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1.急性腹痛
(1)腹腔內臟器疾病:
①腹腔臟器急性炎癥:急性胃腸炎、急性腐蝕性胃炎、急性膽囊炎、急性胰腺炎、急性闌尾炎、急性膽管炎等。
②腹部臟器穿孔或破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穿孔、腸穿孔、肝臟破裂、脾臟破裂、腎破裂、異位妊娠破裂、卵巢破裂等。
③腹腔臟器阻塞或擴張:胃黏膜脫垂、急性腸梗阻、腹股溝疝嵌頓、腸套疊、膽道蛔蟲病、膽石癥、腎與輸尿管結石等。
④腹腔臟器扭轉:胃扭轉、卵巢囊腫扭轉、大網膜扭轉、腸扭轉等。
⑤腹腔內血管阻塞:腸系膜動脈急性阻塞,門靜脈血栓形成,腹主動脈瘤等。
(2)腹壁疾病:腹壁挫傷、腹腔膿腫及腹壁帶狀瘡疹等。
(3)胸腔疾病:心肌梗死、急性心包炎、心絞痛、肺炎及肺栓塞和肺梗死等。
(4)全身性疾病及其他:風濕熱、尿毒癥、鉛中毒、血卟啉病、過敏性紫癜、癲癇等。
2.慢性腹痛
(1)腹腔內臟器疾病:
①慢性炎癥: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慢性膽囊炎、慢性胰腺炎、結核性腹膜炎等。
②胃潰瘍、胃泌素瘤等。
③腹腔內臟器的扭轉或梗阻:胃扭轉、腸扭轉、腸粘連、大網膜粘連綜合征等。
④臟器包膜張力增加:肝淤血、肝炎、肝膿腫、肝癌、脾腫大等。
⑤胃腸道功能紊亂、胃輕癱、功能性消化不良、膽囊-結腸肝曲粘連綜合征、腸易激綜合征等。
⑥腫瘤壓迫及浸潤:胃癌、胰腺癌、大腸癌等。
(2)中毒及代謝障礙:慢性鉛中毒、尿毒癥等。
(3)胸、腰椎病變:脊椎結核、脊髓腫瘤等。
(二)發病機制
任何形式的刺激(物理的或化學的)達到一定的強度,均能引起腹痛。目前認為在炎癥、組織壞死、缺血、缺氧等情況下,組織可釋放一些激素或體液物質來激活痛覺受體,引起疼痛。這些物質包括乙酰膽堿、5-羥色胺、組胺、緩激肽及其同類的多肽類、前列腺素、鉀離子、氫離子以及組織損傷時產生的酸性產物等,其中緩激肽是疼痛的強刺激物。此外,這些化學物質還可能激發局部平滑肌的收縮而引起疼痛。
1.痛覺受體是遊離的神經末梢,分佈於身體的各個組織器官。腹腔內與痛覺有關的受體包括:
(1)空腔臟器壁內受體或稱張力受體。主要感受張力、牽拉和肌肉強力收縮變化。
(2)漿膜、腹膜壁層和腹內實質器官包膜內受體和系膜受體。感受伸拉、扭曲等機械刺激。
(3)黏膜受體。感受化學物質的刺激,如胃酸、腸液等。痛覺受體受刺激後,沖動信號經3個層次的神經元將沖動信號傳遞至大腦皮質。
Ⅰ級神經元(從腹部器官到脊髓):腹部的傳入神經來自脊髓神經和內臟神經,前者負責腹壁感覺的傳導,後者負責內臟感覺的傳導。腹部組織和器官的痛覺傳入神經纖維經局部內臟神經進入交感神經鏈,上升到一定的脊髓節段,會同來自腹壁的感覺神經纖維將痛覺的信息傳送到位於脊髓背根神經節內的各自神經元。
Ⅱ級神經元(連接脊髓和腦幹):Ⅰ級神經元的突觸在脊髓後角的灰質內,經過替換神經元(Ⅱ級神經元),將痛覺信息過渡到脊髓對側的白質內,並沿兩條通路:脊髓丘腦束、脊髓網狀束,分別將信息送到丘腦或腦橋及延髓內網狀結構中。
Ⅲ級神經元(連接腦幹和皮質):丘腦內的一些神經元細胞接受從脊髓丘腦束突觸傳來的信息,並將其傳至大腦皮質的軀體感覺區。網狀結構的神經細胞接受由脊髓網狀束突觸傳遞的信息,並將其傳至額葉及邊緣系統。
由於上述神經傳導特殊性,腹部及盆腔臟器的疼痛反映到體表,常呈一定的脊髓節段性分佈。一般來說,支配腹部皮膚感覺的脊髓節段為胸5到腰1。如食管遠端、胃及十二指腸近端、肝、膽、胰,其傳入神經進入脊髓的胸5~胸9,這些器官引起的腹痛主要在腹中線劍突與臍之間。
小腸、闌尾、升結腸和橫結腸近段2/3,其傳入脊髓胸8~胸11及腰1,疼痛主要表現在臍周圍。
另外,腹部多數器官,如胃、小腸、肝、膽、胰的神經分佈呈雙側對稱性,其疼痛多在腹中線;而腎、輸尿管、卵巢的神經分佈主要在側面,其腹痛也多為一側性。
2.外周的刺激被感受為疼痛,要受到不同層次調節機制的影響。
(1)局部刺激的強度需超過受體的閾值。
(2)脊髓內刺激和抑制因素的交互作用。在脊髓後角的灰質內,有一個脊髓的調控中心,該處的一種神經細胞稱“傳送細胞”(transmission cell,T細胞),T細胞的活動成為控制痛覺傳送的“閥門”,直接影響到痛覺信息傳遞至灰質內;另有一種細胞稱為“中間神經元”(intermediary neuron,Ⅰ細胞),刺激Ⅰ細胞可抑制T細胞的活動而關閉“閥門”,阻止疼痛的傳送;抑制Ⅰ細胞可打開“閥門”,加速疼痛的傳導。
(3)大腦皮質內部因素:中腦和延腦網狀結構內的一些神經元的神經纖維可下傳到脊髓後角的灰質內,釋放一些神經介質或激素,如釋放內啡肽,激活Ⅰ細胞,抑制疼痛的傳導。這類神經元及其下行的神經纖維稱為痛覺“下行性抑制系統”,這體現瞭高級神經中樞在痛覺方面對低級神經中樞的調控。
3.從疼痛的神經機制可將腹痛分為以下3種類型
(1)內臟性腹痛:疼痛信號經交感神經通路傳入,脊髓神經基本不參與,其疼痛的特點是:
①疼痛部位較模糊,通常比較廣泛穿梭近腹中線。
②疼痛的感覺多為痙攣、不適、鈍痛或灼痛。
③常伴有惡心、嘔吐、出汗等其他自主神經系統興奮的癥狀,而不伴有局部肌緊張和皮膚感覺過敏等。
(2)體神經性腹痛:又稱“腹膜皮膚反射痛”,隻有體神經或脊髓神經而無內臟神經參與的疼痛。疼痛特點:
①定位較準確,常出現在受累器官鄰近的腹膜區域,具有明確的脊髓節段性神經分佈特點。
②程度劇烈而持續。
③疼痛可出現在腹部的一側,可因咳嗽或變動體位而加重。
④可伴有局部腹肌的強直、壓痛及反跳痛。
(3)牽涉痛:指腹部器官引起的疼痛出現在離開該器官內臟神經傳導之外的部位,由內臟神經和體神經共同參與此類疼痛機制。疼痛特點:
①多為銳痛,程度較劇烈。
②位置明確在一側。
③局部可有肌緊張或皮膚感覺過敏。
臨床表現
1.腹痛的性質和程度 腹痛的性質與病變所在臟器及病變的性質有關,如絞痛常表示空腔臟器梗阻;脹痛常為內臟包膜張力增大,系膜的牽拉或空腔器官脹氣擴張所致。疼痛的程度有時和病變嚴重程度相一致,但由於個體差異,有時疼痛的程度並不反映病變的程度。
不同類型的腹痛:
運動腹痛:有些不經常運動的人,運動不到15分鐘就會感到腹痛,甚至有些人在急步快走中也會發生腹痛,休息一會兒自然好轉。這是怎麼回事呢?其實大多數人在運動初期都會發生這種腹痛,運動醫學稱為“運動中腹痛”。
情緒性腹痛:前人們認為隻有成年人才會患情緒性疾病,而小兒,尤其是嬰幼兒,他們不懂事,“心病”是攤不到他們頭上的。但現在醫學研究發現,“心病”同樣可以纏上小兒。精神性腹痛就是其中之一,這種腹痛多因情緒波動而發生。
陣發性腹痛:腹部感覺陣痛,並伴有腹瀉等情形,癥狀又不象是痢疾。此類腹痛腹瀉癥狀,又可稱為夏季陣發性腹痛。亦常見於腸痙攣,是小兒急性腹痛中最常見的情況。
傳導性腹痛:當第7肋以下的肋骨骨折時,由於骨折處肋間神經受刺激,會產生傳導性腹痛。
小腹冷痛“ 經前腹痛多系寒凝血滯 ,常表現為小腹冷痛異常。
產後腹痛:媽媽們分娩以後出現小腹疼痛的癥狀,在醫學上被稱為“產後腹痛”,又稱兒枕痛。
2.腹痛部位 腹痛的體表位置常和脊髓的節段性分佈有關。通常情況下疼痛所在部位即為病變所在部位,但有一些病變引起的疼痛放射至固定的區域,如急性膽囊炎可放射至右肩胛部和背部,闌尾炎引起的疼痛可由臍周轉移至右下腹。
右上腹痛,須考慮是肝臟、膽囊、膽道、胰臟、十二指腸、右腎、大腸右段等問題;
右下腹痛需要想到的是盲腸、闌尾、右卵巢及輸卵管、右輸尿管等;
左上腹痛可能是胃、脾臟、胰臟、左腎、大腸左段;
左下腹痛則可能是乙狀結腸、左卵巢及輸卵管、左輸尿管等;
左、右腰腹痛:應確診有無泌尿系統結石、前列腺肥大造成的尿瀦留等。
廣泛性與不定位性腹痛:腹痛,腹部的脹痛、絞痛、鉆頂樣疼痛、隱痛及燒灼痛等均屬腹痛范疇,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癥狀。按照起病的急緩程度又可以分為急性腹痛和慢性腹痛。慢性廣泛性與不定位性腹痛:常見於結核性腹膜炎、腸粘連、腸蛔蟲癥及神經官能癥等。
3.伴隨癥狀 :
發熱伴有腹痛提示炎癥、結締組織病、惡性腫瘤等;:
腹痛伴惡心、嘔吐提示食管、胃或膽道疾病;嘔吐量多提示有胃腸梗阻;:
腹痛伴腹瀉提示腸道炎癥、吸收不良、胰腺疾病;:
腹痛伴休克,同時有貧血提示腹腔臟器破裂(如肝或脾破裂或異位妊娠破裂),心肌梗死、肺炎也可有腹痛伴休克,應特別警惕;:
腹痛伴血尿等,表明可能泌尿系感染或結石;:
腹痛伴便血,如為柏油樣便或嘔血提示消化性潰瘍或胃炎等;如為鮮血便或暗紅色血便,常提示潰瘍性結腸炎、結腸癌、腸結核等。
診斷
腹痛常是患者就診的原因,其病變性質可為器質性,也可為功能性。有的腹痛起病急驟而劇烈,有的起病緩慢而疼痛輕微。由於發病原因復雜,故對腹痛患者必須細致的詢問病史,認真全面的體格檢查和合理的輔助檢查,全面分析,才能確定病變的部位、性質,對病因作出正確的診斷。
1.病史 詢問既往有無類似的發作,有無手術史及過敏史等。對育齡期婦女要詢問月經情況,此外還應瞭解過去及本次發病用藥情況及對治療的反應等。
2.病程 包括腹痛發生的時間、急緩,是持續還是間歇發作等等。腹痛發生的時間結合患者的健康狀況,對判斷病情的輕重緩急至關重要。
3.誘發因素 如飲酒或進油膩、生冷、不潔食物等;膽囊炎或膽石癥發作前常有進食肥膩食物史;急性胰腺炎發作前則常有酗酒或暴飲暴食史。
4.體格檢查
(1)一般檢查:要重視全身情況,觀察患者的神志、精神狀況、體溫、呼吸、脈搏、血壓、姿勢、體位、活動情況,有無貧血或黃疸等;此外還應檢查心肺、脊柱等。
(2)腹部檢查:
①有無膨隆,有無彌漫性或局限性脹氣,有無腸型、胃型及蠕動波。
②觸診:腹部有無壓痛、反跳痛及肌緊張,若可捫及包塊應瞭解其部位、大小、形態、邊界、質地、活動度及有無壓痛等。
③叩診:有無移動性濁音、鼓音,肝濁音界如何等。
④聽診:要註意腸鳴音是否增多、亢進、減少或消失,對腸鳴音的改變應作多次長時間觀察。
(3)直腸、陰道檢查:對於下腹痛、有排便異常者要作肛檢,對已婚婦女疑有盆腔病變者應由婦科醫師做盆腔檢查。
5.手術探查 對診斷不明、內科治療無效且病情危重者,可考慮剖腹探查。
適宜食物:虛寒證,飲食以溫熱為宜,可適當選用薑、蔥、芥末、胡椒、大蒜、韭菜等作調料。多選用溫中益氣之品,如羊肉、牛肉、南瓜、扁豆、山藥、蓮子、胡桃、龍眼、大棗、栗子、豆制品、乳類、蛋類等。氣滯證,白蘿卜、大蒜、韭菜、香菇、柑橘等有行氣溫中作用。血瘀證,飲食以易消化之溫性食品為主,山楂、酒釀有行氣活血功能。食滯證,鼓勵患者食用蘿卜、金橘、橘子、蘋果、山楂等有寬中理氣消食之物。
不適宜食物:虛寒證,忌食生冷與烈性酒漿。氣滯證,應忌食南瓜、土豆及過甜之品等易壅阻氣機的食物。
