和漿細胞,淋巴細胞可相對增多,其它如組織嗜堿細胞,破骨細胞、成骨細胞亦增多,並有嚴重出血,呈骨髓嚴重抑制現象。骨髓被破壞以後,若保留有足夠的造血幹細胞,還能重建造血。骨髓造血的恢復可在照射後第三周開始,明顯的再生恢復在照射後4~5周。若照射劑量很大時,造血功能往往不能自行恢復。

  淋巴細胞(主要為脾和淋巴結)的變化規律與骨髓相似,亦以細胞分裂抑制、細胞壞死,減少和出血為主,其發展比骨髓快,恢復亦比骨髓早,但完全恢復需要較長的時間。

  隨著造血器官病變的發展,骨髓型放射病的臨床過程有明顯的階段性,尤以中、重度分期為明顯,可劃分為初期、假愈期、極期和恢復期。


症狀

放射病早期癥狀有哪些?

  (一)臨床特征:

  一、受照射後病員在1-2天內表現出的初期癥狀對判斷病情有參考價值。

  (1)照後初期有惡心和食欲減退、照射劑量可能大於1Gy;有嘔吐者可能大於2Gy;如發生多次嘔吐可能大於4Gy;如很早出現上吐下瀉,則可能受到大於6Gy的照射。

  (2)照後數小時內出現多次嘔吐,並很快發生嚴重腹瀉,但無神經系統癥狀者,可考慮為腸型放射病。

  (3)照後1小時內頻繁嘔吐、定向力障礙、共濟失高、肢體震顫、肌張力增強者,可基本診斷為腦型放射病。在排除外傷因素的情況下發生抽搐者,可確認為腦型放射病。

  (4)輕度或中度患者的初期癥狀主要表現為乏力、食欲減退、頭暈、惡心嘔吐、白細胞短暫升高後下降;重度患者或極重度患者可出現多次嘔吐、腹瀉、白細胞短暫升高後明顯下降;而腸型或腦型患者可能出現頻繁嘔吐、嚴重腹瀉、定向力障礙、休克、血紅蛋白升高等。

  二、骨髓型放射病

  (1)輕度骨髓型放射病的病情不重,癥狀輕,臨床分期不明顯,僅在傷後數天內出現疲乏、頭昏、失眠、食欲減退和惡心等癥狀。稍後上述癥狀減輕或消失,可能不出現明顯的極期而逐漸趨向恢復,一般不發生脫發,出血和感染。

  輕度放射病預後良好,一般在兩個月內可自行恢復。

  (2)中度和重度骨髓型放射病的臨床經過基本相似,隻是病情輕重不同,各期癥狀如下:

  1、初期

  在照後數十分鐘至數小時出現,表現為神經內泌功能紊亂,特別是植物神經功能紊亂。主要癥狀為乏力、頭昏、惡心、嘔吐、食欲降低,還可能出現心悸、出汗、口渴、體溫上升,失眠或嗜睡。有的病人還有皮膚紅斑、結膜充血、腮腺腫大、口唇腫脹等。

  初期癥狀出現快慢、癥狀多少、程度輕重、持續時間長短等,都與病情輕重有關。中度多在照後數小時出現,有的可早到數十分鐘,持續1~2天;重度多在照後數十分鐘出現,也可出現在數小時後,持續1~3天。

  2、假愈期

  開始於照射後2~4天。初期癥狀基本消失或明顯減輕。病人除有疲乏感外,可能無特殊主訴,精神良好,食欲基本正常。但是病情在繼續發展,造血損傷進一步惡化,外周血白細胞和血小板呈進行性下降,機體免疫功能也開始降低。白細胞下降的速度與病情輕重有關。假愈期長短是病情輕重的重要標志之一。中度放射病為20~30天,重度放射病為15~25天。在假愈期末,病人會現皮膚粘膜出血和脫發,是進入極期的先兆。

