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一般認為,短波長和高頻率的X線或γ射線照射有足夠能量使吸收射線的組織產生離子化,後者產生帶電荷的分子或原子,進而引起活細胞的損傷。過去使用的千伏X線外照射常損傷皮膚,而近代使用的高能射線雖損傷皮膚較輕,但是損傷腸道的危險性有所增加。隨著經驗的積累,人們認識到,放射性腸道損傷,尤其是結腸和直腸損傷,是嚴重的並發癥。
(二)發病機制
影響放射損傷的因素有:
1.照射劑量與治療間隔時間 雖然放射線總劑量與急性放射損傷發生率之間有直接關系,但更重要的是同一部位每次接受的劑量以及每次放療之間的間隔時間。每次劑量越大,間隔越短,健康細胞遭受的損傷就越重,在新的損傷產生之前修復已形成的損傷的可能性也就越小。
2.照射范圍 另外,放射線引起的腸壁損傷還與被照射腸管的范圍有關,在同等劑量下,范圍愈小,發生放射性腸炎的可能性愈少。
3.照射機會與效應的增加 在臨床上,有些因素可以增加放射線損傷的危險性。這些因素或者通過增加正常組織的受照射機會,或者通過增加放射線的效應,使產生放射性損傷的可能性增加。例如,瘦弱的老年婦女,保護自身免受放射損傷的軟組織較少,因而照射部位正常組織受照射的劑量相應增加,發生放射線損傷的可能性也增大。在既往有過腹部或盆腔手術史的病人,由於腸管與盆腔的黏著,使被黏著腸管相對固定,不能夠隨體位的變化而變化,在進行盆腔放療時難以避開照射野,接受射線的量增大,發生放射性腸炎的可能性也就明顯較無腹部手術史的病人要多。另外,可以加重放射線損傷的因素還包括心血管疾病和化療藥物等。患有血管閉塞性疾病的病人在接受放射治療後,腸壁血管可以進一步發生閉塞,加重缺血,使發生腸壁損傷的機會明顯增加。行放療時伴有高血壓、糖尿病和心血管病的患者後 來發生放射性腸炎的機會也明顯增多。雖然在放療的同時應用化療藥物可以提高治療效果,但也同時可以增加化療和放療對組織的損傷機會。
放射性腸炎的發生部位主要取決於原發腫瘤部位或放療部位。由於盆腔是腹部放射治療中最多采用的部位,加之直腸的移動性差,70%~90%的放射性腸炎發生於直腸。移動性較大的結腸,如盲腸、乙狀結腸和橫結腸在放療時可墜入盆腔,進入放射野,也可伴發放射性結腸炎。而比較固定的結腸部分如升、降結腸,極少發生。另外,25%~30%的病人伴有小腸放射性腸炎,尤其是以往有腹部或盆腔手術史,小腸與盆腸有粘連的病人發生率更高。
放射線對腸壁的損傷作用有直接和間接兩種方式,在組織病理學上通常可分為3個時期,即急性期、亞急性期和慢性期。急性期發生在放療後早期,亞急性期發生在放療後2~12個月,慢性期發生在12個月以後。
(1)急性期損傷:是放射線通過直接引起腸黏膜上皮細胞的再生障礙導致的腸壁損傷,在代謝旺盛、有絲分裂活躍的細胞表現的最為明顯,尤其是腸黏膜基底部的隱窩細胞和黏膜上皮細胞。黏膜的完整性依賴於對脫落上皮細胞的不斷的更新,在非照射區域絨毛上皮的正常更新一般需要5~6天。當由於放射損傷引起的腸黏膜上皮的脫落速度超過隱窩細胞產生的速度,黏膜上皮再生系統的平衡即被破壞,脫落的上皮細胞不能夠被有效的補充,結果就會出現腸黏膜腐脫(sloughing),腸壁絨毛變短,上皮表層區域變小。當細胞更新系統進一步受到損傷,就會形成微小潰瘍,隨著時間的推移,微小潰瘍相互融合,可以形成肉眼可見的潰瘍。同時,黏膜下發生一系列病理生理變化,出現水腫、炎性細胞浸潤以及毛細血管擴張等,並引起腸黏膜對液體和營養物質的吸收障礙,黏液的過量分泌,甚至引起出血。急性期的變化常常引起自限性臨床癥狀,例如腹痛、黏液性腹瀉、裡急後重和直腸出血等。該期常在放療開始後3~4周達到高峰,然後逐漸消退。
