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ture)是由於心功能減損,雖然發揮代償能力後,心輸出量仍不能滿足靜息或活動情況下全身組織代謝需要,因而體內有關部位發生血液瘀積,產生一系列的臨床癥狀和體征,是常見的臨床綜合癥。按充血性心力衰竭發病的急緩,可以分為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根據左右心室發病的先後,可分為左心室衰竭和右心室衰竭;按心力衰竭時血液動力學的改變,可分為低心排量和高心排量心力衰竭。後者如嚴重貧血或動靜脈瘺等,即使心臟功能無明顯降低,心輸出量正常或相應增加,敢不能滿足需要,而出現心力衰竭。臨床以慢性低心排量充血性心力衰竭較常見。心力衰竭的臨床體征主要是由於心臟代償功能失調、交感神經興奮、靜脈系統充血、血容量增加及鈉與水瀦留所造成。
血性心力衰竭在胎兒期即可發生,嬰兒期兒童期多見。
(1)嬰兒期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主要病因為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常見有室間隔缺損、完全性大血管轉位、主動脈縮窄及動脈導管未閉及心內膜墊缺損。出生後即發生心力衰竭者以左室發育不良綜合征、完全性在動脈轉位最常見。
(2)嬰兒期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主要病因是心肌炎、重癥肺炎、心內膜彈力纖維增生癥及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
(3)4歲以後兒童 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原因主要為風濕熱川崎病及心肌病:①急性心肌炎或心臟炎;②遺留的慢性瓣膜病。
(4)少見的病因 如嚴重貧血、感染性心骨膜炎、肺原性心臟病、維生素B1缺乏癥、心型糖原累積病及高血壓等,因影響心肌功能,可引起心力衰竭。靜脈輸液量過多或速度過快,可引起急性心力衰竭,尤其是對於營養不良的嬰兒。
(5)地域性 克山病為我國地方性心肌病,可於兒童期發病,2歲以前很少見,為流行地區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小兒高原性心臟病多見於海拔3000m及以上的高原地區,初步認為高原慢性缺氧引起肺動脈高壓癥是本病的發病原因。
因年齡、病因及血液動力學改變的不同,故臨床特點在小兒不同年齡組有一定差別。
1、嬰幼兒期癥狀 新生兒常表現為嗜睡、淡漠、乏力、拒奶或嘔吐等百特異癥狀。嬰幼兒期心力衰竭的癥狀常不典型,一般起病較急,病情進展迅速,可呈暴發型經過。急性心肌炎及心骨膜彈力纖維增生癥發生心力衰竭時,常為急驟起病。患兒可於數分鐘或至數小時內突然發生呼吸困難,吸氣時胸骨上容及肋沿均凹陷,呼吸增快,常超過每分鐘60次,甚至達100次以上。同時出現嘔吐、煩躁、多汗,面色蒼白或青紫,四肢發涼,脈搏快而無力,心動過速,可有奔馬律,肺部有幹囉音,表現為急性充血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如間隔缺損等多呈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起病稍慢,癥狀主要為喂養困難,患兒吮奶少量即出現呼吸困難,疲勞並拒食,體重不增加。煩躁多汗,願意抱起並依靠在大人肩上(這是嬰兒端坐呼吸的表現),安靜時也有呼吸困難,常見於咳,患兒哭聲弱,有時聲音嘶啞,由於擴張的肺動脈壓迫左喉返神經所致。心前區突出,心尖搏動增強,心界擴大。肝脾腫大,其邊緣圓鈍,並有壓痛。肺部往往無濕必羅音或僅有喘息音。頸靜脈怒張及浮腫均不明顯,隻能通過觀察體重增加情況來判斷浮腫程度。
