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醫學百科 按字母 按身體部位 按科室

筋膜間隔區綜合征介紹

  筋膜間隙綜合征(compartment syndrome,CS)系肢體創傷後發生在四肢特定的筋膜間隙內的進行性病變,即由於間隙內容物的增加,壓力增高,致間隙內容物主要是肌肉與神經幹發生進行性缺血壞死。


原因

  (一)發病原因

  凡可使筋膜間隙內容物體積增加、壓力增高或使筋膜間隔區的容積減小,致其內容物體積相對增加者,均可發生筋膜間隙綜合征。常見的原因有:

  1.肢體的擠壓傷 肢體受重物砸傷、擠壓傷或重物較長時間壓迫,例如地震時建築物倒塌壓砸於肢體上,醉酒、CO中毒等昏迷病人肢體壓於自己的軀幹或肢體之下,受壓組織缺血,於壓力除去後,血液再灌流,使受傷組織主要是肌肉組織出血、反應性腫脹,使間隔區內容物的體積增加,隨之壓力增高而發病。

  2.肢體血管損傷 肢體主要血管損傷,受其供養的肌肉等組織缺血在4h以上,修復血管恢復血流後,肌肉等組織反應性腫脹,使間隙內容物增加,壓力增高,而發生本癥。例如股動脈或膕動脈損傷,在4h以後修復血管,可能發生小腿筋膜間隙綜合征。肢體創傷出血,在急救時上止血帶時間較長,例如2~3h,肢體尚未壞死,除去止血帶之後,肢體反應性腫脹嚴重者,在下肢可發生小腿筋膜間隙綜合征。肱骨髁上骨折,骨折處壓迫、刺激或損傷肱動脈,導致痙攣或血流淤滯,致前臂肌肉缺血,發生Volkmann攣縮,亦是筋膜間隙綜合征之一種。

  3.肢體骨折內出血 肢體骨折,出血流入筋膜間隙內,由於筋膜間隙的完整結構並未受到破壞,積血無法溢出而內容物體積增加,使壓力增高而發病,可見於脛骨折及前臂骨折等。

  4.石膏或夾板固定不當 不少文獻報道,外用小夾板或石膏夾板固定,由於固定過緊壓力太大,使筋膜間隙容積壓縮,損傷組織、腫脹,亦使間隙內容物增加,如不及時放松夾板,可發生本征。見於前臂或小腿骨折。

  5.髂腰肌出血 因外傷或血友病出血,受肌鞘的限制,出血腫脹,壓力增加,呈屈髖畸形,可壓迫股神經致股四頭肌麻痹。

  6.其他 截石位手術時,兩小腿置於托架上,小腿三頭肌受壓超過5h,也可致本征。Macintosh報道5例,術後出現小腿後筋膜間隙綜合征。前臂及手部輸液滲出,也可致手筋膜間隙綜合征。

  (二)發病機制

  當肢體遭砸壓或其他上述病因之後,筋膜間隙內的肌肉出血、腫脹,使間隙內容物的體積增加,由於受骨筋膜管的約束,不能向周圍擴張,而使間隙內壓力增高。壓力增高使間隙內淋巴與靜脈回流的阻力增加,而靜脈壓增高,進而使毛細血管內壓力增高,從而滲出增加,更增加瞭間隔區內容物的體積,使間隙內壓進一步升高,形成惡性循環,即內容物增加→內壓升高→靜脈壓升高→毛細血管壓升高→滲出增加→內容物增加。一般情況下,間隔區內壓增高,均不至大於該間隙內動脈幹收縮壓,因而通過該間隔區供養遠端的動脈血流減少,但不至中斷,肢體遠端脈搏減弱以至摸不清,但末端均有血運而不至壞死。由於間隔隙內壓的增高可使區內組織毛細血管壓閉,微循環受阻致組織灌流減少,因缺血、缺氧而壞死。毛細血管在缺氧狀態下,其通透性增加,又增加瞭滲出,形成惡性循環。間隔區外肢體表面皮膚,可有腫脹水泡,因有鄰近血供,一般不發生壞死,但可由於血運減少而神經功能(皮膚感覺)減退。


症狀

筋膜間隔區綜合征早期癥狀有哪些?

