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醫學百科 按字母 按身體部位 按科室

老年人頸性眩暈介紹

  頸性眩暈是因椎動脈受到刺激或壓迫,致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而產生的眩暈、惡心、嘔吐等一系列臨床癥狀和體征,屬椎動脈型頸椎病,此病是老年人常見病之一。

  椎動脈:是鎖骨下動脈的第一分支,沿前斜角肌內緣向上方行,入第6頸椎橫突孔,但亦見有自第5、第4、第3或第7頸椎橫突孔穿入者。入顱,達延髓腦橋溝平面,左右側椎動脈匯合成基底動脈。椎動脈在橫突孔內垂直上升,從樞椎橫突孔穿出橫行向上,再彎曲向上,垂直上行至寰椎橫穿孔。自寰椎橫突孔上方穿出,向後繞過寰椎的側塊(寰椎上關節突)到寰椎後弓上面外側的椎動脈溝,轉向前方,在寰椎後膜的外緣(或穿過此膜)沿椎動脈溝進入椎管,貫穿脊膜後上行,從枕內大孔進入顱腔。枕部椎動脈環繞寰椎的上關節突,先後位於關節突的外側、後側和內側,迂曲度很大。在椎骨間的關系改變時,如頭過度後仰或回旋時,均可影響到椎動脈,使其變窄或阻塞,導致腦幹缺血,椎-基底動脈分支供應大腦半球的枕葉,顳葉的一部分,丘腦後大半,丘腦下部的小部分,腦幹、小腦及脊髓上部。


原因

  (一)發病原因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全多發於老年人的原因:因老年人有以下生理病理特點,①骨質增生。骨刺可以刺激或壓迫椎動脈,致血流減少。②血管病變。老年人動脈粥樣硬化多見,容易發生椎動脈供血不足。③頸椎間盤退變。椎間隙變窄,頸椎相對縮短,椎動脈相對變長,發生折疊或扭曲,影響椎動脈血液循環。④頸椎錯位。頸椎盤退變時,椎間隙變窄,關節囊和椎間韌帶松弛,頸椎失穩,在外力作用下,容易使頸椎錯位,刺激椎動脈周圍的交感神經叢,或直接壓迫椎動脈,使椎動脈痙攣或管腔狹窄,血流量減少。

  (二)發病機制

  頸椎位於缺少活動的胸椎的重量較大與頭顱之間,其活動度較大,容易發生積累性勞損,使頸椎的穩定性變差。意外的操作或平時不在意的揮鞭性損傷,如坐汽車時急剎車,慣性向前,又突然停止,頭先向前,隨後突然後仰,可以造成單(多)個沿額狀軸,矢狀軸或縱軸產生輕度移位。如果頸椎間盤已經退變,椎間隙變窄,關節囊和椎間韌帶松弛,頸椎失穩,在外力的作用下,更容易使單(多)頸椎移位。由於頸椎錯位,造成椎間關節錯縫,椎間軟組織受到牽張,椎管或椎間也狹窄,頸椎間盤突出等。頸椎X線平片上可以出現頸椎生理曲度變直、反張、成角、中斷等。如果損傷較輕,人體有適應代償的功能,可以不產生臨床癥狀,即建立代償性椎間內外平衡,為代償期。如代償性脊柱側變。這個階段如果病人得到及時治療,糾正移位頸椎,恢復正常椎體間的平衡改變。為瞭維持椎體間的力的平衡,頸椎產生骨質增生,以增加受力面積,減小局部壓強。鉤椎關節骨質向側方增生可刺激椎動脈周圍的交感神經叢,致使出現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臨床癥狀。椎體後緣骨質增生或黃韌帶肥厚造成椎管狹窄,壓迫脊髓,出現脊髓型頸椎病。後關節骨質增生,伸入椎間孔,可刺激、壓迫頸脊神經根,出現頸、肩、臂疼、麻木的神經根型癥狀。如創傷較重,頸椎移位,後關節錯縫,可直接刺激、壓迫神經根,交感神經,或使椎動脈扭曲,而出現一系列頸椎病的臨床癥狀。椎體移位時,必然導致棘突偏歪,在體表可觸及偏歪棘突,醫生用頸椎旋轉復位法,撥正偏歪棘突,使移位的椎體恢復原解剖位置,解除對神經、血管、脊髓的刺激或壓迫、臨床癥狀緩解或消失。