(2)亞急性期損傷:此時腸黏膜可能已再生,並有不同程度的愈合。再生程度取決於起初結締組織損傷的嚴重性。黏膜下小動脈的內皮細胞可發生腫脹,並與基底膜分離和發生變性,腔內可有血栓形成。進行性血管和結締組織的病變可以造成閉塞性動、靜脈炎和微血管功能不全。位於纖維結締組織之上的黏膜可因斑片狀缺血而產生潰瘍。在血管內膜下可見到較大的泡沫細胞,有人認為這是診斷放射性腸炎的要點。黏膜下層因缺血性纖維化而增厚,並常出現大的巨怪形狀的成纖維細胞。
(3)慢性期損傷:與急性損傷相比,放射線引起的腸道慢性損傷具有更加明顯的隱匿性和進行性,並引起比較嚴重的後果。臨床癥狀可以在放療後持續數周、數月,甚至數年。慢性損傷是由於放射線的間接作用所引起,主要是由於進行性閉塞性末端小動脈炎和廣泛的膠原蛋白沉積和纖維化引起。腸壁終末血管損傷和數量的逐漸減少導致腸壁血供的逐漸減少和腸壁缺血。繼而在腸壁慢性缺血以及蜂窩織炎引起的黏膜下玻璃樣變和纖維化的基礎上,出現進行性的黏膜萎縮和黏膜毛細血管擴張。擴張的毛細血管管壁薄弱,可以成為腸道慢性出血的來源。隨著血管炎的進行性加重,可以發生腸壁的壞死、潰瘍和穿孔。其中潰瘍最為常見,可以穿透肌層,並引起腹膜炎或腹腔內膿腫。潰瘍的愈合和修復可以導致纖維化和瘢痕形成,引起腸腔狹窄和腸梗阻。部分患者可以形成內瘺或外瘺,但不是很常見。後期也可出現放射線誘發的癌腫。
放射性結腸炎可以發生在放療的早期,也可以發生在放療完成之後,甚至可以發生在放療完成後數月乃至數年。
1.早期癥狀 急性放射性結腸炎的臨床癥狀最早可在放療開始後數小時或幾天內出現,但大多數病人要等到照射30~40Gy時才會出現癥狀。早期癥狀主要由於放射線對小腸或結直腸損傷誘發的胃腸道反應引起,常見的癥狀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在接受盆腔放射治療的病人中50%~75%伴有黏液血便或直腸出血。全身營養狀況較差,出血時間較長的病人常合並貧血,部分病人還可伴有低熱。放射性直腸炎的病人常伴有裡急後重和直腸部位疼痛。在內臟放射性損傷中,有25%~33%累及小腸。回腸黏膜受損時,由於膽酸重吸收減少,也可引起腹瀉。若絨毛吸收細胞成熟發生障礙,刷狀緣的酶活力可下降,乳糖、木糖、維生素B12的吸收均可發生障礙。通常急性期癥狀在放療完成之後很快消退,早期伴有慢性的臨床癥狀常提示發生晚期後遺癥的危險性增加。
2.後期癥狀 在發生慢性放射性結直腸炎的病人中,約85%發生於放療完成後6~24個月,其餘15%的病人在數年,甚至數十年之後才出現癥狀。單獨發生結直腸放射性腸炎的可能性比較小,大部分病人同時伴有小腸的炎癥。常見的臨床表現有慢性腹痛、大便次數增多、黏液便、血便、直腸部疼痛和裡急後重等。晚期小腸放射性損傷常伴有小腸吸收不良和腸蠕動紊亂、小腸部分性梗阻引起 的腹部絞痛,也可有惡心、嘔吐和不同程度的吸收不良。腸狹窄和數段腸管的腸蠕動障礙均可引起腸梗阻,並可由部分性發展至完全性腸梗阻。腹部檢查有時可摸到腸管和腸系膜炎癥引起的包塊。腸管與腹部其他器官(包括盆腔器官)之間可形成瘺管。陰道流出糞液樣物、小便時出現氣尿、或在腹瀉液中排出未消化的食物,都提示有內瘺形成的可能。放射線損傷的回腸和結腸也可由於發生穿孔而引 起急性彌漫性腹膜炎,也可因潰瘍而並發胃腸道出血。潰瘍比狹窄、瘺管等病變出現得早。