  筋膜間隙綜合征的發病一般均比較迅速,嚴重者大約24h即可形成典型的癥狀和體征。

  1.癥狀 疼痛及活動障礙是主要癥狀。肢體損傷後一般均訴疼痛,但在筋膜間隙綜合征的早期,其疼痛是進行性的,該肢體不因肢體固定或經處理而減輕疼痛,肌肉因缺血而疼痛加重,直至肌肉完全壞死之前,疼痛持續加重而不緩解。由於該肌肉損傷腫脹,主動活動發生障礙。

  2.體征 腫脹、壓痛及肌肉被動牽拉痛是本病重要體征。肢體腫脹是最早的體征,在前臂、小腿等處,由於有較堅韌的筋膜包繞,腫脹不甚嚴重,但皮膚腫脹明顯,常起水皰。肌腹處明顯壓痛是筋膜間隙內肌肉缺血的重要體征。於肢體末端被動牽拉該肌,如前臂掌側筋膜間隙綜合征時,被動牽拉伸直手指,則引起屈指肌的嚴重疼痛。

  通過筋膜間隔區的動脈幹供養的肢體末端,顏色大都正常,微血管充盈時間基本正常,但脈搏常減弱或摸不清。神經幹對缺血的反應很敏感,缺血短時間即可出現神經傳導功能障礙,表現為所支配的肢體末端的感覺減退、肌力減弱,神經傳導功能完全喪失,則支配區感覺完全喪失。

  如不治療,筋膜間隙綜合征的病理繼續發展,肌肉神經幹等相繼壞死,故晚期體征主要有肢體攣縮畸形及神經幹損傷兩個方面。在前臂,屈側肌肉攣縮較伸側為嚴重,故呈屈腕、屈指畸形,尺神經與正中神經支配之手內肌與指感覺麻痹。在小腿,其後側肌群肌肉豐富,攣縮程度遠較脛前肌組為嚴重,故多呈現固定馬蹄內翻畸形。如僅後深間隔的趾屈總肌、長屈肌等攣縮,則為屈趾屈畸形。由於脛後淺間隔的小腿三頭肌並未攣縮,無馬蹄畸形,當足下垂時,足趾可以伸直,而於踝背屈時,則屈屈趾畸形出現,被動不能伸直足趾。脛後神經走行於脛後深間隔中,當其壞死時,足底感覺喪失,足內肌麻痹。腓深神經在脛前間隔區,壞死時,伸踝伸趾麻痹。腓淺神經、腓腸神經走行於小腿深筋膜之外,一般均無壞死,支配區之感覺存在。

     3.好發部位 筋膜間隙綜合征在上肢最好發生於前臂掌側及背側筋膜間隙;下肢好發生於脛後深間隙及脛前間隙,其次為脛後淺間隙。前臂橈側肱橈肌間隙及小腿外側、腓骨肌間隙,雖然也位於前臂及小腿,但其間隙的骨壁僅是單骨(橈骨或腓骨),而不是骨間膜及雙骨,因而該間隙也具有相對的可擴展性,發生在該間隙的筋膜間隙綜合征較少。手內骨間肌間隙也是可以發生筋膜間隙綜合征的部位。上臂間區及髂腰肌間隙偶有發生。

  由於筋膜間隔區內壓力上升後,可以造成上述肌肉及神經的改變,時間過久,會導致不可逆的損害,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早期診斷和及時治療至為重要。然而它的診斷常極不容易,雖然組織腫脹和肌肉缺血可以產生疼痛,但受傷的肢體有骨折時,也會發生劇痛,這就容易掩蓋瞭筋膜間隔區綜合征的疼痛,使之漏診。有時或誤診為動脈損傷、神經損傷、腱鞘炎、蜂窩織炎或深部靜脈炎等。尤應註意的是,當組織內壓力升高到一定程度時,雖然能使小動脈關閉,但或許尚不足以影響肢體主要動脈的血流,因而受累肢體遠端的動脈仍可能觸到搏動,毛細血管的充盈也可能存在,致被誤認為肢體血運未受障礙,而不考慮間隔區綜合征已經形成。檢查時,受累的間隔區可有明顯的腫脹、發紅和壓痛,不應誤認為蜂窩織炎或栓塞性靜脈炎。肢體的神經檢查很重要,要詳查皮膚感覺,特別是懷疑受累神經的分佈區。壓力增高的間隔區內的肌肉由於缺血,它的主動活動無力,而被動活動時則可引起疼痛。如在脛前肌綜合征時,被動屈曲足趾,可引起脛前肌及伸趾肌肌腹部位的劇烈疼痛,這種所謂“被動牽拉試驗”,對於早期診斷間隔區綜合征有很大幫助。

