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跟骨骨折為跗骨骨折中最常見者,約占全部跗骨骨折的 60% 。多由高處跌下,足部著地,足跟遭受垂直撞擊所致。
(1)跟骨結節縱行骨折 多為高處跌下時,足跟外翻位結節底部著地,結節的內側隆起部受剪切外力所致。很少移位,一般不需處理。
(2)跟骨結節水平(鳥嘴形)骨折 為跟腱撕脫骨折的一種。如撕脫骨塊小,不致影響跟腱功能。如骨折片超過結節的 1/3 ,且有旋轉及嚴重傾斜,或向上牽拉嚴重者,可手術復位,螺絲釘固定。
(3)跟骨載距突骨折 為足內翻位時,載距突受到距骨內下方沖擊而引起,極少見。一般移位不多,如有移位可用拇指將其推歸原位,用短腿石膏固定 4~6 周。
(4)跟骨前端骨折 較少見。損傷機制為前足強烈內收加上蹠屈。應拍 X 線斜位片,以排除跟骨前上突撕裂骨折,短腿石膏固定 4~6 周即可。
(5)接近跟距關節的骨折 為跟骨體的骨折,損傷機制亦為高處跌下跟骨著地,或足跟受到從下面向上的反沖擊力量而引起。骨折線為斜行。X 線片正面看,骨折線由內後斜向前外,但不通過跟距關節面。因跟骨為骨松質,因此軸線位觀,跟骨體兩側增寬;側位像,跟骨體後一半連同跟骨結節向後上移位,使跟骨腹部向足心凸出成搖椅狀。
(二)發病機制
1.垂直壓力 約有80%的病例系因自高處跌下或滑下所致。視墜落時足部的位置不同,其作用力的方向亦不一致,並顯示不同的骨折類型,但基本上以壓縮性骨折為主。此外尚依據作用力的強度及持續時間不同,其壓縮的程度呈不一致性改變。
2.直接撞擊 為跟骨後結節處骨折,其多系外力直接撞擊所致。
3.肌肉拉力 腓腸肌突然收縮可促使跟腱將跟骨結節撕脫,如足內翻應力過猛則引起跟骨前結節撕脫;而外翻應力則造成載距突骨折或跟骨結節的縱向骨折,但後者罕見。
一、癥狀表現:
本病患者主要有以下的表現:
1.外傷後、足跟疼痛、不利站立、行走。
2.局部腫脹、壓痛、畸形、或摸到骨擦音。
依典型的外傷史、足跟疼痛及壓痛、足跟淤血、寬而扁的畸形以及跟骨向外傾斜呈外翻、外踝下方正常凹陷消失等,不難作出骨折判斷。X線片主要是標準側位及軸位片,攝軸位片時X線球管應與足縱軸線呈40°角投照,側位片上從跟骨的前關節突到後關節面畫一線,再自後關節面到跟骨結節畫一線,兩線交角稱跟骨結節畫一線,兩線交角稱跟骨結節角(Böhler角),正常為20°~40°。
一般分為以下2型:
1.關節外型 指不波及跟距關節的骨折,包括:
(1)跟骨後結節骨折:又有縱形骨折、橫形骨折及撕脫性骨折之分。
(2)跟骨前結節骨折:其骨折線穿過跟骨前結節。
(3)載距突骨折:表現為跟骨之載距突呈斷裂狀,多伴有移位。