偶爾可因腸腔狹窄而產生便秘,部分病人表現為大便失禁,這可能是由於肛門括約肌或盆腔神經受放射損傷而產生的晚期效應。此外,還可在接受照射5年之後於照射野內出現另外的癌腫。Sandler報道盆腔腫瘤放療後發生結、直腸癌的可能性要比一般病人多2~3倍。Black等提出,確定腫瘤是由先前的放療所造成者應具備3個標準:①腫瘤發生與接受放療之間的間隔時間至少要有5~10年;②腫瘤附近有放射線引起的嚴重變化;③病變腸段曾遭受過大劑量放射線的照射。因此,凡接受過盆腔放療的病人,在5年之後應定期作纖維結腸鏡檢查,密切監視放射性腫瘤的發生。
1.結腸、直腸炎:常出現於照射後6~18個月。國內報道發病率為2.7%~20.1%,癥狀用腹瀉、便血、粘液便和裡急後重、大便變細和進行性便秘或出現腹痛者提示腸道發生狹窄。嚴重的病損與鄰近臟器形成瘺管,如直腸陰道瘺,糞便從陰道排出;直腸膀胱妝可出現氣尿;直腸小腸瘺可出現食糜混於糞便中排出,也可因腸穿孔引起腹膜炎,腹腔或盆腔膿腫。由於腸道的狹窄和腸袢纏繞可發生腸梗阻。直腸的放射性病損可分為四度:Ⅰ度,可無或僅有輕微癥狀,腸粘膜隻有輕度水腫,能迅速自愈。這些改變一般認為屬於放射反應性損傷。Ⅱ度,大便頻數,有血便或粘液便、裡急後重,癥狀可持續數月或數年,腸粘膜有壞死、潰瘍或中度狹窄。Ⅲ度,直腸嚴重狹窄,需作結腸造口術。Ⅳ度,已伴有瘺客形成。有學者鈄放射性腸炎分為四型,即卡他型、糜爛脫屑型、浸潤潰瘍型、浸潤潰瘍伴陰道直腸瘺型。放射性腸炎的並發癥有結、直腸癌、直腸腺癌、深部囊性結腸炎、孤立性直腸潰瘍(多屬於前壁,也有發生在後者)等。
2.小腸炎:小腸受到放射線嚴重損傷時出現劇烈腹痛、惡心嘔吐、腹脹、血樣腹瀉。但晚期表現以消化吸收不良為主,伴有間歇性腹痛、脂肪瀉、消瘦、乏力、貧血等。
患者既往有惡性腫瘤並接受放射治療或意外輻射的病史,出現上述胃腸道癥狀,結合相關檢查並除外其他疾病可確診本病。但慢性輻射者在不知道和忽視有外照射時,診斷則很困難或幾乎不可能,必須尋找可能的職業性照射。對自述接受瞭輻射者,由於可能存在的精神或情緒因素,診斷亦相當困難,除非患者有接受內外輻射劑量的書面證明,否則不能確診。
放射性腸炎食療方(以下資料僅供參考,詳細需咨詢醫生)
1、藕花生煲骨頭湯:先將骨頭湯燒開去血水,再加清水,放入骨頭、及其他材料。大火燒開,放小火燉2、3個小時即可。
2、烏雞湯:烏雞1隻(約800克)、紅棗4粒、枸杞子20粒左右、花期參片十幾片、參須幾條。烏雞洗幹凈後切去雞頭和屁股;紅棗4粒,枸杞子20粒左右,花期參片十幾片,參須幾條;烏雞斬成6塊,生薑一塊拍扁;把所有材料放進鍋裡,加足清水,大火煮開10分鐘後小火煮 1個半小時,放鹽調味就可以啦。
3、山栗子粥的制作材:栗子(鮮)60克,粳米60克,山藥(幹)30克,棗(幹)20克,薑4克。將栗子去皮與淮山(山藥)、生薑、紅棗、粳米一起洗凈;把全部用料一齊放入鍋內,加清水適量,文火煮成粥,調味即可。
4、參芪薏苡仁粥:薏米60克,黨參12克,棗(幹)20克,黃芪20克。把黨參、黃芪、紅棗、粳米洗凈,以冷水泡透;把全部用料一齊放入鍋內,加清水適量,文火煮成粥,即可食用。
5、丁香酸梅湯:烏梅256克,山楂4克,陳皮2克,丁香1克,白砂糖1280克,桂皮6克。將烏梅,山楂洗凈後,逐個拍破,同陳皮、桂皮、丁香一道裝入紗佈袋中紮口。備清水約11公升,把藥包投入水中,用旺火燒沸再轉用小火熬約30分鐘,除去藥包,靜置沉淀,濾出湯汁,加入白砂糖即可飲用。
放射性腸炎吃什麼對身體好?