  根據臨床觀察的結果,各個筋膜間隔區內壓力升高後的檢查所見如下:

  1.前臂間隔區

  (1)發生在背側時,局部組織緊張,有壓痛,伸拇及伸指肌無力,被動屈曲拇指及手指時,引起疼痛。

  (2)發生在掌側時,組織緊張,前臂掌側有壓痛,屈拇及屈指肌無力,被動伸拇指均引起疼痛,尺神經及正中神經分佈的皮膚感覺喪失。

  2.小腿各間隔區

  (1)前側間隔區內有伸趾肌、伸踝肌、腓深神經。當間隔區內壓力上升時,除小腿前側有組織緊張及壓痛外(有時紅腫),可有腓神經深支分佈的皮膚感覺喪失,伸趾肌及脛前肌無力,被動屈趾引起疼痛。

  (2)外側間隔區內有腓骨肌群,腓淺神經。此間隙受壓,則足不能外翻,足背皮膚感覺消失。內翻足部時引起疼痛,局部皮膚緊張及壓痛表現在小腿外側腓骨處,但在臨床上此間隙受壓少見,出現上述體征時,首先要考慮到腓總神經損傷。

  (3)小腿後側間隔區內有比目魚肌、腓腸肌。此間隙受壓多見於股動、靜脈或膕動、靜脈損傷而僅修復動脈者。體征表現為強直性馬蹄足畸形,背屈踝關節時引起上述肌肉的疼痛,小腿後方有腫脹及壓痛。

  (4)中間間隔區內有屈趾肌、肌後肌、肌後動脈、脛後神經。此間隙受壓則屈趾肌及脛後肌無力,伸趾時引起疼痛。脛後神經分佈的皮膚感覺喪失。在小腿遠端內側,跟腱與脛骨之間組織緊張,並有壓痛。

  筋膜間隔區綜合征的病人,其體溫可能升高,白細胞計數增加,血沉也可能增快,但不一定說明病人有感染。筋膜間隔區綜合征為一種發展性疾患,剛發生時可能癥狀不明顯,遇到可疑情況,應密切觀察,多作檢查,以便早期確診,並及時采取治療措施。


飲食保健

筋膜間隔區綜合征吃什麼好?

 


護理

筋膜間隔區綜合征應該如何護理?

無相關資料。


治療

筋膜間隔區綜合征治療前的註意事項?

保健品查詢筋膜間隔區綜合征中醫治療方法

暫無相關信息

中藥材查詢筋膜間隔區綜合征西醫治療方法

  (一)治療

  筋膜間隙綜合征的後果是十分嚴重的,神經幹及肌肉壞死致肢體畸形及神經麻痹,且修復困難。避免此種後果的惟一方法,就是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如治療及時且措施正確,則筋膜間隙內的肌肉可免於壞死,神經功能不受損害,而完全恢復。

  筋膜間隙綜合征本身是一種具有惡性循環、進行性壞死的疾患,傷後24h即可形成,故應按急癥治療,不可拖延。一般認為在發病24h內治療者,可以完全恢復。筆者報道1組包括CO及輸液漏入軟組織之病例,自傷後至出現筋膜間隙綜合征的時間,最短者為2~4h,7~10h者占多數,少數長達24h。進行手術切開筋膜減壓的時間對預後至關重要,早期即24h內行切開筋膜減壓的病例,除合並有神經本身損傷外,均獲得完全恢復,功能正常。晚期筋膜切開的病例,因時間早晚而預後不同,36h切開的病例,前臂、前臂深層肌肉尚未壞死,術後手功能仍可恢復正常;3~8天切開的病例,深層肌肉組織已大部壞死,但淺層肌肉尚好,術後留有輕度缺血攣縮畸形,傷後18天~3個月行切開的病例,對肌肉缺血攣縮無改善。

  1.非手術治療 用保守方法治療早期筋膜間隙綜合征的適應證是:肢體明顯腫脹、壓痛,皮膚有張力性水皰,肌肉被動牽拉痛,經Whiteside穿刺測筋膜間隙壓力未高於30mmHg者。采用制動,抬高患肢,嚴密觀察,經7~10天,腫脹消退,癥狀消失,可完全治愈而不留任何後遺癥。