  病理:損傷和(或)退變為發生頸椎病的主要原因。無論是因直接或間接的外力,造成急性或慢性頸部損傷,均可使頸椎發生解剖位置的微細變化,引起神經、血管、脊髓等受壓癥狀。

  1.單(多)個頸椎移位 頸椎或椎間盤的退變使椎間隙變窄,關節囊和椎間韌帶松弛,又因頸部活動范圍較大和重力的影響,造成積累性損傷,加重瞭頸椎的退變和失穩。意外的損傷或平時不在意的揮鞭性損傷,可使單或多個頸椎沿額狀軸,矢狀軸產生輕度移位,出現頸椎錯縫或半脫位,引起一系列臨床癥狀和體征。

  2.頸椎間盤的退行性變 頸椎間盤由髓核、纖維環及軟骨板構成。

  (1)髓核:水分減少,纖維網和黏液樣基質逐漸為纖維組織和軟骨細胞所代替,最後成為一個纖維軟骨性實體導致椎間盤變窄。這樣病理變化在各個椎間盤發展不平衡,負重部分改變早且快。人體從30歲開始變性,超過50歲時,改變已很明顯。

  (2)纖維環:20歲以後纖維環停止發育,開始變性,表現為纖維變粗,透明性變,彈性減小,容易破裂。由於纖維環變性以後彈性減小,受肌肉上下牽拉,頭顱重力及勞動,外傷等因素的影響而周圍膨出致使間隙變窄。

  (3)軟骨板:軟骨板變性,逐漸變薄,易被髓核侵蝕而發生缺損。使軟骨板失去瞭半透膜作用,促進瞭纖維環及髓核的變性,小血管可以松質骨向髓核生長,形成肉芽,吸收髓核的特質使之變為纖維組織。隨著年齡的增大,變性增加,椎間盤逐漸纖維化,所以,老年人很少出現急性椎間盤突出癥狀。

  3.椎體骨質增生 隨年齡增長,髓核含水量減少,逐漸呈現脫水狀態,其彈性和張力減退,易被壓縮,使纖維環向外膨出,刺激椎體緣,形成骨質增生。如纖維環有變性發生裂隙,則造成髓核脫出。


症狀

老年人頸性眩暈早期癥狀有哪些?

  1.頸性眩暈 為發作性眩暈,有時伴有惡心、嘔吐、耳鳴、耳聾、眼球震顫。當頭部過度後仰或轉動某一方位時發生,停止後仰或扭轉時,癥狀消失或明顯減輕,又稱位置性眩暈。頸性眩暈多發於40歲以上,男女無明顯差別,血壓基本正常。突然發病,常因晨起或午休後起床或轉頭突然出現眩暈。

  2.頭痛 多為後枕痛或偏頭痛,可為隱痛、跳痛或放散痛。有人常年服用止痛藥或疑為顱內有占位性病變。

  3.猝倒。

  4.腦幹癥狀 肢體麻木、感覺異常、嚴重者可出現對側肢體的輕偏和對側顱神經癥狀。還可以出現吞咽困難、反嗆、咽反射消失、聲音嘶啞、眼肌麻痹、復視、視物不清,Horner征等。

  1.年齡 多於40歲以上發病。

  2.眩暈發病常與頸部體位改變有關。

  3.頸部做後仰、旋轉動作時,可誘發眩暈或惡心感。

  4.可伴有神經根性癥狀。

  5.突然發病,常因起床或轉頭突然出現眩暈,往往伴有眼球水平震顫。

  6.頸椎檢查 頸部活動受限,患病椎體棘突偏歪、椎旁有壓痛。頸2棘突偏歪多見。因椎動脈進入橫突孔後,垂直上升,從第2頸椎到進入枕骨大孔之前椎動脈在此段發生多個彎曲,所以椎動脈血流受阻礙也多發生於此。

  7.腦血流圖 枕乳導聯,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扭頸試驗陽性。

  8.頸椎X線平片 正側片、左右斜位及張口位片示,頸椎生理曲線變直、反張、成角或中斷。骨質增生。環椎後結節上翹,齒狀突距兩側塊距離不等寬。


飲食保健

老年人頸性眩暈吃什麼好?

