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身抵抗力減弱
貧血、低蛋白血癥、低免疫球蛋白血癥、糖尿病及營養不良等,上頜竇被細菌感染後不易治愈,常發展為慢性上頜竇炎。有不少上頜竇炎查不出急性期病史,開始即為慢性。
2.竇口引流阻塞
上頜竇自然開口位置在中鼻道內變異很多,容易阻塞,如鉤突、中鼻甲肥大、泡性中鼻甲、鼻中隔高位彎曲和鼻息肉等,可妨礙上頜竇開口,影響其通氣、引流和粘膜纖毛清除功能,可導致慢性發炎。
3.篩竇慢性感染
前組篩竇的下部氣房延伸到上頜竇的內上角,骨壁甚薄,感染很易蔓延到上頜竇。另外,篩竇炎的膿性分泌物經中鼻道流入上頜竇內,也是常見原因之一。
4.鼻變態反應
因上頜竇粘膜水腫,纖毛消除功能障礙,可能導致竇口通氣及引流不暢,而發生慢性炎癥,即過敏與炎癥混合存在。
5.齒源性感染。
1、發病較急,在成人以頭痛癥狀為主,而兒童則以全身癥狀為主。表現為高熱、脫水、精神不振、呼吸急促、拒食,嚴重者會出現煩躁,抽搐。也經常伴有呼吸道感染癥狀,如咽痛、咳嗽,患兒大多不會準確述說癥狀,也不會擤鼻涕,因而鼻涕常倒流入氣管、支氣管,從而引起吸入性肺炎。
2、患兒可有鼻塞、一側或兩側流膿涕等局部癥狀,年齡稍大的孩子能夠述說頭痛的特點;如患額竇炎時,頭痛在起床和上午較重,下午較輕,有時感到前額脹痛,咳嗽或擤鼻涕時疼痛加重,檢查額竇時有明顯壓痛,有的兒童則訴牙痛或一側面頰疼痛。
3、小兒額竇前壁骨很薄,在急性上頜竇炎時常可出現患側面頰部腫脹;
上頜竇炎病期長短不一,病理變化也不一致,可分息肉、乳頭、濾泡、腺體各和纖維五型。各種炎型常互相混合或變化,現分述如下:
(1).息肉型 亦稱肥厚型和水腫型,常與變態反應有關。粘膜呈不同程度的水腫,內有淋巴細胞、漿細胞和嗜酸性白細胞浸潤,重者呈息肉性變化和囊性變,久這滑壁發生疏松變化。
(2).乳頭狀增生型 粘膜由假復層柱狀上皮變為復層鱗狀上皮,表層增厚突起呈乳頭狀,與病毒感染和細菌侵入有關。
(3).濾泡型 粘膜有大量淋巴細胞聚集,呈濾泡狀。
(4).腺體型 有粘液腺和漿液腺增生,腺管阻塞也形成囊腫。
(5).纖維型 亦稱硬化型或萎縮型。常有小動脈內膜炎和動脈周圍炎,使動脈阻塞,粘膜供血不足,腺體退化,分泌減少、變稠,甚至可引起粘膜萎縮、纖毛消失和結痂形成。
暫無相關資料。
保健品查詢急性上頜竇炎中醫治療方法暫無相關資料。
中藥材查詢急性上頜竇炎西醫治療方法一、上頜竇穿刺沖洗術(Antro-puncture and irrigation)
上頜竇穿刺沖洗,既可用於診斷,又可用於治療,早在1887年由Mikulicz創用。
1、適應癥 ①有膿鼻涕史,X線鼻竇攝片顯示上頜竇區混濁者。②對亞急性和慢性上頜竇炎,可沖洗排出蓄膿,促進粘膜纖毛恢復功能,並通過穿刺針向竇腔內註入藥物,③通過穿刺造孔,插入各種視角的上頜竇內窺鏡,可進行活檢、攝象和錄象等。
2、禁忌癥 ①7歲以下兒童忌用,因竇腔未發育成熟,小兒不合作。②血友病、白血病等血液病患者應為禁忌。
二、上頜竇造瘺術(intranasal-antrostomy)
此法又名上頜竇開窗術,由Mikulitz於1886年創用。操作方法與經下鼻道上頜竇穿行刺沖洗術相似,不同之點是在下鼻道造一窗孔,以供隨時插入導管進行沖洗,並有竇內通氣,恢復纖毛輸送功能等優點。造瘺目的不是為瞭引流。通過該窗孔可以插入上頜竇內窺鏡觀察病變。
三、經唇齦溝下鼻道上頜竇造瘺術(Transa-labial fold antrostomy)
