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為典型的絲狀病毒,形似絲線,直徑通常一樣,但長度介於800至14,000納米(nm),通常感染力最強時長度約為790 nm。通過與猴密切接觸而傳染於人。首次發生於歐洲,與來自烏幹達的非洲綠猴接觸的實驗室工作人員,是在解剖非洲綠猴,直接接觸其內臟器官、血液以及處理使用過的器皿而被感染的。因而得名。本病是一種急性皮膚致敏性的出血性疾病。
經常接觸猴的飼養員卻極少發生感染,說明本病的傳播方式可能以直接接觸為主。這種病通常是通過體液傳播,即可通過接觸患者的血液、尿液、排泄物、嘔吐物、唾液等傳播,也可通過皮膚、結膜,經口或飛沫傳播。醫護人員和實驗室工作者因接觸機會多而易受染。
(二)發病機制
馬爾堡病毒進入人體後,首先侵犯樹突狀細胞和巨噬細胞,爾後被帶至區域淋巴結,在淋巴系統內播散,並通過血行感染肝、脾和其他組織。病毒和細胞表面的凝集素結合,通過病毒蛋白的毒性作用導致細胞壞死。 也可因為病毒和機體免疫系統相互作用導致細胞的間接損傷。
潛伏期3~9天,突然發病
1.類似流感癥狀:
初起有全身疲乏、畏寒、大量出汗、劇烈頭痛、結膜炎、大量嘔吐、水樣腹瀉、彌漫性腹痛、肌痛等。頰黏膜可出現小紅點,軟腭出現水皰,扁桃體腫大。
發熱:體溫在3~4天時達高峰,可達40℃以上,急性發熱常持續2周,但經12~14天可再次升高。
全身淋巴結腫大,嚴重可累及肝、心、胰、腎、造血器官及中樞神經系統。發病初期可有咽痛、咳嗽、胸痛,可發生肺水腫;早期可出現蛋白尿,晚期可發生腎衰;患者的眼結膜充血,可發生眼瞼或眼結膜炎。
2.特征性癥狀:
皮疹:發病5~7天,在臀部、軀幹、四肢出現散在的毛囊性紅色丘疹,1天後斑丘疹相融合,嚴重呈出血性彌漫性紅斑。皮膚無癢感,一般持續3~4天後消退,脫屑,掌蹠、四肢末端脫屑較重。
出血:皮疹出現的同時,病人呈現出血性傾向,如鼻衄、齒齦出血、尿血和陰道出血等,發病1~2天內,嘔吐物和糞便中含有大量血液。嚴重者可因發生休克而死亡,並伴有彌漫性血管內凝血。
診斷:
根據流行病學及臨床表現可以診斷。在急性病例,可取病人的血液和尿,電鏡觀察病毒粒子,即可做出診斷。病毒的分離可取上述病料接種Vero細胞,3天後采用免疫熒光技術即可檢出細胞內的病毒抗原。間接免疫熒光試驗不僅檢出抗體時間早、水平高,而且可測定IgG和IgM兩類抗體。IgM抗體在發病後7天即可出現,並很快達到高峰,可用於疾病的早期診斷。
綠猴病具有較強的傳染性,死亡率可以達到25%到30%,而且目前尚沒有疫苗和藥物治療。
從發現到現在,馬爾堡病毒共暴發過7次。
1967年:德國和南斯拉夫。有7例死亡,以及6例繼發性病例,無一例死亡。
1975年:南非,可能經由津巴佈韋。有1例死亡,以及2例繼發性病例,無一例死亡。
1980年:肯尼亞。有1例死亡,以及1例繼發性病例,無一例死亡。
1987年:肯尼亞。有1例死亡,未發現進一步病例。
1998-2000年:剛果民主共和國。涉及154例,其中有128例死亡。
2004-2005年:安哥拉。累計總數為374例,其中有329例死亡。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病死率最高的一起暴發。
2007年:烏幹達。有1例死亡,以及1例繼發性病例,無一例死亡。
1.對來自疫區的旅客要進行身體健康的詢問,對有高燒、惡心、嘔吐、腹瀉、頭痛、肌肉疼痛等癥狀的病人應限制入境。禁止進口來自疫區的猴類動物,對其他動物也應實行檢疫。
2.一旦發現病例應立即報告,嚴密隔離,對密切接觸者也應進行觀察和隔離。對接觸者和傳染源的調查,找出在患者起病後3周內與其有密切接觸的所有人,並對其進行密切監測。
