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源:
肺鼠疫(pneumonic plague)是一種存在於嚙齒類與跳蚤的一種人畜共通傳染病,並藉跳蚤傳染給各種動物及人類。它是由鼠疫桿菌(Yeresinia pestis) 所致的烈性傳染病。鼠類特別是褐傢鼠,是人間鼠疫的主要傳染源。其他如貓、羊、兔、駱駝、狼、狐等也可能成為傳染源。
(一)經鼠類等嚙齒動物傳播
(二)經鼠蚤傳播
通過蚤為媒介,構成嚙齒動物→蚤→人"的傳播方式是主要傳播途徑。蚤類吸入含病菌的鼠血後,其中的鼠疫耶爾森菌在其前胃內大量繁殖,形成菌栓堵塞消化道,當在叮咬其他鼠或人時,吸入的血受阻反流,病菌亦隨之侵入構成感染。蚤糞亦含病菌,可因搔癢通過皮膚傷口侵入人體。
(三)經皮膚傳播
剝食患病嚙齒類動物的皮、肉或直接接觸病人的膿血或痰,經皮膚傷口而感染。
(四)呼吸道飛沫傳播
肺鼠疫病人痰中的鼠疫耶爾森菌可借飛沫構成人→人之間的傳播,並可引起人間的大流行。
致病菌:
肺鼠疫的致病菌為鼠疫桿菌,屬腸桿菌科的耶爾森菌,為革蘭陰性小桿菌,無鞭毛,無芽孢,有莢膜,兼性需氧,鼠疫桿菌含有多種抗原,與致病性和免疫性有關的有F1,T,V 3種:
1.F1抗原病菌的莢膜抗原,為一種糖蛋白,有高度特異性,已廣泛用於血清等診斷。
2.T抗原中的鼠毒素,僅對鼠類有毒性,而細胞壁內的脂多糖內毒素則可引起人體熱,播散性血管內凝血,補體激活和組織病變。
3.V和W抗原由質粒介導,僅存在於毒型菌株,保護病菌能在單核巨噬細胞內繁殖。
鼠疫桿菌對外界抵抗力弱,特別對熱和幹燥敏感,日曬和常用消毒劑均可殺滅,耐寒冷,在膿液,痰和土壤可存活1年以上。
(二)發病機制
通常肺鼠疫是由最初腺鼠疫晚期感染的繼發性血行傳播引起的。原發性肺鼠疫是由吸入煙霧狀傳染性飛沫造成的,並可在沒有跳蚤或動物卷入的情況下在人與人之間傳播。未經治療的肺鼠疫具有極高的病死率。
鼠疫桿菌經淋巴管至淋巴結,引起原發性出血性壞死性淋巴結炎,病菌釋放毒素可引起全身毒血癥狀,病菌可進入血液循環,並在其內大量繁殖引起敗血癥,可有感染性休克,播散性血管內凝血。病菌從呼吸道侵入則引起原發性肺鼠疫,出血性支氣管炎和壞死性肺炎,出血壞死性肺門淋巴結炎和纖維素性出血性胸膜炎。
潛伏期短,一般3~5天。是鼠疫最嚴重的一型,病死率極高。原發性肺鼠疫為數小時到3天,曾經預防接種者可延至 9~12 天。該型起病急驟,發展迅速,除嚴重中毒癥狀外,高熱伴畏寒、寒戰,淋巴結腫大,可有嘔吐、腹瀉、肝脾腫大及出血表現。
肺鼠疫多由腺鼠疫血行播散引起,少數為原發性吸入性肺鼠疫。
主要癥狀有:
1.咳痰為膿血痰、泡沫血痰或鮮紅色痰;胸痛、咯血;
2. 呼吸急促,並迅速呈現呼吸困難和紫紺,肺部體征少,可聞及少量濕囉音及胸膜摩擦音。胸部X線呈支氣管炎表現,與病情嚴重程度極不一致。
3.淋巴結腫大,可有嘔吐、腹瀉、肝脾腫大及出血表現。
體征與病情嚴重程度不一致為本病之特征,如搶救不及時,可出現意識障礙,多死於休克及呼吸衰竭。多於2-3日內,因心力衰竭,出血而死亡。因病死後全身皮膚呈黑紫色,故有“黑色病”之稱。
診斷:
根據流行病學資料,臨床上有發熱、全身毒血癥狀,急性淋巴結炎或咳嗽,胸痛,咳血痰,呼吸困難等表現應懷疑為鼠疫,確定有賴於病原學檢查出鼠疫桿菌和(或)檢測血清特異性F1抗體,效價≥1∶100或雙份血清抗體效價增高4倍以上。
個人日常應註意:
流行區,傢中或單位發現較多的死老鼠,應立即向所在地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報告。
如人體出現不明原因的高熱,淋巴結腫大、疼痛,咳嗽,咳血痰等癥狀,應立即到醫院就診。
如接觸過鼠疫病人,應主動向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報告。
