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當踝關節蹠屈位時,小腿突然受到強有力的向前沖擊力,可致踝關節後脫位。當踝關節背伸位,自高處墜落、足跟著地,可致踝關節前脫位,當壓縮性損傷使下脛腓關節分離時,可致踝關節上脫位。
(二)發病機制
1.踝關節後脫位 由於踝穴前寬後窄,踝關節蹠屈位時,小腿突然遭受強有力的向前沖擊力,踝關節前方韌帶較軟弱,又無像跟腱一樣的肌腱保護,使距骨脫至踝穴的後方。這種後脫位,可合並有一側或兩側踝骨折,或脛骨後唇骨折(後踝骨折)。極少數的無骨折,隻有韌帶撕裂傷。可見內外踝由於距骨被強力脫出,而出現分離現象。
2.踝關節前脫位 足在強力背伸位時,如自高處墜落、足跟著地,致脛骨下端前唇骨折,距骨向前滑出,形成前脫位。由於這種背伸位受傷的姿勢在日常生活中不多見,故此種脫位罕見。
3.踝關節向上脫位 在壓縮性損傷下脛腓關節分離,距骨向上突入脛腓骨間。此類脫位罕見,多伴有脛骨下端粉碎骨折及腓骨骨折。
踝部損傷是日常生活、軍體活動中最常見的損傷,為瞭減少這類傷患的發生,增進人民健康,提高工作效益,必須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積極開展對踝部損傷的預防工作。
1.加強衛生宣傳教育,利用電視、廣播等各種形式,對這類損傷的病因、預防方法進行科普教育和宣傳。如避免穿高跟尖底鞋在凹凸不平的道路上疾行,是預防踝部損傷的重要措施。
2.嚴格遵守勞動紀律和規范操作,檢查防護設備,按常規著防護裝備。保持正確體位,避免不良姿勢,防止急性扭傷和慢性勞損。
3.適當的體力勞動或體育鍛煉,可在一定程度上預防踝部損傷的發生和將損傷減低至最小限度,使薄弱、松弛的踝部韌帶和軟組織得到增強,增加踝關節活動的柔韌性及骨的剛度。
4.損傷後要早期診斷,正確選擇治療措施。不可急於過早活動,要經過充分的休息、制動,使損傷組織得到良好的恢復。
保健品查詢踝關節脫位中醫治療方法 中藥材查詢踝關節脫位西醫治療方法(一)治療
1.踝關節後脫位的治療 應立即在腰麻或硬脊膜外麻醉下復位。復位方法是先屈曲膝關節,再行足蹠屈牽引,當距骨進入踝穴後,即背伸踝關節,並用長腿石膏固定5周。合並有嚴重骨折按踝關節骨折處理。
2.踝關節前脫位的治療 傷後立即在麻醉下復位,屈膝關節、足背伸,進行牽引,當距骨與脛骨前下唇解脫,即推距骨向下向後復位。復位後,用長腿石膏固定足在蹠屈位3周,後更換足踝背伸位石膏再固定2~3周。若有嚴重骨折,固定時間共需8~12周。
3.踝關節向上脫位的治療 要在良好麻醉下牽引復位。復位時膝屈曲,自大腿向上反牽引,握持足向下牽引,當距骨向下至踝穴時,脛腓骨便可復位對合。此時蹠屈,背伸踝關節,以矯正踝關節前、後方移位。上短腿石膏,足在微背伸位,內、外踝要用力擠壓使之對位。石膏在2周時更換,避免腫脹消失後石膏的相對松弛。若傷處軟組織腫脹劇烈,復位失敗或甚感困難者,可予手術開放復
位。手術中對距骨體不需要作內固定,但周圍韌帶撕裂、斷裂傷者必須修補;合並有踝部骨折者,骨折復位後須作相應可靠內固定。
手法復位大多可獲成功,復位後固定患足於功能位。踝關節脫位復位後,踝部骨折通常亦同時復位,但若拍片顯示踝關節骨折復位不理想時,可行開放性復位及內固定。
(二)預後
治愈後,由於周圍韌帶損傷,關節不穩,晚期出現骨關節炎,效果欠佳。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踝關節脫位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