2、年長兒期癥狀 年長兒心力衰竭的表現與成人相似,起病多緩慢。左、右心衰竭表現如下:
(1)左心衰竭:可見於風濕性二尖瓣病變及高血壓性心臟病等,主要癥狀由於急性或慢性肺充血所引起。臨床表現有:①呼吸困難:常為最早期的癥狀,開始較輕,僅於活動後出現,患兒活動受限,易疲勞,最後則於休息時也出現,呼吸快而淺。產生呼吸困難的原因主要是肺部秵允血引起對呼吸中樞的反射刺激增強。呼吸困難常於平臥時加重,故患兒喜取坐位,呈現端坐呼吸現象,因坐位時血液由於重力的影響多積聚於下肢及腹內,使回到右室血量減少,故可減輕肺充血,另外坐位時橫膈下降,胸腔易於擴張。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在兒童不多見。②咳嗽:因肺充血,支氣管粘膜充血引起,呈慢性幹咳。③咯血:可咯出血以致血液通過肺血管時氧合作用不全。④青紫,一般較重,因肺充血以致血液通過肺血管時氧合作用不全。⑤肺部可有喘鳴音或濕性羅音。⑥急性肺水腫:由於急性左心衰竭引起,肺部充血急劇加重,體液由毛細血管滲出積聚在肺泡內。患兒極度呼吸困難,端坐呼吸,皮膚蒼白或發紺,唇發紺,因心搏量急驟下降,故出現四肢涼,脈搏快而弱或觸不到,偶見交替脈,即脈搏一強一弱,血壓下降,心動過速常有奔馬律,雙肺有喘鳴音及濕性羅音者,患兒頻咳有血沫痰,嚴重者有大量血沫性液體由口腔及鼻孔湧出。
(2)右心衰竭:可由於左心衰竭引起,因左心衰竭時肺充血、肺動脈壓力增高,使右室收縮期負荷增加;先天性心血管畸形伴有肺動脈高壓者常發生右心衰竭。右心衰竭的癥狀主要為體循環充血所引起,臨床表現有:①水腫:開始見於身體下垂體部位,嚴重病例出現因主要有二:一為腎臟對鈉及不的回吸收增高,使細胞外液增加;一為體循環靜脈壓升高,毛細血管滲入組織間的水分較回流以毛細血管及淋巴管的為多。②肝臟腫大常伴有上得痛:急性心力衰竭者腹痛及肝臟壓痛較著,肝臟邊緣圓鈍,肝大可出現在水腫之前,故為右心衰竭早期癥狀之一。慢性心力衰竭,長期肝瘀血可發生黃疸。③頸靜脈怒張:坐位時頸靜脈怒張,用手壓迫肝臟時更為明顯(肝頸反流征)。④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因胃腸道靜脈瘀血所致。⑤尿少,並有輕度蛋白尿及少數紅細胞,因腎臟瘀血所致。
3、心功能狀態評價 一般心力衰竭的初期可以左心或右心衰竭為主,病情發展則表現為全心衰竭,臨床以全心衰竭多見。針對成人及兒童通常根據患者的病史、臨床表現及勞動耐力的程度將心臟患者心功能狀態分為四級:
Ⅰ級:僅有心臟病體征,無癥狀,活動不受限,心功能代償。
Ⅱ級:活動量較大時出現癥狀,活動輕度受限。
Ⅲ級:活動稍多即出現癥狀,活動明顯受限。
Ⅳ級:安靜休息即有癥狀,完全喪失勞動。
針對嬰兒,心功能評價按以下分級。
0級:無心衰表現。
Ⅰ級:即輕度心衰。其指征為每次哺乳量<90ml,或哺乳時間需40分鐘以上,呼吸>60次/min,呼吸型式異常,心率>160次/min,肝大肋下2~3cm,有奔馬律。