(4)結節前方近跟距關節之骨折:實際上此處已波及關節,在處理上應註意。
2.關節型骨折 視其形態及受損程度等又可分為以下4型:
(1)舌型(tongue type)骨折:多系垂直暴力所致。
(2)壓縮型(depression type)骨折:亦因縱向垂直外力所引起。
(3)殘株型(stump type)骨折:即波及距骰及跟距關節的縱(斜)向骨折。
(4)粉碎型(crush type)骨折:多由強烈的壓縮暴力所致。
二、診斷:
患者足跟可極度腫脹,踝後溝變淺,整個後足部腫脹壓痛,易被誤診為扭傷。 X 線檢查,除攝側位片外,應拍跟骨軸位像,以確定骨折類型及嚴重程度。此外,跟骨屬海綿質骨,壓縮後常無清晰的骨折線,有時不易分辨,常須依據骨的外形改變,結節 - 關節角的測量,來分析骨折的嚴重程度。僅個別病例需CT掃描或MRI檢查。
跟骨骨折食療方(以下資料僅供參考,詳細需咨詢醫生)
方1赤小豆適量煎服,加赤砂糖少許溫服之,本方適用於活血化瘀期。
方2豬骨頭1000克,黃豆250克,加水小火燒爛,加鹽薑調味分飲食之。
方3豬脊骨一具,洗凈,紅棗120克,蓮子90克,降香、生甘草各9克,加水小火燒爛,加薑鹽調味分多次飲之。
方4鮮湖蟹2隻,取肉(帶黃),待粳米粥熟時,入蟹肉,再加以適量生薑、醋和醬油服食,常服。
方5烏雄雞1隻(約500克),去皮毛內臟,洗凈,“三七”5克切片,納入雞肚中,加少量黃酒,隔水清燉,熟後用醬油蘸服,常服。
方6生黃芪30-60克,濃煎取汁,加粳米100克,煮粥,早晚服食。
方7當歸20克,黃芪100克,嫩母雞1隻,加水同煮湯食用。
方8紫丹參50克,洗凈,加水煮,取汁,其汁與豬長骨1000克、黃豆250克同煮,待爛熟,加入少量桂皮、鹽即成。
方9生螃蟹500克,搗爛,熱黃酒沖服250克,餘渣敷患處,約半日“各各”有聲即好。用於骨折接骨。
方10三七10克,當歸10克,肉鴿1隻,共燉熟爛,湯肉並進,每日1次,連續7-10天。
方11可用當歸10克,骨碎補15克,續斷10克,新鮮豬排或牛排骨250克,燉煮1小時以上,湯肉共進,連用2周。
方12可用枸杞子10克,骨碎補15克,續斷10克,苡米50克。將骨碎補與續斷先煎去渣,再入餘2味煮粥進食。每日1次,7天為1療程。每1療程間隔3-5天,可用3-4個療程。
跟骨骨折吃什麼對身體好?
1、飲食配合原則上以清淡為主,如蔬菜、蛋類、豆制品、水果、魚湯、瘦肉等;
2、多吃含鋅、鐵、錳等微量元素的食物,動物肝臟、海產品、黃豆、葵花籽、蘑菇中含鋅較多;動物肝臟、雞蛋、豆類、綠葉蔬菜、小麥面粉中含鐵較多;麥片、芥菜、蛋黃、乳酪中含錳較多,骨折病人可適當多吃。
3、宜多食含纖維素多的蔬菜,吃些香蕉、蜂蜜等促進排便。
跟骨骨折最好別吃什麼食物?