  劉瑞林與朱慶侖用甘露醇治療早期筋膜間隙綜合征31例,其中小腿19例,前臂6例,大腿及上臂各3例。所有病例肢體明顯腫脹疼痛,被動牽拉痛陽性,缺血神經支配的肌肉麻痹。其中14例經穿刺測壓,測得筋膜間隙的壓力最高為88mmHg,最低為30mmHg,平均(60.57±5.52)mmHg,健側壓力為12.57mmHg。從受傷到開始治療時間最早為6h,最遲120h,平均29h。先以20%甘露醇註射液250ml靜脈快速輸入,2h後再同樣輸入1次,兩次之間靜脈通道以緩慢輸液維持。經兩次輸入甘露醇後,癥狀明顯改善,腫脹迅速消退,疼痛減輕或消失,尿量增加。治療後再測壓,有降為0者,平均為(19.14±5.12)mmHg。多數病例僅兩次治療即可緩解。

  雖然非手術治療可以使某些筋膜間隙綜合征緩解,但由於本征發展迅速、後果嚴重,對其治療,寧可失之於切開過早,而不可失之於延誤。

  2.手術治療 手術切開筋膜減壓是治療筋膜間隙綜合征的有效方法,如手術方法正確,減壓徹底,術後處理恰當,則患者將順利恢復。

  (1)手術指征:①肢體明顯腫脹與疼痛;②該筋膜間隙張力大、壓痛;③該組肌肉被動牽拉疼痛;④有或無神經功能障礙體征;⑤筋膜間隙測壓在30mmHg以上。具有這些體征者,應即行手術切開。對可疑是否切開減壓者,寧可切開,並無不良後果,不可失之於觀察。

  (2)手術方法:筆者主張選用局麻,亦可選用臂叢、硬膜外麻醉。手術操作忌用止血帶。

  ①前臂掌側減壓術:切開筋膜減壓應達腫脹肌組的全長,切開長度不夠,減壓不徹底,是減壓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至於皮膚切口的長度則有兩種意見,一種為行S形全長切口,另一種為做幾個間斷小切口,也達全長,於小切口之間將筋膜全長切開。前者較為敞開,減壓徹底;後者如皮膚腫脹嚴重,則減壓有可能不徹底,至腕上如組織腫脹嚴重壓力大者,應切至腕橫韌帶。

  筋膜切開後,即見肌腹膨出於切口之外,觀察肌肉的血運與顏色,逐漸紅潤好轉。除伴有血管損傷者外,一般不探查深部組織,術前橈動脈搏動減弱者,術後脈搏迅速改善。

  前臂掌背兩側筋膜間隙綜合征病例,一般掌側重於背側,是否掌背兩面均行筋膜切開?筆者的經驗是僅徹底切開掌側筋膜,就可使掌背兩側筋膜間隙得到減壓。作者行屍體解剖發現,前臂尺側筋膜間隔附著於尺骨近全長,將掌背兩間區完全分開,而在橈側則不然,僅在橈骨中1/3橈腕長短伸肌之間,有6~8cm長附著於橈骨的筋膜間隔,在前臂上1/3肌腹豐滿處,掌背肌組之間並無筋膜間隔。因此,當前臂掌側皮膚與筋膜近全長切開後,橈側筋膜向背側退縮,使背側區筋膜間隙的容積加大而得到減壓。

  ②小腿筋膜切開術:可采用小腿雙切口筋膜切開減壓,如行小腿前外側皮膚切口近小腿全長,可切開脛前筋膜間隙與外側筋膜間隙兩個間隙減壓,即向前牽拉,可顯出脛前外筋膜,將其近全長切開,再將皮切口向外側牽拉,使腓淺神經留於筋膜原處,在外側筋膜上做近全長切開。

  脛後淺深兩個間區的減壓,可以通過脛骨內緣後側的皮膚切口進行,在大隱靜脈後切開皮膚近全長,在腓腸肌前緣處切開小腿筋膜使脛後淺間隙減壓。將腓腸比目魚肌向後牽開,顯出附著於脛骨內後緣的小腿深間區筋膜,將其全長切開,則使脛後深間隙得到減壓。

  筋膜切開後,間隙內肌肉膨出,如有肌膜較肥厚仍約束肌腹不得減壓者,可行肌膜切開。

  小腿筋膜間隙綜合征如累及上述4個間隙,則4個間隙均應減壓;若並非累及4個間隙,則僅切開受累間隙筋膜減壓;在脛後淺、深筋膜間隙二者,深間隙受累較淺間隙為多,單獨淺間隙受累者極少,故深淺間隙筋膜多同時切開減壓。