Ⅱ級:即重度心衰。指征每次囔<75ml,或哺乳時間需40分鐘以上,呼吸>60次/min,呼吸型式異常,心率>170次/min,有奔馬律,肝大肋下3cm以上,並有末梢灌註不良。
1.預防:
(1)感染、勞累和精神激動是誘發心力衰竭的主要因素,應積極做好防范措施。對有些病例應長期應用洋地黃維持量以防止發生心力衰竭。控制感染治療心律失常特別是心房顫動並快速心室率,糾正貧血電解質紊亂,註意是否並發肺栓塞;
(2)改善生活方式,降低新的心臟損害的危險性:飲食宜低脂、低鹽,重度慢性心衰患者應限制入水量,每天稱體重以便及時發現異常。
保健品查詢小兒充血性心力衰竭中醫治療方法
一、中成藥
1.止嗽掃痰丸
功能主治:降氣定喘,止咳祛痰。適於本病屬痰飲內蘊,心肺脈絡痹阻者;
用法用量:1~3歲每服1g,3~6歲每服2g,6~9歲每服3g,9歲以上每服4g,每日3次;
2.活心丸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益氣強心。用於本病屬心氣不足,心血瘀阻者。
用法用量:1~3歲每服1/3丸,3~6歲每服1/2丸,6~9歲每服2/3丸,9歲以上每服1丸,每日1~3次。
3.東北雙參補膏
功能益氣生津。適用於本病屬氣虛津傷者。1~3歲每服5g,3~6歲每服10g,6~9歲每服15g,每日3次。
4.桂附地黃丸
功能主治:溫補腎陽,化氣行水。用於本病屬腎陽衰微,命火不足者。
用法用量:1~3歲每服1/3丸,3~6歲每服1/2丸,6~9歲每服2/3丸,9歲以上每服1丸,每日2次。
5.復方丹參註射液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理氣止痛。適用於本病屬氣滯血瘀,胸陽不宣者。
用法用量:6歲以下每次2ml,6歲以上每次4ml,加入10%葡糖糖250ml中靜脈滴註,每日1次。
二、辯證方劑
該病屬急癥,治療搶救應及時果斷,辨證準確。一般本病初起治宜清熱化痰,益氣養心。後期見心腎陽虛時,治宜溫陽利水。出現陽氣虛脫,陰陽離絕之變時,則應急以回陽固脫。
1.氣陰兩虛
功能主治:益氣養陰,寧心安神。
方劑加減:生脈散合炙甘草湯加減。太子參、麥冬、白芍各12g,炙甘草、生地、阿膠各10g,桂枝、五味子各6g。低熱不退加龜版、地骨皮;眠差夢多加夜交藤、遠志、酸棗仁。
2.心肺氣虛
功能主治:益肺養心,補氣扶正。
方劑加減:養心湯加減。太子參、黃芪、生地各12g,茯神、遠志、柏子仁各10g,麥冬、五味子、炙甘草各6g。咳嗽喘促加桑白皮、車前子;唇舌紫暗加丹參、赤芍、益母草。
3.陽虛水泛
功能主治:溫腎補心,溫陽利水。
方劑加減:真武湯合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加減。生龍骨、生牡蠣各20g,茯苓、白芍、白術各10g,附子、桂枝、甘草各3g。惡心嘔吐加半夏、陳皮;汗出肢冷、喘不得臥加黑錫丹。
4.陽氣虛脫
功能主治:回陽固脫,益氣復脈。
方劑加減:參附湯加味。人參、附子各3g,幹薑、生龍骨、生牡蠣各10g,五味子、山萸肉、茯神各12g。昏厥譫妄加膽南星、菖蒲;煩躁不安加遠志、夜交藤。
5.痰熱壅肺
功能主治:清熱化痰,瀉肺行水。
方劑組成:麻杏石甘湯合葶藶大棗瀉肺湯加減。生石膏20g,葶藶子、全瓜蔞、魚腥草、車前子各10g,杏仁、天竺黃、麻黃各6g。身熱重加連翹、黃芩;咳逆胸悶加桑白皮、丹參。
三、專方驗方
1.強心驗方
方劑組成:洋金花、人參、附子、肉桂、麝香、鹿茸、田三七、蟾蜍等。隨證加減,調整用量。
制法:水煎服,每日1劑。
