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醫學百科 按字母 按身體部位 按科室

顱內脊索瘤介紹

  脊索瘤是顱內較少見的一種破壞性腫瘤,深在於顱底部位,臨床診斷主要根據神經癥狀和典型的影像學的改變兩方面。顱內脊索瘤多起自斜坡中線部位,位於硬膜外,呈緩慢浸潤性生長。


原因

  (一)發病原因

  脊索瘤起源於胚胎殘留的脊索組織。在胚胎期間,脊索上端分佈於顱底的蝶骨和枕骨,部分達到顱內面,並與蝶鞍上方的硬腦膜相銜接,在枕骨部分可達該骨之下面(即舌咽面),一部分亦可位於顱底骨和咽壁之間。脊索的下端分佈於骶尾部的中央及中央旁等部位。當胎兒發育至3個月的時候脊索開始退化和消失,僅在椎間盤內殘留,即所謂的髓核。如果脊索的胚胎殘留在上述部位滯留到出生後,可逐漸演變成腫瘤。因此脊索瘤好發於這些部位,尤以顱底蝶枕部和骶尾部為最多見,脊柱型者次之。

  (二)發病機制

  肉眼觀察腫瘤質地軟,呈膠凍狀,可有或無纖維包膜,早期與周圍腦組織的界限尚比較清楚,晚期則界限不清,浸潤破壞鄰近骨質和神經組織,引起顱底骨質的破壞。腫瘤切面呈半透明,含有黏液樣物質,為腫瘤變性的產物,故其含量的多寡可以提示腫瘤的良惡與否。腫瘤中間有由包膜相連而形成的白色堅韌的間隔,將腫瘤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多葉狀。半數瘤內有結節狀鈣化。腫瘤內可有出血和囊變。

  鏡下可見典型的脊索瘤由上皮樣細胞所組成,細胞胞體大,多邊形,因胞質內含有大量空泡,可呈黏液染色,故稱囊泡細胞或空泡細胞。細胞核小,分裂象少見,胞質內空泡有時合並後將細胞核推至一旁,故又稱為“印戒細胞”。有些地方細胞的界限消失,形成黏液狀合體。大量空泡細胞和黏液形成是本病的病理形態特點。近10%脊索瘤細胞增殖活躍,黏液顯著減少,並有核分裂現象,細胞排列成條或島狀,埋於疏松的黏液組織之間,可含有軟骨組織、鈣化斑及小片骨組織。其周圍為網狀的結締組織所圍繞,將腫瘤分割成不規則小葉狀。

  脊索瘤可分為:

  1.普通型 又稱典型型,最常見,占總數80%~85%。瘤內無軟骨或其他間充質成分。多見於40~50歲患者,小於20歲者少見。無性別差異。在病理上可有幾種生長方式,但片狀生長為其特征,由空泡狀上皮細胞和黏液基質組成。細胞角蛋白和上皮膜抗原的免疫染色陽性,電鏡見核粒。這些特征有助於本病與軟骨肉瘤區別,後者免疫染色陰性,電鏡無核粒。

  2.軟骨樣脊索瘤 占脊索瘤的5%~15%。其鏡下特點除上述典型所見外,尚含有多少不等的透明軟骨樣區域。雖然有些作者通過電鏡觀察後將其歸類為低度惡性的軟骨肉瘤,但是大量的免疫組化研究卻發現軟骨樣脊索瘤的上皮性標記抗原呈陽性反應。本型發病年齡較輕,過去認為其預後普遍較普通型好,現在認為兩者預後差不多。

  3.間質型 又稱非典型型,占脊索瘤的10%,含普通型成分和惡性間充質成分,鏡下表現為腫瘤增殖活躍,黏液含量顯著減少並可見到核分裂象。少數腫瘤可經血流轉移和蛛網膜下腔種植性播散。本型可繼發於普通型放療後或惡變。常在診斷後6~12個月死亡。


症狀

顱內脊索瘤早期癥狀有哪些?