1)忌盲目補充鈣質
鈣是構成骨骼的重要原料,有人以為跟骨骨折以後多補充鈣質能加速斷骨的愈合。但科學研究發現,增加鈣的攝入量並不加速斷骨的愈合,而對於長期臥床的骨折病人,還有引起血鈣增高的潛在危險,而同時伴有血磷降低。此是由於長期臥床,一方面抑制對鈣的吸收利用,一方面腎小管對鈣的重吸收增加的結果。所以,對於骨折病人來說,身體中並不缺乏鈣質,隻要根據病情和按醫生囑咐,加強功能鍛煉和盡早活動,就能促進骨對鈣的吸收利用,加速斷骨的愈合。尤其對於骨折後臥床期間的病人,盲目地補充鈣質,並無裨益,還可能有害。
(2)忌多吃肉骨頭
有些人認為,跟骨骨折後多吃肉骨頭,可使骨折早期愈合。其實不然,現代醫學經過多次實踐證明,骨折病人多吃肉骨頭,非但不能早期愈合,反而會使骨折愈合時間推遲。究其原因,是因為受損傷後骨的再生,主要是依靠骨膜、骨髓的作用,而骨膜、骨髓隻有在增加骨膠原的條件下,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而肉骨頭的成份主要是磷和鈣。若骨折後大量攝入,就會促使骨質內無機質成分增高,導致骨質內有機質的比例失調,所以,就會對骨折的早期愈合產生阻礙作用。但新鮮的肉骨頭湯味道鮮美,有刺激食欲作用,少吃無妨。
(3)忌偏食
跟骨骨折病人,常伴有局部水腫、充血、出血、肌肉組織損傷等情況,機體本身對這些有抵抗修復能力,而機體修復組織,長骨生肌,骨痂形成,化瘀消腫的原料就是靠各種營養素,由此可知保證骨折順利愈合的關鍵就是營養,而偏食的結果便是營養失恒。
(4)忌不消化之物
跟骨骨折病人因固定石膏或夾板而活動限制,加上傷處腫痛,精神憂慮,因此食欲往往不振,時有便秘。所以,食物既要營養豐富,又要容易消化及通便,忌食山芋、芋艿、糯米等易脹氣或不消化食物,宜多吃水果、蔬菜。
(5)忌少喝水臥床
跟骨骨折病人,尤其是脊柱、骨盆及下肢骨折病人,行動十分不便,因此就盡量少喝水,以減少小便次數,如此雖小便次數減少,但更大的麻煩也產生瞭。如臥床病人活動少,腸蠕動減弱,再加上飲水減少,就很容易引起便秘。長期臥床,小便瀦留,也容易誘發尿路結石和泌尿系感染。所以,臥床骨折病人想喝水就喝,不必顧慮重重。
(6)忌過食白糖
大量攝取白糖後,將引起葡萄糖的急劇代謝,從而產生代謝的中間物質,如丙酮酸、乳酸等,使機體呈酸性中毒狀態。這時,堿性的鈣、鎂、鈉等離子,便會立即被調動參加中和作用,以防止血液出現酸性。如此鈣的大量消耗,將不利於骨折病人的康復。同時,過多的白糖亦會使體內維生素B1的含量減少,這是因維生素B1是糖在體內轉化為能量時必需的物質。維生素B1不足,大大降低神經和肌肉的活動能力,亦影響功能的恢復。所以,骨折病人忌攝食過多的白糖。
(7)忌長期服三七片
跟骨骨折初期,局部發生內出血,積血瘀滯,出現腫脹、疼痛,此時服用三七片能收縮局部血管,縮短凝血時間,增加凝血酶,非常恰當。但骨折整復一周以後,出血已停,被損組織開始修復,而修復必須有大量的血液供應,若繼續服用三七片,局部的血管處於收縮狀態,血液運行就不暢,對骨折愈合不利。
(8)骨折禁飲果子露。
骨折與一般皮肉損傷不同,堅硬的骨質愈合時間比較長,短則1個月,長則半年以上。在醫院對好位置,作瞭固定以後,常需在傢繼續休養、康復。做好傢庭護理,促進愈合,尤其重要。
傢庭護理
