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醫學百科 按字母 按身體部位 按科室

耳疔介紹

  耳疔是指發生於外耳道的癤腫,以局限性紅腫,突起如椒目為其特征。相當於西醫的外耳道癤。


原因

  耳疔多因挖耳損傷耳道肌膚,或因污水入耳,或因膿耳之膿液浸漬,以致風熱濕邪乘機侵襲,與氣血相搏,結聚於耳道肌膚而形成耳疔。由於風熱邪毒外襲,引動肝經火熱,邪熱搏結,循經上灼耳道,壅遏經脈,逆於肌膚,致耳道紅腫疼痛。治療上以解毒泄熱,消腫止痛為主。


症狀

耳疔早期癥狀有哪些?

  耳部疼痛較劇烈,甚則張口、咀嚼及牽拉耳郭、壓迫耳屏時疼痛劇烈。

  耳疔嚴重時可波及耳後,以致耳後紅腫,耳後溝變淺,甚則耳郭被推向外前方,因而與耳根毒相似;但耳根毒為膿耳變癥,有膿耳病史及癥狀,X線乳突照片可協助診斷。

  檢查見外耳道有局限性紅腫突起,如椒目或有膿頭。


飲食保健

耳疔吃什麼好?   

護理

耳疔應該如何護理?

 


治療

耳疔治療前的註意事項?

  預防調護

  1、保持外耳道清潔,如疔腫已潰,應經常清除膿液;睡眠時患耳向下,以利膿液排出,但註意局部不能受壓。

  2、多飲水,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暢。

  3、註意耳部衛生,戒除挖耳習慣,避免污水入耳。遊泳前可用塗有凡士林的棉球堵塞於外耳道口,以防污水入耳;如有水灌入,應外耳道口朝下,單足跳躍,使耳內積水倒出,以免污水浸漬而致病。

保健品查詢耳疔中醫治療方法

  耳疔的外治法

  1、用內服中藥渣再煎,取汁熱敷患側耳前、耳後。

  2、紫金錠或牛黃解毒丸用開水調成糊狀,塗搽於外耳道紅腫處;也可用魚石脂軟膏敷於外耳道患處。

  3、耳前、後淋巴結腫大疼痛者,用紫金錠或牛黃解毒丸調水外搽。

  4、耳疔成膿者,可切開排膿,或用針挑破膿頭,排出膿血後敷黃連膏。

  耳疔的其他療法

  針灸療法  耳疔腫脹疼痛時,可針刺合谷、內關、少商等穴,以消腫止痛。

中藥材查詢耳疔西醫治療方法

暫無相關信息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耳疔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

檢查

耳疔應該做哪些檢查? 暫無相關資料

鑑別

耳疔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肝膽濕熱上型

  【證見】 耳部灼熱疼痛,張口、咀嚼或牽拉耳郭、壓迫耳屏時疼痛加劇,檢查外耳道見局限紅腫,高突如半球樣,頂部可見黃白色膿點,周圍肌膚紅赤,破後有少許膿血流出。全身可有發熱,熱度較高或寒熱往來,口苦咽幹,小便短黃,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弦數。

  【治法】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方藥】

  1.主方五味消毒飲(吳謙《醫宗金鑒》)加減  處方︰金銀花15克,野菊花15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赤芍15克,夏枯草15克,柴胡12克,連翹12克。水煎服,每日1劑。若大便秘結者,加大黃10克(後下)。高熱者,加水牛角30~60克(先煎)。耳部紅腫甚者,加赤茯苓15克。

  2.中成藥

  (1)牛黃解毒丸(片),口服,丸劑每服1丸,每日2~3次,片劑,每服2.4片,每日2-3次。

  (2)銀黃片,口服,每次2~4片,每日3—4次。


並發症

耳疔可以並發哪些疾病?     形寒,發熱,痛如錐刺、寒熱頭痛,全身不適,不思飲食,苔黃膩,脈弦數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耳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