2.治療心衰方劑
方劑組成:人參、附子、白術、橘皮、當歸各9g,黃芪12g,炙甘草6g。
制法:水煎服,每日1劑。適用於本病心氣不足者。
3.抗心衰方劑
方劑組成:赤芍、川芎、丹參、雞血藤、澤蘭各15g,黨參、益母草、麥冬各25g,附皮各10~15g。
制法:水煎服,每日1/2~1劑。適用於右心衰竭。
4.心衰合劑
方劑組成:葶藶子、桑白皮、生黃芪、車前子、太子參、丹參各30g,澤瀉、麥冬各15g,五味子、全當歸各10g。
制法:水煎服,重癥每日服1~2劑,分4次服。病情緩解後改為每日1/2~1劑。
四、推拿和針灸療法
1.推拿法
推攢竹,揉百會,補脾經,補腎經,推三關,推揉膻中,揉五指節。每日1次,5~7次為1療程。
2.針灸法
(1)體針:主穴取內關、神門、間使、巨闕等。痰熱上擾加尺澤、豐隆、膻中;心血不足加脾俞、足三裡;水飲內停加三焦俞、氣海等穴位。每次取4~5穴,平補平瀉,留針15~20分鐘,每日1次,7~10次為1療程。休息3~5天,可開始下1療程。
(2)耳針:取穴心、皮質下、交感、神門、肺、腎等。每次取2~3穴,毫針淺刺,每日或隔日1次,5~7次為1療程。
中藥材查詢小兒充血性心力衰竭西醫治療方法目前治療心力衰竭的常用藥物有:正性肌力藥、利尿藥和擴血管藥,以聯合應用為佳。
一、一般治療
1.休息:臥床休息,保持半臥位可減輕呼吸困難,休息可減輕心臟負擔,是極重要的治療措施。應采取各種辦法避免煩躁哭鬧,解除緊張心情,必要時用鎮靜劑。可口服苯巴比妥或註射苯巴比妥鈉等鎮靜藥,必要時用嗎啡0.1~0.2mg/(kg·次),作皮下註射,最大量不超過10mg;
2.飲食:少量多餐,給予容易消化及富於營養的食物。低鹽飲食,應限制鹽量,一般每天飲食中的鈉量應減至0.5~1g;
3.限制入液量:靜脈每日總液量應控制在60~80ml/kg,勻速補充;
4.吸氧:對氣急和紫紺病兒及時吸氧;
5.應保持大便通暢;
6.並發細菌感染時可使用適當的抗生素。
二、病因治療。
1.洋地黃類藥物
(1)作用機理
洋地黃類藥物對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主要作用在於增加心肌收縮力,使心搏量增加,心室排空完全,心室舒張末期壓力下降,從而靜脈充血癥狀減輕。洋地黃可使在體和離本、正常和衰竭的心臟增加收縮力,
洋地黃的次要作用是減慢心率,一方面因心肌收縮力加強,使靜脈壓下降,因而反射性代償性心動過速消除,使竇性心律減慢;另方面洋地黃作用於心臟傳導系統,使房室結不應期延長,傳導減慢,因此對心房顫動心室率快的病例,心室率下降明顯。
洋地黃類藥物有使正常人周圍阻力血管張力增加的趨勢,從而導致整個周圍阻力增加,使心臟的後負荷加劇,所以正常人服洋地黃固然心臟收縮力增加,但由於後荷亦同時加劇,因而心搏量並不增加甚或下降。與此相反,未經治療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由於交感神經的張力增加,周圍阻力最初是高的,但用洋地黃有效的治療後,使心力衰竭改善,可能導致周圍阻力不變或下降。
心力衰竭時使用洋地黃可發生利尿作用,其主要原因為心搏量增加,腎血流量增多,腎濾過率增加而產生利尿。
(2)常用藥物和用法
洋地黃類藥物的選擇,視病情輕重緩急而定,兒科多用地高辛,其飽和量為2個月以下或2歲以上患者30μg/Kg。在一般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可采用每日維持量療法,口服地高辛,新生兒8~10μg/kg,嬰幼兒10~15μg/kg,學齡兒8~10μg/kg,分2次服。