衛生部提出鼠防要實行“三報三不”制度:報告病死老鼠、旱獺,報告疑似鼠疫病人,報告不明原因的高熱病人和突然死亡病人。
中國歷史上的鼠疫
1910年10月,中國東北發生鼠疫。之後疫情如江河決堤般蔓延開來,不僅橫掃東北平原,而且波及河北、山東等地。患病較重者,往往全傢斃命,當時采取的辦法是將其房屋估價焚燒,去執行任務的員役兵警也死亡相繼。一時從城市到鄉村都籠罩在死亡的陰影之下。東北大鼠疫不僅造成瞭當時人民的大量死亡,而且還帶來瞭生存壓力及經濟生活的全面恐慌,特別由於交通斷絕而影響瞭城鎮人民的正常生活。
2009年7月30日,海南州興海縣子科灘鎮發現一起疑似鼠疫疫情,經實驗室48小時細菌培養結果呈陽性,根據患者臨床表現、流行病學調查和實驗室檢測結果,專傢確認為肺鼠疫,確診病例12例,死亡3例。
世界歷史上的鼠疫
從1348年到1352年,鼠疫斷送瞭歐洲三分之一的人口,總計約2500萬人!在今後300年間,黑死病不斷造訪歐洲和亞洲的城鎮,威脅著那些劫後餘生的人們。許多城鎮留下的記錄卻見證瞭驚人的損失:1467年,俄羅斯死亡127000人,1348年德國編年史學傢呂貝克記載死亡瞭90000人,最高一天的死亡數字高達1500人!在維也納,每天都有500-700人因此喪命,根據俄羅斯摩棱斯克的記載,1386年隻有5人幸存!
1.疑似病人均應報告疫情,肺鼠疫須嚴格呼吸道隔離至痰菌陰性,控制鼠間鼠疫。禁止探視及病人互相往來。病人排泄物應徹底消毒,病人死亡應火葬或深埋。接觸者應檢疫9天,對曾接受預防接種者,檢疫期應延至12天。
2.消滅動物傳染源:對自然疫源地進行疫情監測,控制鼠間鼠疫。廣泛開展滅鼠愛國衛生運動。旱獺在某些地區是重要傳染源,也應大力捕殺。
3.切斷傳播途徑: 滅蚤以切斷傳播途徑,對貓、狗,傢畜等也要噴藥
4.進入疫區的醫務人員,疫區居留者及鼠疫實驗室工作人員應在2周前接種菌苗,有效期1年,接觸病人者可用藥物預防。鏈黴素每天1g肌註,或磺胺嘧啶4g/d分,4次口服。預防接種常用為EV無毒株幹燥活菌苗,皮膚劃痕法接種,即2滴菌液,相距3-4cm。2周後可獲免疫。
保健品查詢肺鼠疫中醫治療方法治宜清血熱、解疫毒,兼以活血化瘀。
中藥材查詢肺鼠疫西醫治療方法(一)治療
本病發病急,病情重,進展迅速,傳染性強。必須早發現,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
1.消毒隔離 嚴格隔離,病區內必須做到無鼠無蚤。入院時對病人做好衛生處理(更衣、滅蚤及消毒)。病區、室內定期進行消毒,應用漂白粉或來蘇液徹底消毒病人排泄物。醫護人員有嚴密的自身防護措施如:穿連衣褲的“五緊”防護服,戴棉花沙佈口罩,穿第筒膠鞋,戴薄膠手套及防護眼鏡。
2.病原治療 早期應用有效抗生素是治療的關鍵。傳統常用藥物包括鏈黴素、四環素和氯黴素。
鏈黴素是首選藥物,成人劑量每天30mg/kg,分2次肌註或首劑1g肌註,後改為0.5g,1次/6h。嚴重病例首次1g,後改為0.5g,1次/4h,病情好轉後改為1次/6h。鏈黴素可與磺胺類或四環素等聯合應用,以提高療效。療程一般7~10天,甚者用至15天。
四環素對鏈黴素耐藥時可使用。輕癥者初二日,每日2~4g,分次口服,以後每日2g;嚴重者宜靜脈滴註,第1次0.75~1g,每日2~3g,病情好轉後改為口服。療程7~10天。
氯黴素每天60mg/kg,分4次口服或靜滴,療程同上。
目前最有效的抗生素為頭孢曲松和環丙沙星,單一藥物有效。
3.對癥支持 急性期絕對臥床,足量補液以利於毒素排出。補液、輸血或血漿。毒血癥狀嚴重者可短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呼吸困難、循環衰竭者應予以吸氧,糾正休克。淋巴結腫大在局部應用5%魚石脂乙醇外用,膿腫形成可切開引流。註意保護心肺功能,有心衰或休克者,及時強心和抗休克治療;有Dic者采用肝素抗凝療法;中毒癥狀嚴重者可適當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