  ③掌骨間隙減壓術:手骨間筋膜間隙綜合征常見的受累間隙為第2、3、4掌骨間間隙及拇內收肌間隙,對其減壓應在手背、第2、3掌骨之尺側做直切開,使肌肉減壓,對拇內收肌間隙則在虎口背側切開,稍牽開第1背側骨間肌,切開拇內收肌肌膜,使之減壓。

  (3)術後處理:筋膜切開減壓後的處理關系著手術治療的成敗,故甚為重要。必須指出,正確處理和切開時間的早晚即肌肉是否已經壞死是手術成敗的決定因素。手術切開時機較早,切開後肌肉顏色迅速轉紅恢復血運者,應用大量無菌的大網眼紗佈覆蓋。筋膜間隙內肌肉等組織減壓後,由於淋巴與靜脈回流,滲出物很多,故需用大量無菌敷料。筋膜間隙切開減壓是一個無菌手術,避免繼發感染的主要方法是基本不換敷料,避免污染及盡早延期或二期縫合消滅傷口。因此在傷後3~4天之內,如敷料未曾濕透,則不需更換;如已濕透,則應在手術室條件下更換敷料。術後4天如肢體末端呈現皮膚皺紋等消腫現象,則應在手術室打開敷料檢查,如已消退,可從切口兩端開始延期縫合數針,拉攏皮膚,中間傷口如前述處理。到7~8天時再打開敷料,視消腫情況,在兩端做早期二期縫合,遺留中間不能縫合的部位,如表面肉芽新鮮,可立即行植皮,或待10~12天時再次縫合或植皮消滅創面。一般均可做到10天左右消滅創面,避免感染。由於切口中肉芽瘢痕不多,以後肌肉活動功能恢復都較滿意。

  筋膜切開後發生感染的因素有二,一為更換敷料污染,二為存在有壞死組織,發生感染。對於切開筋膜減壓較晚的病例,深部肌肉已經壞死,隻要表面肌肉未壞死,又未探查深部組織,則仍同上述早期切開的病例一樣處理。如傷口已感染,則隻有剪除其壞死肌肉組織,更換敷料,二期愈合。

  3.筋膜間隙綜合征的中晚期治療

  (1)中期治療:筋膜間隙綜合征病例至傷後3~4周,肢體腫脹開始消退,疼痛消失,可視為中期,此時肌肉已壞死,神經幹也已遭受損害,但攣縮畸形尚未出現,應盡快進行肌肉活動鍛煉促其恢復,同時仔細檢查受累神經的功能,如能殘存部分功能,則說明該神經尚未遭受不可恢復的損害,在神經外膜及幹內正在進行著纖維化的演變,如神經功能無進一步恢復者,應行手術探查,在手術顯微鏡下做神經松解,以期獲得進一步功能恢復。

  我們的經驗是,神經受累出現功能障礙之後,治療以早為好,中期正是做神經松解的時機,前臂正中神經,小腿脛後神經於松解術之後,常有較滿意的恢復,例如手掌指正中神經感覺的恢復和魚際肌肉的恢復,足底脛後神經感覺和屈趾功能的恢復,這對手、足功能都是很重要的。

  神經松解術的方法以簡單為好,於顯露受損神經段之後,勿從基床上將神經遊離,因神經幹的血供系從周圍組織供給,在筋膜間隙綜合征的中期,組織缺血剛恢復到一定程度,但完全沒有達到正常水平,遊離神經幹將會使之再缺血,障礙其恢復,主要的方法是於肌肉間隙顯露神經幹後,常見到該神經幹變細,表面有纖維條壓緊,使之不能呈柔軟膨出狀,松解的步驟是先切開神經表面的纖維組織,再切開神經外膜,不再做束間松解與分離,如此減壓後,有助於神經血供和功能的恢復,周圍肌肉缺血,也不做過多處理與探查。

  (2)晚期治療:松解攣縮及矯正畸形手術,不宜做得太早,尤其在兒童,應待其殘餘肌肉的功能恢復到最大限度,筋膜間隙缺血攣縮,除肌肉缺血壞死攣縮外,還有組織粘連,而加強鍛煉常可使部分粘連得到緩解,深屈肌、淺屈肌、伸肌都攣縮時,一次手術做得很徹底,其效果並不見得好,因屈指深淺肌均松解或延長後,肌力喪失較多,加以術後固定,又可發生粘連,使鍛煉效果不大,而分次手術,一次僅解決一部分,如淺屈肌一次,深屈肌一次,術後鍛煉較易,恢復的效果也較好,不論術前或術後,積極鍛煉肌肉活動是主要康復方法。

