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醫學百科 按字母 按身體部位 按科室

耳真菌病介紹

  耳真菌病又稱真菌性外耳炎,系真菌引起的急性、亞急性或慢性耳廓及外耳道感染。是一種常見病,占耳感染的15%~20%。是真菌感染所致。這類感染又稱耳癬,引起耳廓感染的真菌主要是皮膚癬菌如紅色毛癬菌、石青樣毛癬菌及羊毛狀小孢子菌等。臨床表現為耳廓癬,外耳道真菌病。耳廓癬用復方雷瑣辛搽劑或瞇康唑霜等,外耳道真菌病宜先清除痂片和耵聹。然後外用制黴菌素軟膏。


原因

  (一)發病原因

  耳真菌病是一種常見病,占耳感染的15%~20%。多發生於熱帶、亞熱帶溫暖潮濕的地區。任何年齡均可罹及,但以20~40歲最為多見。常見於單側且以右側為多,可能與右手挖耳方便順手有關。夏季好發。引起耳廓感染的真菌主要是皮膚癬菌如紅色毛癬菌、石青樣毛癬菌及羊毛狀小孢子菌等。來源於頭面部癬的直接蔓延或手足癬、體股癬、甲癬等的直接或間接接觸傳染,這類感染又稱耳癬。

  引起外耳道感染的病原菌絕大多數為煙曲黴和黑曲黴。其中黑曲黴占90%以上。其他有念珠菌、肯黴、犁頭黴、柱頂孢、短帚黴、根毛黴、共頭黴等,多來源於空中孢子的飄落。80%~90%的外耳道炎可發現各種細菌,如假單胞菌、變形桿菌、微小球菌、鏈球菌、大腸埃希菌和棒狀桿菌等,當與真菌共存時。可使真菌感染加重。

  局部原有皮損如外耳道濕疹、銀屑病、脂溢性皮炎等以及局部潮濕、外耳道損害如挖耳及長期局部使用抗生素和皮質激素等都是重要的誘發因素。

  (二)發病機制

  引起耳廓感染的真菌主要是皮膚癬菌如紅色毛癬菌、石青樣毛癬菌及羊毛狀小孢子菌等。來源於頭面部癬的直接蔓延或手足癬、體股癬、甲癬等的直接或間接接觸傳染,這類感染又稱耳癬。引起外耳道感染的病原菌絕大多數為煙曲黴和黑曲黴。其中黑曲黴占90%以上。耳道濕疹、銀屑病、脂溢性皮炎等以及局部潮濕、外耳道損害如挖耳及長期局部使用抗生素和皮質激素等都是重要的誘發因素。


症狀

耳真菌病早期癥狀有哪些?

  1.耳廓癬 開始為紅色丘疹、水皰。繼而脫屑並逐步向四周蔓延擴大成大片紅斑,上覆鱗屑。邊緣清楚,有丘疹或水皰。可延及外耳道、全耳、頸面部。患者多有局部外用皮質激素史。自覺瘙癢明顯,常為一側。可伴手足癬、體股癬、頭癬等。刮取鱗屑加10%KOH液直接鏡檢可見分枝分隔的菌絲。培養有皮膚癬菌生長。

  2.外耳道真菌病 外耳道真菌病由皮膚癬菌以外的真菌引起。若病原菌為皮膚癬菌,應稱外耳道癬。外耳道真菌病主要表現為外耳道紅斑、鱗屑、水腫或結痂,耵聹堆積。自覺瘙癢。耳有飽脹感或聽力減退,有時疼痛。若同時伴發細菌感染,則有膿液和臭味。嚴重者可累及耳軟骨。

  外耳道痂多呈筒狀,表面有絨毛狀或粉末狀真菌生長。顏色依病原菌不同而呈黑、黃、綠、灰褐等色。去除痂片可見表皮紅腫,有輕度糜爛。鼓膜可充血、增厚或有濕性分泌物。

  取耵聹或痂片加10%KOH液檢查可見菌絲和孢子。有時可見分生孢子頭。培養有真菌生長。

  根據臨床表現和直接檢查即可確診。


飲食保健

耳真菌病吃什麼好?

 


護理

耳真菌病應該如何護理?

  養成良好衛生習慣,避免用手挖耳。


治療

耳真菌病治療前的註意事項?

保健品查詢耳真菌病中醫治療方法

暫無相關信息

中藥材查詢耳真菌病西醫治療方法

  (一)治療

  1.耳廓癬用復方雷瑣辛搽劑或咪康唑霜等。

  2.外耳道真菌病宜先清除痂片和耵聹。然後外用制黴菌素軟膏或1%兩性黴素B液、克黴唑霜、制黴菌素液等,連用3~4周。若外耳道皮膚有急性炎癥和少量滲液。可用2%~4%水楊酸氧化鋅粉或制黴菌素10萬U加入1g硼酸粉中,撒入耳內。

  3.有並發細菌感染者局部加用氯黴素或金黴素或其他抗生素制劑。

  (二)預後

  外耳道真菌病嚴重者可累及耳軟骨。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耳真菌病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

檢查

耳真菌病應該做哪些檢查?

  耳道中有少量積膿,可直接檢查和培養,有細菌生長。有助診斷。

  取耵聹或痂片加10%KOH液檢查可見菌絲和孢子。有時可見分生孢子頭。培養有真菌生長。


鑑別

耳真菌病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外耳道真菌病應和細菌性外耳道炎相鑒別。後者一般起病急,紅腫熱痛明顯,尤以耳痛為主。慢性外耳道炎則自覺瘙癢,耳道中有少量積膿,直接檢查和培養有細菌生長。


並發症

耳真菌病可以並發哪些疾病?

  目前沒有相關內容描述。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耳真菌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