該法由許煒昕創用於1965年。先行下鼻道及下鼻甲表面麻醉,再對唇齦窩、鼻旁軟組織及尖牙窩行1%普魯卡因浸潤麻醉,於牙齒和頰部之間填塞一塊紗佈以吸收滲血。在牙齦遊離緣上方5~6mm處,自第一尖牙至中線做一水平切口,切開粘膜和骨膜,註意勿損傷上唇齦系帶。分離組織,暴露梨狀嵴,將切口向上拉到下鼻甲附著點以上粘骨膜處。該處在鼻底以上約1.5cm,可在該處行下鼻道開窗。用剝離器分離下鼻道骨壁粘膜至距梨狀嵴約3cm處,上自下鼻甲附著點,下至鼻底部,緩慢推進。用剝離器將下鼻道粘骨膜向內側牽引,用骨鑿於下鼻甲之下鑿進上頜竇,必要時還可將梨狀嵴一並咬除,至看清上頜竇前內角為止。上頜竇前壁無需破壞。窗口應盡量擴大,以減少封閉的可能。通過窗口可以看到竇內情況,並對竇內粘膜進行處理。分離上頜竇粘膜,沿窗口下緣到達上頜竇底部,去除骨壁至鼻腔底部。該處比上頜竇底部平均高出5mm。上頜竇鼻腔的骨嵴必須完全鑿去,以便引流通暢。將上頜竇粘膜瓣翻向鼻腔,覆蓋骨面,將蒂置於窗口前緣,壓迫固定,上頜竇填塞碘仿紗條5日,用絲線縫合切口,6日拆線。
四、上頜竇根治術 本手術最早於1893年由Weorge Galter Caldwell和1893年Henry Paul Luc所完成,故名Caldwell-Luc手術(柯-陸手術)。
適應:(1)慢性化膿性上頜竇炎,經連續穿刺沖洗一個月,或竇內註藥治療半個月,仍有膿性分泌物者。(2)經病理證實上頜竇內有結核性炎癥或黴菌感染者。(3)經影象學檢查證實上頜竇內有息肉、囊腫或良性腫瘤者。(4)上頜竇內異物。(5)牙源性上頜竇炎及上頜竇口腔漏管。(6)經上頜竇施行其他手術,如後鼻孔探查,蝶竇、蝶鞍探查,翼管神經切斷,頜內動脈結紮,眶減壓,眶擊出性骨折復位,腮腺移植治療萎縮性鼻炎,上頜竇癌放療前引流,翼腭窩異物取出,鼻腔側壁內移及篩竇開放術等。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急性上頜竇炎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可行以下檢查以明確診斷:
1.上頜竇內窺鏡檢查
該項檢查是診斷上頜竇病變的最新方法,,由Messerklinger等人於70年代應用於臨床,可在冷光源照明下於竇內取病理活檢,或者攝片、錄象,可克服檢查的盲目性,提高診斷率。
2.鼻鏡檢查
註意中鼻甲有無肥大或息肉,中鼻道有無阻塞及膿性分泌物,鼻中隔有無偏曲。再用1%麻黃素棉片收縮鼻粘膜,然後做頭位試驗,使患側上頜竇居上,數分鐘後觀察患側中鼻道有無膿液流出。
3.X線攝片
取鼻頦位(water位),觀察兩側上頜竇的密度,與眼眶密度相對比,大於眼眶密度者表示陰影模糊,應懷疑粘膜增厚或竇內有膿性分泌物,應進一步檢查。
4.上頜竇造影
在上頜竇沖洗後,將碘油2ml註入竇內,變換頭位,再行X線攝片,觀察粘膜有無增厚和息肉,以及竇內腫瘤、囊腫和竇腔其他情況,粘膜厚度在3mm以上者為增厚。
5.粘膜清除功能試驗
在碘油造影後第4天再行攝片檢查,粘膜清除功能正常者碘油應已排空,若仍有碘油瀦留在上頜竇內,表示粘膜失去清除功能。
6.上頜竇口阻力測定
上頜竇穿側,向竇內註水,當液體平穩流出時,測量測壓管的水柱壓力。若經沖洗註藥3~4次後竇口阻力仍在6kPa,需行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