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醫學百科 按字母 按身體部位 按科室

神經根型頸椎病介紹

  神經根型頸椎病亦較為多見,因單側或雙側脊神經根受刺激或受壓所致,其表現為與脊神經根分佈區相一致的感覺、運動及反射障礙,預後大多較好。

  頸椎病包括:頸型頸椎病、神經根型頸椎病、脊髓型頸椎病、椎動脈型頸椎病、交感神經型頸椎病、食管壓迫型頸椎病。


原因

  (一)發病原因

  髓核的突出或脫出,後方小關節的骨質增生或創傷性關節炎,鉤椎關節的骨刺形成,以及相鄰的三個關節(椎體間關節、鉤椎關節及後方小關節)的松動與移位等均可對脊神經根造成刺激與壓迫。此外,根管的狹窄、根袖處的粘連性蛛網膜炎和周鄰部位的炎癥與腫瘤等亦可引起與本病相類同的癥狀。

  (二)發病機制

  由於本型的發病因素較多,病理改變亦較復雜,因此,視脊神經根受累的部位及程度不同,其癥狀及臨床體征各異。如果以前根受壓為主,則肌力改變(包括肌張力降低及肌萎縮等)較明顯;以後根受壓為主者,則感覺障礙癥狀較重。但在臨床上兩者多為並存,此主要是由於,在狹小的根管內,多種組織密集在一起,大傢都難有退縮的餘地。因此,當脊神經根的前側受壓時,在根管相對應的後方亦同時出現受壓現象。其發生機制,除瞭由於作用力的對沖作用外,也是由於在受壓情況下局部血管的淤血與充血所致,彼此均受影響。因此,感覺與運動功能障礙兩者同時出現者居多。但由於感覺神經纖維較為敏感,因而感覺異常的癥狀會更早地表現出來。

  本型頸椎病引起各種臨床癥狀的機制有三:一是各種致壓物直接對脊神經根造成壓迫、牽拉以及局部繼發的反應性水腫等,此時表現為根性癥狀;二是通過根袖處硬膜囊壁上的竇椎神經末梢支而表現出頸部癥狀;三是在前兩者基礎上引起頸椎內外平衡失調,以致椎節局部的韌帶、肌肉及關節囊等組織遭受牽連,產生癥狀(例如受累椎節局部及相互依附的頸長肌、前斜角肌和胸鎖乳突肌等均參與構成整個病理過程的一個環節)。


症狀

神經根型頸椎病早期癥狀有哪些?

  1.頸部癥狀 視引起根性受壓的原因不同而可輕重不一。主要因髓核突出所致者,由於局部竇椎神經直接遭受刺激而多伴有明顯的頸部痛、椎旁肌肉壓痛及頸部立正式體位,頸椎棘突或棘突間的直接壓痛或叩痛多為陽性,且這些表現尤以急性期為明顯。如系單純性鉤椎關節退變及骨質增生所致者,則頸部癥狀較輕微,甚至可無特殊發現。

  2.根性痛 最為多見,其范圍與受累椎節的脊神經根分佈區域相一致。此時必須將其與幹性痛(主要是橈神經幹、尺神經幹與正中神經幹)和叢性痛(主要指頸叢、臂叢和腋叢)相區別。與根性痛相伴隨的是該神經根分佈區的其他感覺障礙,其中以手指麻木、指尖感覺過敏及皮膚感覺減退等為多見。

  3.根性肌力障礙 以前根先受壓者為明顯,早期肌張力增高,但很快即減弱並出現肌萎縮。其受累范圍也僅局限於該脊神經根所支配的肌組。在手部以大、小魚際肌及骨間肌為明顯。亦需與幹性及叢性肌萎縮相區別,並應與脊髓病變所引起的肌力改變相區別。必要時可行肌電圖或皮質誘發電位等檢查以資鑒別。

  4.腱反射改變 即受累脊神經根所參與的反射弧出現異常。早期呈現活躍,而中、後期則減退或消失,檢查時應與對側相比較。單純根性受累不應有病理反射,如伴有病理反射,則表示脊髓同時受累。

  5.特殊試驗 凡增加脊神經根張力的牽拉性試驗大多陽性,尤其是急性期及以後根受壓為主者。頸椎擠壓試驗陽性者多見於以髓核突出、髓核脫出及椎節不穩為主的病例;而因鉤椎增生所致者大多為弱陽性;因椎管內占位性病變所引起者,大多為陰性。

