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可能與融合功能失調以及中樞神經系統病患有關。
(二)發病機制
1.融合功能失調 人類依賴大腦的矯正融合反射功能來維持雙眼視軸平行,通過外融合力克服內隱斜,通過內融合力克服外隱斜。根據多數學者的測量,人們均有不同程度的隱斜,眼位經常有輕度偏離平行位置的傾向。此時外界的物像,將投射到雙眼視網膜非對應點上。內隱斜者,外界物像投射於鼻側視網膜而引起同側復視。外隱斜者,外界物像投射於顳側視網膜而引起交叉復視。為瞭避免此種視覺上的紊亂,機體利用矯正性融合反射機制對眼位加以適當調整,以保持雙眼正位。一般情況下內融合力大於外融合力,因某種原因如精神或心理因素、外在環境及內在環境等因素,破壞瞭雙眼眼外肌的平衡,引起瞭外融合力的減弱,不足以克服內隱斜,致使內隱斜變成間歇性或恒定性內隱斜。這種外展不足,表現在復視像看遠大於看近,斜視度看遠也大於看近。Burian正是應用這種融合機制來解釋遭到人為破壞(如在治療屈光參差性弱視,遮蓋一眼後或一眼因患病或受傷後失去視力者)引起的急性內斜視及Franceschetti型急性內斜視的發病。而對Bielschowsky型急性內斜視認為與近視有關,由於近視眼未經矯正,看書時離書較近,引起內直肌的張力增加,而外融合力不能控制內直肌的張力,同時另一種代償性的、平日用以克服內隱斜、使輻輳松弛的神經支配力量減少,故引起內斜視。
同理,因內融合力失調,不能克服外隱斜,引起外直肌的張力增加以致表現為間歇性外斜視或恒定性外斜視。
2.中樞神經系統疾病 一般認為急性共同性內斜視多屬良性,不伴有中樞神經系統的疾病,但目前已肯定中樞性原因所致的ACS。Williams曾報道6例3~10歲兒童患腦瘤引起的ACS。崔國義於1988~2001年共收治急性共同性內斜12例,其中1例4歲患兒為小腦腫瘤所致。內斜視發生年齡3.1~10.4歲,ACS是首發體征。內斜度是15°~35°,視遠和視近其斜角無明顯改變,向左、右註視和遮蓋左眼用右眼註視或遮蓋右眼用左眼註視斜角亦無變化。3例遠視力矯正後,內斜無變化;3例有眼球震顫;2例雙側輕度面癱。磁共振或CT檢查發現4例小腦星形細胞瘤,1例小腦成神經管細胞瘤,1例經活檢證實為橋腦神經膠質瘤。其中2例有輕度腦積水,恢復正常顱內壓後ACS沒有消除。4例進行瞭斜視矯正術,無1例獲得融合功能者。作者認為,急性共同性內斜視偶可伴有中樞神經系統腫瘤,腦積水在某些病例中也起作用,但隻是暫時的。由於ACS多屬良性經過常被誤診,因此凡有眼球震顫和經適當的外科手術或戴鏡後斜視不能矯正的ACS患者,應及時進行神經系統的詳細檢查,以免漏診或誤診。關於腦瘤引起ACS的機制目前尚不清楚。
急性共同性外斜視的發病,除遮蓋引起外,多與腦部疾患有關,如腦腫瘤摘除後、外傷後施行的開顱術後、蝮蛇咬傷、由糖尿病引起的腦病及腦血管障礙等。由於上述因素破壞瞭融合功能,使原有的外隱斜變為恒定性外斜視,出現輻輳不足和水平交叉性復視,並伴有神經系統癥狀,如眼球震顫和瞳孔異常等。
1.急性共同性內斜視 ①發病突然,先有復視,後發生內斜,或二者同時發生。②復視為同側水平性,各方向距離相等。復像距離看遠大,看近小,有的至眼前一定距離復像消失,復視在主覺上多能耐受。③斜視可表現為內隱斜,間歇性內斜視或恒定性內斜視,內斜視度10°~45°。④眼球運動各方向均好,無眼外肌麻痹體征。⑤具有一定的雙眼視功能,大部分有同時視及一定范圍的融合力,約有一半病人有立體視,最好者可達30″。⑥神經系統檢查無明顯器質性病變。
2.急性共同性外斜視 急性共同性外斜視(acute comitant exotropia)比較罕見,多發生於幼年,成年人較少見。常繼發於腦部疾患,其特征為以下6點:
(1)突然感覺復視和外斜視:斜視度在15°~40°,呈恒定性。
(2)輻輳功能不足:但雙眼水平同向運動正常。
(3)雙眼視功能正常:有明顯交叉復視。
(4)眼電圖(EOG)檢查顯示平衡跟蹤沖動化。
(5)有時可有雙眼上下同向運動障礙:可出現瞳孔異常和眼球震顫。
(6)可有腦腫瘤切除術史:外傷施行的開顱術史,蝮蛇咬傷,糖尿病引起的腦病及腦血管障礙等病史。
