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醫學百科 按字母 按身體部位 按科室

狂犬病介紹

  狂犬病(rabies)乃狂犬病病毒所致的急性傳染病,因其恐水癥狀比較突出,故又名恐水癥(hydrophobia)。人畜共患,多見於犬、狼、貓等肉食動物,人多因病獸咬傷而感染。臨床表現為恐水怕風、咽肌痙攣、進行性癱瘓等。

原因

【病毒簡介】
  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屬於RNA病毒,彈狀病毒科(rhabdoviridae),狂犬病毒屬(lyssavirus)。病毒形態一端鈍圓,一端扁平,似子彈,直徑75~80nm,長175~200nm。內層為核殼,含40nm核心,外層為致密的包膜,表面有許多絲狀突起,突起物遠端為槌狀。整個病毒表面呈蜂窩狀的六角形結構。病毒的基因組為負鏈單股RNA,分子量為4.6×106。病毒基因組長11932個核苷酸,其中約91%的核苷酸參與編碼五種已知的結構蛋白,即糖蛋白(GP)、包膜基質蛋白(M2P)、殼體基質蛋白(M1P)、核蛋白(NP)和轉錄酶蛋白(LP)。基因組RNA與180個NP分子結合成核糖核蛋白(ribose nucleoprotein,RNP),使RNA受到良好的保護而不被降解,同時也為基因組的復制和轉錄提供瞭一個適宜的結構基礎。M2P是狂犬病毒最小的結構蛋白(分子量僅為25×103),它可連接病毒外膜及膜上GP和核殼。GP是一種典型的跨膜糖蛋白,能與乙酰膽堿受體結合使病毒具有神經毒性,同時可誘發宿主體內產生中和抗體和刺激細胞免疫,對狂犬病病毒的攻擊有保護作用。NP為狂犬病毒的群特異性抗原,可使機體產生補體結合抗體。NP誘生的抗狂犬病毒保護力是由各種細胞因子(如抗體、單核因子和淋巴細胞等)參與的相互作用產生的;還能對中和抗體有促進作用。狂犬病毒GP和NP還可能誘導機體產生幹擾素。
    狂犬病病毒有兩種病毒株:A)自然病毒(街毒):能引起狂犬病的天然病毒株,毒力強。潛伏期長(腦內接種15~30天以上),能在涎腺中繁殖,各種途徑感染後均可使動物發病。可接種於雞胚,鼠腦。也可在地鼠腎細胞及二倍體細胞中培養生長。從人與動物分離的病毒是存在於自然界中的野毒株,亦是人或動物發病的病原體;B)固定毒:由於街病毒連續在動物腦內傳代(50代以上)後,毒力減低,潛伏期縮短,並固定在3~6天,對人和犬失去致病力,不侵犯唾液,不形成內基體病的毒株。固定毒對人的致病力明顯減弱,但仍保持很好的抗原性,註入人體後可刺激抗體生成,故可用以制備疫苗。抵抗力不強,在56℃30分鐘或100℃2分鐘條件下即可滅活,但在4℃和0℃以下可分別保持活力達數周和數年。一般消毒方法,如日曬、紫外線、甲醛以及季胺類消毒劑(新潔爾滅等)均能將其殺滅,故被狂犬咬傷的傷口可用新潔爾滅沖洗。狂犬病病毒可在雞胚、鴨胚、乳鼠腦以及多種組織培養(如人二倍體細胞、地鼠腎細胞等)中生長,故可用這種方法從病人或病獸體內分離病毒和制備疫苗。所有溫血動物均可受染本病,但大多數地區的傳染源主要是病犬(約占90%),病貓、病狼次之。在犬、貓狂犬病已經得到控制的地區,傳染源主要是野生動物,如西歐、北美的狐、臭鼬,中南美的吸血蝙蝠、食蟲蝙蝠等。病人傳染健康人的可能性很小,故也應註意隔離。病犬、病狼等的唾液中含病毒較多,於發病前數日即有傳染性。
  狂犬病毒易被紫外線、甲醛、50%~70%乙醇、氯化汞和季胺類化合物如苯紮溴銨等滅活。其懸液經56℃ 30~60min或100℃ 2min即失去活力,但不易被苯酚和甲酚皂溶液殺滅。在冰凍幹燥下可保存數年。被感染的組織可保存在50%的甘油內送檢。