“民以食為天”,骨折病人也一樣。讓骨折病人吃好,是傢庭護理中很重要的一條。
絕大部分骨折雖無內臟損傷,但由於經歷瞭創傷或手術的打擊、終日休息、運動減少,原先的生活規律被打亂,可能胃口不好,受傷後短時期內較為明顯。老年患者和體質較弱或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更容易發生。在心理護理的基礎上,要在病人飲食花樣、調配上多下功夫,做到營養豐富,色、香、味俱佳,以刺激食欲。手臂活動不便的,還要喂飯。適當多吃一些西紅柿、莧菜、青菜、卷心菜、胡蘿卜等維生素C含量豐富的蔬菜,以促進纖維骨痂生長和傷口愈合。
骨骼異常堅硬,主要由有機物和無機物所構成。無機物占比例最多的是鈣。人體內99%的鈣集中在骨骼內。受傷發生骨折後,人們自然而然地想到讓傷員多吃些鈣質,以加快愈合。不知從何時起,骨頭湯成瞭骨折傷員的最好補品。但是,根據醫療經驗及實驗研究,卻沒有發現骨折傷員需要額外補充鈣質的證據。骨折後受傷部位局部血液循環障礙,組織偏於酸性,骨折端可發生脫鈣。但這些脫出的鈣質並沒有被運走、排泄,而是溶解在周圍。等到局部創傷性炎癥恢復正常後,便作為修復骨折的主要材料沉積下來。
根據最近的研究成果,跟骨骨折病人需要補充鋅、鐵、錳等微量元素。這幾種元素,有的參與組成人體代謝活動中的酶,有的是合成骨膠原和肌紅蛋白的原料。經測定,骨折後病人體內上述物質的血清濃度均明顯下降。因此,在骨折早期適當補充,可能有利於愈合。動物肝臟、海產品、黃豆、葵花籽、蘑菇中含鋅較多;動物肝臟、雞蛋、豆類、綠葉蔬菜、小麥面粉中含鐵較多;麥片、芥菜、蛋黃、乳酪中含錳較多,骨折病人可適當多吃。除此以外,也可服用含有這些物質的藥物。
跟骨骨折早期因憂思少動,氣機鬱滯,無力推運,常有大便秘結,臥床病人更多見。宜多食含纖維素多的蔬菜,吃些香蕉、蜂蜜等促進排便。
1.預防:
本病是由於外傷性因素引起,故註意生產和生活安全,避免創傷,保證人身安全是本病預防的重點。
2.其他註意事項:
1)由於本病分類較多,而各種分類又各有優缺點,故醫生在診斷時應根據平片和CT的檢查結果綜合分析,以求給出正確的診斷,讓病人及時得到正確的治療。
2)跟骨骨折的並發癥較多,最常見的有:腫脹、張力性水皰、筋膜室綜合征、神經血管損傷、傷口裂開和感染、跟墊疼痛、跟骨骨刺、骨折畸形愈合、關節炎等。其他還有跛行、跟腱攣縮、側方撞擊綜合征和腓腸神經炎等。
3)跟骨骨折常合並嚴重軟組織腫脹及張力水皰。水皰通常發生在骨折後包括:傷足持續劇痛、腫脹嚴重、屈趾無力、伸趾疼痛、蹠部感覺減退、出現張力水皰或淤斑等,足跟部嚴重的張力性腫脹為本綜合征確切的特征性表現。對跟骨內、外及表淺筋膜室應用壓力監測,如發現壓力達到30 mmHg ( 1 mmHg =0. 133 kPa)或在心臟舒張期達到10 ~30 mmHg時應作為手術切開的指征。
保健品查詢跟骨骨折中醫治療方法一、治療方法:
1.跟骨骨折無移位或移位不多又未影響跟骨結節角、未波及跟距關節面的及跟骨體增寬不明顯者,早期采用活血化瘀,涼血止血的中藥外敷,局部制動,扶拐不負重行走3~4周即可。
2.有移位的跟骨骨折,可作手法復位,夾板固定。
3.手法復位不成功者,可作金針撥骨術,經皮穿針固定術。
4.跟骨骨折後期,如疼痛較重,經非手術方法治療,癥狀不減者,可酌情作跟距關節或三關節融合術。
