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焦在人體內是五臟六腑中的一腑,它在人的生命運動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難經》裡稱其為:“元氣之別使”,“主持諸氣”,“水谷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但自古以來對三焦的形質、功能,看法不一,各執一詞,各據一理,爭執不休。後學者更是茫然不知所措。為探究中醫之奧義,明三焦之實情,使學者易於掌握,特此再說三焦,一饗讀者。
一 、 三焦部位
三焦本屬一腑,卻分三部,雖為三部而實位一體,尤如長江,雖是一江,卻分為上遊、中遊、下遊一樣。三焦也是這樣,總稱三焦,而分為上焦、中焦、下焦也。
《靈樞·營衛生會》說:“上焦出於胃口,並咽以上,貫膈而佈胸中,走腋,循太陰之分而行,還至陽明,上至舌,下足陽明”。《難經》則說:“上焦者在心下,中焦在胃上口”。這是對三焦的最根本的論述。胃上口是賁門,賁門緊貼著的是膈,上焦是在從賁門以上過膈到咽這塊地方,並且佈散到整個胸腔的裡面。《營衛生會》又說“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難經》說:“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胃的位置,在膈之下,臍之上無疑。但要註意的是,中焦是在與胃平行的位置,切不可理解為,胃就是中焦。《營衛生會》說:“下焦者,別回腸註入膀胱而滲入焉”;《難經》:“下焦在臍下,當膀胱上口”。可以認為,下焦在臍以下恥骨以上。
這是《難經》對三焦部位的確切描述。雖文字不多,卻交代的清楚明白。三焦雖分三部,而實為一體也。
二、臟腑劃分
三焦分三部,一般認為上焦在胸腔,有心和肺。中焦在上腹部有脾、胃、肝、膽。下焦在小腹部,有腎、膀胱、小腸、大腸及女性生殖器官。
但自《內經》以來,就有肝屬中焦和肝屬下焦兩種說法。肝屬中焦的說法:《靈樞·脹論》中說:“肝脹者,脅不滿而痛引小腹,肝居脅裡”當屬中焦。在《內經》的脈法裡,肝與左關相應,而屬於中焦。《素問·脈要精微論》:“盡內兩傍,則季肋也,心外以候腎,尺裡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王冰在《素問·金匱真言論》中則指出:“肝為陽臟,位於中焦,以陽居陰,故為陰中之陽也”。也說明肝屬中焦。王叔和在《脈經·兩手六脈所主五臟六腑陰陽逆順第七》篇中,引《脈法贊》說:“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腎與命門,俱出尺部,魂魄谷神,皆見寸口”。又說:“肝部在左手關上是也,足厥陰經也。與足少陽為表裡,以膽合為府,合於中焦。”現在最通俗的說法也都是以左關候肝膽為據。而說肝為下焦者,則認為,肝與腎同為不焦。唐代孫思邈在《千金要方·卷宗二十·三焦虛實》中說:“下焦如瀆,其氣起於胃下腕,別回腸,主足太陽,灌滲津液,合膀胱,主出不主入,別於清濁,主肝腎之候也。所以熱則瀉於肝,寒則補於腎”。王冰在註釋《素問·至真要大論》“諸厥固泄,皆居於下”時又說:“下,謂下焦肝腎之氣也”。他在上面說:“肝為陽臟,位於中焦”。這裡又說:“下,謂下焦肝腎之氣也”。
除肝臟有分岐之外。別的臟腑都沒有爭議。從《內經》《難經》旨意來看,我們認為肝臟屬中焦無疑。如:“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 。“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之處,”即使從其功能來看,也當屬中焦。如:“中焦以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中焦如漚”,“主入補主出”等。都符合肝臟屬於中焦特點。下焦的功能是“如瀆”。“瀆者,濁也,通也,所以通垢濁也”。若肝屬下焦當“主出而不內”,這就與肝臟“入而不出”的功能不相符瞭。
藿香湯治久咳傳三焦。腹滿不欲食。
藿香葉人參赤茯苓(去黑皮)青橘皮(湯浸去瓤焙)細辛(去苗葉)益智子 (去皮微炒)為散。每
黃湯調脾肺養氣。治三焦咳嗽。減食息高。
黃(銼)人參白術當歸(切焙各三分)赤茯苓(去黑皮)百合糯米桔梗(銼炒)蘇五葉。同
半夏湯治三焦咳。腹滿不欲飲食。
半夏(湯洗七遍去滑焙)木通(銼各四兩)前胡(去蘆頭)白術赤茯苓(去黑皮)陳橘皮萼各一兩一
幹薑湯治三焦咳。腹滿。心胸不利。不思食。
幹薑(炮裂)桂(去粗皮)款冬花(各半兩)細辛(去苗葉)白術甘草(炙銼)五味 子(入棗二枚
胡椒理中丸治三焦咳。肺胃虛寒。咳逆嘔吐。腹脅脹滿。不能飲食。
人參湯治三焦咳。心胸滯悶。四肢不和。
人參(一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麻黃(去根節煮去沫焙幹)桂(去粗皮)幹薑(為散。每
半夏湯治三焦咳。腹滿不欲食。
紫蘇子湯治三焦咳。心胸不利。不思飲食。
紫蘇子(微炒)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各一兩)甘草(炙半兩)幹薑(炮)桔梗 (銼炒)杏仁七分。
五味子丸治三焦咳。腹滿不欲食。順氣。
五味子(炒)復盆子(去蒂)仙靈脾(各一兩)上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
玉液散治久咳傳三焦。腹滿不思飲食。及胃虛有痰。
半夏(湯浸去滑七遍焙一兩)生薑(去皮切焙)陳粟米(揀凈各二兩)上為散。每服一錢。
保健品查詢三焦咳中醫治療方法暫無相關信息
中藥材查詢三焦咳西醫治療方法暫無相關信息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三焦咳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