食療:1、【組成】連須蔥、老薑、蘿卜各等量。【用法】黃搗爛,分為2 份,炒熱,交替熨痛處。【主治】腹痛。
2、【組成】生薑、蔥白。【用法】共搗爛,熱酒沖服,或敷臍部。【主治】寒性腹痛。
3、【組成】帶殼龍眼、米酒。【用法】焙幹研末,每次服10 克,米酒送服。【主治】寒性腹痛。
4、【組成】白胡椒、綠豆各等份、黃酒適量。【用法】共為細末,溫黃酒送下,每次3 克、1 日2 次。【主治】受寒腹痛。【組成】大茴香9 克、酒少許。【用法】水煎服。
6、【組成】大蒜1500 克、酒、醋備半。用法】浸泡於瓶中10 天,食蒜。【主治】受寒腹痛。
7、【組成】溫吶臍50 克(搗爛佈包)、白酒500 毫升。【用法】浸泡封固7 犬,每次飲1 小盅。【主治】小腹脹痛及腰背冷氣。
8、【組成】黃酒50 毫升、丁香2 粒。【用法】隔水蒸10 分鐘,趁熱飲酒。【主治】感寒腹痛。
9、【組成】炮薑、肉桂各等份。【用法】共為細末,摻膏藥貼臍上。【主治】寒性腹痛。
10、【組成】胡椒10 粒、蔥白30 克、百草霜15 克。【用法】共為丸,如梧桐子大,納臍中取汗。【主治】腹痛。
11、【組成】生薑15 克、吳茱萸9 克。【用法】吳茱萸研為細末,煎生薑湯送服。【主治】寒性腹痛。
12、【組成】枯礬6 克、胡椒每歲1 粒、蔥白一段、棗1 枚。【用法】前二藥研為細未,同餘藥搗爛,貼於肚臍、天樞、關元穴。【主治】寒實腹痛。
13、【組成】蔥白10 根、鹽50 克。【用法】炒熱佈包熨腹部。【主治】受寒腹痛。
14、【組成】烏梅、花椒、生薑。【用法】水煎服。【主治】食積腹痛。
15、【組成】細辛、皂角各等份,蜂蜜適量。【用法】前二藥為未,蜂蜜煉制滴成珠狀,滲入藥粉,按3 比7 混勻,制成條狀,塞肛門。【主治】蟲積腹痛。
16、 【組成】大黃、幹薑、巴豆各30 克。【用法】共為細未,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3 粒米湯送下。【主治】腹痛。
17、【組成]制香附30 克、白酒500 毫升。【用法】泡7 天,每次20 毫升,1 日3 次服。【主治】小腹痛。
18、【組成】生薑36 克、杏仁12 克。【用法】水煎服。【主治】氣滯腹痛。
19、【組成】菜菔子120 克、生薑60 克、連須蔥白500 克。【用法】共搗爛,加酒炒,佈包熨腹部。【主治】氣滯腹痛。
20、【組成】吳茱萸2 克、生薑6 克、蔥白2 根,粳米適量。【用法】吳茱萸研為細未,薑蔥切碎,米煮粥,粥成,下上藥,同煮,食之。【主治】虛寒腹痛。
21、【組成】蜀椒5 克、面粉150 克、生薑3 片。【用法】蜀淑研為細未,與面粉和勻,煮湯,後加生薑煮。早晚服之。【主治】虛寒腹痛。
22、【組成】幹薑、良薑各3 克,粳米適量。【用法】先煮二薑,再人粳米,煮粥食之。【主治】虛寒腹痛。
23、【組成】當歸10 克、生薑12 克、紅糖30 克。【用法】水煎服。【主治】虛寒腹痛。
24、【組成】炮薑、麥芽備10 克,花椒50 粒。【用法】水煎服。【主治】腹冷痛。
25、組成】生薑、肉豆蔻各6 克,粳米適量。【用法】前二藥搗爛,米煮粥,待煮開,加入二藥煮成粥食之。
26、【組成】生薑、鹽。【用法】生薑搗汁,留汁加等量鹽炒至紅色,徐加薑汁,至薑汁炒幹,研末。每次3 克,1 日2 次。【主治】腹痛。
27、【組成】薑汁、黃酒各適量。【用法】混合服。【主治】腹痛。
28、【組成】木爪120 克、小茴香90 克、青皮60 克。【用法】共為細未,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6 克,1 日3 次,食後溫酒送下。【主治】臍下痛。
29、【組成】蔥白、醋。【用法】搗爛炒熱敷痛處。【主治】少腹痛。
30、【組成】綠茶2 克、赤芍10 克、甘草5 克。【用法】後二藥加水1000 毫升煮15 分鐘,入茶。分5 次服。【主治】胃腸痙攣痛。
31、【組成】胡椒9 粒、棗7 枚、黃酒適量。【用法】共搗爛,黃酒送服。【主治】腹痛、胃痛。
32、【組成】東風茶根莖10 克、黃酒適量。【用法】同加水煎,服之。【主治】夏季穢氣腹痛。
臨床若對導致腹痛的病種尚不能確定時,可以腹痛待查作為初步診斷,並進行辨證論治。辨病思路:
1.腹痛診斷的一般思考:
(1)腹痛一般可分為臍腹痛(臍周圍痛)、小腹痛(臍以下中間部位痛)、少腹痛(臍以下、小腹兩側部位痛)。
(2)脾、胰。腸道的病變,以及肝、膽、胃、脂膜、胞宮、膀胱等腹內臟器的病變,均可產生腹痛。應仔細辨別腹痛的部位,以考慮其所屬臟器而鑒別病位。
(3)一般最早出現的腹痛位置,或壓痛最明顯的部位,大多為病變所在處。
2.根據腹痛的性狀及伴隨癥辨別病種,如:
(1)突發劇痛多見於石淋、氣腹痛、胃沖痛(胃穿孔)、蛔厥、腸結等。
(2)腹痛伴發熱者,多為痢疾、暴瀉、內臟的癉病、腸癰、胰癰、熱淋、類霍亂。濕溫之類。
(3)腹痛而見面色蒼白,冷汗、血壓下降等癥者,多為臟器穿孔、內臟出血、異位妊娠破裂、胰癉等危重病變。
(4)突起腹痛且嘔瀉明顯者,常見於暴瀉、霍亂、類霍亂等病。
(5)石淋之腹痛常連及陰部、大腿內側。
(6)腹痛伴血尿,多為腎系疾病,如石淋、熱淋、腎癉、腎癌等。
(7)腹痛伴便血者,應考慮腸癌、腸結、小腸癉、痢疾之類疾病。
(8)痛經、異位妊娠之腹痛與月經的關系密切。婦女新產後小腹陣陣作痛難忍者,為產後腹痛。
(9)腸鬱、大瘕泄之腹痛,多與情志等因素的刺激有關,常反復發作。