  顱內脊索瘤為良性腫瘤,生長緩慢,病程較長,平均可在3年以上。頭痛為最常見的癥狀,約70%的病人有頭痛,有時在就醫前即已頭痛數年。常為全頭痛,也可向後枕部或頸部擴展。頭痛性質呈持續性鈍痛,一天中無顯著變化。如有顱內壓增高則勢必加重。脊索瘤的頭痛與緩慢持久的顱底骨浸潤有關,頭痛也可再發。

  顱內脊索瘤的臨床表現可因腫瘤部位和腫瘤的發展方向而有所不同。

  1.鞍部脊索瘤 垂體功能低下主要表現在陽萎、閉經、身體發胖等。視神經受壓產生原發性視神經萎縮,視力減退以及雙顳側偏盲等。

  2.鞍旁部脊索瘤 主要表現在Ⅲ、Ⅳ、Ⅵ腦神經麻痹,其中,以外展受累較為多見。這可能因為展神經行程過長,另外,展神經的近端常是腫瘤的起源部位,以致其發生率較高。一般均潛在緩慢進展,甚至,要經1~2年。腦神經麻痹可為雙側,但常為單側,難以理解的是往往在左側。

  3.斜坡部脊索瘤 主要表現為腦幹受壓癥狀,即步行障礙,錐體束征,第Ⅵ、Ⅶ腦神經障礙。其中,雙側展神經損害為其特征。

  成年患者有長期頭痛病史,並出現一側展神經麻痹者,應考慮到脊索瘤的可能,但確定診斷尚需借助X線、CT和MRI等影像學檢查。


飲食保健

顱內脊索瘤吃什麼好?

護理

顱內脊索瘤應該如何護理?

無特殊。


治療

顱內脊索瘤治療前的註意事項?

保健品查詢顱內脊索瘤中醫治療方法

暫無相關信息

中藥材查詢顱內脊索瘤西醫治療方法

  (一)治療

  脊索瘤解剖位置深在,手術暴露困難,加之起病隱匿,病程較長,病人來診時腫瘤已經廣泛侵犯顱底,因此手術難度較大。由於脊索瘤對放射線不敏感,常規放療通常隻起到姑息性治療的作用,放射外科的長期療效仍不明確,因此,手術仍是本病的主要治療方法。

  1.外科手術 由於次全切除腫瘤的5年生存率較活檢者長,因此應盡量切除腫瘤。近年來許多學者仍致力於各種手術入路的選擇以求全切腫瘤,神經導航的應用也利於提高腫瘤全切率。但是,迄今沒有一種手術入路適用於全部脊索瘤,一些脊索瘤還需多種手術入路的聯合應用。在選擇手術入路時應考慮下列因素:腫瘤部位、術者對各種可供選擇入路的掌握程度、手術組的經驗和配合、顱頸穩定性等。大多數脊索瘤位於硬膜外,少數可破壞硬膜,長入蛛網膜下腔。因此,位居中線的脊索瘤可選用中線手術入路,如經口-硬腭入路、經蝶竇入路、擴大額下硬膜外入路、經上頜或經顏面入路等。偏側生長脊索瘤可用前外側硬膜外入路、後外側(經髁)入路等。枕骨髁受累者不僅影響顱頸關節的穩定性,且術後易復發,在設計治療方案時要特別註意。

  2.常規放射治療 是外科治療的重要輔助治療。近來臨床研究顯示,5年生存率與放射治療的劑量有關,≤40Gy者無存活;48Gy者為75%。

  3.放射外科治療 包括γ-刀、質子刀和X-刀等。特別是質子刀可采用大劑量分割治療,綜合放射外科和常規放療的優點,顯示瞭安全性和有效性。質子是荷電的重粒子射線,其空間劑量分佈集中,使病灶獲得高劑量而周邊組織劑量低,因此適用於生長較緩慢的顱內腫瘤。Austin-Seymour總結194例術後接受質子束照射的脊索瘤和軟骨肉瘤病例,平均5年腫瘤復發控制率達76%,其中脊索瘤為64%。美國馬薩諸塞州總醫院(1995)報道204例脊索瘤病人,其中腫瘤位顱底153例,上頸椎51例。應用常規放療和質子刀聯合,平均劑量為70.1cGy(鈷灰當量),平均隨訪54個月(8~158個月),腫瘤總復發率31%,其中局部復發95%,遠隔復發20%,復發者3年生存率44%,5年生存率5%。預後良好者69%。放射外科治療預後不良與下列因素有關:①瘤容積>75ml;②瘤體壞死>10%;③頸椎同時受累;④女性。18例兒童(4~18歲)患者,平均劑量69cGy,隨訪72個月,5年生存率68%,與成人療效相似。

