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醫學百科 按字母 按身體部位 按科室
小兒糖原貯積病Ⅱ型的圖片

小兒糖原貯積病Ⅱ型

小兒糖原貯積病Ⅱ型介紹

  糖原貯積病Ⅱ型(Pompe disease)即酸性麥芽糖酶缺陷病,屬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疾病。一類先天性酶缺陷所造成的糖原代謝障礙疾病。主要是由於缺乏酸性麥芽糖酶,因而在全身各組織中均出現大量糖原堆積,其主要癥狀為心力衰竭和肌肉無力,幼年時期即可死於心力衰竭。又稱Pompe病、Pompe綜合征、播散性糖原累積性心臟肥大、先天性心臟橫紋肌瘤、全身性糖原累積癥神經肌肉型、糖原心綜合征等。

原因

     【病因】
     本病屬常染色體隱性遺傳也可散發。本病編碼酸性麥芽糖酶的基因定位於17號染色體長臂23區(17q23)。Ⅱ型糖原貯積癥是由於常染色體上的一個隱性基因突變,造成α-l,4-葡糖苷酶(酸性麥芽糖酶)(acid maltase deficiency,AMD)缺乏所致,麥芽糖酶是一溶酶體酶,包括酸性和中性麥芽糖酶兩種,分解α-1、4 糖苷鍵和α-1、6 糖苷鍵而遊離葡萄糖分子能使低聚糖和糖原分解出葡萄糖,酶缺乏時,缺少瞭這種酶的溶酶體不能把肝細胞中或肝細胞中過剩的糖原進行水解而大量積累在溶酶體內,造成溶酶體超載。大量糖原累積在溶酶體內,溶酶體膨脹造成細胞受損。體內各種組織均受累,心肌和骨骼肌有糖原沉積,影響瞭心臟的收縮功能而產生心力衰竭。病理檢查可見肝、肌肉、心、腦幹運動核和脊髓前角細胞中有大量糖原累積。糖原貯積病Ⅱ型的神經系統表現主要是運動障礙,以四肢肌無力、肌萎縮、假性肥大等肌病表現多見。溶酶體外的糖原代謝正常。根據引起糖原代謝障礙的酶缺陷和過量糖原在體內沉積的組織不同,而將糖原貯積病分為11 種類型。
    1.0 型 尿二磷葡萄糖-糖原轉移酶缺陷。臨床表現為肝大、低血糖、先天性肌無力,肌張力減低。
    2.Ⅰ型 葡萄糖-6-膦酸酯酶缺陷。臨床表現為肝大、低血糖、酮中毒、酸中毒。
    3.Ⅱ型 α-1,4-糖苷酶缺陷。心臟增大、心力衰竭、巨舌,肌無力。
    4.Ⅲ型 多糖-1,6-糖苷酶和(或)果糖-1,4→1,4-轉葡萄糖苷酶缺陷。臨床表現為肝大、低血糖、先天性肌無力,肌張力減低。
    5.Ⅳ型 多糖-1,4→1,6-轉葡萄糖苷酶缺陷。臨床表現為肝、脾大,肝硬化。
    6.Ⅴ型 肌肉磷酸化酶缺陷。臨床表現為運動後肌肉疼痛,無力。
    7.Ⅵ型 肝磷酸化酶缺陷。臨床表現為肝大、低血糖。
    8.Ⅶ型 磷酸果糖激酶缺陷。臨床表現為運動後肌肉疼痛,無力。
    9.Ⅷ型 磷酸己糖異構酶缺陷。臨床表現為運動後肌肉疼痛,無力。
    10.Ⅸa 型 磷酸化酶激酶缺陷。臨床表現為肝大、低血糖。
    11.Ⅸb 型 磷酸化酶激酶缺陷。
    12.Ⅹ型 磷酸化酶激酶缺陷。臨床表現為運動後肌肉疼痛,無力。 
    【發病機制】
    糖原貯積病Ⅱ型(GSD-Ⅱ)是由於α-1,4-葡萄糖苷酶(酸性麥芽糖酶)缺陷所致,該酶屬溶酶體酶,其作用是使低聚糖和糖原分解成葡萄糖;酶缺乏時即導致大量糖原貯積在溶酶體中,溶酶體膨脹造成細胞損傷。由此肌糖原的分解發生障礙,心肌和骨骼肌有糖原沉積,心肌因含大量的糖原呈夾板狀,因此影響瞭心臟的收縮功能而產生心力衰竭。
  本病的病理檢查可見體內各種組織均被累及,肝臟、肌肉、心臟、腦幹運動核和脊髓前角細胞中都有大量糖原貯積。