二、復位手法:整復時間越早越好,最好在傷後24~48小時內進行,否則可能因局部腫脹嚴重或張力性水泡而使手法復位難以進行。
1.不波及跟距關節面骨折:跟骨結節縱形骨折,若移位不大,可不整復。跟骨結節骨骺分離,骨折片明顯上移,若不整復,則日後跟骨底不平,影響行走和站立。整復時,仰臥位,屈膝90°。兩助手分別握住小腿及前足,並使足呈蹠屈位。常規無菌操作下,用細鋼針穿過結節中部,上好牽引弓後,術者手拉牽引弓向後牽引,先松解骨折面的交鎖。然後向下牽拉直至骨折片復位為止。術後屈膝約30°,蹠屈位長腿石膏管型固定4周,可將細鋼針包在石膏管內。4周後拔出鋼針,更換短腿石膏靴,再固定4周。跟骨結節橫形骨折,骨折塊小或折塊大而無移位者,不需整復,僅用短腿石膏托固定足於蹠屈位4周;如骨折塊較大,且向上傾斜移位時,則要復位。
一法:患者仰臥,微屈膝,術者一手握足使成蹠屈,另一手抱於跟後,拇及食指置於結節之上而掌根部托於跟後,同時用力相向擠壓而復位。
二法:或助手使足蹠屈,術者以二拇指在跟腱二側用力向下推擠跟骨結節之骨折塊而復位。載距突骨折而有移位時,僅用拇指將其推歸原位即可。
2.接近跟距關節面的骨折:跟骨結節上移且結節關節角變小,跟骨體增寬,都必須整復。整復時平臥,屈膝90°。一助手握住小腿,另一助手握前足,呈極度蹠屈,術者兩手交叉於足跟底部,用兩掌之魚際叩擠跟骨內外兩側,糾正跟骨體增寬,同時盡量向下牽拉以恢復正常之結節關節角,在叩擠跟骨體同時,可夾住跟骨體左右搖擺,以松解交鎖,直至骨擦音逐漸消失。若手法不滿意,可用跟骨夾(貝累氏夾)來糾正跟骨體增寬。在使用跟骨夾時,跟骨兩旁必須用軟棉墊或海綿保護皮膚。並註意不可過於旋緊,以防跟骨被擠碎。若結節關節角難以糾正,可參照跟骨結節骨骺分離的方法進行處理,用細鋼針牽引復位,但細鋼針應穿在結節的後上方。
3.波及跟距關節的骨折:波及跟距關節的骨折,處理一般與接近跟距關節面的骨折相同。關節面塌陷、粉碎者,如為老人,或移位不多,可不作復位,僅抬高患肢1~2周,用中藥外敷,5~6周後逐漸負重。對於關節面塌陷,粉碎而移位較多者,可用手掌叩擊足跟,盡量糾正跟骨體增寬,並盡可能糾正結節關節角。手法宜穩、細,在盡量搖晃足跟時,順帶用力向下,先糾正結節關節角,或先糾正跟骨體增寬,再糾正結節關節角。對於關節面塌陷嚴重而關節面不粉碎者,最好采用手術治療。
三、固定方法:無移位骨折一般不作固定。載距突骨折、跟骨前端骨折,僅用石膏托固定患足於中立位4~6周。對於跟骨結節關節角有影響的骨折,可用夾板固定:跟骨兩側各置一棒形紙墊,用小腿兩側弧形夾板作超踝關節固定,前面用一弓形夾板維持患足於蹠屈位,小腿後側弓形板夾板作超踝關節固定,前面用一弓形夾板維持患足於蹠屈位,小腿後側弓形板下端抵於跟骨結節之上緣,足底放一平足墊。一般固定6~8周。此種固定適用於跟骨結節橫形骨折、接近跟距關節骨折及波及跟距關節而未用鋼針固定者。如用鋼針固定,可采用長腿石膏靴屈膝、足蹠屈,4周後去鋼針,改用短腿石膏靴再固定4周。
四、練功活動:復位後即作膝及足趾屈伸活動。一般骨折,固定6~周,扶雙拐不負重行走,鍛煉足部活動。波及關節面骨折而關節面塌陷粉碎明顯者,2周後不負重下地活動,利用夾板固定期間的足部活動,通過關節的自行模造作用而恢復部分關節功能。
五、藥物治療:按骨折三期用藥,早期加用利水祛風藥如木通、防風等以加速祛風消腫。解除外固定後加強熏洗。