  3、極期

  極期的標志是:體溫升高,食欲降低,嘔吐腹瀉和全身衰竭。進入極期,病情急劇惡化,是各種癥狀的頂峰階段,治療不力者多於此期死亡。

  ①處於極期的病人由於機體免疫功能減退,容易發生感染,感染是急性放射病的嚴重並發癥,而且往往成為死亡的主要原因。口咽部常是最早出現感染灶的部位,如牙齦炎、咽峽炎、扁桃體炎、口腔潰瘍、口唇糜爛和潰瘍等。其它如肺部、腸道、泌尿道和皮膚感染亦多見。

  ②照射後的病人由於造血器官損傷嚴重,血小板數明顯減少、功能降低,如血小板粘著力減退、凝血因子不足、5-羥色胺(5-HT)含量減少等,加上血管壁的脆性和通透性增加,全身多發性出血也是急性放射病的主要病理和臨床表現之一,對病情的發展和結局有重要影響。出血在各內臟器官和皮膚粘膜都可發生,一般說內臟出血要早於體表。

  ③胃腸道癥狀:進入極期後,病人又出現食欲降低,惡心等癥狀,重度病人多有嘔吐,拒食、腹瀉、腹脹、腹痛等,腹瀉常伴有鮮血便或柏油樣便。重度病人或腹部照射劑量大者,可發生腸套疊,腸梗阻等並發癥。

  ④其它癥狀:極期病人一般表現衰弱無力,精神淡漠,煩躁等,查體可見睫反射減弱或消失。重度病人常出現物質代謝紊亂,水鹽及酸堿平衡失調,如脫水、體重下降、酸中毒、低鉀血癥等。

  雖然極期癥狀非常嚴重,但對中、重度病人來說,仍存在自行恢復的可能。在極期末可見骨髓重現造血,隻要精心治療,控制住感染,出血等主要癥狀的發展,保持病人內環境的穩定,病人能渡過極期進入恢復期。

  4、恢復期

  照射後5~7周開始進入臨床恢復期。發病後約4~5周骨髓開始恢復造血,1周後外周血白細胞開始回升。隨著造血功能的恢復,其它癥狀也逐步好轉,出血停止並逐漸吸收,體溫恢復正常,精神和食欲開始好轉。照射後2個月,病人頭發開始再生,經過一段時間可恢復至照前情況,或者比照前生長更稠密。

  進入恢復期後,病人免疫功能和貧血恢復較慢,可存在易疲勞等癥狀和再發生感染的可能。此外,重度病人進入恢復期後還可能出現某些臟器損傷的癥狀,常見的如肝損傷,出現黃疸,轉氨酶升高,消化不良、腹瀉等癥狀。所以,恢復期的護理和治療仍不能放松,病人還需經過2~4個月才能基本恢復正常。

  (3)極重度

  極重度放射病的病情經過和主要癥狀與重度大體相似,其病變發展較快、癥狀重、極期持續較久、恢復慢。由於造血損傷嚴重,自行恢復的能力減弱。

  特點是:

  1、初期癥狀出現早而重,假愈期短;

  2、造血損傷嚴重,部分病人能於自行恢復造血功能;

  3、極期癥狀重;

  4、治療難度大,預後嚴重。

  此類病人雖經積極治療,恢復較慢,目前治療水平隻能救活部分病人,並發間質性肺炎和黴菌、病毒感染者預後嚴重。

  三、腸型放射病:是以嘔吐、腹瀉、血水便等胃腸道癥狀為主要特征的非常嚴重的急性放射病。機體受腸型劑量照射後,造血器官損傷比骨髓型更為嚴重。但因病程短,造血器官的損傷尚未發展,小腸粘膜已發生瞭廣泛壞死脫落,因此腸道病變是腸型的主要病理特點。

  腸型放射病由於病情重、發展快、病程短、所以臨床分期不如骨髓型明顯,臨床表現有以下主要特點:

  1、初期癥狀重,假愈期不明顯;

  2、極期突出表現為胃腸道癥狀;

  3、造血損傷嚴重;

  4、感染發生早;

  5、治療可延長生存期。

  四、腦型放射病:是以中樞神經系統損傷為特征的極其嚴重的急性放射病,發病很快,病情兇險,多在1~2天內死亡。腦型放射病時,顯然造血器官和腸道的損傷更加嚴重。但由於病程很短,造血器官和腸道損傷未充分顯露,主要病變在中樞神經系統。