  食療方:(資料僅參考,具體請詢問醫生)

  1.黑豆30克,浮小麥30克,水煎服,治盜汗眩暈。

  2.黑芝麻、制首烏、枸杞子各25克,杭菊花15克,水煎服,每日一劑,活腎虛眩暈,頭發早白。

  3.麻雀2隻去毛及內臟,天麻10克切片,水、食鹽適量,蒸熟食用,可治陽虛眩暈。

  4.治腎陽虛頭痛、眩暈:狗肉250克,天麻10克,黨參15克,附子10克,水煎去藥渣,飲汁食狗肉,每日l料。

  5.白果仁三個,龍眼肉7個,同燉服,每早空腹服一次,治頭眩暈。

  6.治體弱血虛、營養不良、眩暈:番茄100克,豬肝100克,粳米100克,生薑3片。先將豬肝洗凈切片,用鹽、醬油、生粉、米酒攪勻;番茄洗凈,切開;生薑洗凈,去皮,切絲;粳米洗凈放入鍋內,加適量清水,文火煲20分鐘,放入番茄,生薑,煮10分鐘,再放入豬肝,煮沸幾分鐘至豬肝剛熟,調味佐膳。

  7.鮮芹菜500克搗爛取汁,開水沖服,每日服一劑,治高血壓、頭痛眩暈。

  8.黑芝麻、制首烏、枸杞子各25克,杭菊花15克,水煎服,每日一劑,活腎虛眩暈,頭發早白。

  9.菊花粥:粳米100克煮粥,將熟時,加入菊花粉適量白糖調味食用。有祛風清熱,清肝火,降血壓的作用。適用於風熱目赤,肝火頭痛,高血壓,冠心病,眩暈,目暗等癥。汗多或脾虛便溏者不宜食用。

  10.葵花盤一個,烏雞蛋兩個,冰糖適量同煮湯,食蛋飲湯;或葵子6克,去殼研碎,睡前白糖水沖服,治眩暈。

  11.組成:生薑汁、蜂蜜、食鹽各適量。用法:開水沖服。

  患者吃什麼好?

  在飲食方面,宜多吃清淡利濕之品,如冬瓜、玉米、小米、荷葉粥、蘿卜、豆類及豆制品、黑木耳、茄子、豌豆苗、西紅柿、萵筍、橘子、柚子、桃、豆油、茶、鯉魚、海蜇等。

  其中,特別強調多食金橘、橘餅和蘿卜。金橘能理氣、解鬱、化痰。《隨息居飲食譜》說它“醒脾、辟穢,化痰”。

  《中國藥植圖鑒》還說“治胸脘痞悶作痛,心悸亢進”。這對痰濁中阻眩暈癥者,食之為宜。橘餅能化痰、寬中、下氣,痰濁中阻眩暈之人宜食之。另外,橘皮、橘紅、橘絡皆有化痰利氣的作用,對痰濕偏重之人眩暈者,食之皆宜。蘿卜有化痰熱,消積滯的作用。《本草經疏》還說它“去痰癖,化痰消導”。痰濁中阻眩暈者,食之則宜。

  患者不適宜吃什麼?