症狀

小兒糖原貯積病Ⅱ型早期癥狀有哪些? 【臨床診斷】
    Ⅱ型糖原累積病的總發病率約為1/4萬,各亞型的發病率有地區差異性:嬰兒型在非裔美國人和中國人中的發病率明顯高於其他國傢;而成人型在荷蘭人中的發病率較高。 本病按發病年齡、病變累及的主要器官和病情輕重分為3型:嬰兒型、幼兒型、成人型。個型的主要特征和診斷依據(心臟和肌肉的體征具典型診斷依據)為:
  1.嬰兒型:娩出時正常,多在新生兒期發病,也可生後數月出現癥狀。表現為食欲不振、喂養困難、嘔吐、生長發育緩慢,隨之出現呼吸困難、青紫、煩躁、咳嗽及水腫等功能不全癥狀。並表現有全身性的嚴重肌張力低下(軟嬰狀)、自發運動減少為特征。4~5個月時腱反射消失。進行性衰弱,幾乎呈完全性弛緩性癱瘓。咽部唾液壅塞,咳無力,呼吸淺易發生肺炎。常見巨舌、不同程度心肥大,可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心電圖顯示高大QRS波和P-R間期縮短,T波倒置,ST段改變,肝中度腫大。血糖、血脂及酮體正常。患兒常在2歲以內死於心力衰竭或吸入性肺炎。可根據尿內酸性麥芽糖及中性麥芽糖缺乏確診。
  2.幼兒型:起病稍晚,在嬰兒或幼兒期起病,病程進展較慢,除肌無力外,其他器官受累不一。常以動作發育遲滯或步態不穩為初起癥狀,繼而肌力減退、吞咽困難、呼吸肌亦被侵及,心臟可增大,但少有心衰發生,患者常在20歲之前死於呼吸衰竭。可根據肌肉、肝臟、心臟、白細胞內酸性麥芽糖下降確診。
  3.成人型 多在20~70歲發病,30~40歲癥狀明顯,表現為進展緩慢的全身性肌病,以下肢為最重,無心、肝等器官增大,有時可無癥狀。可根據肌肉、肝內酸性麥芽糖下降或消失而中性麥芽糖正常,或肌肉活組織檢查,於切片中見到較多的糖原沉積,周圍血白細胞的糖原染色陽性,予以肯定診斷。
    【實驗室檢查】
  用皮膚或纖維細胞,白細胞,肌細胞進行酶分析可確診,肌活檢可見糖原沉積,與其他各型糖原貯積病不同,葡萄糖耐量和糖原反應皆正常,無低血糖、酸中毒或酮中毒。
    1.血生化檢查
    (1)血清CPK 升高,肝功在正常范圍(成年型)。
    (2)空腹血糖及糖耐量曲線正常。
    (3)腎上腺素及胰高血糖素試驗正常。
     2.血液塗片 見到空泡淋巴細胞。
    3.肌電圖 示強直電位活動,見肌纖顫電位,運動單位電位正常或時限縮短。運動神經傳導速度正常。
    4.肌活檢 肌纖維出現大小不等的散在空泡。PAS 染色可見陽性顆粒。電子顯微鏡下:糖原沉積於肌壁上,肌原纖維內和吞噬性空泡內肌纖維稀少、腫脹。