  引起腦型放射病死亡主要原因為腦性昏迷衰竭,是由於急性顱內壓增高,腦缺氧,以及運動,意識等一系列神經活動障礙,導致在一天左右死亡。

  五、中子損傷的特點:

  1、病情發展快而嚴重;

  2、造血器官損傷嚴重;

  3、胃腸道損傷嚴重;

  4、感染發生率高、出現早;

  5、遠期效應較重;

  6、現有防護藥物的防護效果不如對γ線防護好。

  (二)臨床診斷

  放射病的診斷既要確定病人是否患有急性放射病,又要早期判斷病情程度和就診斷時處於疾病哪一時期,這對指導及時采取有力的救治措施非常重要。

  臨床診斷是早期分類的繼續,兩者不可分割。目的是根據照射劑量、病情的發展和各項化驗指標完成最後的確定診斷。

  正確測定病員受照射的劑量,是判斷病情的主要依據。有條件時可分別測定物理劑量和生物劑量,兩者可以互相補充,以得出較正確的數值。

  1、物理劑量測定

  要詳細瞭解事故時輻射場的情況、人與放射源的幾何位置、有無屏蔽、以及人員移動情況和時間的變化等。如病員當時佩戴個人劑量儀要瞭解佩戴的位置。收集病人隨身攜帶的手表紅寶石和某些藥品,前者用熱釋光法、後者用電子自旋共振波譜法測定受照射的劑量。當有中子照射時,應收集病員隨身攜帶的金屬物品,以及患者的頭發、尿樣和血液等生物制品,進行中子的活化測量,瞭解受到的中子劑量。必要時進行全身24Na活化測量,進行人體模型模擬照射測量。然後進行分析、計算得出結論。

  2、生物劑量測定

  利用體內某些敏感的輻射生物效應指標來反映病人受照射的劑量,稱生物劑量測定。


飲食保健

放射病吃什麼好?

  放射病食療方(以下資料僅供參考,詳細需咨詢醫生)

  一、雙麥粥,將苦蕎麥50克、燕麥50克、胡羅卜丁75克和600毫升的水一起入鍋煮成粥食用。

  二、蕎麥鮮蝦面,用苦蕎麥面條100克,鮮活蝦100克,豆苗100克及調味品煮成湯面食用。

  三、龍井枸杞茶,高級龍井茶3克,枸杞子10粒。90度沸水沖泡後,先用茶水熏眼,左右雙眼各5分鐘,再飲茶。

  四、龍井苦瓜茶,高級龍井茶3克,苦瓜皮50克(苦瓜外層青皮,中藥店有售)。90度沸水沖泡5分鐘即可飲用。

  放射病吃什麼對身體好?

  1、多吃抗輻射食品,如高蛋白、多維生素;適度脂肪、營養全面、數量充足;

  2、能量供給要充足。足夠的能量供給有利於提高人體對核輻射的耐受力,降低敏感性,減輕損傷,保護機體。每天能量供給4000~4500千卡;

  3、糖類供給有側重。由於人體消化道受損,導致其對各種糖的吸收效果不盡相同,故防治消化道損傷的效果也不同,其中以果糖最佳,葡萄糖次之,而後是蔗糖、糊精等;

  4、需增加植物油所占食物的比重,其中油酸可促進造血系統再生功能,防治輻射損傷效果最好;

  5、蛋白質要有質量。要求攝入的蛋白質品質優秀,數量充足,以減輕放射損傷,促進機體恢復健康;

  6、無機鹽供應宜加量。在膳食中適量增加無機鹽(主要是食鹽),可促使人飲水量增加,加速放射性核素隨尿液、糞便排出,從而減輕內照射損傷;

  7、維生素數量要確保。增加維生素供給對防治輻射損傷及傷後恢復均有效,如VK可減少出血,VPP減輕嘔吐、惡心,VC使血細胞再生加速等,為此宜多攝入一些海帶、卷心菜、胡蘿卜、蜂蜜、枸杞等;

  8、註意酌情多吃一些胡蘿卜、豆芽、西紅柿、瘦肉、動物肝等富含維生素A、C和蛋白質的食物,經常喝些綠茶等。

  放射病最好別吃什麼食物?