(10)腸結、腸痹在腹痛同時,可見腹部有腸型或腸蠕動波,或觸及包塊。
(11)腹痛而觸及固定之包塊者,一般應考慮腸結、腸痹、伏梁、癌病、肥氣、石瘕之類。
(12)經常腹部隱痛,伴腹脹、化食不良、慢性腹瀉者,可見於久泄、脾痿、胰脹、膽脹等病。
(13)腹壁按之如板狀者,可為脂膜癉(腹膜炎)、胃沖痛(胃穿孔)、腸癰等病。
(14)腹痛伴盜汗、潮熱等癥,或有癆病史者,多為腸癆、脂膜癆(腸系膜、腹膜結核)等病。
(15)婦女月經期間小腹疼痛明顯者,為痛經。
(16)急起腹痛,伴發熱、斑疹、神志如狂者,為蓄血病。
腹痛預防與調攝的大要是節飲食,適寒溫,調情志。寒痛者要註意保溫,虛痛者宜進食易消化食物,熱痛者忌食肥甘厚味和醇酒辛辣,食積者註意節制飲食,氣滯者要保持心情舒暢。
保健品查詢腹痛中醫治療方法辨證論治:
1.寒滯胃腸證:腹痛急暴,得溫痛減,遇冷更甚,口和不渴,小便清利,或有泄瀉,苔白潤,脈沉緊。溫中散寒、理氣止痛。良附丸合厚樸溫中湯加減。
2.寒滯肝脈證:少腹冷痛攣急,下繞陰器,口淡不渴,或手足逆冷,身體疼痛,舌質淡或紫暗,苔白,脈弦緊。暖肝散寒、理氣止痛。暖肝煎加減。
3.腸熱腑實證:腹痛拒按,按之有塊,身熱汗出,口渴引飲,口苦口臭,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燥,脈沉實而數。清熱瀉火、攻下裡實。大承氣湯加減。
4.濕熱中阻證:腹痛不適,胸悶不舒,身熱口苦,肢體困重,納呆惡心,大便秘結或溏滯不爽,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膩,脈濡數。清熱化濕行滯。枳實導滯丸加減。
5.食積胃腸證:腹部脹滿,疼痛拒按,納呆惡食,噯腐吞酸,或痛而欲瀉,瀉後痛減,矢氣臭如敗卵,舌苔濁或膩,脈沉滑有力。消食導滯。保和丸加麥芽、雞內金等。
6.腸道氣滯證:腹脹疼痛,·攻竄不定,腸鳴有聲,得噯氣或矢氣則疼痛減輕,脈弦。理氣止痛。天臺烏藥散加減。
7.瘀滯胃腸證:腹痛拒按,痛如針刺,痛處固定不移,或可觸及包塊,舌質青紫,脈澀。活血化瘀、通絡止痛。少腹逐瘀湯加減。
8.瘀熱內鬱證:腹痛劇烈,腹皮拘急,壓痛明顯而拒按:或可觸及包塊,口渴喜冷飲,大便秘結,小便短黃,舌紅苔黃,脈數。化瘀清熱止痛。大黃牡丹皮湯加減。
9.蟲積腸道證:繞臍腹痛,時作時止,按之腹軟,或可觸及條索狀蟲團,胃脘嘈雜,或嗜食、吐涎,脈浮洪或乍大乍小。安蛔止痛。烏梅丸加減。
10.脾胃虛寒證:腹痛綿綿,時作時止,喜熱惡冷,痛時喜按,饑餓勞累後更甚,得食或休息後稍減,大便溏薄,神疲乏力,畏冷肢涼、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溫補脾胃。理中湯或黃芪建中湯加味。
常用止痛中藥:木香、香附、臺烏等,可在辨病、辨證的基礎上選用。
中藥材查詢腹痛西醫治療方法由於引起腹痛的疾病甚多,所以最重要的是盡快確定腹痛的原因,在遇到腹痛患者時,其處理或治療原則應遵循以下幾個方面。
1.急性腹痛者,應根據腹痛的性質、部位、持續時間及有無放射痛等特點,並結合隨之產生的伴隨癥狀以及腹部體檢的結果,初步作出可能的診斷。
2.根據初步診斷的結果,應及時進行必要的化驗或特殊檢查。如三大常規、血、尿淀粉酶、肝腎功能、腹部或下腹部B超檢查(包括泌尿系統及盆腔)、腹部平片、胸片,必要時行CT或MRI檢查;老年人還應作心電圖等檢查,以便及時明確診斷。
3.對急性腹痛者,還應隨時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及其生命體征,包括體溫、脈搏、呼吸、血壓及尿量變化等。
4.對急性腹痛者,在未明確診斷前,不能給予強效鎮痛藥,更不能給予嗎啡或哌替啶(杜冷丁)等麻醉性鎮痛藥,以免掩蓋病情或貽誤診斷。隻有當診斷初步確立後,始能應用鎮痛藥或解痙藥,緩解患者的痛苦。
5.已明確腹痛是因胃腸穿孔所致者,應禁食,補充能量及電解質,並應及時應用廣譜抗生素,為及時手術治療奠定良好的基礎。
6.如急性腹痛是因肝或脾破裂所致時(如肝癌癌結節破裂或腹外傷致肝脾破裂等),腹腔內常可抽出大量血性液體,患者常伴有失血性休克,此時,除應用鎮痛藥外,還應積極補充血容量等抗休克治療,為手術治療創造良好條件。
7.腹痛是因急性腸梗阻、腸缺血或腸壞死或急性胰腺炎所致者,應禁食並上鼻胃管行胃腸減壓術,然後再采用相應的治療措施。
8.已明確腹痛是因膽石癥或泌尿系結石所致者,可給予解痙藥治療。膽總管結石者可加用哌替啶(杜冷丁)治療。
9.生育期婦女發生急性腹痛者,尤其是中、下腹部劇痛時,應詢問停經史,並及時作盆腔B型超聲波檢查,以明確有無宮外孕、卵巢囊腫蒂扭轉等疾病。
10.急性腹痛患者,雖經多方檢查不能明確診斷時,如生命體征尚平穩,在積極行支持治療的同時,仍可嚴密觀察病情變化。觀察過程中如癥狀加重,當疑及患者有內臟出血、腸壞死、空腔臟器穿孔或彌漫性腹膜炎時則應及時剖腹探查,以挽救患者生命。