病情較重者,口服地高辛首次量為洋地黃化量為1/2,餘量分2次,6小時服1次。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肺水腫、病情危急或昏迷、嘔吐不能進食者,可註射作用迅速的洋地黃制劑,1次由靜脈註入地高辛化量的1/2,餘1/2分2次,每隔4~6小時1次。如需要維持療效,可於末次用藥12小時後口服地高辛維持量。由於口服吸收完全,半衰期略長,故用量應較地高辛減少1/4~1/5。
需長期用藥者應根據血濃度調整用量,以免發生中毒。地高辛有效血清濃度為1~3ng/ml。
2.非洋地黃類正性肌力藥物
β-腎上腺素能受體興奮劑如腎上腺素、異丙腎上腺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作用於β-腎上腺素能受體,有正性肌力作用,使心肌收縮力加強,心輸出量增加。常用於緊急情況,尤其心力衰竭伴有低血壓時,心臟術後低心排綜合征時。
(1)多巴胺
作用機理:直接作用於心肌的β1-腎上腺素能受體,加強心肌收縮力,同時可選擇性地作用於多巴胺受體,使腎、腸系膜、腦及冠狀血管擴張。用藥後心臟指數增加,周圍血管阻抗下降,腎小球濾過率及腎血流量增加而有利尿作用。
多巴胺的作用與劑量相關,小劑量2~5μg/(kg·min),興奮多巴胺受體,尿量增加;中等量5~10μg/(kg·min),興奮β受體,心肌收縮力增強,心率加快,同時擴張腎血管,尿量增加;大劑量>μg/(kg·min),興奮α受本,使周圍血管收縮,血壓上升。用量開始宜小,約1~2μg/(kg·min),其後逐漸加大,可達2~10μg/(kg·min)。
劑量每分鐘5~15μg/kg,靜脈滴註,可增加心肌收縮力及腎血流量。急性心力衰竭伴有心源性休克或低血壓以及少尿者尤為適用。也可選用多巴酚丁胺,劑量每分鐘0.5~20μg/Kg。靜脈滴註。或可二藥聯合應用。以使心排血量增加,血壓上升,而不增高肺毛壓。
(2)多巴酚丁胺
為新合成的多巴胺側鏈誘導體,作用於腎上腺素能受體。對心肌有較強的正性肌力作用。靜滴開始時為2~5μg/(kg·min),逐漸增加至10~15μg/(kg·min)。也可與多巴胺聯用,以使心排血量增加,血壓上升,而不增高肺毛壓。
(3)腎上腺素
可提高心臟指數及血壓,用量0.05~1.0μg/(kg·min),靜滴。上述藥物作用快,持續時間短,應持續靜滴。靜註1~2分鐘起效,10~15分達高峰,停藥10~15分作用消失。
(3)異丙腎上腺素
有增加心肌收縮力作用,但有使心率加愉及血壓降低之弊。用量為0.05~0.5μg/(kg·min),靜滴。異丙腎上腺素及腎上腺素易致快速心律失常,多用於心動過緩者。
磷酸二酯酶抑制劑:可靜脈註射氨力農,用於急性心衰的短期治療。首次負荷量0.5~1mg/kg,5~10分鐘緩慢註入。繼以每分鐘5~10μg/Kg靜脈滴註維持,連用7~10天。也可選用米力農,口服每日1mg/kg,分3~4次,靜脈註射首次劑量25μg/kg,10分鐘後以每分鐘0.25~0.5μg/kg靜脈滴註,維持24~48小時,或於停藥16小時後改口服。
3.血管擴張劑
血管擴張劑可改善急、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臟功能,增加心搏量,其主要原理是擴張動脈阻力血管及靜脈容量血管,減輕心臟的負荷,以減輕後負荷為主。
