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腸球菌原歸屬於鏈球菌科、鏈球菌屬,又稱為D群鏈球菌或糞鏈球菌,為革蘭陽性菌。根據DNA同源性分析,現已將其另列一屬即腸球菌屬,主要包括糞腸球菌(E,faecaL,又稱糞鏈球菌)和類糞腸球菌(E,faecium,又稱尿鏈球菌),並以前者致病多見。腸球菌一般不溶血,腸球菌耐鹽、耐熱,能在含6%NaCl的培養基中生長,在62℃高溫下也能生存30min。腸球菌為人類消化道正常菌群,口咽部也能培養到糞腸球菌,致病力弱,一般情況下不致病。但侵入人體組織內可引起相應感染。寄生於口咽部的腸球菌若被誤吸入呼吸道,特別是鼻飼營養及機械通氣等治療時,則可能引起腸球菌肺炎。其中,糞腸球菌致病的機會顯著高於類糞腸球菌。侵入性操作和廣泛使用廣譜抗生素與腸球菌的感染密切相關。
(二)發病機制
腸球菌以往被認為是低毒力的微生物,很少引起致命的感染。近十多年以來,腸球菌引起嚴重感染,並有較高病死率的報道不斷增多。腸球菌感染的顯著特點是院內感染的比例增加,尤多見於那些有基礎疾病如大手術後、免疫抑制、器官移植及心、肺、肝、腎疾病的患者。以往肺外感染報道較多,但近幾年來肺部感染發病率報道逐漸增多。
腸球菌肺炎在細菌性肺炎類型中非常少見。其臨床表現與一般化膿菌所致肺炎無太大區別。癥狀包括發熱、咳嗽、咳膿痰、胸痛、氣急等。體征為肺炎之實變體征。少數患者可合並腸球菌敗血癥,出現休克和彌漫性血管內凝血(DIC),病情危重,可導致死亡,主要見於院內感染患者。X線胸片可見斑片狀密度增高影或大葉性密度增高影。外周血象檢查示白細胞多升高,合並菌血癥或敗血癥時血細菌培養可陽性。
臨床上主要依靠痰液或防污染毛刷經纖維支氣管鏡在下呼吸道取材或進行支氣管肺泡灌洗(BAL),取灌洗液作細菌定量培養及鑒定才能確診。患者若有化膿性肺炎表現,且有鼻飼營養治療等侵入性操作史,臨床上經用青黴素或頭孢類抗生素治療無效,應考慮腸球菌肺炎的可能,並進一步作病原學檢查。腸球菌肺炎應與其他化膿性細菌引起的肺炎相鑒別,主要依靠病原學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