  1、脂類含量不宜高。基於人體受輻射後食欲不振、口味不佳,脂肪的總供給量要適當減少。


護理

放射病應該如何護理?

 


治療

放射病治療前的註意事項?

  1、放射性工作者應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和防護規定,以減少不必要的照射。輻射源與工作人員之間應按射線性質安置屏蔽物,操作者應進行嚴格的就業前體檢,手法要熟練,以縮短接觸放射源的時間;設法增加與放射源之間的距離,以減少照射劑量。

  2、患有活動性肺結核、糖尿病、腎小球腎炎、內分泌及血液系統疾病等的疾病的患者不應接觸射線。

  3、定期體格檢查,建立個人健康和劑量檔案資料。

  4、使用放射源時應設置醒目標志,以防意外。

保健品查詢放射病中醫治療方法

暫無相關信息

中藥材查詢放射病西醫治療方法

  對於不同的放射病有不同的治療手段:

  一、骨髓型放射病的治療

  (一)治療原則

  1、以造血損傷為中心進行綜合治療

  (1)減輕和延緩造血器官損傷的發展,促進損傷的恢復。

  (2)防治由造血損傷引起感染和出血等並發癥。另外,由於放射病的損傷涉及全身各器官,所以仍以綜合治療為主,達到保持機體內環境的平衡,安全渡過極期。

  2、分度、分期治療

  (1)輕度放射病在平時可短期住院觀察,對癥治療。

  (2)中度以上放射病都需住院治療,但中度的早期治療可簡化,重度和極重度不僅應立即住院治療,而且要抓緊早期的預防性治療措施,做到所謂“狠抓早期、主攻造血、著眼極期”,有利於提高治愈率。

  (3)初期:主要針對初期癥狀對癥治療,並根據病變特點采取減輕損傷的措施。

  ①保持病人安靜休息和情緒穩定;

  ②早期給抗放藥;

  ③鎮靜、止吐等對癥治療,如給安定、滅吐靈等;

  ④有眼給合膜充血、皮膚潮紅等癥狀者,給苯海拉明、異丙嗪等脫敏藥;

  ⑤改善微循環;

  ⑥重度以上病人早期給腸道滅菌藥,並做好消毒隔離;

  ⑦嚴重的極重度病人早期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

  (4)假愈期:重點是保護造血功能、預防感染和預防出血。

  ①加強護理,註意觀察病情變化。鼓勵病人多進食,給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並易消化的食物,極重度病人可用靜脈保留導管補充營養;

  ②保護造血功能,延緩和減輕造血損傷。可口服多種維生素,重度病人可少量輸血;

  ③預防感染和預防出血;

  ④需移植造血幹細胞的極重度病人,若初期未進行,進入本期後應盡早移植。

  (5)極期:抗感染和抗出血是這一期治療的關鍵問題,同時要采取有力的支持治療,供應充分營養,保持水電解質平衡,糾正酸中毒,促進造血功能恢復。

  ①病人絕對臥床休息,控制輸液速度,防止加重肺水腫,註意觀察病情變化;

  ②抗感染、抗出血;

  ③促進造血功能恢復,給Vit.B4、B6、B12,葉酸和DNA制劑,可應用造血因子以及補益和調理氣血的中藥;

  ④在供應充分營養(包括靜脈補給)的同時,根據需要補充鉀離子和堿性藥物,同時可給與輔酶A、ATP等能量合劑。

  (7)恢復期:主要防止病情反復,治療遺留病變。

  ①加強護理,防止病人過勞,預防感冒和再感染,註意營養攝入和觀察各種並發癥的發生;

  ②繼續促進造血功能恢復,貧血病人可給鐵劑、服用補益和調理氣血的中藥,或少量輸血;

  ③有消化不良等癥狀者,對癥處理;