1、多吃以下蔬菜;比如大白菜、揶菜、土豆、白花菜、西蘭花、香菇等等,這些菜多吃就好;
2、溫度適宜的食物對有腸炎的人來說是最好;吃東西時要做到細嚼慢咽,這樣能減輕它的負擔,所以易消化;
3、少吃多餐,保持好心情心情要好,更重要的是胃腸很怕冷,這時不能吃寒涼的食物,寒冷之物會引起胃腸的不適,如主要包括 苦瓜、番茄、茭白、荸薺、菱肉、百合、藕、竹筍、慈姑、魔芋、空心菜、蒲公英、敗醬草、魚腥草、馬齒莧、蕨菜、苦菜、薺菜、香椿、蓴菜、黑魚、鯉魚、河蟹、泥螺、文蛤、蟶子、海蜇、海帶、紫菜、田螺、河蚌、蛤蜊、牛奶、豆豉、桑葚、甘蔗、梨、西瓜、柿子、香蕉等;
4、適當吃一些維生素C。
放射性腸炎最好別吃什麼食物?
1、切忌吃過硬 、過燙、過冷、過辣、過黏、油炸、醃制的食物;
2、洋蔥、韭菜等有刺激性食物最好別吃;
3、忌吃南瓜、黃豆。
【預防】
宮頸癌鐳療時,鐳置器應充分固定,避免移位,勿向陰道後壁傾倒。外照射時盆腔二照射間距不少於4~6cm。鐳療次數由3~4次轉為2次為佳。有采用後裝治療機,設計特制直甩撐開器,可使直腸前壁和陰道容器分離1.5厘米,以減少直腸射線的照射量。有放射性直腸炎表現者應暫停放療並行其他治療。
據報道在放射治療前給予某些藥物如硫氫基化合物能增加受輻射動物的生存率,但對人類目前尚無有實用價值的預防劑。有文獻報告,去除谷膠乳蛋白乳糖的要素飲食可緩解病人的癥狀,增加體重,提高病人對放射的耐受性。避免致死性或嚴重的過量的輻射惟一的有效辦法是嚴格執行防護措施,嚴禁超越最大允許量。另外,采取小劑量多次照射的辦法,可能減少放射性腸炎的發生。
保健品查詢放射性腸炎中醫治療方法中醫治療:中醫學認為,早期的胃腸反應是放射線照射後,可致津液耗損,胃腸蘊熱。癥見惡心、嘔吐、食納減少。治宜養陰和胃。藥用旋復花、代赭石降逆止嘔;沙參、玉竹、蘆根養陰清熱;橘皮、竹茹、薏苡仁痰和胃。另外還可配合針刺內關、足三裡。
對直腸炎認為是腸道蘊熱。癥見腹痛、下墜、大便帶膿血。治腚滋陰清熱。藥用槐角、地榆、敗醬草、白頭翁、馬齒莧解毒清熱;白芍、烏梅、山楂酸甘化陰;秦皮收澀止瀉。另外,可配合針刺治療。
對放射並發白細胞減少者,中醫認為陰虛血少。癥見疲乏無力,面色蒼白。治宜益氣養血。藥用黃芪、黃精益氣;當歸、雞血藤被血活血;菟絲子、枸杞、紫河車補腎生髓。另外,可用50%靈芝註射液肌肉註射,每次4ml,每日1次,10天為1療程。
並發血小板減少者,中醫認為是氣陰兩虛,血熱妄行。癥見疲乏無力,皮膚粘膜有出血現象。治宜益氣養陰,涼血止力。藥用黃芪、鱉甲膠、龜板膠、大棗益氣養陰;白茅根、丹皮、仙鶴草、小薊清熱止血。中藥保留灌腸用白芨60g,地榆炭20g,三七粉3g,加水1000ml,煎至500ml,每次50ml保留灌腸,10次為1療程。作者曾用青黛3g,呋喃西林粉0.5g,10%葡萄糖酸鈣註射液20ml,加水至500ml,1天1次,每次50ml,保留灌腸,10日為一療程,對止血可收到滿意效果。
中藥材查詢放射性腸炎西醫治療方法㈠一般治療:急性期應臥床休息。飲食以無刺激、易消化、營養豐富、多次少餐為原則。限制纖維素攝入。腹瀉嚴重者可采用靜脈高營養療法。
㈡藥物治療:
1.收斂解痙:可用巔茄合劑、復方樟腦酊、石榴皮煎劑(石榴皮30g加水200~300ml煎制50ml,每日1次口服)。阿斯匹林可有效地控制放射性腸炎的早期腹瀉,可能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有關。
2.局部鎮痛劑和糞便軟化劑:有顯著裡急後和疼痛者,可用2%苯唑卡因棉籽油保留灌腸。用溫石蠟油保留灌腸或溫水坐浴。
3.激素灌腸:琥珀酰氫化可的松50mg加200ml溫鹽水保留灌腸,特別是裡急後重者有效。
4.骶前封閉療法:0.5%的普魯卡因40ml、維生素B6100mg、維生素B1200mg、α—糜蛋白酶2~5mg、鏈黴素0.5g,每隔5~7天封閉1次,治療1~3次,可使疼痛明顯減輕。
5.止血:低位腸出血可在內窺鏡直視下壓迫止血或使用止血劑或出血點作“8”字縫合止血。但不能作燒灼止轎。部位較高的出血點可作去甲腎上腺素4~6mg或新福林10~20mg稀釋於200ml溫鹽水中保留灌腸,或用凝血酶100~1000單位加200ml溫鹽水中保留灌腸,一般在1~3分鐘內即可止血。大量難以控制的高位出血需作外科處理。
6.抗感染:有繼發性感染時,需用抗生素。
7.α2巨球蛋白:國內已試用α2巨球蛋白治療放射性腸炎,效果良好。隔日肌註α2巨球蛋白6ml或每日肌註3ml,技術2個月為1療程。用藥後粘膜出血和疼痛明顯好轉。潰瘍趨向愈合。其原理可能是通過制血漿激肽釋放酶,使之減少,從而減輕毛細血管滲出和疼痛。同時α2巨球蛋白可與多種蛋白水解酶結合抑制後者對腸壁的作用。
㈢手術治療:腸狹窄、梗阻、瘺道等後期病變多需外科手術治療。遠端結腸病變,可作橫結腸造口術,以達到永久性或暫時性大便改道,其結果常較單純切開遠端結腸病變為好。一般結腸造口,需經6~12個月以上,俟結腸功能恢復再關閉。
放射性腸炎治療註意事項
本病診斷一般不困難,盆腔、腹腔或腹膜後惡性腫瘤放射治療史是診斷不可缺少的條件之一,結合其臨床表現特點以及有關檢查,可明確診斷並確定其病變性質和部位。
本病主要采取支持療法與對癥治療。
1、急性期應臥床休息。
2、飲食應限制纖維素攝入,避免進食麩質、牛奶及乳糖。腹瀉嚴重者采用不含麩質和乳酸的要素飲食,可望取得良好的效果。
3、嚴重腹瀉、吸收不良和明顯消瘦者,可予以靜脈高營養療法。嚴重貧血者可輸血。
4、由於小腸感染引起的吸收不良,可口服抗生素。
5、腸狹窄、梗阻、穿孔、瘺管等後期病變,經內科正規治療無效者,需及時手術治療。遠端結腸病變,可作橫結腸造口術以達到永久性或暫時性糞便改道,直腸陰道瘺可自發關閉或作橫結腸造口術後關閉。某些有嚴重盆腔性疼痛的晚期患者,如藥物治療無效,可考慮行骶前交感神經切除術。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放射性腸炎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鋇劑檢查小腸,可見病變常以回腸末端為主。充鋇時,可見管腔不規則狹窄,並因粘連而牽拉成角,形成芒刺樣陰影,腸壁增厚、腸曲間距增寬。也可見腸腔結節樣充盈缺損,與炎性腸病相似。排空時小腸正常羽毛狀粘膜紋消失。近年來用腸系膜血管造影有助於發現小血管病變。對於放射性腸炎的早期診斷與鑒別診斷有一定意義。