  用抗狂犬病毒核殼蛋白單克隆抗體可以將狂犬病毒及其相關病毒分為五個血清型:1型-典型的狂犬病攻擊病毒標準株(challenge virus standard,CVS);2型-拉哥斯蝙蝠狂犬病毒(logosbat virus);3型-莫可拉原型株(Mokola virus);4型-杜文海原型株(duvenhage virus);5型-包括歐洲蝙蝠狂犬病毒:EBL1和EBL2。基因分型可分六型:即基因1、2、3、4型分別與血清1、2、3、4型相對應,基因5和6型即為血清5型的EB1和EB2。血清2、3、4、5型和基因2、3、4、5、6型又稱為狂犬相關病毒,其中野外分佈主要為2、3、4型。
   【發病機制】
  狂犬病病毒對神經組織有強大的親和力,主要通過神經逆行,向心性向中樞傳播,一般不入血。狂犬病毒含5種蛋白,即糖蛋白(G)、核蛋白(N)、雙聚酶(L)、磷蛋白(NS)及基質(M)等。後二者為小分子蛋白。G可導致體內形成中和抗體,可對抗病毒攻擊。N導致的抗體但不具中和力,可用檢測漿內包涵體。   狂犬病發病過程可分為下列3個階段:
  1.病毒繁殖:病毒自咬傷部位皮膚或黏膜侵入後,首先在局部神經外,即傷口附近的橫紋肌細胞內小量繁殖,通過和神經肌肉接頭的乙酰膽堿受體結合,侵入附近的末梢神經。從局部傷口至侵入周圍神經不短於72h。從局部傷口至侵入周圍神經的間隔時間一般為3日以內,也有認為病毒在入侵處可停留2周之久,甚或更長(占潛伏期的大部分時間)。
  2.侵入中樞神經:沿周圍神經的軸索漿向心性擴散,其速度約每小時3mm(5cm/d)到達背根神經節後,開始大量繁殖,然後侵入脊髓,再波及整個中樞神經系統。主要侵犯腦幹和小腦等部位的神經元。但亦可在擴散過程中終止於某部位,形成特殊的臨床表現。
  3.擴散:即病毒自中樞神經系統向周圍神經離心性擴散,侵入各組織與器官,尤以涎腺、舌部味蕾、嗅神經上皮等處病毒最多。由於迷走神經核、吞咽神經核及舌下神經核的受損,可發生呼吸肌和吞咽肌痙攣,臨床上患者出現恐水、呼吸困難、吞咽困難等癥狀;交感神經受刺激,使唾液分泌和出汗增多;迷走神經節、交感神經節和心臟神經節受損,可引起患者心血管系統功能紊亂,甚至突然死亡。
  目前認為,病毒的局部存在並非導致臨床表現差異的惟一因素,體液免疫及細胞介導免疫早期有保護作用,但當病毒進入神經細胞大量增生後,則免疫介導的損害和發病也有一定關系,免疫抑制小鼠接種狂犬病毒後死亡延遲,被動輸入免疫血清或免疫細胞後,則死亡加速。在人類狂犬病,其淋巴細胞對狂犬病毒細胞增生反應為陽性者多為狂躁型,死亡較快。對髓磷脂基礎蛋白(MBP)有自身免疫反應者也為狂躁型,病情進展迅速,腦組織中可見由抗體、補體及細胞毒性T細胞介導的免疫性損害。
 【病理改變】
    非特異性病變:急性彌漫性腦脊髓炎,尤以與咬傷部位相當的背根節及脊髓段、大腦的海馬以及延髓、腦橋、小腦等處為重,腦膜通常無病變。腦實質呈充血、水腫及微小出血,鏡下可見非特異性變性和炎癥改變、如神經細胞空泡形成、透明變性和染色質分解、血管周圍單核細胞浸潤等。
   而在80%患者的神經細胞胞質中,則可發現一種特異而具診斷價值的嗜酸性包涵體,稱為內基氏小體(Negribody)。內基小體是指具診斷意義的病人腦組織內嗜酸性包涵體,為狂犬病毒的擊落,呈圓形或橢圓形,染色後呈櫻桃紅色,直徑約3~10nm,邊緣整齊,內有1~2個狀似細胞核的小點,最常見於海馬及小腦浦肯野組織的神經細胞中;亦可在大腦皮層的錐細胞層、脊髓神經細胞、後角神經節、視網膜神經細胞層、交感神經節等處檢出。內基氏小體實為病毒的集落,電鏡下可見小體內含有桿狀病毒顆粒。
  唾液腺腫脹,質柔軟,腺泡細胞明顯變性,腺組織周圍有單核細胞浸潤。胰腺腺泡和上皮、胃粘膜壁細胞、腎上腺髓質細胞、腎小管上皮細胞等均可呈急性變性。


