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醫學百科 按字母 按身體部位 按科室

分泌性中耳炎介紹

  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是以鼓室積液及聽力下降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膿性炎性疾病。中耳積液可為漿液性漏出液或滲出液,亦可為粘液。本病命名尚不統一,有稱為滲出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漿液性中耳炎、漿液-粘液性中耳炎、非化膿性中耳炎。中耳積塗粘稠呈膠狀者,稱膠耳(glue ear)。


原因

  病因尚未完全明確。目前認為主要與咽鼓管功能障礙、感染和免疫反應等有關。

  1.咽鼓管功能障礙 一般認為此為本病的基本病因。

  (1)機械性阻塞:如小兒腺樣體肥大、肥厚性鼻炎、鼻咽部腫瘤或淋巴組織增生、長期的鼻咽部填塞等。

  (2)功能障礙:司咽鼓管開閉的肌肉收縮無力;咽鼓管軟骨彈性較差,當鼓室處於負壓狀態時,咽鼓管軟骨段的管壁容易發生塌陷,此為小兒分泌性中耳炎發病率高的解剖生理學基礎之一。腭裂病人由於肌肉無中線附著點,失去收縮功能,故易患本病。

  2.感染 過去曾認為分泌性中耳炎是無菌性炎癥。近年來的研究發現中耳積液中細菌培養陽性者約為1/2-1/3,其中主要致病菌為流感嗜血桿菌和肺炎鏈球菌。細菌學和組織學檢查結果以及臨床征象表明,分泌性中耳炎可能是中耳的一種輕型或低毒性的細菌感染。細菌產物內毒素在發病機制中,特別是病變遷延慢性的過程中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3.免疫反應 小兒免疫系統尚未完全發育成熟,這可能也是小兒分泌性中耳炎發病率較高的原因之一。中耳積液中有炎性介質前列腺素等的存在,積液中也曾檢出過細菌的特異性抗體和免疫復合物,以及補體系統、溶酶體酶的出現等,提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可能屬一種由抗感染免疫介導的病理過程。可溶性免疫復合物對中耳粘膜的損害(III型變態反應)可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致病原因之一。

  病理生理

  咽鼓管功能障礙時,外界控制不能進入中耳,中耳內原有的氣體逐漸被粘膜吸收,腔內形成相對負壓,引起中耳粘膜靜脈擴張、淤血、血管壁通透性增強,鼓室內出現漏出液。如負壓不能得到解除,中耳粘膜可發生一系列病理變化,主要表現為上皮增厚,上皮細胞化生,鼓室前部低矮的假復層柱狀上皮變為增厚的纖毛上皮,鼓室後部的單層扁平上皮變為假復層柱狀上皮,杯狀細胞增多;分泌亢進,上皮下病理性腺體組織形成,固有層血管周圍出現以淋巴細胞及漿細胞為主的圓形細胞浸潤。疾病恢復期,腺體逐漸退化,分泌物減少,粘膜漸恢復正常。


症狀

分泌性中耳炎早期癥狀有哪些?

  以耳內悶脹感或堵塞感、聽力減退及耳鳴為最常見癥狀。常發生於感冒後,或不知不覺中發生。有時頭位變動可覺聽力改善。有自聽增強。部分病人有輕度耳痛。兒童常表現為聽話遲鈍或註意力不集中。

  (1)聽力減退:聽力下降、自聽增強。頭位前傾或偏向健側時,因積液離開蝸傳,聽力可暫時改善(變位性聽力改善)。積液粘稠時,聽力可不因頭位變動而改變。小兒常對聲音反應遲鈍,註意力不集中,學習成績下降而由傢長領來就醫。如一耳患病,另耳聽力正常,可長期不被覺察,而於體檢時始被發現。

  (2)耳痛:急性者可有隱隱耳痛,常為患者的第一癥狀,可為持續性,亦可為抽痛。慢性者耳痛不明顯。本病甚為有關耳內閉塞或悶脹感,按壓耳屏後可暫時減輕。

  (3)耳鳴:多為低調間歇性,如“劈啪”聲,嗡嗡聲及流水聲等。當頭部運動或打呵欠、擤鼻時,耳內可出現氣過水聲。

  (4)患者周圍皮膚有發“木”感,心理上有煩悶感。


飲食保健

分泌性中耳炎吃什麼好?