11.因慢性腹痛的病因亦甚多,對每例慢性腹痛患者而言,也應根據其腹痛的特點、規律及疼痛部位做出初步診斷。不少情況下,需要排除有關疾病,做出其腹痛的病因診斷。然而,為瞭減輕患者的腹痛,在未明確診斷前,可以應用鎮靜藥、解痙藥或者一般的鎮痛藥,但不應給予哌替啶(杜冷丁)等強烈的鎮痛藥。一般而言,空腔臟器病變引起的腹痛,應用抗膽堿藥(如阿托品、丁溴東莨菪堿),腹痛常能夠得到緩解;而實質性臟器所致的腹痛,常需應用鎮痛藥(如佈桂嗪或曲馬朵等),其疼痛才能緩解。因此,根據應用解痙藥或鎮痛藥後腹痛緩解的情況,可初步判斷患者是空腔臟器的病變可能性大,還是實質性臟器的病變可能性大。爾後,再選擇有關的檢查來協助診斷。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腹痛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體格檢查
1.腹部檢查
⑴視診 註意有無腹脹,腸型,腸蠕動波和腹式呼吸。
⑵聽診 註意腸鳴音。
⑶叩診 腹脹明顯者應檢查肝濁音是否消失,有無移動性濁音,鼓音明顯者提示腸腔充氣,有梗阻可能。
⑷觸診 檢查應由非疼痛部位開始,逐漸移向疼痛部位,找出壓痛及緊張部位、范圍和程度,觀察患兒面部表情、局部拒按、哭叫程度是否嚴重。
2.其他檢查
註意皮膚出血點,瘀斑,黃疸。心肺檢查,腹股溝,肛指檢查。
實驗室檢查
1.血、尿、糞常規,酮體及血清淀粉酶是最常用的化驗檢查。
2.對於腹膜炎、內出血、腹腔膿腫及某些腹部腫塊可行診斷性穿刺,並對穿刺物作常規塗片、細菌培養或病理檢查。
影像學檢查
1.X線檢查 當診斷困難,疑及胸腹有病變者,可行胸腹透視,目的在於觀察胸部有無病變、膈下有無遊離氣體、膈肌運動變化、有無腸積氣和液平面等,有異常者應常規拍片。當疑有乙狀結腸扭轉或低位腸套疊時,可行鋇劑灌腸檢查;對疑有腸梗阻、內瘺或穿孔的患者不宜做鋇餐檢查。
2.B超檢查 主要用於檢查膽道和泌尿系結石、膽管擴張、胰腺及肝脾腫大等。對腹腔少量積液、腹內囊腫及炎性腫物也有較好的診斷價值。
3.內鏡檢查 內鏡檢查已成為尋找腹痛病因的重要手段。在患者病情允許的情況下,還可進行逆行胰膽管造影、膀胱鏡及腹腔鏡檢查。
4.CT、磁共振及核素掃描檢查 對腹腔內和腹膜後的病變,如肝、脾、胰的病變和一些腹內腫物及腹腔膿腫、積液、積氣等均有較好的診斷價值,應根據病情合理選擇應用。
5.心電圖檢查 對年齡較大者,應作心電圖檢查,以瞭解心肌供血情況,排除心肌梗死和心絞痛。
1.急性腹痛 急性腹痛是常見的臨床癥狀之一,其病因復雜多樣,但其共同特點是發病急、變化快和病情重,需迅速準確的作出診斷和鑒別診斷。
(1)腹腔臟器的急性炎癥:
①急性腸胃炎:可發生於任何年齡組,多以進食不潔食物或飲用污染水或暴飲暴食後出現持續性和陣發性腹痛,伴惡心、嘔吐、腹瀉,便後腹痛可減輕或緩解,可伴有畏寒、發熱等。上腹部及臍周壓痛明顯,無反跳痛,聽診腸鳴音亢進。實驗室檢查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可增高。
②膽囊炎、膽石癥:多見於女性,發病年齡以20~40歲最多。感染細菌以大腸埃希桿菌為主。多因進食多脂食物或受涼而誘發,臨床表現為持續性右上腹劇痛,間歇性加重,向右肩及右背部放射,伴有寒戰、發熱、惡心嘔吐等,有40%~50%的患者出現皮膚黏膜黃染。大多數患者有右上腹壓痛與局部肌緊張,有1/3的患者可在右肋緣下觸及腫大的膽囊,Murphy征陽性。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增高,B超及CT檢查可發現腫大和充滿積液的膽囊及結石征象即可明確診斷。
③急性胰腺炎:起病急,多有飲酒、暴飲暴食、高脂餐及精神激動等誘因,其主要的臨床表現為持續性中上腹或左上腹劇痛,並向左後腰部放射;疼痛在彎腰或起坐前傾時減輕,伴有發熱、惡心、嘔吐,嘔吐於腹痛發作不久出現,較劇烈,但不持久;少數出現黃疸;重癥者出現呼吸及循環衰竭。上腹部壓痛、反跳痛及局限性肌緊張,以左上腹部為明顯,有時可有移動性濁音;血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升高,血清、尿淀粉酶升高。另外,血糖增高,血鈣下降,B超CT檢查可見胰腺腫大,有時腹腔穿刺可抽出黃色或血性腹水,腹水淀粉酶增高等均可有助於診斷;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穿孔、腸梗阻、膽囊炎、膽石癥等,也可有輕度的血、尿淀粉酶增高,而血鈣及血糖多無改變。反復多次檢測尿淀粉酶後可與上述疾病相鑒別。
④急性闌尾炎:可見於任何年齡,但以20~50歲多見,臨床表現為臍周或中上腹部隱痛,逐漸加重,並轉移至右下腹,呈持續性或陣發性加劇或突然導致全腹劇痛,伴有惡心嘔吐、腹瀉或便秘,嚴重者可出現發熱。體檢:麥氏點壓痛、反跳痛及局部腹肌緊張,結腸充氣試驗陽性;若為盲腸後闌尾可出現腰大肌試驗陽性,血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增高。急性闌尾炎需與急性非特異性盲腸炎鑒別,因其臨床表現與急性闌尾炎大致相同;女性急性闌尾炎還需與急性右側輸卵管炎、右側異位妊娠破裂、卵巢囊腫扭轉、卵巢黃體或濾泡破裂等鑒別。
⑤急性出血性壞死性小腸炎:以兒童及少年居多,起病急,其病因尚不清楚,可能與產生B毒素的C型產氣莢膜芽孢桿菌感染有關。臨床表現突然發生急性腹痛、疼痛多位於臍周及上腹部,可漫延到全腹,多為持續性呈陣發性加劇,伴發熱、惡心、嘔吐、腹瀉及血便;重癥可出現中毒性休克、腸麻痹、腸穿孔等;腹部膨隆、腹肌緊張、臍周及上腹壓痛明顯,無反跳痛,早期腸鳴音亢進,後期腸鳴音減少;血白細胞總數明顯升高,達(2~30)×109/L,糞隱血強陽性或血性便;腹部X線可見小腸脹氣、大小不等的液平面或小腸壁增厚、黏膜不規則等。
