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陽性傢族史、雙側發病及發育不完全的後彈力膜組織學發現,支持本病是遺傳性疾病,最可能假設是角膜內皮細胞或其基底膜遺傳缺陷,並受到下列發現的支持:①異常的後彈力膜後膠原層(非帶狀),提示內皮細胞在胎兒後期或出生後早期已開始變化(重組和最後分化)。②曾發現本病與其他先天性疾病聯系,如圓錐角膜和Alport綜合征,提示可能是基底膜遺傳缺陷。③迷走的角化細胞群進行性替代內皮細胞,這些失去功能的變性角化細胞具有異常的超微結構和上皮樣細胞的特點,包括微絨毛、少量線粒體、胞質內角蛋白絲和橋粒接觸等。這些細胞與後彈力膜小的環狀病變(伴有周圍混濁)有關。④多數研究認為異常細胞具有上皮樣細胞特點,可能起源於角膜內皮細胞並經過化生過程,或對其基底膜變化的一種反應。然而,在PPD角膜移植術後復發的角膜標本研究中提出本病缺陷也許不在內皮細胞本身,而是在細胞周圍的微環境尤其是房水。
(二)發病機制
發病機制不詳,推測可能是角膜內皮細胞在胚胎發育時發生障礙所致。後部多形性營養不良的根本缺陷在於角膜後面的上皮樣細胞。推測演變為內皮的間質細胞有演化成多種細胞的潛在能力,故能變為上皮細胞。後彈力層後方的多層且呈灶性增厚的膠原層即由此種細胞所產生。本病能伴發前房劈裂綜合征及寬的虹膜粘連,暗示眼部可能有更廣泛的間質發育障礙。因存在110µm正常厚度的前彈力層,故暗示發育異常始於妊娠晚期或新生兒期。基質及上皮水腫系由於這些細胞已失去屏障作用及泵功能。表層退行性變例如帶狀角膜病變,無特異性。
類似ICE綜合征的膜理論,曾被認為是PPD繼發性閉角型青光眼的發病機制。異常內皮細胞或上皮細胞及其基底膜樣物質,從周邊角膜向下越過虹膜角膜角和延伸到虹膜表面,隨後此膜收縮導致虹膜角膜粘連、房角關閉、瞳孔移位、葡萄膜外翻及虹膜萎縮。繼發開角型青光眼的機制尚未肯定。虹膜角膜角鏡檢查及超微結構研究發現,這些患者的虹膜恰好在鞏膜嵴之前嵌入後部小梁網,推測虹膜起著壓迫作用,導致小梁網間隙及小梁柱萎陷和增加房水流出阻力。這些發現提示虹膜角膜角存在發育異常和類似某些先天性青光眼的發病機制。
1.一般表現 PPMD是一個傢族性疾病,多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亦有見於常染色體隱性遺傳者。一般為雙眼發病,亦有不對稱或為單側。有時一眼角膜表現晚期的多形性改變,而另一眼角膜僅在一區域中有聚集小泡。發病年齡不易確定,早期無自覺癥狀,通常不影響視力,因其極少產生基質混濁或上皮水腫。本病雖被描述為穩定的,但亦可緩慢進行。例如在年齡較大而視力仍正常的病人,聚集性小泡可能增多,表現為多形性以及後彈力層增厚。有些病人出現基質水腫逐漸影響視力,並發展成為上皮水腫,引起繼發性帶狀角膜病變,而需行角膜移植。早期無自覺癥狀,通常不影響視力,因此一般發現較晚。
2.眼部表現 主要為角膜病變,虹膜和虹膜角膜角也可受累。裂隙燈檢查所見PPMD的形態改變包括內皮小的聚集性小泡,較大地圖狀水泡樣改變,後彈力層呈灰色混濁或大小不等的斑塊混濁而無點狀角膜變性。這些改變位於深部角膜後彈力層水平。
本病最單純的形式為聚集性小泡,又稱為後部皰疹或線狀小泡。2~20個小的(0.2~0.4mm)不相連的圓形病變聚集一處,在光線照射下形似成堆的小泡或水皰,圍以彌漫的灰色暈。此病變可以出現在角膜後的任何地方,可長期保持穩定,亦可增多或退行,對視力則無影響。較重時,小泡聚集成大的地圖樣病變。較大的地圖樣病變為聚集性小泡的較嚴重型,其灰色暈較濃且有時呈結節狀,其圓形或橢圓形小泡間分界則較模糊。病變分佈可多種多樣,自周邊部環狀至局部楔形,直至角膜後面彌漫的硬幹酪狀圖案。在寬光帶照明下,可見病變有2個半透明的、邊緣呈扇形花樣突起的嵴組成。用後照明法可見整個角膜後部呈金屬箔光澤的橘皮狀。基質及上皮水腫與其他類型的角膜水腫相似。基質水腫自後方開始,逐漸變濃,當上皮表面變為不規則時,視力下降。有些病例,寬的周邊部虹膜角膜粘連占據角膜後面周邊部1mm范圍,有時伴有玻璃體膜,自粘連部向下伸展至虹膜表面,造成虹膜上皮外翻及瞳孔變形,並可見虹膜萎縮。裂隙燈檢查初始角膜仍透明,以後出現多形性地圖樣不透明體聚集,增厚的後彈力層如後帶狀伴贅生物,導致內皮失代償而引起角膜水腫。少數出現虹膜周邊前粘連,引起瞳孔變形、色素層外翻及繼發性青光眼。