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硝酸甘油:能擴張靜脈,減輕前負荷。靜脈點滴劑量每分鐘0.1~10μg/kg;
(2)酚妥拉明:擴張動脈,減輕後負荷。劑量為每次0.3~0.5mg/kg,溶於10%葡萄糖液10~20ml,在15分鐘左右緩慢靜註,必要時隔0.5~1小時可重復使用。每次最大用量<10mg;
(3)硝普鈉:可擴張動靜脈,減輕前後負荷。靜脈點滴劑量每分鐘1~8μg/kg。
(4)哌唑嗪:為α-腎上腺素能受體阻滯劑,使小動脈及靜脈擴張,可減輕心臟負荷,以減輕後負荷為主。口服後作用可持續4~6小時,用量首劑5μg/(kg·次),每6小時1次。病人服用首劑時,易發生體位性低血壓,而以後服用首劑時,易發生體位性低血壓,而以後服用則無此反應。
4.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
作用機理:抑制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的過度代償作用。通過抑制血管緊張素轉移酶的活性,使血管緊張素Ⅱ生成減少,從而小動脈擴張,外周阻力下降,後負荷降低;再則醛固酮生成減少,水鈉瀦留減輕,前負荷降低,心功能得到改善。
(1)卡托普利(巰甲丙脯酸,開搏通)
主要作用是能減輕前後負荷,增加緩激肽水平,使前列腺素合成增加。
劑量:新生兒每次0.1mg/kg開始,日2~3次。開始量宜小,並應監測血壓,以後漸加量,逐步加大至1mg/kg,6~8小時1次;嬰幼兒及學齡前兒童,每日0.3~6mg/kg,分3次;青少年每次6.25~12.5mg開始,逐步加至每次50~70mg。大多數患者能耐受,副作用較少見。副作用有低血壓、粒細胞減少、味覺異常、口腔潰瘍、皮疹、發熱、蛋白尿及腎功能損傷。原有病態竇房結綜合征者,易發生嚴重心動過緩。
(2)依那普利(乙丙脯氨酸)
口服開始劑量每日0.1mg/kg,分2次,逐漸增至0.5mg/(kg·d)。曾報道依那普利治療嚴重心衰嬰兒8例,年齡4天~12周,其中左向右分流為主的心肌炎各1例。經治療2周後,除心骨炎1例外,餘7例心衰均明顯好轉,低鈉血癥恢復,血尿素下降。首劑用藥後血壓下降均<1.3kPa(10mmHg)。平均劑量為0.26mg/(kg·d)〔0.12~0.43mg/(kg·d)〕。
(3)血管緊張素轉移酶抑制劑可與地高辛,利尿劑聯合應用。臨床用於擴張型心肌病、瓣膜病變和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臟病並發心力衰竭均有效。
5.心肌代謝賦活藥的應用
1.1,6-二磷酸果糖(FDP):劑量每次0.7~1.6ml/kg(75mg/ml),最大量每次<2.5ml/kg,輸註速度為每分鐘10ml。7~10天為一療程。
2.輔酶Q10:劑量每次l2.5mg,每日3次口服,療程應一3個月。
3.極化液及能量全劑:極化液(10%葡萄糖10ml中,加10%氯化力爭上遊3ml和普通胰島素4U)及能量保劑(輔酶A50mg、三磷酸腺苷20mg和細胞色素X30mg)可改善心肌代謝,作為輔助治療。
6.利尿劑
使用利尿劑以減輕前負荷,為治療心力衰竭的一項重要措施。在應用一般治療及洋地黃類藥後心力衰竭仍未控制時,或對嚴重浮腫、急性肺水腫的病例,應在使用洋地黃類藥物的同時兼用利尿劑。強效利尿劑產生利尿作用,減少血容量,降低回心血量,降低左室充盈壓,使肺毛細血管楔壓下降,減輕前負荷。