  1、分泌性中耳炎食療方:

  1)鱉甲薏米湯;金銀花克,柴胡9克,鱉甲l 5克,薏米18克,紅糖適量,前3昧加水適量,煎煮30分鐘,取汁去渣,入薏米、紅糖煮粥熟後服用,每晚1次,7天為1療程,具有清利肝膽濕熱功效,對於肝膽濕熱型的分泌性中耳炎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2)薏米綠豆車前湯:車前子10克(紗佈包紮),薏米50克,綠豆50克,大米100克,加水適量煮粥,取出車前子紗包棄之,加白糖少許調勻服用,每晚1次,7天為l療程,具有清熱利濕功效,適於各種類型的分泌性中耳炎

護理

分泌性中耳炎應該如何護理?

 


治療

分泌性中耳炎治療前的註意事項?

  1、預防

  加強身體鍛煉,防止感冒。進行衛生教育,提高傢長及教師對本病的認識,對10歲以下兒童定期行篩選性聲導抗檢測。積極治療鼻、咽部疾病。

  1)凡發生耳內堵塞感應及時尋找原因,及時排除,對疾病的恢復大有益處。

  2)鼻和鼻咽部的炎癥波及咽鼓管阻塞時,則應及早使用1%麻黃素溶液滴鼻,使鼻腔粘膜收縮,咽鼓管通暢,新鮮空氣進入中耳,使耳的滲出即時吸收。

  3)如有鼓膜穿孔者,禁止搏鼻及耳內滴藥;以預防中耳感染。

  4)經醫生指導用抗生素預防感染。

  5)有鼓室內積液或積血者,應去醫院進行治療。

保健品查詢分泌性中耳炎中醫治療方法

  1、中醫療法:

  中醫認為分泌性中耳炎屬“風聾”、“耳脹耳閉”、“耳脹痛”、“耳痹”的范疇。其病機多為風邪侵襲,經氣痞塞,或痰濕濁邪,上聚耳竅或邪毒滯留,氣血瘀阻。其辨證施治的要點是:

  1)風邪滯竅:感冒之後自覺耳內脹悶或微痛,耳鳴及聽力減退,自聲增強,鼓膜內陷,色紅腫脹或見液平面。伴發熱惡風,鼻塞流涕等。治宜疏風散邪,行氣宣痞。

  方用銀翹散合通氣散:金銀花20g,連翹12g,桔梗10g,薄荷10g,淡竹葉10g,荊芥10g,淡豆豉10g,牛蒡子15g,蘆根10g,川芎15g,柴胡20g,香附10g.鼻塞重者加辛夷、蒼耳子各10g;耳脹閉甚者加藿香、菖蒲各10g;若鼓室內有積液者,可加木通、澤瀉各10g.若為風寒雍遏肺經,全身惡寒重,發熱輕,鼻塞,流清涕,耳內悶脹,聽力下降;舌淡紅,苔薄白,脈浮數。治宜宣肺散寒通竅。方用三拗湯合蒼耳子散加減:麻黃10g,杏仁10g,蒼耳子10g,辛夷10g ,白芷10g,薄荷10g,荊芥10g,防風10g,甘草3g;水煎內服。

  2)痰濕聚耳:耳內脹悶閉塞感較重,聽力下降,自聲增強,搖頭時耳內有水響聲。檢查見鼓膜有弧形水平線或鼓膜外凸。全身多有頭重頭暈,倦怠乏力,口淡腹滿;舌淡苔膩,脈濡或滑。宜健脾升清,利濕通竅。

  方用補中益氣湯合五苓散加減:黃芪30g,黨參15g,白術10g,柴胡10g,當歸10g,陳皮12g,辛夷12g,茯苓15g,澤瀉15g,石菖蒲10g,車前子15g,葛根20g,木通10g;水煎內服。

  3)氣血瘀絡:耳內有閉塞感,聽力減退,耳鳴漸起,日久不愈。鼓膜內陷明顯,或有增厚,鈣質沉著,粘連萎縮;舌質暗紅,脈澀。治宜活血通絡,聰耳開竅。

  方用補陽還五湯加減:黃芪30g ,當歸12g,川芎10g,桃仁10g,紅花10g,全蠍12g,地龍12g,黃精15g,葛根15g,絲瓜絡 15g,路路通15g.若兼有頭暈,腰膝酸軟,為腎精虛弱,可加用六味地黃丸或耳聾左慈丸,內服。