⑥急性腸系膜淋巴結炎:可發生在任何年齡組,但以8~12歲的少年兒童多見,有人認為是病毒感染所致。臨床表現:腹痛常隨上呼吸道感染而出現,多呈持續性右下腹或臍周疼痛,短時間腹痛可減輕或消失,伴有發熱、惡心嘔吐,有部分患者出現腹瀉或便秘;下腹部有壓痛、反跳痛及輕度肌緊張,壓痛點較廣泛,不固定;白細胞總數輕度增多。此病需與急性闌尾炎鑒別。
(2)腹腔臟器破裂、穿孔:
①胃十二指腸潰瘍急性穿孔:常有胃十二指腸潰瘍病史或多年反復發作的胃痛史。疼痛絕大多數突然發生,疼痛性質不一致,通常表現為突發劇烈的上腹痛,繼而為持續性或陣發加劇的全腹痛,伴有惡心嘔吐、面色蒼白、四肢發冷、心慌、脈弱、血壓下降或呈休克狀態等。體檢全腹壓痛、反跳痛及板狀腹,以中上腹或右上腹為重,腹部可有移動性濁音。血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升高,腹部X線攝片及透視見膈下遊離氣體。對疑有本病且診斷不清者可行腹腔穿刺檢查。
②急性腸穿孔:急性腸穿孔可發生於腸潰瘍、腸壞死、外傷、腸傷寒、炎癥性腸病、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及阿米巴腸病等。急性腸穿孔常突然發生,腹痛呈持續性刀割樣劇痛,多位於中下腹或波及全腹,其疼痛常常不能忍受,並在深呼吸及咳嗽時加劇,常伴有發熱、腹脹及中毒性休克;體檢腹部呼吸運動減弱或消失,全腹壓痛及反跳痛,腹肌緊張,可有移動性濁音,腸鳴音減弱或消失;血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升高,腹部X線攝片或透視可見膈下遊離氣體。
③肝破裂:多在腹壓增高或外傷等誘因下發生,表現為突然發生劇烈腹痛,由右上腹漫延至全腹,呈持續性脹痛。若為外傷性肝破裂或肝臟血管瘤破裂者,多伴有失血性休克癥狀,如面色蒼白、脈搏迅速、血壓下降等;肝癌破裂也有失血性休克表現。體檢腹肌緊張,全腹壓痛、反跳痛,腹式呼吸受限,腹部有移動性濁音;血紅細胞總數和血紅蛋白降低,白細胞總數升高;腹部X線檢查左膈抬高,運動受限,腹腔穿刺抽出不凝固血液及膽汁。腹腔穿刺發現血性腹水有利於與胃腸道穿孔相鑒別。有時須經手術探查才能確定有無肝破裂。
④脾破裂:脾破裂多發生於脾臟腫大的基礎之上,外傷是其直接原因。表現為劇烈腹痛,從左上腹擴散至全腹,有時向左肩部放射,伴有惡心嘔吐、腹脹、心慌、出汗、面色蒼白等失血性休克的癥狀。體檢全腹壓痛、反跳痛、腹肌緊張,叩診有移動性濁音;血紅細胞總數和血紅蛋白降低;腹部X線檢查左側膈肌抬高,運動受限。腹腔穿刺抽出不凝固血液有助於診斷。
⑤異位妊娠破裂:發病年齡多在26~35歲,異位妊娠破裂約80%發生在妊娠2個月內,其主要癥狀為腹痛、陰道流血及停經,多為一側下腹部突發的劇烈疼痛,然後擴散至全腹,呈持續樣脹痛,有時為撕裂樣痛。約有80%的患者陰道不規則流血,大多數量少,暗褐色,呈點滴狀,持續很久,伴有心慌、出汗、面色蒼白等休克征象。有的患者可出現肛門處脹感。腹部檢查下腹或全腹有壓痛、反跳痛,腹肌緊張,出血量大時腹肌緊張可不存在,叩診有移動性濁音;陰道檢查發現宮頸後穹隆飽滿膨出,觸痛明顯;妊娠試驗陽性,腹腔或後穹隆穿刺可抽出不凝固的血液。腹部B超、子宮內膜病檢及腹腔鏡檢查等均有助於診斷。
⑥卵巢破裂:多發生於14~30歲女性,多因擠壓、性交、穿刺等因素誘發。表現為突然發生的一側下腹部劇烈疼痛,並波及全腹,伴有惡心嘔吐、煩躁不安,重癥者可出現休克,但較少見;腹部檢查下腹部有壓痛、反跳痛及肌緊張,部分患者可無腹肌緊張表現,一側附件壓痛明顯,可有移動性濁音;陰道檢查發現子宮頸堅實,無觸痛,妊娠試驗陰性。本病須與急性闌尾炎、異位妊娠破裂等疾病鑒別。
(3)腹腔臟器阻塞、扭轉及血管病變:
①急性腸梗阻:急性腸梗阻從病因角度分為機械性、麻痹性和自發性3種;從局部病理改變方面又分為單純性和絞窄性兩種。僅有腸腔不通暢而無血液供應障礙者屬單純性,如兼有血液供應障礙則為絞窄性,臨床上以急性機械性腸梗阻最常見。其主要原因為:扭轉、套疊、蛔蟲、腫瘤、結核、疝嵌頓等,其中以腸粘連最為多見。急性機械性腸梗阻的主要臨床表現為持續性腹痛和陣發性絞痛,伴有腹脹、惡心嘔吐、便秘或排氣停止;腹部檢查常為膨脹的腸輪廓,甚至可見腸型,有時全腹壓痛,腸鳴音亢進,腸脹氣時腸蠕動音呈高調的金屬音;腹部X線檢查有助於診斷。機械性腸梗阻的患者出現以下情況應考慮狹窄性腸梗阻:
A.腹痛發作急而劇烈,呈持續性陣發性加劇,並伴持續性嘔吐。
B.病程進展較快,早期出現休克癥狀,治療效果欠佳。
C.有明顯腹膜刺激征,腹部兩側不對稱,腹部觸診或肛門指檢觸到有觸痛的腫塊,體溫、脈搏、白細胞有增高的趨勢;X線檢查發現有持續不變、單獨突出脹大的腸襻。
D.嘔出或自肛門排出血性液體,腹腔診斷性穿刺吸出血性液體,經胃腸減壓等治療,雖腹脹減輕,但腹痛無明顯改善。
②卵巢囊腫蒂扭轉:以20~50歲最為多見,多發生於體積小、活動度大、蒂長的囊腫,體位改變為其誘因。臨床表現為突然發作的一側下腹部劇烈疼痛,呈持續狀,伴有惡心嘔吐,有時自覺腹部包塊腫大;腹部檢查患側腹部壓痛、腹肌緊張;陰道檢查可觸及一圓形、光滑、活動的有明顯觸痛的腫塊,有時可捫及有觸痛的扭轉蒂部對診斷有確定意義;B超可見子宮一側圓形液性暗區,邊界光滑。CT檢查、腹腔鏡檢查等均有助於診斷。