靜脈註射後10~20分鐘開始顯效,2小時作用達高峰,可維持6~8小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一般采用噻嗪類與保鉀劑尿劑聯合使用,采用間歇療法以維持療效,服藥4天,停藥3天,以防止電解質紊亂,心力衰竭患者可產生繼發性醛固酮增多癥,加用安體舒通可使增高的醛固酮降低,增加尿量。浮腫嚴重及頑固性心力衰竭者,也可用利尿酸或速尿。長期使用任何利尿劑易致電解質失衡,應密切註意。
7.其他藥物治療
(1)腎上腺皮質激素:有強心、抗醛固酮、對抗抗劑尿素的作用,直接作用於腎臟抑制鈉離子回吸收,對急性左心衰竭及頑固性心力衰竭治療有肯定療效。采用靜脈給藥,氫化可的松5~10mg/(kg·d),溶於5%葡萄糖液緩慢靜滴,短期應用,心衰控制即應停藥。
(2)病因治療。
若有急性風濕熱需用抗風濕藥物如腎上腺皮質激素及阿司匹林。部分先天性心臟開門見山可施行手術。高原性心臟病病程遷延者,經過治療使病情穩定後應及早轉往平原地區。缺乏維生素B1時,應輸血或供應大量的維生素B1。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小兒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1)血生化及血糖測定
瞭解患兒血清鈉、鉀、氯水平。新生兒低血糖可導致心衰,還可檢心肌缺血、腎功能及貧血等情況,有助於判斷判斷病因及指導治療。
(2)血氣分析及pH測定
肺水腫、左心衰竭時出現PaO2下降,PaCO2上升,發生呼吸性酸中毒。嚴重心衰,組織灌註不良,酸性代謝產物積蓄,可導致代謝性酸中毒。
(3)X線胸片檢查
心影呈普遍性擴大,心搏動減弱。肺紋理增多,葉間胸膜明顯,少量胸腔積液,顯示肺瘀血。根據各心腔大小及肺血情況可協助病因診斷。小嬰兒正常胸腺心臟影可誤診心臟增大,應予註意。
(4)心電圖檢查
可示房室肥厚、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復極波等變化,有助於病因診斷及應用洋地黃藥物的參考。
(5)超聲心動圖檢查
對心臟、大血管的解剖結構、血液動力學改變、心功能及包情況情提供精確的資料,有助於病因診斷及對病理生理、心臟收縮及舒張功能的評價。
(6)舒張功能異常的診斷
利用多普勒超聲心動圖的二尖瓣和三尖瓣血流頻譜可清晰顯示心臟舒張充盈,通過心室主動、被動充盈頻譜E和心房充盈頻譜A,可測出其充盈血流速度、速度-時間積分及相互間關系等。舒張性心衰頻譜E波降低,而頻譜A波可代償升高,則E/A<1(正常時>1)。對有心衰的患兒,射血分數<50%,多普勒超聲心動圖心室充盈頻譜E/A<1,即可初步作出舒張性心衰的診斷。
(7)判斷心功能的血流動力學的參數
心排血量:心排血量指每分鐘的心輸出量。正常值5~6L/min。心衰時,心排血量減低。
心臟指數:為每平方米表面積心排血量。正常值為每平方米2.6~4.0L/min。心衰時減低。
射血分數:左心室射血分數為反映心肌泵功能較敏感指標。
射血分數(EF)=(舒張末期容量-收縮末期容量)/舒張末期容量
(8)中心靜脈壓測定
可從靜脈插管到右心房或上、下腔靜脈近心端靜脈中測壓,正常值0.588-0.981kPa(6-10cmH2O),當中心靜脈壓<0.49kPa(5cmH2O),提示有效血容量不足,>0.981-1.18kPa(10-12cmH2O),提示心功能不全或補液過多、過快。