(二)預後
肺型鼠疫患者在未接受特效治療時幾乎無一幸免,如及早積極處理,則可轉危為安。如搶救不及時可出現意識障礙,多死於休克和呼吸衰竭。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肺鼠疫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1.外周血象 白細胞計數和中性粒細胞明顯升高,甚至呈類白血病反應。輕中度貧血伴血小板減低。
2.細菌學檢查 細菌學檢查是確診本病的依據,可取淋巴結穿刺液、痰、血或腦脊液,壓片或印片染色鏡檢,亦可做培養和動物接種。
(1)塗片檢查:革蘭氏染色,可找到G-兩端濃染的短桿菌。約50~80%陽性。
(2)細菌培養:普通瓊脂或肉湯培養基。血培養在腺鼠疫早期陽性率為70%,晚期可達90%左右。敗血癥時可達100%陽性。
(3)動物接種:將標本制成生理鹽水乳劑,註射於豚鼠或小白鼠皮下或腹腔內,動物於24~72小時死亡,取其內臟作細菌檢查。
3.血清學檢查
(1)間接血凝:鼠疫病的凝集試驗為常用的診斷方法。用F1抗原檢測患者或動物血清中F1抗體。效價≥1∶100或雙份血清抗體效價增高4倍以上。
(2)熒光抗體染色檢查:用熒光標記的特異性抗血清檢測可疑標本。特異性、靈敏性較高。
(3)其它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放射免疫沉淀試驗可測定F1抗體,靈敏性高,適合天大規模流行病學調查。
X線胸片表現為支氣管肺炎或融合性實變陰影。
肺鼠疫須與其他肺部炎癥鑒別,如大葉性肺炎,肺炭疽,鉤端螺旋體病肺出血型及支原體肺炎。
肺炎是指終末氣道,肺泡和肺間質的炎癥。其癥狀:發熱,呼吸急促,持久幹咳,可能有單邊胸痛,深呼吸和咳嗽時胸痛,有小量痰或大量痰,可能含有血絲。幼兒患上肺炎,癥狀常不明顯,可能有輕微咳嗽或完全沒有咳嗽。應註意及時治療。
鉤端螺旋體病肺出血型:在鉤體侵入人體後,經過潛伏期和短暫的感染早期後的2~3天,突然出現面部蒼白,以後心率和呼吸增快,心慌,煩躁不安,最後進入循環與呼吸功能衰竭。雙肺佈滿濕羅音,咯血進行性加劇,但也可無咯血。主要為廣泛的肺臟內部溢血,是近年來無黃疸型鉤體病引起死亡的常見原因。
鼠疫的其他類型
腺鼠疫 占85~90%。除全身中毒癥狀外,以急性淋巴結炎為特征。病後第2~3天癥狀迅速加劇,紅、腫、熱、痛並與周圍組織粘連成塊,劇烈觸痛,病人處於強迫體位。4~5日後淋巴結化膿潰破,隨之病情緩解。部分可發展成敗血癥、嚴重毒血癥及心力衰竭或肺鼠疫而死;用抗生素治療後,病死率可降至5~10%。
敗血型鼠疫 又稱暴發型鼠疫。可原發或繼發。原發型鼠疫因免疫功能差,菌量多,毒力強,所以發展極速。常突然高熱或體溫不升,神志不清,譫妄或昏迷。無淋巴結腫。皮膚粘膜出血、鼻衄、嘔吐、便血或血尿、DIC和心力衰竭,多在發病後24小時內死亡,很少超過3天。病死率高達100%
輕型鼠疫 又稱小鼠疫,發熱輕,患者可照常工作,局部淋巴結腫大,輕度壓痛,偶見化膿。血培養可陽性。多見於流行初、末期或預防接種者。
皮膚鼠疫病 細菌侵入局部皮膚出現痛疼性紅斑點,數小時後發展成水泡,形成膿皰,表面復有黑色痂皮,周圍有暗紅色浸潤,基底為堅硬潰瘍,頗似皮膚炭疽。偶見全身性膿皰,類似天花,有天花樣鼠疫之稱。
並發敗血癥和感染性休克,嚴重者引起呼吸衰竭。
器官組織的腫大充血: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及出血。
肺部並發癥:肺泡和肺間質的炎癥,胸部X線顯示肺段或肺葉實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