  主要依據以下五點:

  1.具有較典型的根性癥狀 包括麻木及疼痛等,且其范圍與頸脊神經所支配的區域相一致。

  2.壓頸試驗與上肢牽拉試驗 多為陽性,痛點封閉無顯效,但診斷明確者勿需做此試驗。

  3.影像學檢查 X線平片可顯示頸椎曲度改變、椎節不穩及骨刺形成等異常所見,MRI檢查可清晰地顯示局部的病理解剖狀態,包括髓核的突出與脫出、脊神經根受累的部位與程度等。

  4.一致性 臨床表現與影像學上的異常所見在節段上一致。

  5.除外診斷 應除外頸椎骨骼實質性病變(結核、腫瘤等),胸腔出口綜合征,腕管癥候群,尺神經、橈神經和正中神經損傷,肩關節周圍炎,網球肘及肱二頭肌腱鞘炎等以上肢疼痛為主的疾患。


飲食保健

神經根型頸椎病吃什麼好?

  頸椎病吃哪些對身體好?

  頸椎病患者的一般飲食原則為:合理搭配,飲食要合理搭配,不可單一偏食。

  頸椎病食物一般分兩大類:一類是主食,主要是提供熱能,如米、面,都屬於這類食物;另一種食物,可以調節生理機能,稱為副食,如豆類、水果和蔬菜等。主食中所含的營養是不同的,粗細要同時吃,不可單一偏食。 粗細、幹稀、主副搭配的全面營養可滿足人體需要,促進患者的康復和維持正常人體的需要。

  頸椎病患者需對癥進食:由於頸椎病是椎體增生、骨質退化疏松等引起的,所以頸椎病患者應以富含鈣、蛋白質、維生素B族、維生素C和維生素E的飲食為主。其中鈣是骨的主要成分,以牛奶、魚、豬尾骨、黃豆、黑豆等含量為多。蛋白質也是形成韌帶、骨骼、肌肉所不可缺少的營養素。維生素B、E則可緩解疼痛。解除疲勞。屬寒濕阻滯經絡者,應多吃些狗肉、羊肉等溫經散寒之食物;如屬血虛氣滯者,應多進食公雞、鯉魚、黑豆等食物。總之,對癥進食,就能有利於頸椎病患者的康復。

  視力模糊、流淚者,宜多食含鈣、硒、鋅類食物。如豆制品,動物肝、蛋魚、蘑菇、蘆筍、胡蘿卜、頸椎病伴高血壓者,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如豆芽、海帶、木耳、大蒜、芹菜、地瓜、冬瓜、綠豆。

  頸椎病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1、應戒煙、酒。

  2、不要經常吃生冷和過熱的食物。

  3、忌油膩厚味之品。

  4、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護理

神經根型頸椎病應該如何護理?