③膽道蛔蟲:多見兒童及青少年,蛔蟲鉆入膽道是本病的原因。臨床表現為突然發生的上腹部或劍突下陣發性絞痛,伴有惡心嘔吐、發熱、黃疸等癥狀,間歇期疼痛完全緩解,部分患者有大便排出蛔蟲的病史。腹部檢查:腹軟,劍突下輕壓痛,無反跳痛;B超、X線靜脈膽管造影、ERCP檢查等均有助於診斷。十二指腸膽汁引流檢查發現蛔蟲卵、糞便中發現蛔蟲體黃染或有環形壓痕,均是蛔蟲曾鉆入膽道的佐證。
④腎、輸尿管結石:多見於20~40歲青壯年,其發生與尿路感染、梗阻、異物、飲食、菌物、高鈣尿、高草酸尿有關。臨床表現為患側腹部、上腹部或下腹部持續性鈍痛或陣發性絞痛發作,常向下腹或外陰部放射,伴有惡心嘔吐、尿頻、尿急、尿痛、血尿、膿尿及發熱等。體檢患側腎區、輸尿管區有壓痛及叩擊痛;X線檢查可發現腎區或輸尿管結石陰影,B超可發現X線不能顯示的陽性結石,尿路造影可發現結石部位和腎積水程度。凡腎區或輸尿管區發現有結石陰影均可確定診斷。
(4)胸部疾病:
①急性心肌梗死:少數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僅表現為上腹部疼痛,伴惡心、嘔吐,甚至可有腹肌緊張、上腹壓痛等。這類患者容易誤診,因此對老年人,尤其有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或過去有心絞痛發作史者應高度重視,發作時心電圖、超聲心動圖、血清酶學檢查有確診價值。
②急性心包炎:急性心包炎以青壯年多見,其原因為非特異性、風濕性、化膿性、結核性及惡性腫瘤、心肌梗死後遺癥等。臨床上可出現上腹部疼痛,腹肌緊張、壓痛,出汗、面色蒼白等表現;腹痛呈持續性或陣發性,多位於中上腹部,有時位於右下腹或全腹。體檢:頸靜脈怒張、肝大、奇脈、心包摩擦音及心音遙遠等;實驗室檢查白細胞總數升高,血沉增快;X線檢查心臟呈三角形態或梯形;超聲心動圖提示心包積液。心包穿刺抽出液體及心包鏡檢查等均有助於診斷。
③肺炎球菌性肺炎:青壯年多見,以上呼吸道感染、勞累、雨淋等為誘因。臨床表現為上腹部持續性疼痛,向患側肩部放射,伴有高熱、寒戰、咳嗽、胸痛、呼吸困難及咳鐵銹色痰等。體檢:患側胸部呼吸運動減弱,語顫增強,可聞及病理性呼吸音;腹部可有壓痛及腹肌緊張;血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升高,痰和血痰塗片、培養可確定致病菌;X線檢查病變早期為肺段分佈的陰影,以後呈大片狀均勻致密陰影等可確定診斷。
2.慢性腹痛 慢性腹痛起病緩慢,病程長,疼痛多為間歇性或為急性起病後腹痛遷延不愈,疼痛以鈍痛或隱痛居多,也有燒灼痛或絞痛發作。慢性腹痛的病因較復雜,常常與急性腹痛的病因相互交叉,引起診斷及鑒別診斷上的困難。
(1)食管裂孔:疝食管裂孔疝的發病隨年齡增長而增加,以30歲以後者多見,其主要誘因包括妊娠後期、肥胖、劇烈咳嗽、緊紮腰帶、頻繁嘔吐、大量腹水、巨大腹內腫瘤、慢性便秘、食管炎、食管潰瘍等。其主要臨床表現為中上腹部不適感或灼痛,疼痛向肩背部放射,伴噯氣、反酸、反食等癥狀;食後臥位易誘發癥狀,尤其睡前飽食,食後散步可使癥狀緩解。此病確診主要依靠特別體位時的X線鋇餐檢查及胃鏡檢查。
(2)食管下段賁門部癌:以中年及老年人多見,其發病因素目前尚不清楚,主要表現為早期進食時胸骨後或劍突下疼痛,呈燒灼痛,針刺樣或牽拉樣,伴有惡心嘔吐、食欲不振、乏力;晚期出現吞咽困難、嘔血、黑糞等。體檢:晚期病例上腹部常可捫及質硬、固定、表面不光滑且有觸痛的包塊;X線鋇劑檢查、食管黏膜脫落細胞學檢查、胃鏡及病變處活檢發現癌細胞有確診價值。
(3)消化性潰瘍:上腹痛是潰瘍病最突出的癥狀,其特點是:慢性上腹痛,反復周期性發作,有明顯的節律性,胃潰瘍疼痛位於上腹部正中或偏左,餐後0.5~1h發生,至下次餐前緩解;十二指腸潰瘍疼痛多位於中上腹部或偏右,餐後2~3h發作,呈饑餓痛或夜間痛,再次進餐疼痛可緩解;伴有反酸、惡心嘔吐、噯氣,若無並發癥發生,全身情況一般無明顯影響。體檢:胃潰瘍在中上腹偏左有壓痛,十二指腸潰瘍在中上腹偏右處有壓痛,均無反跳痛和肌緊張;胃液分析、糞便隱血試驗均有助於診斷。X線鋇餐檢查或胃鏡檢查發現潰瘍有確診價值。
(4)慢性胃炎:幽門螺桿菌感染、抽煙、飲酒、十二指腸液反流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其臨床表現為上腹部不適或隱痛,進食後飽脹,疼痛無明顯的節律性,伴有惡心嘔吐、食欲減退、腹脹、腹瀉、消瘦,甚至出現貧血。本病的診斷主要依據胃鏡檢查和直視下胃黏膜活組織檢查;其他輔助檢查,如胃酸測定、Hp檢查、血清胃泌素含量測定均有助於瞭解胃的功能狀態以及確立病因。
(5)胃癌:多見於40歲以上的男性,其病因及發病機制尚不十分清楚。其臨床表現為早期上腹部隱痛或不適,晚期出現劇痛,疼痛無規律性及節律性,伴乏力、食欲減退、腹脹、消瘦發熱、貧血等。體檢:上腹部壓痛,1/3患者可觸及質硬、不規則、有觸痛的包塊,診斷依據胃鏡檢查及活組織檢查。發現癌細胞有確診價值。
(6)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不良是一組具有反酸、噯氣、厭食、惡心嘔吐、上腹不適與疼痛等癥狀,而B超、X線鋇餐、內鏡、CT等檢查未發現器質性病變的癥候群。此外,患者還常伴有頭暈、頭痛、失眠、心悸、胸悶、註意力不集中等癥狀。體檢:上腹部有壓痛,但部位不固定。診斷主要依靠B超、鋇餐、胃鏡等檢查排除器質性病變。