1.急性共同性內斜視 對於年齡較大能敘述復視癥狀的兒童、成年人或老年人的間歇性復視並伴有恒定性內斜者,應仔細檢查各方向的復像距離以及眼球運動情況,用同視機檢查雙眼單視功能和神經系統檢查以排除腦部疾患,如具備上述特征即可診斷為本征,但應與展神經麻痹、輻輳痙攣進行鑒別。
2.急性共同性外斜視 常繼發於腦部病變,根據臨床特征和神經系統檢查進行診斷。但應與輻輳麻痹、輻輳功能不足進行鑒別。
暫無相關信息
中藥材查詢急性共同性斜視西醫治療方法(一)治療
1. 保守治療 急性共同性內斜視主要因復視及內斜而就診。如內斜度較小,復視幹擾不大者可以觀察,或先采取保守治療,用最低度的三棱鏡底向外,分別戴於雙眼以中和復視。如果是因融合功能暫時遭到破壞,由本來的內隱斜變成內斜視者,經過一段時間後,內斜視和復視可以消失,因此也可以觀察,並保守治療半年至1年。如內斜度數較大,待癥狀穩定後(以6個月以上為好),可以采取手術治療。
2.手術治療 手術定量與方法和普通斜視相同,可行雙眼內直肌後退或單眼內直肌後退加外直肌縮短術,但在手術過程中應用Maddox桿加三棱鏡反復調整手術量直至復視消失為止。最好是看近保留少量外隱斜,看遠保留少量內隱科,這樣比較符合生理狀況,如術前融合功能較差,需經同視機進行融合訓練,融合力達10°以上時,再手術,這樣術後消除復視的效果更為可靠。
由腦部疾患造成的急性共同性斜視,尤其是外斜視,病因治療頗為重要。根據病情的程度,有的病例術後仍有復視。所以術前應作牽拉試驗或三棱鏡消除復視試驗等,以預測術後復視的情況,如果術前牽拉試驗復視消失,則術後效果較為可靠。
(二)預後
因本病具有一定程度的雙眼視功能,預後一般較好,術後復視可以消失,並可取得一定程度的立體視。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急性共同性斜視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1.外展麻痹(divergence paralysis) 本病的臨床表現與急性共同性內斜視大致相同,其特點為兩眼在輻輳位置不能分開,可突然發生內斜視,並有同側性復視,在25~35cm以外明顯,看近減輕或消失,復像不依眼球向側方轉動而改變。也有眼位正常,兩眼向側方運動皆正常者。合並展神經麻痹者可外展受限。而急性共同性內斜視常為單眼突然內斜,且無外展受限。有些作者認為外展麻痹為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如腦炎、梅毒、多發性硬化、頭顱外傷、顱內腫物、顱壓增高、腦出血等引起,而急性共同性內斜視則無明顯中樞神經系統疾患。Burian認為外展麻痹也可發生在無中樞神經或全身疾病的患者,但仍可以臨床特征予以鑒別。
2.雙側展神經麻痹(paralysis of abducens nerve) 在雙側展神經麻痹者,看遠看近都有復視,當向兩側麻痹肌作用方向轉動時,復像間距變大,並有兩眼外展受限。
3.輻輳痙攣(convergence spasm) 兩眼可因輻輳過強而突然呈過度集合狀態,且固定於一點,故有明顯的內斜視,呈間歇性發病。由於看遠時兩眼不能分開,而出現同側復視,但看近時又不能更進一步輻輳,因而又出現交叉復視,其融合力不受影響,伴有瞳孔縮小和遠視力減退。
4.輻輳麻痹(paralysis 0f convergence) 本病與急性共同性外斜視的臨床表現相似,但輻輳麻痹患者的單眼向內轉動正常,但在1m距離內不能行使輻輳。患者看近時調節、輻輳及縮瞳均減弱,瞳孔對光反應正常,眼位正常或輕度外斜。因不能輻輳,故在1m內可有交叉復視,看遠時復視減輕,看近時復像距離明顯增加,雙眼向上向下的同向運動無障礙。而急性共同性外斜視表現為恒定性外斜視,看遠和看近時復像距離變化不大,可伴有雙眼向上向下運動障礙。
5.輻輳功能不足(convergence insufficiency) 本病多見於老年人和青年女性,患全身慢性疾病、身體虛弱、疲勞或既往有外隱斜時則更易發生。發病因素是由於調節力減退,老視眼戴老視眼鏡使輻輳減弱所致,表現為輻輳近點大於10cm,視近物不持久,眼疼,眶緣部疼痛,頭暈及背部酸疼等視疲勞癥狀。復視隻在疲勞時出現,無復像間距的改變。無水平同向和上下同向運動障礙及瞳孔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