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根據起源組織的不同,主要分為3大類型。
1.脾錯構瘤 極罕見,在脾切除術中發生率約3/20萬,國內報道不足10例。其構成成分和脾正常成分相一致,又稱脾內副脾、脾結節狀增殖,也有文獻稱之為脾臟缺陷瘤,其病因是脾臟胚基的早期發育異常,使脾正常構成成分的組合比例發生混亂,瘤內主要是由失調的脾竇構成,脾小體很少見到,脾小梁缺如或偶爾可見。肉眼見瘤體切面呈圓形或橢圓形,邊界清楚,無包膜,呈灰白色和淺紅色。文獻中脾錯構瘤既有單發也有多發的報道。
2.脾血管瘤 由海綿樣擴張的血管構成,又稱海綿狀血管瘤、脾海綿狀錯構瘤、脾末梢血管擴張性血管瘤及脾血管瘤病,其發生基礎系脾血管組織的胎生發育異常所致,亦罕見。
3.脾淋巴管瘤 在3種良性腫瘤中常見,占2/3。脾淋巴管瘤系由囊性擴張的淋巴管構成,又稱脾海綿狀淋巴管瘤或脾囊性淋巴管瘤。其發生基礎是先天性局部發育異常,阻塞的淋巴管不斷擴張。
(二)發病機制
目前暫無相關資料
目前暫無相關資料
腹部X線檢查,可發現脾影增大及局部壓迫征象,但不具特異性。胃底及大彎部於鋇餐後見有壓跡,橫結腸脾曲於鋇灌腸後可見被推向右方,左側腎臟在靜脈造影下可見被推向下方。B超檢查可作為脾臟腫瘤的首選檢查,能顯示脾臟大小、區分腫瘤的囊實性、瞭解腫瘤的包膜情況,對脾臟腫瘤的診斷有很高價值。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可瞭解腫瘤內部的血供情況,有助於判斷腫瘤的性質。CT是目前診斷脾臟腫瘤最有價值的影像學檢查,能比較準確提供腫瘤的大小、形態、與周圍臟器的關系,能發現約1cm左右的小腫瘤;還可比較詳細瞭解周圍臟器有無其他病變等。MRI對脾臟腫瘤的診斷價值與CT相似,臨床應用尚不多。選擇性腹腔動脈造影可瞭解脾臟血管分支的分佈情況,可根據腫瘤血管的多寡、壓迫、中斷和新生血管等來判斷其性質,對脾臟腫瘤的診斷與鑒別診斷具有重要價值。
B超或CT引導下脾臟細針穿刺活檢,由於受病人呼吸影響,定位比較困難,且可並發腹腔內大出血或脾臟假性動脈瘤,風險較大,應慎重選用。
腹腔鏡檢查術可以觀察脾臟表面的病變,同時可在其指導下進行血管造影、穿刺活檢等,對脾臟疾病的診斷或瞭解脾臟腫大的病因等有一定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