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濟失調毛細血管擴張Ⅰ型綜合征(ataxia telangiectasia syndrome)又稱共濟失調性毛細血管擴張癥、共濟失調毛細血管擴張免疫缺陷癥(immunodeficiency with ataxia telangiectasia)、Louis-Bar綜合征、Boder-Sedgwick綜合征等。皮膚、眼、神經系統癥狀和抗體免疫功能的先天性缺陷是本病征的特點。該病是一種以進行性小腦共濟失調、眼與面部毛細血管擴張及反復發生呼吸道感染為特點的慢性疾病。系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女性多於男性。
是10歲以下小兒進行性共濟失調最常見的原因之一。Svuaba和Henner(1926)首先報道。我國也有較多病例報道(張五昌等,1998)。本病與著色性幹皮病 和Cockayne綜合征同屬於DNA修復缺陷病。
(一)發病原因
本病征屬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發病率約為1/40000~1/100000;基因攜帶頻率約占人群的1%。突變基因位於染色體11q22-23(Gatti等,1988),稱為ATM基因。ATM已有一部分DNA被克隆,編碼一個蛋白質,類似磷脂酰肌醇激酶。該酶參與有絲分裂信號轉導、減數分裂重組及細胞周期的調節和DNA修復。故認為,ATM基因產物的功能之一是與DNA損傷的監測和修復系統有關,可以調節由DNA損傷所誘發的凋亡,而這種功能是通過激活神經酰胺合成酶來完成的
(二)發病機制
由於DNA修復缺陷,第14對染色體易位所引起的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異常。約1/4患者的淋巴細胞第14號染色體短臂上有斷裂,14q12。目前尚不能解釋病兒同時發生神經、血管和免疫學異常等多系統損害,推測可能是中胚層發育缺陷。有人認為基本缺陷是免疫系統異常,尤其是胸腺缺陷,這可導致病毒感染或自身免疫,從而繼發多系統損害。中樞神經系統損害,如脫髓鞘和退行性變也提示這是一種自身免疫過程,但引起免疫學異常的機制尚未明。
① DNA修復機制有缺陷,成纖維細胞和淋巴細胞對離子化放射過敏,不能修復DNA損傷。
② 染色體不穩定,易發生斷裂和重。染色體內自發性重組率比正常人高30~200倍。
③突出的改變為胸腺發育障礙、淋巴系統形成不全、皮膚黏膜毛細血管擴張、性腺發育障礙、小腦皮質萎縮、橄欖核變性,腦幹和脊髓後柱及前角等處變性萎縮等。
進行性小腦共濟失調、眼球結膜和皮膚毛細血管擴張及反復發生呼吸道感染為本病征的三個主要癥狀。其始發的癥狀可表現各異。
1.共濟失調 :起病多在生後12~14個月間,也可晚至6~7歲。
小腦性共濟失調開始於嬰兒時,可見站立不穩,大多數病兒在開始走路時發生共濟失調,學步困難,步態搖擺。有的則遲至4~6歲才發生以後出現上肢共濟失調,動作笨拙。習步時出現四肢及軀幹運動共濟失調,意向性震顫,小腦性構音困難等小腦癥狀,常有眼震及眼球隨意運動不能或斜視。
2.毛細血管擴張:可早在1歲或遲至9歲出現,通常在3~6歲出現。
毛細血管擴張,常首先表現在球結膜,以後可見於耳、前肘窩、鼻梁、手背和足背。其他皮膚損害有皮膚萎縮、硬皮、色素脫失或沉著、異位性皮炎、濕疹和皮膚的惡性病變。
3.反復感染:最早出現的異常表現。60~80%有感染傾向
咽、鼻、中耳、鼻竇以及肺部感染尤為多見。免疫缺陷是本病征重要特征,血清IgA減少、IgM正常。60%~80%患兒有感染傾向,呼吸道感染常為致死因素,約75%病例有靜脈竇-肺部感染,伴支氣管擴張,最後發生肺炎。
4智力低下:開始正常,逐漸下降。
開始時智力發育正常,以後出現進行性精神運動發育倒退。智力低下見於1/3病兒,可能與接受外界刺激較少有關。30%患兒有精神發育遲滯,面部呈特征性“低張力型”及呆滯表現,生長發育遲緩,可呈“侏儒”,部分患兒還可能有錐體外系癥狀。
5. 內分泌異常:青春期出現
約有50%出現特殊的糖尿病,糖耐受不良,血糖高,但無尿糖,對胰島素不敏感。第二性征的出現可顯著推遲,甚至完全不發育,女性患者雖可有月經,但不規則,甚至最終會完全停止。男患者可有睪丸萎縮。大約10%的病兒可發生淋巴網狀系統惡性病。Gatti等1971年統計本病發生的惡性腫瘤中,以惡性淋巴瘤和白血病多見,其他有膠質瘤、胃癌、未分化細胞瘤等。
6. 伴有神經、肝臟和皮膚等病變。
20 ~30歲時脊髓受累,深感覺缺失,病理反射陽性。伴發惡性腫瘤,最常見的腫瘤是淋巴系統增殖性惡性腫瘤
根據本病征的臨床表現特點及實驗室檢查所見是體液和細胞免疫的異常,如IgM升高、IgG減低或各種Ig減低、外周血淋巴細胞計數減低、T淋巴細胞百分比正常或減低,末梢血淋巴細胞絕對數減少,在培養時細胞極易破壞是本病征的一個特點。遲發型超敏反應皮膚試驗減弱或陰性,淋巴細胞轉化率減低等實驗室檢查可予以診斷。