  眩暈之人應根據各自癥情忌食下列食品。

  禁忌生冷瓜果、甜食和油膩味重的食物,以免生痰助濕。

  蜂蜜

  性平,味甘,雖有補中益氣的作用,但有黏膩壅滯之弊。因此,體虛眩暈者食之頗宜,但痰濁中阻眩暈之人則忌食之。

  大棗

  性溫、味甘,能補氣益血,氣血不足眩暈者相宜。但大棗滋膩助痰。《醫學入門》中認為“多食動風”。對痰濁中阻眩暈者,食之則加重痰濕,故當忌之。

  辣椒

  《食物宜忌》說它“辛苦,大熱”,故易耗陰助熱上火。《藥性考》中指出:“辣椒,多食眩旋,動火故也。”這說明對肝陽上亢,肝火過旺,包括高血壓病的眩暈者,應忌食之。

  荔枝

  性溫,味甘酸。《玉楸藥解》認為:“荔枝,甘溫滋潤。”《本草綱目》中曾說:“火病人尤忌之。”古人還認為:食荔枝肉過多會醉人,有頭昏、惡心、乏力感,這是由於吃得太多,在體內引起糖代謝紊亂。因此,對肝火眩暈和痰濁眩暈之人,法當忌食。

  芥菜

  雖有豁痰利氣作用,但易生熱助火。《本草衍義》中說:“多食動風。”《本草綱目》亦雲:“久食則積溫成熱,辛散太甚,耗人真元,肝木受病,昏人眼目。”因此,肝火內熾,肝陽上亢眩暈者忌食。

  檳榔

  為破氣耗氣食物。《本草經疏》中早有告誡:“病屬氣虛者忌之。凡陰陽兩虛,中氣不足,……悉在所忌。”故凡氣血不足,體弱之人的眩暈者,切勿服食。

  荷葉

  性平,味苦澀,雖能“上清頭目之風熱,止眩暈”的功效,但對氣血不足眩暈者,又當忌之。正如《本草從新》所言:“升散消耗,虛者禁之。”

  此外,體虛眩暈者還應忌食蔥、薑、辣椒、胡椒、桂皮、蘿卜、茶葉、白酒等辛辣香燥、破氣耗氣之物;痰濕型眩暈者還應忌食桂圓、肥肉、黃芪、鵝肉等滋膩助濕生痰之品;肝陽型眩暈者還應忌食狗肉、公雞、辣椒、肉桂、人參、川芎、紫河車等甘溫辛辣助熱上火的食物。


護理

老年人頸性眩暈應該如何護理?

 


治療

老年人頸性眩暈治療前的註意事項?