  晚期治療的目的有三,即矯正畸形、恢復肌肉活動力量及恢復神經功能。

  ①前臂肌群缺血攣縮:主要為指屈肌與腕屈肌攣縮所致垂腕及屈指畸形,拇對掌功能喪失及手感覺喪失。由於受累肌肉多及長段神經幹損壞,治療較為困難。

  缺血攣縮的分級:以前臂缺血攣縮為例,可分為輕、中、重三度。輕度系腕屈肌無攣縮,僅手指輕度屈曲攣縮,於腕掌屈時,手指可近於伸直,屈指活動肌力在4級,正中神經支配區感覺存在,手內肌無麻痹;中度攣縮則腕指均有屈曲攣縮,但尚有屈曲活動,肌力在3級,正中神經功能不完全喪失;重度攣縮則嚴重垂腕屈指畸形,肌力在2級以下,正中神經功能喪失。

  對於輕度屈曲攣縮畸形及神經功能部分或未喪失的病例,分段延長屈指肌肉的攣縮索條及神經松解術是可選擇的方法。在前臂掌側顯露出指淺屈肌的肌腹及其與肌腱結合部,被動牽拉該指,看其攣縮的索條,將其在不同部位予以橫斷,則該肌攣縮得到改善。同法處理指深屈肌及拇長屈肌。對正中神經做松解術見中期治療。術後固定腕指於伸直位,由於未做肌腱延長術,可以適當早期活動手指,屈伸指間關節活動,而固定掌腕及掌指關節。3周後除去固定,進行手指及腕關節活動,但夜間仍應固定腕與手指在伸直位3個月,以防攣縮復發。

  中度攣縮除神經松解外,主要是矯正畸形與恢復屈伸指活動,由於肌力較差,單純做肌腱延長,將使屈指力進一步減弱,握物功能恢復差,可供選擇的手術有:肌肉中壞死組織切除僅適用於尚存在較多健康肌肉的病例,切除壞死塊後,仍有較好的肌力活動。如大部已壞死,則切除壞死組織後,殘肌所留不多,又易損傷其神經支,則效果不佳。近排腕骨切除或縮短尺橈骨,是相對延長肌腱的代替辦法,肌力喪失不多。

  重度攣縮由於指深屈肌、拇長屈肌及指淺屈肌大部壞死纖維化,殘存正常肌肉無幾,尚需將壞死的肌肉切除,而以較健康的屈腕或伸腕肌,或其他肌肉代替。Seddon手術是治療此種攣縮的一種方法,正中神經纖維化的一段亦需切除,行神經移植。如無屈腕或伸腕肌可供轉位接於屈指肌,則可以帶蒂背闊肌轉位或帶神經血管的遊離肌肉移植修復屈指功能。

  ②小腿肌缺血攣縮:矯正畸形,恢復足負重功能是治療目的。在較輕脛後深筋膜間隙,主要畸形是屈、屈趾及足內收攣縮畸形,治療方法是於內踝下弧形切口,顯露脛後肌腱,將其Z形切斷,進行延長,再於截距突起下顯露趾長屈肌腱與長屈肌腱,進行Z形切斷延長。術後以短腿石膏固定足及趾在矯正位置4周。對於重度馬蹄內翻畸形,可行三關節固定術。

  (二)預後

  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預後良好。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筋膜間隔區綜合征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

檢查

筋膜間隔區綜合征應該做哪些檢查?

  早期白細胞正常,稍後病情加重,可有白細胞升高。

  1.壓力測定 組織內壓測定可顯示肌間隙內壓力可從正常的零驟升到1.33~2.66kPa(10~20mmHg)甚至3.99kPa(30mmHg)以上。此種壓力表明需及早切開減壓,否則將有可能出現不可逆轉的改變(正常壓力為10mmHg以下)。

  2.其他 MR及神經電生理檢查亦有助於判定。並應註意與小腿動脈及神經損傷相鑒別。當然,在某些情況下,二者又構成其發病因素之一,並可相互影響形成惡勢循環。


鑑別

筋膜間隔區綜合征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目前暫無相關資料


並發症

筋膜間隔區綜合征可以並發哪些疾病?

  筋膜間隙綜合征的並發癥主要有三:①筋膜切開的傷口感染。②合並急性腎功能衰竭,此種並發癥在單純筋膜間隙綜合征病例發生者並不多。③缺血性攣縮。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筋膜間隔區綜合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