診斷要點:
①小兒的隱性遺傳病;②進行性小腦性共濟失調;③免疫缺陷,反復感染;④毛細血管擴張,呈彎曲網狀;⑤有發生惡性腫瘤傾向;⑥對放射過敏;⑦血清α胎蛋白增高;③早老癥狀和內分泌紊亂。
1.孕婦保健
已知一些免疫缺陷病的發生與胚胎期發育不良密切相關如果孕婦受到放射線照射、接受某些化學藥物的治療或發生病毒感染(特別是風疹病毒感染)等,則可損傷胎兒的免疫系統,特別是在孕早期,可使包括免疫系統在內的多系統受累。故加強孕婦保健特別是孕早期保健十分重要。孕婦應避免接受放射線,慎用一些化學藥物註射風疹疫苗等,盡可能防止病毒感染還要使孕婦加強營養,及時治療一些慢性病
2.遺傳咨詢及傢族調查
對於有傢族病史的要遺傳咨詢可以幫助患病成人進行選擇性生育。患者傢庭中非患者可正常婚育。
3.產前診斷 包括定期的超聲檢查、血清學篩查等,必要時進行染色體檢查、先天性診斷和雜合子篩查。
共濟失調毛細血管擴張綜合征的早期準確診斷,及早給予特異性治療和提供遺傳咨詢(產前診斷甚至宮內治療)非常重要。
保健品查詢小兒共濟失調毛細血管擴張Ⅰ型綜合征中醫治療方法暫無相關信息
中藥材查詢小兒共濟失調毛細血管擴張Ⅰ型綜合征西醫治療方法(一)治療
本病征呈緩慢進展性,通常10歲左右已不能行走,對控制中樞神經系統退行性變尚無有效療法。預防感染用丙種球蛋白,用抗生素治療感染,尤其是采用特異抗生素治療,有利於增加存活率。還可輸給血漿和人血丙種球蛋白,但效果不佳。胸腺素和胸腺移植僅在少數病人施行。轉移因子治療可提高細胞免疫功能以減少感染。可用配型骨髓移植治療,註射轉移因子、胸腺素,定期註射丙種球蛋白,控制感染,避免放射性照射。
重點是進行體育訓練、練習行走、以改善共濟失調癥狀。應用免疫球蛋白奏效不大。
(二)預後
本病征預後差,影響壽命,常死於10~30歲間,死因為肺炎或癌癥。有人認為無慢性呼吸道感染或無惡性病變者,尚可不影響生存。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小兒共濟失調毛細血管擴張Ⅰ型綜合征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免疫檢查:免疫球蛋白減少,約70%患兒IgA、IgE減少或缺乏,約70%~80%的病兒有IgA減低。IgG2和IgG4也減低。兒IgGl、IgG3、IgM則有增高傾向。IgE減低或消失見於80%~90%的病人。有時表現全部免疫球蛋白低下,有人發現患兒周圍血中淋巴細胞減少,另外有人認為這類患兒的血循環中帶IgA的β淋巴細胞數和T淋巴細胞絕對數均正常,因此血液中的淋巴細胞數目可不受影響。
α胎蛋白檢查:95%的病兒血清α胎蛋白增高。
結核菌素試驗、二硝基氯苯(DNCB)斑試驗、皮膚移植片:有抗拒反應,延遲型過敏反應降低,淋巴細胞轉化率降低等。
病理解剖:可發現胸腺小並有組織學改變。
皮膚病理檢查:可見小血管明顯擴張。
氣腦造影:見小腦萎縮,有時可見腦幹萎縮。
心電圖:常見T波倒置、心律失常和傳導阻滯,超聲心動圖示心室肥大,視覺誘發電位波幅下降。
X線胸片:見胸腺小,肺部感染時可見炎性浸潤影,可見支氣管擴張。
與各種引起共濟失調的疾病鑒別。
嬰幼兒早期起病的共濟失調癥狀往往誤為腦性癱瘓。腦性癱瘓,又稱大腦性癱瘓、腦癱,是自受孕開始至嬰兒期非進行性腦損傷和發育缺陷所致的綜合征,主要表現為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常合並智力障礙、癲癇、感知覺障礙、交流障礙、行為異常及其他異常。
多發性硬化:病灶多發,可有脊髓/小腦變性,出現小腦性共濟失調及錐體束征,但病程常有緩解和復發。腦脊液中免疫球蛋白增高。
小腦腫瘤(cerebellar tumor) 主要表現為患側肢體協調動作障礙、語音不清、眼球震顫。肌張力明顯減低,腿反射遲鈍或消失,或有步態不穩,逐漸發展為行走不能,站立時向後傾倒,可伴有顱內壓增高癥狀。CT、MRI可明確診斷 。
與免疫缺陷性疾病鑒別,本癥有進行性小腦共濟失調和毛細血管擴張表現的特點可助鑒別。
Nijmegen斷裂綜合征(NBS)是一種極其罕見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表現為高輻射敏感性、免疫缺陷、發育不良、早衰、腫瘤易感性、小頭畸形等。
大多自幼患鼻竇炎、中耳炎,有時伴慢性腹瀉。生長發育受限可呈“侏儒”。
可導致嚴重的運動障礙,常並發病毒或細菌感染,反復肺部感染可至靜脈竇-肺部感染,慢性支氣管擴張癥;可合並抗胰島素性糖尿病和惡性腫瘤。第二性征推遲或不發育,睪丸萎縮可並發不育不孕。
病人患腫瘤的危險性比同齡兒大40~100倍。以淋巴瘤,乳腺瘤常見。此外,青春期病人約有50%出現特殊的糖尿病,糖耐受不良,血糖高,但無尿糖,對胰島素不敏感。共濟失調及其他癥狀明顯加重惡化後需靠輪椅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