症狀

狂犬病早期癥狀有哪些? 狂犬病病毒進入人體後的路徑是:首先侵染肌細胞,在肌細胞中渡過潛伏期,後通過肌細胞和神經細胞之間的乙酰膽堿受體進入神經細胞,其在周圍神經組織裡的平均移動速率是3mm/h,上行到中樞神經組織(腦-脊髓)後可在一天內繁殖擴散到整個中樞神經組織內。然後沿著相同的通路進入脊髓,進而入腦,並不延血液擴散。病毒在腦內感染海馬區、小腦、腦幹乃至整個中樞神經系統,並在灰質大量復制,延神經下行到達唾液腺、角膜、鼻粘膜、肺、皮膚等部位。 狂犬病病毒對宿主主要的損害來自內基小體,即為其廢棄的蛋白質外殼在細胞內聚集形成的嗜酸性顆粒,內基小體廣泛分佈在患者的中樞神經細胞中,也是本疾病實驗室診斷的一個指標。
    【臨床表現】
  狂犬病患者典型三恐(恐風、恐水、恐光)病癥占60%,另40%為不典型癥狀。
    潛伏期因為個體差異導致時間差異大。大多數在3個月以內發病,超過半年者占4%~10%,超過1年以上者約1%,文獻記載最長1例達19年。平均20-90天。 影響潛伏期長短的因素為年齡(兒童較短)、傷口部位(頭、面部發病較早)、傷口深淺(深者發病早)、病毒入侵數量及毒株的毒力、受傷後是否進行瞭正規的擴創處理和接種狂犬病疫苗預防等。其他如外傷、受寒、過度勞累等均可能促使提前發病。由吸血蝙蝠嚙咬而引起的狂犬病,絕大多數病例不出現興奮期,也無咽肌痙攣和恐水現象,而以上行性癱瘓為主要臨床表現。
  臨床表現可分為狂躁型(腦炎型)及麻痹型(靜型)兩型。狂躁型狂犬病的病變主要在腦幹、頸神經或更高部位中樞神經系統,麻痹型狂犬病的病變則局限於脊髓和延髓,因而造成臨床癥狀的差異。兩者都可分為下列三期:
  1.前驅期 兩型的前驅期相似。在興奮狀態出現前大多數患者有低熱、嗜睡、食欲缺乏,少數有惡心、嘔吐、頭痛(多在枕部)、背腰痛、周身不適等;對痛、聲、光、風等刺激開始敏感,並有咽喉緊縮感。具有重大診斷意義的早期癥候,是已愈合的傷口部位及神經通路上,有麻木、發癢、刺痛或蟲爬、蟻走等感覺異常,約發生於80%的病例。這是由於病毒繁殖刺激神經元,特別是感覺神經元而引起,此癥狀可維持數小時至數天。本期持續1~2天,很少超過4天以上。
  2.興奮期或痙攣期 可分兩型,兩型的表現不同。
  (1)躁狂型狂犬病:國內最多見,國外約占2/3。患者逐漸進入高度興奮狀態,其突出表現為極度恐怖,有大難臨頭的預兆感,並對水聲、光、風等刺激非常敏感,引起發作性咽肌痙攣、呼吸困難等。
  臨床癥狀:
    A) 恐水:是本病的特殊性癥狀,但不一定每例均有,更不一定在早期出現。典型者飲水、見水、聞流水聲,或僅提及飲水時,均可引起嚴重咽喉肌痙攣。因此,患者渴極而不敢飲,即使飲也無法下咽,滿口流涎,沾污床褥或向四周胡亂噴吐。由於聲帶痙攣,故吐字不清,聲音嘶啞,甚至失音。
  B)怕風亦是本病特有的癥狀,微風、吹風、穿堂風等都可導致咽肌痙攣。其他如音響、光亮、觸動等,也可引起同樣發作。
    C)咽肌痙攣發作使患者極度痛苦,不僅無法飲水和進食,而且常伴有輔助呼吸肌痙攣,導致呼吸困難和缺氧,甚或全身進入疼痛性抽搐狀態,每次發作後患者仍煩躁不安,並有大量出汗及脫水現象。
    D)自主神經功能亢進,患者出現大汗、流涎、體溫升高達38℃以上,心率加快,血壓升高,瞳孔擴大。患者表情痛苦、焦急,但神志大多清楚,極少有侵人行為。隨著興奮狀態的增長,部分患者可出現精神失常、譫妄、幻視幻聽、沖撞嚎叫等癥狀。病程進展很快,多在發作中死於呼吸衰竭或循環衰竭。本期持續1~3 天。
  (2)麻痹型狂犬病(paralytic rabies):狂躁型平均8天。印度及泰國較常見,約占總數1/3,國內報道不到10例。臨床上無興奮期,無恐水癥狀和吞咽困難,而以高熱、頭痛、嘔吐、咬傷處疼痛開始,繼則出現肢體軟弱、腹脹、共濟失調、部分或全部肌肉癱瘓、尿瀦留或大小便失禁等,呈現橫斷性脊髓炎或上升性脊髓麻痹表現。早期用叩診錘叩擊胸肌,可見被叩擊隆起,數秒鐘後平復。早期僅在叩診處出現肌水腫與毛發豎立。病程持續4~5天。 
    3.昏迷期或麻痹期 :麻痹型一般為13天左右。兩型狂犬病不易區別。痙攣停止,患者暫趨安靜,有時尚可勉強飲水吞食,反應減弱或消失,轉為弛緩性癱瘓,其中以肢體軟癱最為多見。眼肌、顏面部及咀嚼肌癱瘓,表現為斜視、眼球運動失調、下頜下墜、口不能閉合和面部缺少表情。此外,尚有失音、感覺減退、反射消失、瞳孔散大等。在本期中患者的呼吸逐漸變為微弱或不規則,並可出現潮式呼吸、脈搏細速、血壓下降、心音低鈍、四肢厥冷,可迅速因呼吸和循環衰竭而死亡。臨終前患者多進入昏迷狀態。本期持續6~18h。  
     【診斷】 
    1.臨床診斷:詢問是否被以下動物咬過,需及時註射狂犬病疫苗:如人、貓、狗、雪貂、浣熊、臭鼬、狐貍、狼、熊、蝙蝠、馬等動物。 已屬發作階段的病例,根據患者過去有被狂犬或可疑狂犬或貓、狼、狐等動物咬傷史,診斷即可初步成立,如能瞭解被咬傷情況及該動物的健康狀況,則對診斷本病更有價值。如不能確定咬人的犬或貓是否患狂犬病,應將動物關在籠內飼養,如動物在7~10天內不發病,則一般可排除動物有狂犬病。患者出現典型的臨床癥狀如興奮、狂躁、恐水、怕風、咽喉肌痙攣、大量流涎、癱瘓等,即可作出狂犬病的臨床診斷。對癥狀不明顯者特別註意有無“三怕”(怕水聲、光、風)現象,必要時用扇風、倒水和亮燈試驗,狂躁癥狀不明顯應註意咽肌水腫和毛發豎立現象。如生前免疫學抗原、抗體的檢測陽性,死後腦組織動物接種及神經元胞質中發現內氏小體則可確診。
    2.檢測診斷:
     A)血液檢查: 白細胞總數12~30×109/L不等,中性粒細胞多在80%以上。
     B)內基小體檢查:從死者腦組織印壓塗片或作病理切片,用染色鏡檢及直接免疫熒光法檢查內基小體,陽性率約70~80%熒光抗體檢查法:取病人唾液、咽部或氣管分泌物、尿沉渣、角膜印片及有神經元纖維的皮膚切片,用熒光抗體染色檢查狂犬病毒抗原。
     C)酶聯免疫技術檢測狂犬病毒抗原:可供快速診斷及流行病學之用。如病人能存活1周以上則中和試驗可見效價上升,曾經接種狂犬疫苗的患者,中和抗體須超過1:5000方可診斷為本病。
     D)病毒分離:病人唾液、腦脊液或死後腦組織混懸液可接種動物,分離病毒,經中和試驗鑒定可以確診,但陽性率較低。