飲食保健

小兒糖原貯積病Ⅱ型吃什麼好? a

護理

小兒糖原貯積病Ⅱ型應該如何護理?     預防: 預測本病的方法是妊娠14~16 周作宮內穿刺和羊水細胞培養測定其酸性麥芽糖活性,若見降低,則應中止妊娠。也有報告用電子顯微鏡直接觀察不經培養的羊水細胞而做出產前診斷者,必要時終止妊娠。
    Ⅱ型糖原累積病是一種致死性的糖原累積病,而且進展速度非常快。GAA酶替代療法的早期應用可以明顯改善患者的預後,所以對此病的早期診斷和治療變得尤為重要。這首先需要臨床醫生熟悉本病的特點,以免誤診和漏診阿。其次,雖然各種診斷方法不斷出現,但還沒有一種或幾種快速準確便捷的診斷方法。遺傳病治療困難,療效不滿意,預防顯得更為重要。預防措施包括避免近親結婚,推行遺傳咨詢、攜帶者基因檢測及產前診斷和選擇性人工流產等,防止患兒出生。隨著對Ⅱ型糖原累積病研究的不斷深入,對其進行快速準確的基因診斷將成為可能,這也為各種治療方法的進一步研究創造瞭條件。

治療

小兒糖原貯積病Ⅱ型治療前的註意事項?

  【治療】  本病迄今無滿意治療。由於通常的糖代謝途徑正常,飲食控制無效。洋地黃雖可用於心衰,但實際未見有何效應。曾有用白細胞中提取的酶作為替代療法的報道。 Hug 等用細菌中提取α-酸性麥芽糖酶制劑治療發現肝內糖原下降。Rymn 等應用含麥芽糖酶的脂質體治療嬰兒型病人取得良好的效果。有人試用純化α糖苷酶後,肝內糖原有所減少。  【預後】  預後不佳。嬰兒型常於6個月~1歲內死亡,幼兒型多於20歲內死亡。

保健品查詢小兒糖原貯積病Ⅱ型中醫治療方法

暫無相關信息

中藥材查詢小兒糖原貯積病Ⅱ型西醫治療方法

暫無相關信息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小兒糖原貯積病Ⅱ型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

檢查

小兒糖原貯積病Ⅱ型應該做哪些檢查?     1.血液檢查:血清肌酸激酶、谷草轉氨酶和乳酸脫氫酶活力增高;
    2.肌電圖:顯示肌病特征。應用電子學儀器記錄肌肉靜止或收縮時的電活動,及應用電刺激檢查神經、肌肉興奮及傳導功能的方法。英文簡稱EMG。通過此檢查可以確定周圍神經、神經元、神經肌肉接頭及肌肉本身的功能狀態;
    3.肌肉活檢:可見糖原貯積和酸性磷酸酶增高(表明溶酶體酶代償加強)。確診需依據肌活檢組織或培養成纖維細胞的酶學檢測;
  4.胸部X線檢查:可見心臟呈球形增大。
  5.心電圖:顯著電軸左偏,顯示高大QRS波和P-R間期縮短,ST段下降,T波倒置。
    6. 羊水細胞或絨膜絨毛的酶學檢測可供本病嬰兒型的產前診斷。
   7.GAA活性測定診斷法:幫助確診Ⅱ型糖原累積病,損傷較小、操作簡便。常用的方法是對取自皮膚活檢的成纖維細胞進行培養,當培養到一定數量時對細胞內的GAA活性進行檢測。但此過程需要4~6周,因此明顯延遲瞭診斷。
    8.幹血斑(DBS)檢測法:即檢測幹血斑提取物中的GAA活性。本方法是用指針法獲取標本並置於濾紙上,然後運送到檢測分析中心進行檢測。然而,此法需用免疫捕獲從幹血斑提取物中分離GAA並用麥芽糖或阿卡波糖來競爭性抑制麥芽糖酶—葡萄糖淀粉酶(MGA)活性以去除MGA活性的幹擾。這種新的幹血斑方法不僅適用於新生兒Ⅱ型糖原累積病的篩查,還可作為快速無創的初步診斷性檢查來排除Ⅱ型糖原累積病。該方法與尿Glc4水平檢測法合用,對嬰兒型Ⅱ型糖原累積病的診斷敏感性接近100%。而且,這兩種檢測方法得到的陰性結果基本可以排除嬰兒型Ⅱ型糖原累積病。目前,用幹血液過濾樣本進行新生兒GAA活性的大批量篩查的方法已得到改進,而且此方法正在大量人口篩查項目中被驗證是否有效。如果成功的話,對新生兒Ⅱ型糖原累積病進行篩查將會成為可能。