(9)肺毛細血管楔壓的測定
該項為血流動力學重要指標,經皮穿刺,采用頂端帶氣囊的漂浮導管(Swan-Ganz氣囊導管),送至右心房後,即向氣囊內充入二氧化碳或過濾空氣,使氣囊膨脹,則導管頂端氣囊漂浮於血中,受血流推動前進,漂浮到肺動脈並嵌入肺小動脈終末支,進行測壓。
1.與重癥肺炎合並呼吸衰竭相鑒別
重癥肺炎合並呼吸衰竭有呼吸困難、脈搏增快等癥狀,但心臟不擴大,超聲心動圖測定心功能正常,以此與小兒小兒充血性心力衰竭相鑒別;
2.與重癥支氣和肺炎及毛細支氣管炎相鑒別
患兒有呼吸困難、呼吸及脈搏增快等體征。與心力衰竭相似,但其心臟不擴大,肝臟邊緣並不圓鈍。
3.與先天性心臟病相鑒別
因患兒缺氧,常出現呼吸增快、煩躁、青紫加重及心率加快等體征,但無如肝臟腫大等心力衰竭的表現。
4.與肝病或腎病引起腹水相鑒別
應與右心衰竭鑒別。不同疾病引起的腹水常表現出不同的伴隨癥狀,如發熱、黃疸、貧血、肝脾臟腫大、心力衰竭等癥狀和體征。肝病引起腹水常伴腹壁靜脈及食道靜脈曲張,頸靜脈怒張及肺淤血表現不明顯,心音及心率正常。肝功能及腹部B超檢查可助診斷。
5.與急性心包炎、急性心包積液和慢性縮窄性心包炎相鑒別
急性心包炎、心包積液及慢性縮窄性心包炎均可引起靜脈回流受阻,發生靜脈瘀積,心室舒張期充盈不足、心搏出量下降,發生心包堵塞癥,癥狀與充血性心力衰竭相似,但其病理生理改變及治療方法均不同,故不屬於真正充血性心力衰竭。此病腹水常較突出,但呼吸困難不明顯,肺循環淤血輕。X線檢查及超聲心動圖可助診斷。
本病有一些潛在並發癥,如心律失常,血壓下降,血栓形成,栓塞,心原性肝硬化,低血鉀,失鹽性低鈉綜合征呼吸道感染,腸道感染等,這些並發癥的產生多與使用洋地黃制劑、血管擴張劑、利尿劑及藥物副作用等藥物治療有關。
(1)洋地黃制劑:心律失常是心力衰竭最常見的並發癥,尤以室性心律失常發生率高。小兒洋地黃中毒最常見的表現為心律失常,主要表現為房室傳導阻滯,過早搏動,快發性心動過速,心動過緩;其次為胃腸道反應,有食欲不振、惡心、嘔吐; 較少見神經系統癥狀如嗜睡、頭暈,色視等。未成熟兒及初生2周內的新生兒,並用利尿劑於洋地黃後易發生洋地黃中毒,表現為肝腎功能障礙,電解質紊亂、低鉀、低鎂、高鈣、嚴重彌漫性心肌損害。用藥後應密切觀察患兒的癥狀體征的改善情況。洋地黃制劑達到療效的主要指標是:心率減慢、肝縮小、氣促改善,安靜、胃納好轉、尿量增加。
(2)血管擴張劑: 註意藥物的副作用,主要是血壓下降,其次是心悸、頭痛、惡心。在用藥前應測量血壓、心率、用藥過程中應監測復查,酌情調節滴速,發現不良反應,應及時通知醫師做好處理。應用硝普鈉治療時要嚴格掌握劑量,使用監護儀專人監測血壓改變。同時輸液瓶、管要用黑佈包裹避光。
(3)利尿劑:使用堿性利尿劑易引起低血鉀,要警惕在與洋地黃制劑並用時易出現洋地黃中毒反應。長期應用利尿劑時應註意有無精神萎靡、乏力、腹脹、心音低鈍、心律失常等低血鉀的臨床表現,必要時可查心電圖和血鉀,以便確診,用藥期間應補充含鉀豐富的食物,如香蕉,桔類,綠葉蔬菜等。
(4)防止繼發感染 由於體循環及肺循環瘀血,患兒機體抵抗力低下,應視病情而定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協助做好生活護理和身體的清潔衛生,長期臥床及有水腫者,定時翻身按摩受壓部位,預防褥瘡。感染與非感染患兒分室居住,避免呼吸道感染。註意飲食衛生,防止腸道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