飲食保健

狂犬病吃什麼好?

  一、狂犬病吃哪些對身體好?

  1、多吃新鮮水果和蔬菜。

  2、供給易消化吸收的蛋白質食物,如牛奶、雞蛋、魚類、豆制品等。

  二、狂犬病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1)忌食辛辣、辛熱刺激食物:辛辣食物如辣椒、胡椒、芥末;辛熱食物如羊肉、狗肉等刺激食物,可加重病情。

  (2)忌食咸寒及甜膩食品:咸寒食物如咸菜、咸帶龜等可引起咳嗽,不利於病人安靜,使癥狀加重;甜膩食物,如點心、蛋糕、養麥等亦可使脾胃不運,並加重咳嗽,不利於病人安靜,均使癥狀加重,均應忌食。

  (3)忌酒、咖啡:二者均可刺激神經興奮,可誘發病人狂躁發作,會加重病情。

  (4)禁食發物。如魚類、蝦、蟹、雞頭、豬頭肉、鵝肉、雞翅、雞爪等。


護理

狂犬病應該如何護理? 有關被狗咬傷的註意事項
     (1)當人被狗貓咬傷時,如果咬人的動物感染瞭狂犬病,在咬人時唾液含有病毒,病毒傳染至人的身上,而染病動物在隔離觀察的10天內就會發病,乃至死亡。所以被動物咬傷後需盡快註射狂犬病疫苗,並將咬人的隔離觀察。
     (2)被狗咬傷後,應當及時處理:馬上用清水或服皂水洗幹凈被咬傷的部位,用吸奶器或拔火罐吸拔出局部的血液,用碘酊消毒,並用清潔的紗佈包紮好。然後去醫院接受醫生的進一步檢查和清創處理。被瘋狗咬傷後,即使是小傷口,也有感染狂犬病的可能。被狗咬傷的傷口是很臟的,細菌感染也是難免的,所以應當使用抗生素、破傷風抗毒素和狂犬病疫苗。
   (3)狗咬傷在山區、農村多見。對這類外傷隻作些清創包紮的處理是不行的,還應考慮是否有感染狂犬病的可能。人被咬傷後一旦發病,死亡率極高。狂犬病毒進入人體有一個潛伏期,短者半月或 1~2月,長者可達半年至數十年。得瞭這種病的人,常常表現為煩躁不安、驚懼、恐水、咽喉部肌肉痙攣、抽風、肢體癱瘓,最後呼吸麻痹而死亡。
   (4)在日常生活中,不要突然地用手去摸狗的頭部或者見到狗就急速地奔跑。
   (5)狂犬病毒在人與人之間的傳播:人與人的一般接觸不會傳染狂犬病,理論上隻有發瞭病的狂犬病人咬瞭健康人,才有使被他咬傷的人得狂犬病的可能,發瞭病的狂犬病人或發病前幾天的人也有可能通過性途徑把狂犬病毒傳染給對方,狂犬病人污染瞭用具,他人再通過被污染的用具受到感染的可能性很小,狂犬病人的器官、組織、如角膜移植給健康人則有極高的危險性。
   預後:本病一旦出現典型癥狀體征,生存的可能性極小,病死率幾乎達100%。但畢竟有治療成功、病人完全恢復的先例。

治療

狂犬病治療前的註意事項?