  頸椎病啞鈴醫療體操

  1.屈肘擴胸:兩腿分立肩寬,兩手啞鈴自然下垂,兩臂平肩屈肘,同時向後擴胸。反復12~16次。

  2.斜方出擊:兩腿分立與肩寬,兩手持啞鈴屈肘置於胸兩側,上體稍向左移,右手向左前斜方出擊,左右交替,各反復6~8次。

  3.側方出擊:兩腿分立與肩寬,兩手持啞鈴屈進置於胸兩側,左手持啞鈴向右側方出擊,左右交替,各反復6~8次。

  4.上方出擊,兩腿分開與肩寬,兩手持啞鈴屈時置於胸兩側,右手持啞鈴向上方出擊,左右交替,各反復6~8次。

  5.伸臂外展:兩腿分立與肩寬,雙手持啞鈴下垂,右上肢伸直由前向上舉,左右交替重復6~8次。

  6.聳肩後旋:兩腿分立與肩寬,兩手持啞鈴下垂,兩臂伸直向下,兩肩用力向上聳起,兩肩向後旋並放下,反復進行12~16次。

  7.兩肩後張擴胸後伸:兩腿分立與肩寬,兩手持啞鈴下垂,兩肩伸直外旋,兩肩後張,同時擴胸,反復12~16次。

  8.直臂前後擺動:兩腿前後分立,兩手持啞鈴下垂,左右上肢伸直同時前後交替擺動,重復6~8次,兩腿互換站定位置,同時擺動6~8次。

  9.頭側屈轉:兩腿分立與肩寬,兩手持啞鈴下垂,頭頸部向左屈曲,達最大范圍,再向右側旋轉到最大范圍,左右交替,反復6~8次。

  10.頭前屈後仰:兩腿分立與肩寬,兩手持啞鈴下垂,頭頸部前屈,盡可能達最大范圍;頭頸部向後仰達最大范圍,重復6~8次。

  11.頭部旋轉:兩腿分立與肩寬,兩手持啞鈴下垂。頭頸部沿順時針方向旋轉一周,再向逆時針方向旋轉一周,重復6~8次。

  以上動作要輕柔,旋轉動作因人而異每天可作1~2次。


治療

神經根型頸椎病治療前的註意事項?

  頸椎病的預防

  加強頸肩部肌肉的鍛煉,在工間或工餘時,做頭及雙上肢的前屈、後伸及旋轉運動,既可緩解疲勞,又能使肌肉發達,韌度增強,從而有利於頸段脊柱的穩定性,增強頸肩順應頸部突然變化的能力。及早,徹底治療頸肩、背軟組織勞損,防止其發展為頸椎病。

  避免高枕睡眠的不良習慣,高枕使頭部前屈,增大下位頸椎的應力,有加速頸椎退變的可能。註意端正頭、頸、肩、背的姿勢,不要偏頭聳肩、談話、看書時要正面註視。要保持脊柱的正直。

  註意頸肩部保暖,避免頭頸負重物,避免過度疲勞,坐車時不要打瞌睡。勞動或走路時要防止閃、挫傷。長期伏案工作者,應定時改變頭部體位,按時做頸肩部肌肉的鍛煉。

保健品查詢神經根型頸椎病中醫治療方法

  中醫辨證,本型在中醫上屬於寒濕阻絡型

  (本型常見於頸椎病頸型和神經根型):頭痛或後枕部疼痛,頸僵,轉側不利,一側或兩側肩臂及手指酸脹痛麻;或頭疼牽涉至上背痛,肌膚冷濕,畏寒喜熱,頸椎旁可觸及軟組織腫脹結節。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弦。治以溫經活血,祛寒除濕,通絡止痛。

  方藥:川桂枝、羌活、威靈仙、秦艽、川芎、當歸尾、葛根、天麻、炮甲珠、炒神曲、赤芍。

  方中羌活、靈仙、天麻、秦艽,祛寒除濕止痛;川芎、天麻療頭痛。桂枝、川芎、歸尾、赤芍、炮甲珠溫經活血,通絡;葛根解痙,神曲健脾和胃,甘草調和諸藥。

中藥材查詢神經根型頸椎病西醫治療方法

  (一)治療

  1.非手術療法 各種有針對性的非手術療法均有明顯的療效,其中尤以頭頸持續(或間斷)牽引、頸圍制動及糾正不良體位更為重要。手法按摩亦有一定療效,但應輕柔,切忌因操作粗暴而引起意外,推拿及推搬不宜選用。

  2.手術療法 凡具有以下情況者可考慮手術:

  (1)經正規非手術療法3個月以上無效,臨床表現、影像學所見及神經學定位相一致。

  (2)有進行性肌肉萎縮及疼痛劇烈。

  (3)雖非手術療法有效,但由於癥狀反復發作影響工作、學習和生活。

  術式以頸前路側前方減壓術為宜,不僅療效佳,且對頸椎的穩定性影響不大。對伴有椎節不穩或根管狹窄者,亦可同時選用椎節間界面內固定術,將椎節撐開及固定融合。通過切開小關節達到減壓目的的頸後路術式雖有療效,但因術後易引起頸椎成角畸形,目前已逐漸為大傢所放棄。亦可通過椎板切除從後方切除或刮除椎體側後方的骨性致壓物,但此種術式難度較大,且易誤傷,非有經驗者不應選用。 

  (二)預後

  1.因單純性頸椎髓核突出所致者,預後大多良好,治愈後少有復發者。

  2.髓核脫出已形成粘連者則易殘留癥狀。

  3.因鉤椎關節增生引起者,早期及時治療預後多較滿意。如病程較長,根管處已形成蛛網膜下隙粘連時,則易因癥狀遷延而使療效欠滿意。

  4.因骨質廣泛增生所致的根性痛者,不僅治療復雜,且預後較差。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神經根型頸椎病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

檢查

神經根型頸椎病應該做哪些檢查?