  可按劉金生的頸部鍛煉方法以防頸椎病的發生。

  1.頸項操

  (1)頸項爭力:站立,兩足開立與肩同寬,兩手叉腰,抬頭望天,還原,然後兩足開立與肩同寬,兩手叉腰,低頭看地,還原。要求呼吸自然,腰不參與活動。

  (2)向後觀瞧:姿勢同前,右手臂隨頭頸向右後轉,目視右手,還原;然後左手臂隨頭頸向左後轉,目視左手,還原。

  (3)前伸探海:姿勢同前,頭頸前伸並轉向右前方,雙目前下視,還原;然後,頭頸前伸並轉向左前方,雙目前下視,還原。

  (4)回頭望月:頭頸向右後上方盡力轉,雙目轉視右後上方,還原;頭頸向左後上方轉動,雙目左後上方,還原。

  (5)金獅搖頭:頭頸向左右各繞環一周。

  2.頸椎操

  (1)擊拳運動:徒手或手持1~2kg重的啞鈴向前斜方、側方、上方擊出,各方向可作4~8次。

  (2)肩後張擴胸運動:兩肘屈曲,用力後旋同時擴張,再擴張,重復8~12次。

  (3)仰有抗阻運動:兩手交叉於頭部,頭仰時兩交叉手給予一定的阻力,作6~8次。

  (4)體側屈運動:頭頸正直,體側屈時,頭頸部隨之側屈,左右交替進行,各4~8次。

  (5)聳肩運動:立正姿勢,兩肩同時用力上聳,放松下落,再聳肩後用力向前或後交替繞環旋落下。重復4~8次。

  (6)旋肩運動:兩手各扶同側肩,以兩肘分別劃弧作旋轉運動,前後交替進行。各6~8次。

  (7)頭俯仰運動:頭前屈至下全面貼胸停片刻,再後仰至最大角度停片刻。重復6~8次。

  (8)頭側屈運動:頭側屈(頭貼近同側肩部),復原停片刻再向另一側屈。重復6~8次。

  (9)頭左右轉動:頭向一側轉動,復原後停片刻再向另一側。重復6~8次。

  (10)頭環繞運動:頭先後前、左、後、右環繞運動,停片刻後再向前、右、後、左環繞運動,力求活動范圍大,緩慢。重復6~8次。

保健品查詢老年人頸性眩暈中醫治療方法

  (1)肝陽上亢:眩暈伴面紅目赤,口苦易怒,重者肢麻震顫,眩暈欲仆,頭痛,語言不利,惡心嘔吐,舌紅苔黃,脈弦數。

  治法:平肝潛陽。

  方藥:天麻10克、鉤藤10克、石決明30克、生牡蠣30克(先煎)、代赭石30克(先煎)、川牛膝10克、益母草10克、黃芩10克、山梔10克、杜仲10克、桑寄生12克、茯神12克。

  (2)痰濁中阻:眩暈伴頭重昏蒙,胸悶乏力,納呆,或時吐痰涎,苔濁膩,脈滑。

  治法:祛痰健脾。

  方藥:半夏10克、白術10克、天麻10克、橘紅10克、茯苓10克、生薑2克、大棗6克、甘草6克。

  (3)淤血內阻:眩暈伴頭痛,痛有定處,心悸煩悶,疲倦乏力,唇舌紫暗或舌有淤斑,脈弦澀或細澀。

  治法:活血祛淤生新。

  方藥:當歸15克、生地15克、桃仁6克、紅花6克、赤芍6克、枳殼10克、柴胡6克、桔梗6克、川芎6克、牛膝6克、天麻6克。

  (4)腎精不足:眩暈伴耳鳴,遺精,腰膝酸軟,精神萎靡,舌嫩紅,少苔或無苔,脈細弱。

  治法:補腎填精。

  方藥:黨參15克、熟地12克、茯苓12克、天冬12克、麥冬12克、柴河車10克、龜板15克(先煎)、杜仲12克、牛膝12克、黃柏6克、菟絲子10克、枸杞子10克、山萸肉

  10克、女貞子10克、早蓮草10克。

  (5)氣血虧虛:眩暈在活動後加重,神疲氣短,面色少華,納差,舌質淡胖,脈細或虛大。

  治法:益氣養血健脾。

  方藥:人參15克(另煎兌人)、黃芪25克、當歸12克、白術12克、茯苓10克、川芎12克、白芍12克、地黃12克、肉桂6克、牛膝12克、炙甘草10克。

  (6)針刺治療:主穴:風池(雙)、百會、印堂、合谷(雙)、人中、安眠(雙)、太沖。配穴:惡心伴嘔吐者,加內關、神門、足三裡;耳鳴加翳風、聽宮、率谷、中渚。

  其他療法

  1.針灸療法

  (1)體針:肝陽眩暈急性發作可針刺太沖穴,瀉法。氣血虛眩暈,可選脾俞、腎俞、關元、足三裡等穴,取補法或灸之。肝陽上亢者,可選用風池、行間、俠溪等穴,取瀉法。兼肝腎陰虧者,加刺肝俞、腎俞用補法。痰濁中阻者,可選內關、豐隆、解溪等穴,用瀉法。各種虛證眩暈急性發作均可艾灸百會穴。

  (2)耳針:選用腎、神門、枕、內耳、皮質下。每次取2。3穴,中、強刺激,留針30分鐘,間歇捻針。每日1次,5—7日為1個療程。

  (3)頭針:選雙側暈聽區,每日1次,5~10日為1個療程。

  2.中藥液體療法 現在一般都采用片劑。丸劑和一些西藥 治療.而恰恰最利於吸收的是合劑.基於中老年人不利於吸收.采用合劑治療是最好的。如:天麻眩暈寧合劑.