  【預防】 目前的醫學手段尚不足以對狂犬病實行有效治療手段,所以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動物、人類染病,更加重要。應加強預防措施以控制疾病的蔓延。預防接種對防止發病有肯定價值。還應嚴格管理飼養動物(特變是貓犬等)的條例。降低發病率。  (1)控制傳染源:對野犬野貓通過投喂含口服狂犬疫苗的誘餌實現控制。對飼養的貓狗、警犬及實驗用貓狗等溫血動物,應進行登記,並強制性接種狂犬疫苗。狗(貓),隻有狂犬病發作才帶毒。已經發作狂犬癥的溫血動物咬人,才有可能通過唾液將狂犬病毒傳播到人身上,此時需要盡快打狂犬病預苗預防。發現已染病的溫血動物,應立即擊斃,以免傷人。對咬人的可疑的狗或貓需要隔離觀察10天,在此期間如果動物不發病死亡,被咬傷的人可以不要或中止免疫預防。動物一般在出現神經癥狀前唾液開始排毒,至死亡隻有短短數日。自然感染狂犬病的狗、貓在潛伏期內唾液中沒有病毒,狗通常在神經癥狀出現前1-5天唾液才有病毒;出現癥狀後迅速死亡的狗,它的腦和唾液的病毒濃度,比活得較長一些的狗反而低些。實驗感染的貓一般在發病前1-2天至發病後3天唾液排毒。 仍存活的動物可確定為非患狂犬病者可解除隔離。對死亡動物應取其腦組織進行檢查,並將其焚毀或深埋,切不可剝皮或進食。對於器官移植方面,也應確保器官捐獻者無染病。2004年在美國一個未診斷為狂犬病的患者過世之後捐獻內臟,獲得捐獻的三個人因狂犬病身亡。  (2)傷口處理:早期的傷口處理很重要。人被咬傷後應及時以20%肥皂水充分地清洗傷口,並不斷擦拭。傷口較深者尚需用導管伸入,以肥皂水作持續灌註清洗。如有免疫血清,作皮試陰性後,可註入傷口底部和四周,傷口不宜縫合或包紮。被流浪動物或者是不能辨明其健康與否的動物咬傷或抓傷後,應立即用肥皂水反復沖洗傷口,再用碘伏消毒(不是碘酒,碘酒即碘酊,會刺激皮膚黏膜)。傷口不要包紮,要保持暴露,因為狂犬病菌屬於厭氧菌,包紮導致傷口缺氧反而會加速病菌繁殖.在被咬(抓)傷24小時內到防疫站,疾控中心接種疫苗。(醫院不提供疫苗接種)。  (3)預防接種: 接種對象為:①被狼、狐等野獸所咬者;②被發病隨後死亡(包括觀察期內)或下落不明的犬、貓所咬者;③為已被擊斃和腦組織已腐敗的動物所咬者;④皮膚傷口為狂犬唾液沾污者;⑤傷口在頭、頸處,或傷口較大而深者,如咬人動物(指非流行區而言)5日後仍安危無恙,註射即可中止;⑥醫務人員的皮膚破損處為狂犬病病人沾污者等。近年來,國內已發現一些被咬傷發生狂犬病而死亡的病列,而犬卻安然無恙,經證實該犬的唾液內帶毒,故流行區被犬咬傷者均應接種。表1示狂犬病預防接種的適應證。  我國廣泛使用田鼠腎細胞疫苗,1979年起,由武漢生物制品所通過鑒定,投產。輕度咬傷者於第0、7、14天各肌註2ml,重度咬傷及頭、面、頸部咬傷於第0、3、7、14及30天各肌註2ml。該疫苗的效果,各方報告不一致,有的認為其效果僅及人二倍體疫苗的1/6,因此,需尋找新一代疫苗。免疫血清有抗狂犬病馬血清與人體抗狂犬病球蛋白兩種。我國目前生產的是前者,每支10ml,含1,000IU;成人劑量為20ml;兒童為40IU/kg。需皮試陰性後方可應用,以一半劑量作局部傷口處註射,另一半劑量肌註。人抗狂犬病球蛋白的一次註射量為20IU/kg。免疫血清可幹擾宿主的主動免疫而影響抗體生成,因此必須在接種結束後10、20和90日再給予激發量疫苗,以觸發回憶反應而產生較大量的相應抗體。  (4)其他: 按需要給予破傷風抗毒素或類毒素,以及適宜的抗菌藥物。預防接種後並發神經系統反應者可給予腎上腺皮質激素。幹擾素及幹擾素誘導劑對動物實驗感染有保護作用,用於人的預防是否有效,有待進一步臨床實踐。

保健品查詢狂犬病中醫治療方法

  1、中醫治療

  本病多屬虛證,非易愈之疾,故宜長期耐心治療,一般服湯藥一段時間見效後,可改為丸劑緩圖之。先天性近視治療效果較差,後天形成的近視,經服藥、針刺等綜合治療,可獲一定療效。

  辨證選方

  1).心陽不足

  治法:補益心氣,安神定志。

  方藥:定志丸(《審視瑤函》)加減。蜜遠志6g,菖蒲9g,黨參12g,茯神10g,熟地12g,白芍9g,當歸12g,川芎9g,白術9g,五味子6g,陳皮6g,甘草3g。食欲欠佳者加麥芽、山楂。

  2).肝腎兩虛

  治法:補益肝腎,益精養血。

  方藥:減駐景丸(《銀海精微》)加減。熟地15g,丹參15g,五味子10g,枸杞15g,菟絲子15g,當歸12g,菊花10g,生地10g,磁石12g(包煎)。

  點眼療法:

  1) 丹參眼藥水:選用質地鮮紅的丹參,制成2:1的滴眼液,(或用丹參註射液裝入眼藥瓶內點眼),每天上午、下午各點眼4次,每次間隔15分鐘,連用3~5天一療程。

  2) 夏天無眼藥水:(每毫升相當生藥夏天無2g),每天上午、下午各點4次,每次間隔15分鐘,一個月一療程。

  2、中藥 杞菊地黃丸:一次服1~2丸,一日2次。本方滋補肝腎,益精養血,適用於肝腎兩虛型近視。

  3、針灸

  1.)針刺療法:①針刺新明穴治療近視:取穴與刺法:取新明穴1(位於耳垂後方皮膚皺紋中點)將耳垂向前上方牽拉至45度,針體與皮膚呈60度角快速進針約1寸,達下頜骨前側位處為第一刺激點。針體向前方與皮膚呈45度角刺入約1寸為第2刺激點;沿第2刺激點向下頜骨前再刺0.5寸為第3刺激點,新明穴2(位於眉稍上1寸凹陷處)針尖向前,針體與皮膚呈60度快速斜刺0.8~1寸。施補法,緊插慢提,幅度約、2mm,頻率100~200次/分,運針40秒~1分鐘不留針,每日1次,兩側穴位交替使用,10日一療程,療程間隔3~5天。②取穴:第一組:承位、攢竹、風池、合谷;第二組;睛明、翳明、光明;隨證取穴,脾胃虛弱加三陰交,肝腎虧虛加肝俞、腎俞。治療方法:上述兩組穴位交替使用,針刺睛明、承位兩穴時,以手指固定眼球,針尖沿眼眶緣慢慢刺人,不做捻轉和提插,出針後以幹棉球稍壓穴位片刻,以防出血。針風池、翳明兩穴,針感須擴散至顳及前額或眼區,遠端穴,施平補平瀉手法,留針15~20分鐘,其間行針一次,每日或間日治療一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7天。

  2).耳壓療法:取耳穴:眼、心、肝、腎、目1、目2、鼻眼凈。治療方法:耳廓皮膚用75%酒精消毒,將中藥王不留行籽用7mmX7mm的膠佈,固定在所選耳穴上,囑患者將拇指放在耳廓被面、食指和中指放在耳廓前面,每天按壓所貼耳穴3~4次,每次每穴100下左右,使之產生酸脹痛熱等感覺,此為得氣,隔2天治療一次,兩耳交替使用,療程問隔5~7天。

  4、推拿按摩

  脊背療法配合穴位按摩治療近視:治療方法:指壓攢竹、睛明、太陽等穴,至患者有脹痛流淚等癥狀後,從上瞼往下按摩眼球角膜數十次,屈光度在6D以上者應減少次數,眼球按摩完畢後,雙手按壓頸1~2區域,關節有“咔嗒”之響聲,或患者有眼球微熱及脹感為限,之後輕柔頸部兩側肌肉,按摩完畢,囑患者遠眺10分鐘,8日一療程。