  ④臨床恢復期過後,應繼續休息,調養一段時間,脫離射線工作。經體檢鑒定後,可恢復適當的工作。

  (二)主要治療措施

  1、早期給與抗放藥:抗放藥是指在照射前給藥和照射後早期給藥都可減輕放射病的一類藥物,對中、重度放射病效果較好。

  2、改善微循環:照射後早期微循環障礙可加重組織細胞損傷,尤其是重度以上放射病更為明顯。可於照射後最初3天靜脈滴註低分子右旋糖酐,每天500~1000ml,加入適量地塞米松和復方丹參註射液。

  3、防治感染:防治感染在治療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1)入院清潔處理:洗浴或用1∶5000洗必泰藥浴。

  (2)消毒隔離:病室經常用紫外線消毒和消毒液擦試,重度以上病人應住入層流潔凈病房。

  (3)註意皮膚粘膜衛生:要經常洗浴或擦浴,加強口腔護理,禁用牙刷,常用消毒液含漱。每次餐後都要用消毒液漱口和用含消毒液的棉球擦試口腔,生殖器和肛門每天藥浴。

  (4)應用腸道滅菌藥:重度以上病人早期口腸道細菌,減輕腸道感染。可口服黃連素、復方新諾明、新毒素、慶大毒素等。由於抑制瞭腸細菌,應適當補充Vit.B4、B2。

  (5)全身應用抗菌藥:這是控制感染的重要措施,用量宜大,以靜脈給藥為主。並根據血液或咽拭子培養和細菌藥敏試驗結果,及時調整藥物種類,註意用藥和防止毒副反應。

  (6)其他:增強病人機體免疫功能、註意局部感染灶的防治、防治二重感染、註意間質性肺炎和防治等。

  4、防治出血

  (1)補充血小板和促進血小板生成:給嚴重出血的病人輸註新鮮血小板是目前最有效的抗出血措施。

  (2)改善血管功能:在假愈期即可開始應用改善和強化毛細血管功能的藥物。如:安絡血(腎上腺素縮氨脲)、5-羥色胺、Vit.C、P等。

  (3)糾正凝血障礙:可用6-氨基已酸(EACA)、Vit.K3等。

  5、其他:輸血及血液有形成份,如白細胞、血小板等,輸血時要註意輸註速度,避免加重肺水腫和腦水腫;可進行骨髓、胚胎肝和外周血的移植;應用造血因子進行放射病的治療;使用輻射防護劑,但療效不顯著,有的有效時間短,有的毒副作用大,使用受限制。

  二、腸型放射病的治療

  腸型放射病多在1~2周死於脫水、酸中毒、敗血癥、中毒性休克等。因此首先應針對腸道損傷采取綜合對癥治療,同時早期時行骨髓移植。待渡過腸型死亡期後,重點便是治療造血障礙。

  三、腦型放射病治療

  腦型放射病多死於1~2天內。急救的要點鎮靜、止痙、抗休克和綜合對癥治療。發生抽搐時,用苯巴比妥、氯丙嗪等加以控制,嘔吐、腹瀉時,應予以止吐、止瀉、針對休克,應予補液、輸血漿,應用去甲腎上腺素、間羥胺、恢壓敏等升壓藥。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放射病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

檢查

放射病應該做哪些檢查?

  1、血液檢查:

  (1)可根據外周血白細胞數變化的7個階段:增多、下降、頓挫回升、最低值、恢復、過度增多和恢復來預測疾病的發展。

  (2)白細胞下降的速度及最低值可反映病情嚴重程度。

  (3)出現粒細胞/淋巴細胞比例倒置者為中度以上,不出現者一般為輕度。

  2、骨髓檢查:

  (1)骨髓細胞分裂指數:早期檢查骨髓細胞分裂指數(分裂細胞數/1000個骨髓有核細胞)亦有助於判斷病情。正常男性骨髓細胞分裂指數平均為8.8‰(6.3‰~10.0‰),受0.5~3Gy照射後第4天骨髓細胞分裂指數下降程度與照射劑量有明顯相關。一般認為,照射後3~4天骨髓細胞分裂指數仍高於1.8‰者,可能為輕度放射病;下降至1.8‰~0.9‰者可能為中度;下降至0.8‰~0.2‰者可能為重度;下降至0者為極重度。