中藥材查詢老年人頸性眩暈西醫治療方法

  (一)治療

  1.頸椎旋轉復位法 采用馮天有頸椎旋轉復位手法撥正偏歪棘突,使患椎恢復原解剖位置,解除對椎動脈的刺激或壓迫,臨床癥狀和體征即可減輕或消失。

  復位方法:病人端坐在方凳上,醫生站其背後,一手壓住患椎棘突的偏歪側,另一手抱住病人的右枕部,在牽引的同時旋轉頸部。當偏歪的棘突頂住壓棘突的拇指時,拇指輕輕向對側水平方向撥正偏歪的棘突,常可聽到“咔嗒”一響聲,即達到復位目的。老年人手法宜輕。

  復位時的註意事項:

  (1)年老體弱,婦女妊娠期,嚴重心、腎、肝、肺疾病者,應慎用。

  (2)原發性或繼發性惡性腫瘤,禁用。

  (3)伴有嚴重骨病,如頸椎結核、強直性脊椎嚴重骨脫鈣者,禁用。

  復位後囑病者適宜休息,避免頸部過多活動,必要時佩帶頸圍。

  2.按摩頸部軟組織

  (1)按摩手法:

  ①分筋手法:用雙拇指或單拇指在患處與肌纖維方向垂直左右彈撥,起到分離粘連,疏通經絡,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的作用。

  ②理筋手法:用雙拇指或單拇將移位的軟組織(韌帶、肌腱、肌纖維、神經)扶正,再順纖維方向按壓、復平,使軟組織恢復正常解剖位置,適應生理功能。

  ③鎮定手法:在分筋、理筋手法使軟組織恢復正常解剖位置後,再用單拇指在患處靜壓10~20s,可使肌肉解痙、去痛。

  (2)按摩部位:

  ①風池穴部位:此部位為上、下項線之間,為頭平棘肌、頭後大、小直肌、頭上斜肌、頭夾肌(骶棘肌),胸鎖乳突肌等的止點,是損傷好發部位。

  ②副神經:從胸鎖乳突肌下緣中點穿出,下行入斜方肌。

  ③胸鎖乳突肌肌腹。

  ④提肩胛肌的抵止腱,肩胛骨的內上角。

  3.頸椎牽引 對老年人,椎間隙變窄,骨質增生明顯的病人可做頸椎牽引治療。牽引重量6~12kg/次,1次/d,每次15~20min,10次為1個療程。根據病情需要,間隔3~5天繼續牽引。

  4.理療 緩解肌肉痙攣,消除局部無菌性炎癥。常用超短波、紅外線等。

  5.封閉 0.5%普魯卡因溶液8ml,潑尼松0.5ml頸椎後關節囊封閉,每周1次,3次為1個療程。

  6.藥物

  (1) 倍他司汀(鹽酸培他定):4mg,3次/d,口服。

  (2)輸液:5%葡萄糖溶液500ml加川芎嗪160mg靜滴,1次/d,10次為1個療程。

  7.手術治療 經各種保守治療無效者,骨質增生嚴重,頸椎管狹窄癥等需手術治療。

  8.擇優方案

  (1)藥物治療:急性期適當用血管擴張劑,如倍他司汀(培他啶)氯化鈉註射液500ml加曲克蘆丁(維腦路通)1.0g,1次/d,靜點,10天1個療程,配合維生素類藥物口服如維生素B1、B6等。

  (2)頸部牽引、理療、按摩。

  (二)預後

  主要防止意外摔傷,一般預後良好。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老年人頸性眩暈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

檢查

老年人頸性眩暈應該做哪些檢查?

  應查血紅蛋白、血糖、血脂、尿素氮等。

  1.X線頸椎可見頸椎椎體、間盤、鉤突關節退變和項韌帶鈣化,頸椎生理曲度變直等改變。

  2.腦超聲可見椎基底動脈血流量減少。


鑑別

老年人頸性眩暈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臨床應與周圍性眩暈、中樞性眩暈等相鑒別。


並發症

老年人頸性眩暈可以並發哪些疾病?

  可並發腦血管意外、骨折等。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老年人頸性眩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