  4.其他治療 包括熱療、90Y局部埋藏治療及化療等,但療效不肯定。

  (二)預後

  按照現在的治療方法,顱內脊索瘤的預後是不良的。一般是在診斷以後3~4年內死亡,常常是因為直接損害重要神經結構所致。雖有生存10~15年的報告,卻屬少數,5年生存率據估計低於10%。

  綜合近來文獻報道,外科手術和常規放療(50~60Gy)是主要療法,其中腫瘤全切除與次全切除率69%,5年隨訪死亡率34%,復發率43%。影響5年生存率與復發率的因素有:

  1.腫瘤切除程度 次全切除與活檢組雖然術後均放療。但5年生存率前者為55%,後者為36%。腫瘤全切與部分切除者,5年復發率分別為16%和36%。

  2.病理分型 間變型平均生存期6個月~1年。

  3.年齡 兒童以間變型多見,因此年齡越小,越易復發和向遠處轉移,如肺、骨骼系統、淋巴結、肝和皮膚等。

  4.放療 術後放療或放射外科可延長生存期,延緩復發。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顱內脊索瘤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

檢查

顱內脊索瘤應該做哪些檢查?

  無特殊表現。

  1.頭顱X線平片 有重要診斷意義,表現為腫瘤所在部位的骨質破壞,也常見到斑片狀或團狀腫瘤鈣化。

  2.CT掃描 可見顱底部類圓形或不規則略高密度影,邊界較清楚,瘤內有鈣化,增強掃描腫瘤不強化或輕度強化。骨窗像可見明顯骨質破壞。

  3.MRI 腫瘤多為長T1長T2信號,瘤內囊變區呈更長T1長T2信號,鈣化為黑色無信號影,出血灶則呈高信號,註射Gd-DTPA後腫瘤輕度至中度強化。

  4.腦血管造影 如腫瘤位於鞍區,可見頸內動脈虹吸段外移,大腦前動脈水平段上抬。位於鞍旁顱中窩者,頸內動脈海綿竇段抬高,大腦中動脈起始段和水平段也上抬。向顱後窩發展的腫瘤常將基底動脈推向後方或側後方。


鑑別

顱內脊索瘤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脊索瘤應與腦膜瘤相鑒別。同部位腦膜瘤可引起局部骨質受壓變薄或骨質增生,而少有溶骨性變化。DSA常見腦膜供血動脈增粗,有明顯的腫瘤染色。

  如脊索瘤向後顱窩生長應與橋小腦角的聽神經瘤作鑒別。聽神經瘤在顱骨平片和CT上主要表現為內聽道的擴大和巖骨嵴的吸收。MRI常有助於鑒別診斷。

  鞍區部位的脊索瘤需與垂體腺瘤和顱咽管瘤相鑒別。後兩者多不引起廣泛的顱底骨質的破壞,垂體瘤在影像學上一般表現為蝶鞍受累擴大,鞍底變深,骨質吸收。顱咽管瘤CT上可見囊壁有弧線狀或蛋殼樣鈣化,通常不引起鄰近骨破壞,且兩者腦神經損害多局限於視神經,而脊索瘤多表現為以展神經障礙為主的多腦神經損害,影像學上多見顱底骨質溶骨性改變和瘤內斑點狀或片狀鈣化。

  向下長入鼻咽部的脊索瘤因其臨床表現和X線檢查特征與向顱底轉移的鼻咽癌相似,鑒別診斷主要依靠鼻咽部的穿刺活檢。

  鞍旁型或長向中顱底的脊索瘤與軟骨肉瘤鑒別比較困難,免疫組化染色很有幫助,脊索瘤對多種組織標記物均顯示陽性,如:Cyto-K6/7、EMA7/7、CEA6/7、GFAP0/7、Des0/7、α-AT7/7、Lyso4/7,而軟骨肉瘤則均顯示為陰性。


並發症

顱內脊索瘤可以並發哪些疾病?

  由於腫瘤發生於顱底,可引起交通性腦積水。如腫瘤向橋小腦角發展,則出現聽覺障礙,耳鳴、眩暈。脊索瘤起源於鼻咽壁近處,常突到鼻咽或浸潤一個或更多的鼻旁竇。引起鼻不能通氣、阻塞、疼痛,常見有膿性或血性鼻分泌物,也因機械性阻塞、致吞咽困難,鼻咽癥狀常在神經受累之前出現,必須切記查看鼻咽腔,有13%~33%的機會看到腫塊。

  外科手術並發癥包括腦脊液漏、腦膜炎和腦神經損傷(其中大多數能恢復)等。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顱內脊索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