3.醫務人員在接觸病人時要采取呼吸防護,病人的排泄物、痰、血和病人接觸過的所有物品,高壓消毒、焚化或煮沸消毒。實驗室研究有很大的危險性,進行相關實驗的試驗室應達到P4級標準。飼養和解剖可疑猴時,也要同樣采取嚴密的預防措施。
保健品查詢綠猴病中醫治療方法暫無相關信息
中藥材查詢綠猴病西醫治療方法(一)治療
尚無特效治療藥物,對其主要依靠早期發現、早期隔離、對癥治療以及積極的支持治療。
支持治療
應臥床休息,嚴格施行消毒措施,以避免傳播。保持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 對癥和並發癥治療
包括退熱、鎮靜、氧療、止血、保護重要臟器的功能等。有明顯出血者應輸新鮮血,以提供大量正常功能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血小板數明顯減少者,應輸血小板;對合並有彌散性血管內凝血者,可用肝素等抗凝藥物治療。心功能不全者應用強心藥物;腎性少尿者,可按急性腎功能衰竭處理:限制入液量,應用利尿劑,保持電解質和酸堿平衡,必要時采取透析療法;肝功能受損者可給予保肝治療。重癥病人可酌情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
抗病毒治療
在病程的前6天內使用效果最好,例如利巴韋林靜脈給藥,首劑30 mg/kg,以後按每6小時15 mg/kg用藥4天,再按每8小時8 mg/kg繼續用藥6天。
(二)預後
急性發熱常持續2周,約1/3的病人常在第8~17天,因心肌炎、腎功能衰竭、驚厥、昏迷而死亡。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綠猴病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1.血象:外周血白細胞及血小板減少,凝血酶時間延長。
2.病毒檢測:
鏡檢:取病人的咽分泌液、血、尿,電鏡下可觀察到病毒粒子。
病毒分離:可取上述病料接種Vero細胞,3天後采用免疫熒光技術即可檢出細胞內的病毒抗原。
動物接種:將上述病料接種豚鼠、乳鼠或猴,動物發病後,可采用電鏡或免疫熒光技術檢查血液或組織器官中的病毒抗原。
3.血清診斷方法包括間接免疫熒光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和放射免疫測定技術等。
間接免疫熒光試驗:可測定IgG和IgM兩類抗體。IgM抗體在發病後7天即可出現,並很快達到高峰,可用於疾病的早期診斷;而IgG抗體在感染後30天達到高峰,並持續較長時間。
4.尿常規檢查可出現蛋白尿。
受到感染的人首先出現發燒和疼痛的癥狀,這使得綠猴病與痢疾和其他病毒性疾病很難區分。必須依靠特異性檢查才能確診。
1.瘧疾:經按蚊叮咬而感染瘧原蟲所引起的蟲媒傳染病。臨床以周期性寒戰、發熱、頭痛、出汗和貧血、脾腫大為特征。
2埃博拉出血熱:與馬爾堡出血熱在傳染源、傳播途徑、疫區分佈等多方面極其相似,通常無融合性皮疹,可通過病原學和血清學檢測相鑒別。
3登革出血熱:有伊蚊叮咬史,臨床表現與馬爾堡出血熱相似,可通過病原學和血清學檢測相鑒別。
4拉沙熱:一般起病隱匿,主要癥狀為全身不適、發熱、頭痛、咽喉痛、咳嗽、惡心、嘔吐、腹瀉、肌痛及胸腹痛等;早期可見淋巴細胞減少,後期中性粒細胞增多;可通過病原學和血清學檢測與馬爾堡出血熱鑒別。
約1/3的病人常在第8~17天,因心肌炎、腎功能衰竭、驚厥、昏迷而死亡。幸存病人恢復期並發癥有睪丸炎、復發性肝炎、橫貫性脊髓炎、骨髓炎、眼炎、腮腺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