小腸吸收功能的測定:包括糞便脂肪測定、維生素B12及D—木糖吸收試驗。
多有血象變化,如白細胞和血小板的減少。
1.直腸指診 在急性期由於肛門直腸部位的炎癥和炎癥的刺激,可觸及肛門括約肌痙攣,直腸壁變厚,變硬,指套有血染。後期患者可發現直腸潰瘍、直腸狹窄或瘺管。
2.X線檢查 在放射性腸炎早期,腹部平片可顯示功能性腸梗阻。鋇劑檢查常顯示黏膜水腫、腸袢擴張和張力減退。在亞急性期,腹壁和腸系膜都可發生水腫。水腫嚴重時,黏膜皺襞增厚、變直,呈尖聳外觀(spiked appearance),並可使腸袢分開。鋇劑灌腸檢查,在急性期常見結、直腸有嚴重痙攣,直腸前壁可能有孤立性潰瘍。倘有彌漫性潰瘍存在,結、直腸壁黏膜可呈針刺狀(spicula- tions)。後期慢性放射性小腸結腸炎的鋇劑檢查所見有腸黏膜水腫,腸袢分開。若進一步發生纖維化,則可見腸腔變窄、固定,並呈管狀,可有一段或幾段腸管的擴張性較差,黏膜紋理消失。這種X線表現很像克羅恩病或結腸缺血性病變引起的腸狹窄。由於動力功能障礙,可以發生功能性小腸梗阻。另外,結、直腸病變的X線表現有腸腔狹窄、變直和結腸袋消失等。
3.結腸鏡檢查 放射性腸炎的急性期變化,在乙狀結腸鏡檢查時表現為結腸和直腸黏膜充血、水腫,血管紋理不清,甚至有潰瘍形成,黏膜脆弱,觸之易出血。在放射性腸炎的慢性期,可見黏膜水腫,蒼白,呈顆粒狀,較脆弱,並有明顯的黏膜下毛細血管擴張。根據所見病變,放射性腸黏膜損傷分為4度:
Ⅰ度:無明顯損傷,直腸黏膜可見輕度充血、水腫、毛細血管擴張,易出血,一般能自行愈合。
Ⅱ度:直腸黏膜有潰瘍形成,並有灰白色痂膜,黏膜出現壞死現象,有時也有輕度狹窄。
Ⅲ度:直腸由於深潰瘍所致嚴重狹窄,出現腸梗阻,多數需采用結腸造口術。
Ⅳ度:形成直腸陰道瘺或腸穿孔。
作內鏡檢查時,務必十分細心,以免發生腸穿孔或出血。
4.腸系膜動脈造影 小動脈損傷伴缺血性改變是造成放射性腸狹窄的病理基礎,腸系膜動脈造影片上常可見腸系膜小動脈分支異常。
5.CT掃描 可顯示直腸周圍纖維組織增厚或骶前間隙增寬等非特異性改變或腫瘤復發。
6.放射性核素檢查 測定放射性γ標記的膽酸的吸收率判斷末端回腸的功能,測定對大分子如鉻-EDTA通透性的增加對診斷急性放射性小腸炎有一定價值,但由於這些檢查的特異性不高,臨床上應用尚不廣泛。
放射性腸炎的晚期表現和癌腫的復發與轉移需作X線鋇劑檢查、腸系膜血管造影、內窺鏡檢查、活組織檢查以資鑒別。在鑒別診斷時應考慮其他疾病,如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Crohn病、腸結核、腸道脂代謝障礙綜合征(Whipple)等。
1.潰瘍性結腸炎 無輻射病史,病理檢查可見隱窩膿腫可資鑒別。
2.偽膜性腸炎 患者無放射性物質照射史,多於病前使用廣譜抗生素,一般多在抗生素治療過程中開始出現癥狀,少數病人可於停藥1~10天後出現,大便培養為難辨梭狀芽孢桿菌。
3.急性缺血性腸炎 多發生於年長者或口服避孕藥婦女,臨床表現為突發腹痛和便血,結腸鏡檢查可見病變腸段黏膜的充血水腫、糜爛及出血,多為一過性,少數可遺留腸管狹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