  視病因不同,X線平片所見各異,一般表現為椎節不穩(梯形變)、頸椎生理曲度消失、椎間孔狹窄及鉤椎增生等異常現象中的一種或數種。MRI檢查可顯示椎間盤變性和髓核後突,髓核甚至可突向根管、椎管內,且大多偏向患側。CT檢查對軟組織的顯示欠清晰。一般多不選用。


鑑別

神經根型頸椎病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頸脊神經共有8對,並支配不同部位,因此當其受累時,視受累部位不同而癥狀的分佈與差異較大。在臨床上,以頸5~8脊神經根受累較多,故以此為重點對易混淆的傷患提出鑒別。

  1.尺神經炎

  (1)概述:尺神經由頸7、8和胸1脊神經參與組成。本病以高齡及肘部陳舊性損傷者為多見,其中伴有肘關節外翻畸形者發病率更高。本病易與頸8脊神經受累者相混淆。

  (2)鑒別要點:

  ①肘後尺神經溝壓痛:位於肘關節後內側的尺神經溝處多有較明顯的壓痛,且可觸及條索狀的變性的尺神經。

  ②感覺障礙:其感覺障礙分佈區較第8頸神經分佈區為小,前臂尺側多不波及。

  ③對手部內在肌的影響:尺神經嚴重受累時,常呈典型的“爪形手”;腕部尺神經管的Tinel征多為陽性。主要是因為骨間肌受累,使掌指關節過伸及指間關節屈曲所致,尤以環指及小指為明顯。

  ④影像學改變:可參考X線平片(尺神經炎患者的頸部X線片多屬陰性,但肘關節部X線片,尤其是伴有畸形者可能有陽性所見)、病史及既往史等。

  2.正中神經受損

  (1)概述:正中神經由頸7和胸1脊神經參與構成,其受損多因外傷或纖維管道受卡壓所致,前一種因素在外傷當時即可診斷,勿需鑒別,而後者則易與第7頸脊神經根受壓者相混淆,需認真鑒別。

  (2)鑒別要點:

  ①感覺障礙:其感覺障礙分佈區主要為背側指端及拇、示、中指掌側處,而前臂部則多不波及。

  ②肌力改變:手部肌力減弱,外觀呈“猿手”畸形,主要是因大魚際肌萎縮所致。

  ③自主神經癥狀:因正中神經中混有大量交感神經纖維,因此手部的血管、毛囊等多處於異常狀態,表現為潮紅、多汗等,且其疼痛常呈燒灼樣痛。

  ④反射:多無影響;但當頸7脊神經受累時,肱三頭肌反射可減弱或消失。

  3.橈神經受損

  (1)概述:橈神經系由頸5~7和胸1脊神經所組成。它在上臂位於肱骨幹橈神經溝內,緊貼骨面走行,易因肱骨幹骨折而受累。外傷所致的橈神經損傷易於鑒別,如系纖維粘連、局部卡壓等因素所致者,則需與第6頸脊神經受累相區別。

  (2)鑒別要點

  ①垂腕征:為橈神經受損所特有的癥狀,主要因腕伸肌及指伸肌失去支配所致。高位橈神經受累者,伸肘功能亦受影響。

  ②感覺障礙:其與第6頸神經受累不同的是,感覺障礙區主要為除指端以外的手背側(拇指、食指、中指)及前臂背側,而拇指和食指掌側不應有障礙。

  ③反射改變:多無明顯影響。而頸6脊神經受累者則肱二頭肌與肱三頭肌反射均減弱或消失(早期亢進)。

  ④其他:尚可參考病史、局部檢查及X線平片所見等。

  4.胸腔出口綜合征

  (1)概述:胸腔出口綜合征(thoracic outlet syndrome,TOS),又稱胸腔出口狹窄癥,在臨床上較為多見,可直接壓迫臂叢下幹,或是由於前斜角肌攣縮、炎性刺激而使頸脊神經前支受累,以致引起上肢癥狀,多以感覺障礙為主,並可引起手部肌肉萎縮及肌力減弱等。本病主要包括以下三種類型,即前斜角肌癥候群、頸肋(或第7頸椎橫突過長)綜合征和肋鎖綜合征。此三者雖有區別,但均具有相似的特點,並以此與神經根型頸椎病相鑒別。