  (2)骨髓象:病程中可每周檢查1次骨髓象。骨髓象基本正常者為輕度放射病;照射後20~30天出現“骨髓嚴重抑制現象”,但程度較輕者為中度;照射後15~25天出現“骨髓嚴重抑制現象”為重度;照射後10天內即出現者為極重度。

  3、生化檢查:血、尿淀粉酶含量增高;尿中氨基酸排出增多;肌酸排出量增加,肌酸肌酐比值增高;尿中DNA的分解代謝產物排出量增多。


鑑別

放射病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放射病造血系統的改變應與慢性苯中毒、血小板減少癥、缺鐵性貧血、肝炎等相鑒別;臨床癥狀應與神經衰弱、內耳眩暈癥、更年期綜合征等疾病相鑒別;放射性白內障應與並發性(視網膜色素變性、高度近視眼等)、老年性、先天性及全身代謝有關的白內障等鑒別。

  1、慢性苯中毒:由於長期吸入一定濃度的苯而引起的慢性中毒,患者有頭暈、頭痛、無力、失眠、多夢等神經衰弱癥狀,或齒齦、皮膚出血,女性月經失調或過多。血液變化是其主要表現,患者會相應出現有白細胞、血小板減少和貧血,重者發生再生障礙性貧血或白血病。

  2、血小板減少癥:由於血小板數量減少(血小板減少癥)或功能減退(血小板功能不全)導致止血栓形成不良和出血而引起的。藥物性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潛伏期不一,短者可於服藥後數小時內發病,長者可以數月後發病,一般5-10天。常伴有畏寒、發熱、頭痛、惡心、嘔吐等。

  3、缺鐵性貧血:由於鐵攝入量不足、吸收量減少、需要量增加、鐵利用障礙或丟失過多,致使體內鐵的儲存不能滿足正常紅細胞生成的需要而發生的貧血。患者有頭暈、頭痛、面色蒼白、乏力、易倦、心悸、活動後氣短、眼花及耳鳴等貧血癥狀,青少年會出現發育遲緩、體力下降、智商低、容易興奮、註意力不集中、煩躁、易怒或淡漠、異食癖和吞咽困難等癥狀。

  4、肝炎:是肝臟的一種炎癥,致病因素多樣,最常見為病毒。平時多見的肝炎多數指的是由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等肝炎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

  5、更年期綜合征:是由雌激素水平下降而引起的一系列癥狀。更年期婦女,由於卵巢功能減退,垂體功能亢進,分泌過多的促性腺激素,引起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從而出現一系列程度不同的癥狀,如月經變化、面色潮紅、心悸、失眠、乏力、抑鬱、多慮、情緒不穩定,易激動,註意力難於集中等。

  6、並發性白內障:由於眼部其它疾病如葡萄膜炎、青光眼、視網膜脫離、視網膜色素變性、眼內腫瘤和高度近視等影響晶體的營養和代謝而引起的晶體混濁。


並發症

放射病可以並發哪些疾病?

  感染是急性放射病的嚴重並發癥,而且往往成為死亡的主要原因。重度病人或腹部照射劑量大者,可發生腸套疊,腸梗阻等並發癥。

  1、 感染:是指細菌、病毒、真菌、寄生蟲等病原體侵入人體所引起的局部組織和全身性炎癥反應。感染的主要表現為機體的體溫升高超出正常的體溫界限。感染嚴重時可引致死亡。

  2、 腸套疊: 指一段腸管套入與其相連的腸腔內,並導致腸內容物通過障礙。患者多突然發病,常見癥狀有腹痛、嘔吐、血便、腹部有腫塊、精神萎靡、嗜睡、脫水、發熱、腹脹等。

  3、 腸梗阻:指腸內容物在腸道中通過受阻。為常見急腹癥,可因多種因素引起。起病初,梗阻腸段先有解剖和功能性改變,繼則發生體液和電解質的丟失、腸壁循環障礙、壞死和繼發感染,最後可致毒血癥、休克、死亡。但若能及時診斷、積極治療大多能逆轉病情的發展,以致治愈。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放射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