中藥材查詢狂犬病西醫治療方法

  狂犬病是所有傳染病中最兇險的病毒性疾病,一旦發病,預後極差。迄今尚無特效治療,臨床上曾應用多種新藥如幹擾素α、阿糖腺苷、轉移因子和大劑量人抗狂犬病球蛋白治療,均告失敗。故強調在咬傷後及時預防性治療,對發病後患者以對癥綜合治療為主。 (1)被動物咬傷後,對傷口的處理:立即用肥皂和清水洗被咬部位傷口,然後用40-70%的酒精或氯胺苯(benzyl ammonium chloride)(zephiran)清洗,註意不要縫合傷口。(2)將病人嚴格隔離於較安靜、光線較暗的單人病房,避免不必要的刺激。嚴格消毒病人的排泄物等,防止唾液等污染。 (3)盡快開始疫苗的全程註射:常用的狂犬病疫苗有四種:羊腦組織滅活疫苗(森普爾氏疫苗)、鴨胚疫苗、乳動物腦組織滅活疫苗及組織培養疫苗。前三者應用較久,均為最粗糙的生物制品,含有大量的非病毒抗原物質,能導致嚴重的甚至致死的並發癥,如腦脊髓炎、腦膜炎等;其免疫原性低,故需註射較長時間。因此目前多主張應用組織培養疫苗,如地鼠腎疫苗、胎牛腎疫苗、雞胚細胞疫苗及人二倍體細胞疫苗等,其中以人二倍體細胞疫苗最好,不僅預防效果好,也無嚴重不良反應。若既往已接種過全程其他狂犬病疫苗,則僅需註射一次即可。中國目前生產的地鼠腎疫苗與之相似,值得廣泛應用。如果咬傷嚴重,有多處傷口或傷口在頭、面、頸、手指者,在接種疫苗同時應註射抗狂犬病血清。而合並使用抗狂犬病血清,血清的抗毒素可以及時中和體內的遊離病毒,防止病毒擴散,相對的延長狂犬病的潛伏期,使機體有足夠的時間產生自身的抗體,減少發病的機會。使用抗狂犬病血清應做過敏試驗。因免疫血清能中和遊離病毒,也能減少細胞內病毒繁殖擴散的速度,使潛伏期延長,爭取自動抗體產生的時間,從而提高疫苗療效。應用抗狂犬病血清後可抑制自動抗體的效價和延緩其產生的時間,抗狂犬病血清註射的方法是一半肌肉註射,一半傷口周圍浸潤註射。對與狂犬病病毒、病獸或病人接觸機會較多的人員應進行感染前預防接種。 狂犬疫苗應分別在第0、3、7、14、28天各肌肉註射1針,共註射5針。0是指註射第1針的當天,以後以此類推。如果需註射抗狂犬病血清時,最好在使用疫苗的前一天或當天使用,並應在疫苗全程註射5針後的第10天、第20天再各加強註射1針。註射狂犬疫苗和血清要及時、全程、足量。 (4)監護治療應由經過免疫接種的醫護人員完成。病室要陰暗、避光,周圍不要有噪聲、流水聲。護理人員不要穿硬底鞋,不要搖動病床,取東西要輕拿輕放。不要給患者吃有刺激性的食物。對狂躁、痙攣患者可用鎮靜劑,如苯巴比妥(苯巴比妥鈉)或地西泮,使其保持安靜。註意維持營養及水、電解質平衡,宜靜脈滴註葡萄糖鹽水、右旋糖酐40、血漿及補充鉀和糾正酸堿平衡失調。補充水電解質及熱量,糾正酸堿平衡失調;對煩躁不安、痙攣者輪流使用各種鎮靜劑,如安定、苯巴比妥、水合氯醛及冬眠藥物等。有腦水腫給脫水劑。防止呼吸肌痙攣導致窒息,必要時氣管切開給氧。有心動過速、心律失常、血壓升高時可用β受體阻滯劑或強心劑。 (5)積極做好對癥處理,防治各種並發癥   A)神經系統 有恐水現象者應禁食禁飲,盡量減少各種刺激。痙攣發作可予苯妥英、地西泮等。腦水腫可予甘露醇及速尿等脫水劑,無效時可予側腦室引流。  B)垂體功能障礙 抗利尿激素過多者應限制水分攝入,尿崩癥者予靜脈補液,用垂體後葉升壓素(Pitressin)。  C)呼吸系統 吸氣困難者予氣管切開,發紺、缺氧、肺萎陷不張者給氧、人工呼吸,並發肺炎者予物理療法及抗菌藥物。氣胸者,施行肺復張術。註意防止誤吸性肺炎。  D)心血管系統 心律紊亂多數為室上性,與低氧血癥有關者應給氧,與病毒性心肌炎有關者按心肌炎處理。低血壓者予血管收縮劑及擴容補液。心力衰竭者限制水分,應用狄高辛等強心劑。動脈或靜脈血栓形成者,可交換靜脈插管;如有上腔靜脈阻塞現象,應撥除靜脈插管。心動驟停者施行復蘇術。  E)其他 貧血者輸血,胃腸出血者輸血、補液。高熱者用冷褥,體溫過低者予熱毯,血容量過低或過高者,應及時予以調整。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狂犬病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

檢查

狂犬病應該做哪些檢查? 1.血液檢查:白細胞總數自(12~30)×109/L不等,中性粒細胞百分率大多在80%以上,大單核細胞百分率亦可增加。 
    2. 尿常規檢查:常可發現輕度蛋白尿,偶有透明管型。
    3.腦脊液檢測:其壓力在正常范圍或稍有增高,蛋白質輕度增高,細胞數稍增多,但很少超過200×106/L,主要為淋巴細胞。
  4.免疫學試驗:
    A)血清中和抗體或:對未註射過疫苗、抗狂犬病血清或免疫球蛋白者有診斷價值。缺點是在病程第8天前不易測出。接種過疫苗的患者,如中和抗體效價超過1∶5000時,對診斷狂犬病仍有價值,因僅註射疫苗者其抗體效價較低。近來亦有采用ELISA進行抗體檢測。
  B)熒光抗體測定:即狂犬病毒抗原檢測。應用熒光抗體檢查腦組織塗片、角膜印片、冷凍皮膚切片中的病毒抗原,發病前即可獲得陽性結果。方法簡便,數小時內可完成,且與小鼠腦內接種檢查內氏小體方法有較高的符合率,因此是實際應用價值較大的一種試驗。在有經驗的實驗室中,免疫熒光試驗的可靠性可達95%以上。最近采用快速狂犬病酶鏈免疫吸附診斷法(rapid rabies enzyme immuno diagnosis,RREID)可用於檢測腦組織中狂犬病毒抗原,隻需肉眼觀察或酶標儀測定結果即可,如陽性反應顯示橘黃色,陰性反應則無色,甚為快速簡便。
  5.病毒分離 從患者腦組織、脊髓、涎腺、淚腺、肌肉、肺、腎、腎上腺、胰腺等臟器和組織雖可分離到病毒,但機會均不多,自腦脊液和唾液中則更不易分離出病毒;患者的存活時間越長,病毒的分離也越困難。分離病毒可采用組織培養或動物接種,分離出病毒後可用中和試驗加以鑒定。
  6.腦組織動物接種與檢查 均於死後進行,動物接種為將死者腦組織制成10%混懸液接種於小鼠腦內(2~3周齡的乳鼠較成年鼠為敏感),陽性者小鼠於6~8天內出現震顫、豎毛、尾強直、麻痹等現象,10~15天內因衰竭而死亡。死亡小鼠腦組織切片中可發現內氏小體。
  以死者腦組織或咬人動物死亡後的腦組織作病理切片或壓片,用Seller染色及直接免疫熒光法檢查內氏小體,陽性率可達70%。
  7.反轉錄聚合酶鏈反應(RT-PCR)檢測狂犬病毒核酸 為瞭能檢側大多數狂犬病毒和狂犬相關病毒,可選擇狂犬病毒核蛋白基因(N)中最保守區域設計引物:N1( )(587)5’-TTTTGAGACTGCTCCTTTTTG-3’(605),N2(-)(1029)5’-CCCATATAGCATCCTAC-3’(1013)。取腦組織或病毒感染細胞,先獲得病毒RNA。N1引物用於合成cDNA,然後進行PCR反應,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結果。
   常規應做X線胸片、B超、心電圖、腦CT檢查。