3.全身癥狀 典型的PPMD是伴有全身異常。已有報道PPMD可能是全身基底膜疾病的一種證據,並已發現與A1port綜合征(是具有先天性腎炎和聽力喪失的基底膜疾病)有密切關系。患有Alport綜合征的病人必須進行全面的眼部檢查,包括特殊顯微鏡檢查,而患有PPMD的病人也要進行腎功能評價和聽力檢查。
4.繼發青光眼 在PPMD病人中約13%的病人合並青光眼。青光眼臨床表現有以下幾種類型:成人開角型青光眼、成人閉角型青光眼及嬰幼兒型青光眼。具有開角型和嬰幼兒型青光眼的病人虹膜角膜角鏡檢查正常,具有高位虹膜房角關閉的青光眼,虹膜角膜角鏡檢查可見虹膜角膜粘連,形成絲狀或柱狀粘連。房角關閉的眼同時可以有虹膜萎縮和瞳孔移位,一旦出現沿房角60°~120°范圍內寬型粘連,通常出現眼壓升高。
根據臨床表現並有遺傳學特征,可以確定診斷,但需要與相似疾病進行鑒別。
暫無相關信息
中藥材查詢後部多形性角膜營養不良西醫治療方法(一)治療
PPMD合並角膜異常,隻有到出現實質水腫時才進行治療。輕者早期應用0.5%氯化鈉滴眼水或眼膏,局部的實質水腫能被改善。一旦疾病發展到隻能看到少量基質和上皮出現水腫,則需行穿通性角膜移植。
PPMD和由於虹膜角膜粘連而繼發青光眼的病人實行角膜移植手術是困難的。虹膜角膜粘連的眼最後都繼發青光眼,這對角膜移植能否成功是至關重要的影響因素。對於這類病人那些人隻有到必需時才考慮行角膜移植術。
PPMD合並有青光眼的治療,方法類似ICE綜合征的病人。可考慮用縮瞳藥打開房角,但實際效果並不肯定。β阻滯藥和碳酸酐酶抑制藥及腎上腺素制劑在開角型和閉角型青光眼同樣有效。
激光小梁成形術很少有效。如果使用,小心由於膜的增生跨越房角加速房角關閉。應用最大劑量藥物治療,眼壓仍不能控制,則需進行濾過手術。與其他類型慢性青光眼比較,手術成功率低。
(二)預後
預後因手術成功率低而不良。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後部多形性角膜營養不良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1.遺傳學檢查 確定其遺傳方式。
2.病理學檢查 應用光鏡檢查可現後彈性膜紡錘狀贅瘤,並於Descemet膜水平有小泡形成。一部分PPMD的病例可形成較寬的周邊前粘連,向前進展附著於Schwalbe線或角膜上,並且可合並瞳孔異位、虹膜色素外翻及虹膜稀疏,尚有病例可見到半透明的玻璃膜從角膜後面擴展到虹膜上。電鏡觀察,顯示角膜內皮和深層Descemet膜異常。房角可被角膜內皮細胞覆蓋,但異位的角膜內皮細胞形態與Chandler綜合征不同,具有上皮細胞特征,包括微絨毛突、一些線粒體、細胞質角質絲的存在和多層細胞間的橋連接。典型的表現為Descemet膜變厚,並被多層膠原覆蓋,此外可有異常內皮細胞、成纖維細胞或上皮細胞的變異細胞充填。角膜混濁或水腫的臨床區別取決於異常上皮細胞取代正常內皮細胞鑲嵌的程度,特殊顯微技術和細胞培養技術可判斷PPMD患者內皮細胞和上皮細胞的存在。另外這種膜及帶有上皮樣細胞的內皮亦見於虹膜上。
Descemet膜的結構可以提供胚兒和出生後內皮功能的歷史記錄。人眼Descemet膜內皮沉淀的變化在出生時及出生前後已形成。前Descemet膜在胎兒期合成和連接。後Descemet膜在產後形成,並不連接。在PPMD具有異常的後層和正常前層連接,前述不正常伴隨內皮細胞周期性重組和改變是導致混亂的原因。
對嬰兒(2~3個月)角膜內皮的組織學研究已有報道,事實上後細胞層主要是上皮占優勢,盡管也能看到內皮細胞,在Descemt膜上能見到病灶變化。在上皮樣細胞下存在較薄或缺少膜,這些發現說明疾病開始於妊娠早期,與Descemet膜發展形成的開始相關。
1.角膜內皮鏡面反射顯微鏡檢查 可以發現角膜後部的病變形態。
2.虹膜角膜角鏡檢查 可以發現虹膜周邊前粘連的狀態,房角內結構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