中藥材查詢分泌性中耳炎西醫治療方法

  清除中耳積液,改善中耳通氣引流及病因治療為本病的治療原則。

  1.清除中耳積液,改善中耳通氣引流

  (1)鼓膜穿刺抽液:成人用局麻。以針尖斜面較短的7號針頭,在無菌操作下從鼓膜前下方刺入鼓室,抽吸積液。必要時可重復穿刺,亦可於抽液後註入糖皮質激素類藥物。

  (2)鼓膜切開術:液體較粘稠,鼓膜穿刺不能吸盡;小兒不合作,局麻下無法作鼓膜穿刺時,應作鼓膜切開術。手術可於局麻(小兒須全麻)下進行。用鼓膜切開術。用鼓膜切開刀在鼓膜前下象限作放射狀或弧形切口,註意勿傷及鼓室內壁粘膜,鼓膜切開後應將鼓室內液體全部吸盡。

  (3)鼓室置管術:病情遷延不愈,或反復發作;膠耳;頭部放療後,估計咽鼓管功能短期內難以恢復正常者,發起人應作鼓室置管術,以改善通氣引流,促使咽鼓管恢復功能。通氣管留置時間一般為6-8周,最長可達半年至1年。咽鼓管功能恢復後取出通氣管,部分病人可自行將通氣管排出於外耳道內。

  (4)保持鼻腔及咽鼓管通暢:可用1%麻黃堿液或與二丙酸倍氯米松氣霧劑交替滴(噴)鼻,每日3-4次。

  (5)咽鼓管吹張:可采用捏鼻鼓氣法、波氏球法或導管法。尚可經導管向咽鼓管咽口吹入潑尼松龍,隔日1次,每次每側1ml,共3-6次。

  2.積極治療鼻咽或鼻腔疾病 如腺樣體切除術,鼻中隔矯正術,下鼻甲手術,鼻息肉摘除術等。扁桃體特別肥大,且與分泌性中耳炎復發有關者,應作扁桃體摘除術。

  3.抗生素或其他合成抗菌藥 急性期可用如頭孢拉定0.5g,4次/d;氧氟沙星0.1-0.2g,3-4次/d.小兒可用氨芐西林50-150mg/kg.d,給以:或羥氨芐西林口服,0.15g,3次/d,第3代頭孢菌素頭孢美特酯0.25g-0.5g/次,2次/d,小兒10mg/kg,2次/d.對流感嗜血桿菌,肺炎鏈球菌等致病菌抗菌作用較強,可用於對其他抗菌藥物不敏感者。

  4.糖皮質激素類藥物 地塞米松或潑尼松等口服,作短期治療。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分泌性中耳炎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

檢查

分泌性中耳炎應該做哪些檢查?

  (1)鼓膜:松馳部或全鼓膜內陷,表現為光錐縮短、變形或消失,錘骨柄向後、上移位,捶骨短突明顯外突、前後皺襞夾角變小。鼓室積液時鼓膜失去正常光澤,呈單黃、橙紅油亮或琥珀色,光錐變形或移位。慢性者可呈灰蘭或乳白色,鼓膜緊張部有擴張的微血管,短突顯比堊色,捶骨柄呈浮雕狀。若液體為漿液性,且未充滿鼓室,可透過鼓膜見到液平面。此液面狀如弧形發絲,稱為發狀線,凹面向上,頭位變動時,其與地面平行的關系不變。透過鼓膜有時尚可見到氣泡,咽鼓管吹張後氣泡可增多。鼓氣耳鏡檢查鼓膜活動受限。

  (2)拔瓶塞聲:分別緊壓耳屏後速放,雙耳分別試驗,患者自覺患耳有類似拔瓶塞時的聲響。

  (3)聽力檢查:音叉試驗及純音樂聽閥測試結果顯示傳導性聾。聽力損失政府不一,重者可達40dB HL左右。因積液量常有變化,故聽閾可有一定波動。聽力損失一般以低頻為主,但由於中耳船生結構及兩春的阻抗變化,高頻氣導及骨導聽力亦能客觀下降,積液排出後聽力即改善。聲導肯圖對診斷有重要價值,平坦型(B型)為分泌性中耳炎的典型曲線;高負力型(C3型)示鼓咽管功能不良,部分有鼓室積液。聽力障礙顯著者,應行聽性腦幹反應和耳聲發射檢查,以確定是否對內耳產生影響。

  (4)CT掃描可見中耳系統氣腔有不同程度密度增高。

  (5)分泌性中耳炎可發展為粘連性中耳炎或並發鼓室硬化癥。


鑑別

分泌性中耳炎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分泌性中耳炎要和急性中耳炎鑒別;用鼓室圖證實分泌性中耳炎的診斷。臨床應監測分泌性中耳炎的側別、持續時間,是否存在合並的癥狀和嚴重程度。


並發症

分泌性中耳炎可以並發哪些疾病?

  分泌性中耳炎可發展為粘連性中耳炎或並發鼓室硬化癥。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分泌性中耳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