鑑別

狂犬病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在診斷中需與其他疾病鑒別的有:
   (1)狂犬恐怖癥:有狂犬病知識或是看見過狂犬病病人發作的人,因為對狂犬病十分恐怖,有咬傷部位的疼痛感面產生精神恐怖癥狀。但這種病人無有低燒,也沒有遇水咽喉肌肉真正的痙攣,沒有恐水現象。 另一種是類狂犬病性癔癥(假性狂犬病)。這類患者有被犬且多確定為狂犬咬傷史或與患病動物接觸的歷史,經數小時或數天即發生類似狂犬病的癥狀,如咽喉部有緊縮感、能飲水、精神興奮等癥狀,但不發熱,不流涎,不怕風,或示以飲水,可不引起咽喉肌肉痙攣。這類患者經暗示、說服、對癥治療,可很快恢復健康。
   (2)腦膜炎、腦炎,常易與狂犬病前驅的癥狀相混淆。但無有咬傷史,精神狀態出現遲鈍、嗜睡,昏迷及驚厥等,與狂犬病的神志清楚、恐慌不安等癥狀不同。前驅期癥狀不太明顯時,一般不易診斷。詢問有無咬傷史,或傷口處有無異常感覺可幫助診斷。若有典型的怕水或咽部痙攣,則是不難診斷的。
   (3)某些病例由於咬傷史不明確,早期常被誤診為神經癥。發病後癥狀不典型者,有時易誤診為精神病、破傷風、病毒性腦膜炎及腦型鉤端螺旋體病。安靜型肢體癱瘓病例可誤診為脊髓灰質炎或吉蘭-巴雷綜合征。破傷風患者潛伏期較短,多為6~14天,常見癥狀為牙關緊閉,苦笑面容,全身性肌肉痙攣持續較久,常伴有角弓反張。而狂犬病肌肉痙攣呈間歇性發作,主要發生在咽肌。破傷風患者無高度興奮及恐水現象,積極治療多可治愈。
   (4)采用Semple疫苗接種後,可發生累及中樞神經系統的並發癥,應與狂犬病相鑒別。僅並發脊髓炎者潛伏期為註射開始後1~3周,從註射第1針算起,最短6天,最長者52天。臨床表現為接種過程中突然發熱伴上升性麻痹或不全性橫貫性脊髓病變,有截癱與括約肌失禁。如並發彌漫性腦脊膜炎則發病較遲,潛伏期5~8周。臨床癥狀為頭痛、發熱、病毒性感染意識障礙與脊髓炎表現。以上兩種並發癥均易與麻痹型狂犬病相混淆。腦脊液中和抗體的存在有利於狂犬病的診斷,病程中動態觀察以及對腎上腺皮質激素療效的判斷,均有助於臨床鑒別。死亡病例則必須依賴動物接種,以內氏小體及病毒抗原存在與否作出診斷。
   (5)嚴重的神志改變(昏迷等)、腦膜刺激癥、腦脊液改變及臨床轉歸等有助於本病與病毒性腦膜炎等神經系統疾病鑒別,免疫學抗原、抗體檢測、病毒分離可作出肯定診斷。

並發症

狂犬病可以並發哪些疾病? 主要並發癥有
   1.顱內壓增高:正常人顱內有一定壓力,稱為顱內壓(簡稱顱壓),通常是指在水平臥位、身體松弛的狀態下,經腰椎穿刺接上一定內徑的管子所測得壓力,因而又確切地稱之為腦脊液壓力。正常成人如超過1.96kPa(200mmH2O)即為顱內壓增高;
   2.下丘腦受累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過多或過少(引起尿崩癥).
   3.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引起高血壓、低血壓、心律失常(室上性心動過速、心動過緩,甚至停搏)或體溫過低。
   4.常見全身性或局灶性痙攣。
   5.呼吸功能紊亂,如過度通氣和呼吸性堿中毒在前驅期和急性期常見。導致急性呼吸衰竭。
   6.急性腎衰竭:突發性腎功能乎完全喪失,因此腎臟無法排除身體的代謝廢物,體內毒素堆積。
   7.急性心力衰竭:心肌收縮力減退使心臟不能將回心血量全部排出,心搏出量減少,引起肺靜脈淤血,動脈系統嚴重供血不足,臨床表現是極度煩躁、極度氣促,咯白色泡沫或粉紅色泡沫痰,雙肺幹濕性羅音。
   8.後期也會發生進行性缺氧。
   9.報告過的並發癥還有充血性心力衰竭、上腔靜脈血栓形成、肺或泌尿系統的繼發性感染以及胃腸道出血。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狂犬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