中藥材查詢跟骨骨折西醫治療方法(一)治療
1.非手術治療
(1)無移位的跟骨骨折:包括骨折線通向關節者,用小腿石膏托制動4~6周。待臨床愈合後即拆除石膏,用彈性繃帶包紮,促進腫脹消退。同時作功能鍛煉。但下地行走不宜過早,一般在傷後12周以後。
(2)有移位的骨折:如跟骨縱行裂開,跟骨結節撕脫骨折和跟骨載距突骨折等。可在麻醉下行手法復位,然後用小腿石膏固定於功能位4~6周。後結節骨折需固定於蹠屈位。
(3)60歲以上老年人的嚴重壓縮粉碎性骨折:采用功能療法。即休息3~5天後用彈性繃帶包紮局部,再作功能鍛煉,同時輔以理療按摩等。
2.手術治療
(1)跟骨舌狀骨折、跟骨體橫形骨折波及關節並有移位者:可在麻醉下用骨圓針撬撥復位,再用小腿石膏固定於輕度蹠屈位4~6周。
(2)有移位的跟骨橫形骨折、舌狀骨折以及跟骨後結節骨折:應行切開復位,加壓螺絲釘內固定。術後石膏固定於功能位4~6周。
(3)青壯年的跟骨壓縮骨折甚至粉碎性骨折:有人主張早期即行切開復位並植骨,以恢復跟骨的大體形態及足縱弓。視情況用或不用內固定。術後用小腿石膏固定6~8周。
(4)跟骨嚴重粉碎性骨折:有人主張早期行關節融合術,包括跟距、跟骰關節。但多數人主張先行功能療法,以促進水腫消退,預防肌腱、關節粘連。待後期出現並發癥時,再行足三關節融合術。
(5)手術方式:
①骨圓針撬撥復位及固定:手術在麻醉後氣囊止血帶下進行。於跟骨後結節跟腱外側方,用尖刀戳一小口,由此插入一粗骨圓針,到近折塊內。然後將膝屈曲,以松弛腓腸肌。術者握住骨圓針向足蹠面下壓,使骨折塊復位。最後將骨圓針擊入遠位骨折塊內固定。
②切開復位加壓螺絲釘內固定:自外踝後下2~3cm始向前作一弧形切口,止於舟骨。切開深筋膜後,將腓骨肌腱牽向後方,顯露跟骨體橫形骨折及跟距關節。直視下用骨膜剝離子將移位骨折復位,由後骨折塊的外面向前上用一枚加壓螺絲釘固定。舌狀骨折或後結節骨折螺絲釘由上向下固定。
③切開復位和骨移植術:切口及軟組織顯露同上,顯露距骨下關節面和壓縮凹陷的跟骨骨折及其關節面。用骨膜剝離子插至跟骨凹陷骨折下緣,將壓縮的骨折塊撬撥復位。殘留空隙填以取自髂骨的三面有皮質骨的骨塊。術後用石膏固定於功能位6~8周。
如系壓縮粉碎形骨折,Böhler角消失,可在手術切開後,由骨折處插入骨膜剝離子,將後骨折塊向後下撬撥,以恢復Böhler角和足縱弓。殘留空隙如上植入骨塊。
④關節融合術:此處介紹兩種方法,均以後期出現創傷性關節炎為指征。
跟距關節旋轉植骨憶擴釘內固定術:取距下關節外側橫形切口,長約4cm。切開深筋膜後,顯露距下關節中部,清除距骨竇內的纖維脂肪組織。如距下關節間隙變窄,可用0.5cm寬的骨刀,鑿除其上下軟骨及部分骨質。然後用內徑1.5~2.0cm的環鋸,跨越跟距關節由外向內開窗,取出骨芯。將憶擴釘在0~5℃冰水中浸泡約5min後夾閉,植入骨芯中央擴大瞭的關節隙中。將骨芯旋轉90°,植回骨窗內。術後石膏固定同前。
憶擴釘為本文作者專利。由水平臂和兩斜臂組成。水平臂可防止該釘滑入關節腔內,兩斜臂遠端張開距為1.5~2.0cm。由鎳鈦形狀記憶合金加工後經熱處理而成。其特性是在O~5℃冰水中浸泡5min後變軟,可被夾閉。復溫至37℃左右,兩斜臂自行擴張。利用擴張時的擴張力,擠壓固定植骨塊。故對骨塊有加壓作用,可促進植骨愈合。我們除在頸前路旋轉植骨應用外,尚在腰椎滑脫前路旋轉植骨融合,踝關節融合和距下關節融合中應用,效果良好。其指征是無內或外翻畸形者。