鑑別

小兒糖原貯積病Ⅱ型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1.先天性肌弛緩:以肌型為主要表現者應與先天性肌弛緩相鑒別。後者包括一組原因不同的先天性神經肌肉疾病。早在1900年歐本哈姆報道一種先天性疾病,出生時大多數肌肉的張力低下,腱反射消失,但無電流變性反應,當時認為是一個獨立的病種。以後,同一傢庭出現先天性肌弛緩和脊髓性進行性肌萎縮兩種病例,認為此二病的病理完全相同,僅癥狀略異,此二病之間還出現中間病型。最後,公認歐本哈姆所敘述的先天性肌弛緩,是脊髓性進行性肌萎縮的輕型。良性先天性肌弛緩綜合征即先天性肌張力不全癥(congenital myodystony ),又稱Oppenheim綜合征、良性先天性肌病綜合征等。本病征屬先天性肌弛緩癥中的一種較為良性的類型,以出生後嬰兒期即有大多數肌肉張力減弱、肌無力為特征。
    2.心臟疾病:極度的心臟肥大和肌肉無力發生於出生時看似正常的嬰兒,高度提示GSD-Ⅱ。但需註意與冠狀動脈起源異常、急性間質性心肌炎,特別是心內膜彈力纖維增生癥相鑒別。GSD-Ⅲ型和Ⅳ型病人,雖然心肌也有一些異常結構的糖原貯積,但不導致明顯心肌功能障礙。肝臟及心臟活組織切片顯示溶酶體酸性α-葡萄糖苷酶缺乏是確診GSD-Ⅱ的依據。也可通過測定肌肉組織或白細胞酶對GSD-Ⅱ病人做出診斷。產前診斷可經羊水細胞中酶的測定予以確定。也有報告用電子顯微鏡直接觀察不經培養的羊水細胞而做出產前診斷者。

並發症

小兒糖原貯積病Ⅱ型可以並發哪些疾病?     1.充血性心力衰竭:系指在有適量靜脈血回流的情況下,由於心臟收縮和(或)舒張功能障礙,心排血量不足以維持組織代謝需要的一種病理狀態。臨床上根據病變的心臟和淤血部位,可分為左心、右心和全心心衰,其中以左心衰開始較多見,以後繼發肺動脈高壓,導致右心衰,單純的右心衰較少見。
    2.吸入性肺炎:系吸入酸性物質、動物脂肪如食物、胃容物以及其他刺激性液體和發揮性的碳氫化合物後,引起的化學性肺炎。嚴重者可發生呼吸衰竭或呼吸窘迫綜合征。
    3.呼吸衰竭:由各種原因導致嚴重呼吸功能障礙,引起動脈血氧分壓(PaO2)降低,伴或不伴有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增高而出現一系列病理生理紊亂的臨床綜合征。它是一種功能障礙狀態,而不是一種疾病,可因肺部疾病引起也可能是各種疾病的並發癥。
    4.肺炎:指終末氣道、肺泡和肺間質的炎癥,可由疾病微生物、理化因素、免疫損傷、過敏及藥物所致。細菌性肺炎是最常見的肺炎,也是最常見的感染性疾病之一。日常所講的肺炎主要是指細菌性感染引起的肺炎,此肺炎也是最常見的一種。在抗生素應用以前,細菌性肺炎對兒童及老年人額健康威脅極大,抗生素的出現及發展曾一度使肺炎病死率明顯下降。但近年來,盡管應用強有力的抗生素和有效的疫苗,肺炎總的病死率不再降低,甚至有所上升。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小兒糖原貯積病Ⅱ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