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損傷的嚴重程度呈正相關,移位不明顯的骨折僅有疼痛、腫脹和壓痛;移位明顯者,橈骨將出現短縮、成角畸形,下尺橈關節腫脹並有明顯壓痛,尺骨頭膨出。神經、血管、損傷罕見。
分型:此種骨折一般分為以下3型
1.青枝型 發生於兒童,橈骨呈青枝骨折狀,尺骨小頭或骨骺分離,或下尺橈關節呈分離狀,此型治療較易,預後佳。
2.單純型 為橈骨遠端骨折,伴有下尺橈關節脫位者。骨折多呈橫形、斜形或螺旋形,一般均有明顯移位。
3.雙骨折型 除橈骨遠端骨折及尺橈下關節脫位外,尺骨幹亦多伴有骨折,或由不完全性骨折所致尺骨外傷性彎曲者。後一情況多系機器傷所致,較嚴重,且常為開放性損傷,治療較復雜。雙骨折時其骨折斷端的移位方向,主要取決於以下3組肌肉的作用:
(1)肱橈肌:引起骨折斷端的短縮畸形。
(2)旋前方肌:使遠端橈骨向內並攏。
(3)伸拇肌及外展拇肌:加強上述2組肌肉的作用。
外傷史,局部疼痛、腫脹和壓痛,移位明顯者可出現短縮,成角畸形。X線檢查,可確診。
(一)治療
蓋氏骨折,牽引下復位並不困難,但維持復位的位置實屬不易。因有幾種力量牽扯橈骨的遠折段,使之再次移位。這便是Hughston(1957)提出的:
(1)旋前方肌的收縮使橈骨遠折段向尺骨靠攏。
(2)肱橈肌牽拉橈骨遠折段使之向近側短縮移位。
(3)拇展肌及拇伸肌的收縮,使橈骨骨折的遠折段向尺側靠攏,向近側短縮移位。
即使將腕關節於尺偏位石膏固定,以上幾種力量依然存在,因此閉合復位的成功率甚低,其治療結果極不理想。
Hughston報道的病例中,閉合復位治療結果的不良率達92%。
為瞭獲得良好的前臂旋轉功能;避免下尺橈關節的紊亂,橈骨骨折必須解剖復位。因此,切開復位內固定幾乎是惟一的選擇。
手術采用Henry切口,使用足夠長度和強度的鋼板固定橈骨骨折,鋼板置於橈骨掌面。術後應以短臂石膏前後托、或“U”形石膏固定前臂及腕於中立位3~4周,以便下尺橈關節周圍損傷的組織愈合,避免晚期下尺橈關節不穩定。石膏去除後,積極進行功能鍛煉。
(二)預後
一般較好,復位不良引起橈骨內並者功能較差。陳舊性病例可酌情行尺骨小頭切除術或植骨融合術等補救。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蓋氏骨折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