足3關節融合術:取足外側相當於跟距關節平面的弧形切口,起自外踝後下2~3cm,止於舟骨前面,足背動脈外側。切開深筋膜後,向內牽開趾長伸肌腱,向後牽開腓骨肌腱。切開跟距、距舟和跟骰關節,顯露此3關節的關節面,清除距骨竇內纖維脂肪組織,用2.5~3.0cm寬的骨刀,分別截去此3關節的軟骨面。如有內、外翻或蹠屈畸形時,註意在截骨的同時予以矯正。然後將各關節面對合逐層縫合切口。厚棉墊包紮,小腿石膏托固定2~3周。拆線後換小腿管型石膏再固定8~10周。
⑤跟骨截骨術:由於跟骨橫形壓縮骨折,早期未予復位,Böhler角及足縱弓消失,但距下關節創傷性關節炎不明顯或較輕者,可行此手術。跟外側微弧形切口,切開深筋膜後將腓骨肌牽向前上方。骨膜下剝離跟骨上後、外側及蹠面。將跟骨作楔形截骨,取出三角形骨塊後,用一枚加壓螺絲釘由蹠面向上固定。術後固定同前。
3.康復治療 無論手術與否,石膏固定期間均應作股四頭肌及足趾的主動活動。拆石膏後骨折已愈合或關節已融合,更應積極鍛煉踝關節及足部功能,包括器械的應用。
(二)預後
一般骨折,預後尚可。當嚴重的粉碎形骨折時,將發生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跟骨骨折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跟骨骨折的並發癥較多,最常見的有:腫脹、張力性水皰、筋膜室綜合征、神經血管損傷、傷口裂開和感染、跟墊疼痛、跟骨骨刺、骨折畸形愈合、關節炎等。其他還有跛行、跟腱攣縮、側方撞擊綜合征和腓腸神經炎等。
跟骨骨折常合並嚴重軟組織腫脹及張力水皰。水皰通常發生在骨折後包括:傷足持續劇痛、腫脹嚴重、屈趾無力、伸趾疼痛、蹠部感覺減退、出現張力水皰或淤斑等,足跟部嚴重的張力性腫脹為本綜合征確切的特征性表現。對跟骨內、外及表淺筋膜室應用壓力監測,如發現壓力達到30 mmHg ( 1 mmHg =0. 133 kPa)或在心臟舒張期達到10 ~30 mmHg時應作為手術切開的指征。
此外還有:
1.跟骨畸形或骨突形成 是最常見的後遺癥,當跟骨限局性部位壓力增大後,易形成胼胝、疼痛,由於蹠側皮質不平刺激蹠筋膜,造成蹠筋膜炎而致疼痛。
2.距下關節創傷性關節炎 病人常訴跗骨竇處疼,對確診者可行關節融合術。
3.腓骨肌腱卡壓綜合征 表現在外踝下方有限局性或廣泛性壓痛及活動時疼痛,易被誤診為距下關節創傷性關節炎行三關節融合術,而未能解除疼痛。可將增生造成卡壓的跟骨部分廣泛切除並松解肌腱,即可緩解癥狀。
4.屈趾肌腱粘連爪狀趾畸形 見於屈趾及屈姆肌腱,可行肌腱切斷或松解術。
5.跟腱無力 因結節關節角減少,跟骨結節上移使跟腱相對松弛,行走時無力,呈跟足步態,可作跟骨截骨術矯正。
6.跟後墊痛 跟墊結構破壞,脂肪組織營養不良,痛閾下降。
7.神經嵌壓 脛後神經或腓腸神經的蹠內、外側支受壓所致。
8.足外翻畸形 跟骨體骨折後,其外側骨塊向外移位導致外翻平足,可作距下關節融合矯正,或作跟骨截骨術。
9.跟骨感染 常因撬撥復位或切開復位所致,嚴重者可引起跟骨骨髓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