  (2)鑒別要點:

  ①臂叢神經受累:主要為臂叢的下幹,臨床常表現為:自上臂尺側向下延及前臂和手部尺側的感覺障礙,以及尺側腕屈肌、指淺屈肌和骨間肌受累。

  ②胸腔出口局部體征:患側鎖骨上窩處多呈飽滿狀,檢查時可觸及條索狀的前斜角肌或骨性頸肋,用拇指向深部加壓時(或讓患者做深吸氣運動),可誘發或加劇癥狀。

  ③Adson征:多屬陽性。即讓患者端坐,頭略向後仰,深吸氣後屏住呼吸,將頭轉向患側。檢查者一手抵住患者下頜,略給阻力。另一手摸著患側橈動脈,如脈搏減弱或消失,則為陽性。此為本病的特殊試驗。

  ④其他:包括影像學改變等。本病時,X線平片多有陽性所見,必要時做CT或MRI檢查等,均有助於二者的鑒別。此外,本病壓頸試驗陰性,棘突及頸椎旁多無壓痛及其他體征,因此,二者不難鑒別。

  5.腕管癥候群

  (1)概述:腕管癥候群主要系正中神經通過腕管時受壓所致,在臨床上亦較多見,尤以中、老年人及腕部外傷後者多發。

  (2)鑒別要點:

  ①手腕中部加壓試驗:即檢查者用手壓迫或用中指叩擊患者手腕(掌側)中部,相當於腕橫韌帶的近側端處,如出現拇指、食指、中指麻木或刺痛時,即屬陽性,具有診斷意義。

  ②腕背伸試驗:即讓患者將患側腕關節向背側伸展,持續0.5~1min,如出現拇、示、中指麻木或刺痛癥狀,即屬陽性,亦具有診斷意義。

  ③封閉試驗:用1%普魯卡因1~2ml對腕部痛點局部封閉,如有效,則屬陽性。

  ④其他:本病時具有遠位正中神經末梢的感覺障礙癥狀(表現為拇指、食指、中指指端麻木、感覺過敏或刺痛),頸部X線片無相應的改變,神經根型頸椎病諸試驗均屬陰性,必要時可參考MRI檢查結果等。

  6.肩關節周圍炎及其他肩部疾患

  (1)肩關節周圍炎:不僅需與頸型頸椎病鑒別,亦應與神經根型頸椎病相區別。除前節中所述的特點外,本病不具有脊神經的根性癥狀,故易鑒別。但應註意,在臨床上可遇到某些頸椎病病例同時伴有肩關節周圍炎癥狀者,在治療後(例如牽引或手術療法),其肩部癥狀可隨頸椎病的其他癥狀一並消失,此主要是由於頸5~7脊神經受累後通過腋神經波及肩部所致。

  (2)其他肩部疾患:包括肩關節撞擊癥、肩袖病變、肩關節退變及肩關節不穩癥等,均應與神經根型頸椎病相鑒別。主要依據臨床檢查及影像學結果,一般不難鑒別。對個別確診困難者,可通過封閉療法判定。

  7.椎管及根管處腫瘤 凡侵及脊神經根部及其附近的腫瘤,包括硬膜囊側方、根管及其相鄰組織(以骨組織為主)的腫瘤,均可引起根性痛。其中以轉移性者為多見。且可同時波及脊神經根與頸叢或臂叢,引起形形色色的根性或叢性癥狀。因此,除常規對鎖骨上窩及頸肩部進行視診與觸診檢查外,對有異樣感者應以肩頸部為中心行X線、CT及MRI檢查,以防漏診或誤診。

  8.其他 除以上傷患外,尚應註意與周圍神經炎、脊髓空洞癥、風濕病、網球肘(肱骨外上髁炎)、肱二頭肌腱鞘炎及心絞痛等疾患相鑒別。


並發症

神經根型頸椎病可以並發哪些疾病?

  無相關資料。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神經根型頸椎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