(7)腸結核:多見於40歲以下者,可因肺結核、粟粒性結核、結核性腹膜炎、結核性附件炎引起,分為潰瘍型和增殖型兩型。其主要臨床表現為腹痛、腹瀉,便秘或腹瀉、便秘交替出現,腹痛位於右下腹或臍周,呈鈍痛、隱痛或陣發性疼痛,可因進食而加重,伴有低熱、盜汗、消瘦、腹脹、貧血、食欲不佳等;增殖型可出現腸梗阻表現。體檢:下腹部有壓痛,無反跳痛及肌緊張,增殖型可捫及包塊;血沉明顯增快,糞便抗酸桿菌檢查、結核菌素試驗等有助於診斷;X線鋇餐檢查可確立病變部位;結腸鏡檢查及病變處黏膜活檢有利於診斷和鑒別診斷。
(8)克羅恩病(節段性腸炎):是一種慢性、復發性、肉芽腫性腸炎,發病多在21~40歲。其主要臨床表現是腹痛、腹瀉、腹部包塊,腹痛常在餐後發生,位於右下腹部或臍周,一般為痙攣性陣痛,有時呈持續性腹痛;初為間歇性,後為持續性,每天約大便2~6次,呈糊狀便,常無膿血或黏液,可伴有發熱、惡心、嘔吐、食欲減退、乏力、消瘦、腹脹、貧血等。腹部檢查:全腹或右下腹有壓痛,無反跳痛及腹肌緊張,有腸梗阻與瘺管形成時,右下腹部可捫及有觸痛的包塊。胃腸道X線鋇餐透視或鋇劑灌腸表現為:
①腸管狹窄、X線上呈線樣征。
②病變腸段間有正常腸曲。
③病變腸段輪廓不對稱,一側僵硬凹陷,對側腸輪廓外膨。
④多發結節樣切跡和鵝卵石征。
⑤瘺管或竇道鋇影等有助於診斷。結腸鏡表現:
A.縱行的裂隙狀潰瘍。
B.周圍黏膜正常或呈鋪路石樣不平。
C.腸袋消失變平呈水管狀、狹窄、假息肉形成。
D.病灶呈節段性分佈。組織活檢發現非幹酪樣壞死性肉芽腫及大量淋巴細胞聚集有確診價值。
(9)潰瘍性結腸炎:潰瘍性結腸炎的病因及發病機制目前仍未完全闡明,好發年齡為20~30歲,男性稍多於女性。臨床表現為腹痛、腹瀉,腹瀉為早期癥狀,反復發作,經久不愈,每天數次至十數次,多伴有裡急後重,或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糞便有膿血和黏液;腹痛常位於左下腹或下腹部呈陣發性痙攣性絞痛,排便後減輕,在發作期腹痛加劇,緩解期可無腹痛或僅輕微腹痛,可伴有消瘦、貧血、體力下降;腹部檢查有左下腹或全腹壓痛,無反跳痛及腹肌緊張;血常規檢查血紅蛋白降低;糞常規為血、膿和黏液便;X線鋇灌腸檢查:早期可發現黏膜呈顆粒樣改變,後期出現腸管呈鉛管樣僵硬、短,結腸袋消失等;結腸鏡檢查可明確病變范圍、嚴重程度。黏膜活檢有診斷價值。
(10)大腸癌:發病年齡以40~50歲最多,其病因及發病機制尚不清楚,主要臨床表現為左下腹或右下腹部持續性隱痛,進食後加重,排便後減輕。若發生腸梗阻或穿孔可引起急性腹痛;部分患者有腹瀉或便秘,或兩者交替出現,大便帶血或黏液;直腸癌則伴有裡急後重等;常伴有食欲不振、腹脹、消瘦、貧血,晚期可出現腹水、惡病質等。腹部檢查早期無明顯的陽性體征,晚期可觸及包塊,包塊質硬、固定,有觸痛;血清癌胚抗原、CAl9-9等腸癌相關抗原測定有篩選價值;X線鋇劑灌腸可發現病變的部位范圍及與周圍臟器的關系。結腸鏡、活組織檢查發現癌細胞有確診價值。
(11)慢性闌尾炎:多為急性闌尾炎緩解後,遺留下的病變的反復發作所致,也可因闌尾腔內有胃(腸)石、谷粒、蟲卵等異物而引起。臨床表現為右下腹部間歇性或持續性隱痛,常因劇烈運動、飲食不當引起或加重,伴有上腹不適、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脹、腹瀉或便秘等;腹部檢查右下腹有局限性、固定性壓痛。急性發作期血常規、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增高有助於診斷。
(12)慢性胰腺炎:多發於30~50歲者,多由膽道結石、膽道蛔蟲病合並膽道感染導致胰腺炎的反復發作,也可由急性胰腺炎遷延所致。其主要臨床表現是與進食有關,反復發作的上腹部鈍痛、脹痛或絞痛,可放射至腰背部、肩部,伴有噯氣、惡心嘔吐、脂肪瀉,有時可有黃疸,體檢有時可觸及腫塊;患者在緩解期可無癥狀,或隻有一般的消化不良癥狀。X線腹部平片檢查可發現胰腺結石及胰鈣化陰影;胃腸鋇餐X線檢查部分患者可發現鄰近器官移位、變性等;B超可顯示胰腺腫大、胰管護張。慢性胰腺炎的診斷主要根據反復發作的腹痛及伴有糖尿病、脂肪瀉等胰腺內外分泌功能不全的證據,另外腹部X線平片可見胰腺鈣化或結石影等。B超及ERCP檢查對診斷有很大幫助。
(13)胰腺癌:多發生於40~60歲者,病因及發病機制目前尚不清楚。其主要臨床表現是上腹部持續性鈍痛或陣發性劇痛,並向腰背部、前胸及右肩部放射,夜間及臥位時加重,坐位及前傾位時減輕,常伴有乏力、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腹瀉、腹脹、消瘦等;有黃疸者多見於胰頭癌,多數為進行性加深;腹部體檢可有肝及膽囊腫大(Courvoisier征)、上腹部壓痛,部分體、尾癌壓迫脾動脈或腹主動脈時,可在左上腹或臍周聽到血管雜音,該體征提示胰體尾癌。B超是最理想的檢查方法,在B超引導下經皮細針定位穿刺細胞學檢查可提高診斷正確率;X線鋇餐造影是間接反映癌腫位置、大小及胃腸受壓情況。ERCP、CT、超聲內鏡均有助於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