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老體虛本病多發於中老年人,年過半百,腎氣漸衰。腎陽虛衰則不能鼓動五臟之陽,引起心氣不足或心陽不振,血脈失於陽之溫煦、氣之鼓動,則氣血運行滯澀不暢,發為心痛;若腎陰虧虛,則不能滋養五臟之陰,陰虧則火旺,灼津為痰,痰熱上犯於心,心脈痹阻,則為心痛。
2.飲食不當恣食肥甘厚味或經常飽餐過度,日久損傷脾胃,運化失司,釀濕生痰,上犯心胸,清陽不展,氣機不暢,心脈痹阻,遂成本病;、或痰鬱化火,火熱又可煉液為痰,灼血為瘀,痰瘀交阻,痹阻心脈而成心痛。
3.情志失調憂思傷脾,脾虛氣結,運化失司,津液不行輸佈,聚而為痰,痰阻氣機,氣血運行不暢,心脈痹阻,發為胸痹心痛。或鬱怒傷肝,肝鬱氣滯,鬱久化火,灼津成痰,氣滯痰濁痹阻心脈,而成胸痹心痛。沈金鰲《雜病源流犀燭·心病源流》認為七情除“喜之氣能散外,餘皆足令心氣鬱結而為痛也”。由於肝氣通於心氣,肝氣滯則心氣澀,所以七情太過,是引發本病的常見原因。
4.寒邪內侵素體陽虛,胸陽不振,陰寒之邪乘虛而人,寒凝氣滯,胸陽不展,血行不暢,而發本病。飛素問·舉痛論》:“寒氣人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諸病源候論·心腹痛病諸候》曰:“心腹痛者,由腑臟虛弱,風寒客於其間故也。”《醫門法律·中寒門》雲:“胸痹心痛,然總因陽虛,故陰得乘之。”闡述瞭本病由陽虛感寒而發作,故天氣變化、驟遇寒涼而誘發胸痹心痛。
薤白粥:薤白10~15克(鮮者30~45克),粳米100克。薤白同粳米煮粥,可供早晚餐,溫熱服食。
桂心粥:桂心1~2克,茯苓10克,粳米50~100克。用粳米煮粥,桂心、茯苓加水煎汁,取汁入粥中同煮,沸後即可。
芥菜粥:芥菜頭4個,粳米50~100克。洗凈芥菜頭切成片,與粳米適量清水煮成稀粥,熟後食用。
山楂荷葉粥:山楂15克,荷葉12克,糯米100克。糯米加水煮粥,同時放入切碎的山楂、荷葉,以文火煮爛後,溫服。
加味桃仁粥:桃仁20克,生地黃30克,桂心3~5克,生薑1塊,粳米100克,白酒適量。桃仁去皮尖,桂心研成末,粳米研細待用。用適量白酒將生地黃、生薑和桃仁絞取汁液。粳米加水煮粥,煮沸後放入桃仁、生地黃、生薑汁,粥熟調入桂心末,攪勻,空腹服食。
調情志,慎起居,適寒溫,飲食調治是預防與調攝的重點。情志異常可導致儼腑失調,氣血紊亂,尤其與心病關系較為密切。《靈樞·口問》雲:“悲哀愁憂則心動”,後世進而認為“七情之由作心痛”,故防治本病必須高度重視精神調攝,避免過於激動或喜怒憂思無度,保持心情平靜愉快。氣候的寒暑晴雨變化對本病的發病亦有明顯影響,《諸病源候論·心痛病諸候》記載:“心痛者,風涼邪氣乘於心也”,故本病慎起居,適寒溫,居處必須保持安靜、通風。飲食調攝方面,不宜過食肥甘,應戒煙,少飲酒,宜低鹽飲食,多吃水果及富含纖維食物,保持大便通暢,飲食宜清淡,食勿過飽。
保健品查詢胸痹中醫治療方法辯證論治
(1) 陰寒證:
證候;胸悶氣短,胸痛徹背,遇寒則甚,畏寒肢冷,重則喘息不得臥,面色蒼白,心悸自汗,四肢厥冷,苔白滑或膩,脈沉細。
治法:宣痹通陽,散寒化濁。
主方:瓜蔞薤白白酒湯。
(2) 痰濁證:
證候:心胸痞悶脹痛,時緩時急,甚則痛引肩背,心悸氣短,身重頭昏,少食腹脹,形體肥胖或咳嗽喘促,痰粘色白,舌胖嫩,苔白膩,脈沉遲滑或濡滑。
治法:宣痹通陽,理氣豁痰。
主方:瓜蔞薤白半夏湯。
(3) 血瘀證:
證候:胸痛如針刺,或呈絞痛,痛引房背,時作時止,心悸氣短,胸悶,舌質紫暗或有瘀點瘀斑,脈弦細澀或結代。
治法:理氣活血,化瘀通絡。
方藥;血府逐瘀湯。
(4) 氣陰兩虛證:
證候:胸悶隱痛,時作時止,心悸氣短,倦怠懶言,面色少華,頭暈目眩,遇勞則痛甚。脈細弱無力或結代。
治法:益氣養陰,活血通絡。
主方:生脈散合人參養榮湯。
中藥材查詢胸痹西醫治療方法暫無相關信息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胸痹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