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造口旁疝的發生與病人全身和局部的情況密切相關。腹壁薄弱、術後腹壓增高、營養不良、肥胖和局部感染等均是造口旁疝發生的基礎。同時,造口部位的選擇、造口技術與造口旁疝的發生也明顯有關。
1.營養不良 惡性腫瘤、貧血、低蛋白血癥、過於肥胖、糖尿病、肝腎功能不全及缺乏維生素等,均可影響術後組織的修復,若腸管(或輸尿管)與人造通道未能完全愈合,即增加造口旁疝的發生機會。
2.造口區域的組織缺陷 如造口區域的組織缺損,橫向肌肉的收縮作用等,使造口旁組織向四周收縮,致造口的口徑擴大。
3.腹壁肌肉的退行性變 老年患者腹壁肌肉出現退行性變,修復能力降低,強度薄弱。
4.放療和化療 造瘺(口)者多為結直腸腫瘤、膀胱腫瘤、腸梗阻、克羅恩病等患者,術後常需要進行放療和化療,影響正常組織的代謝和傷口修復。
5.手術操作不當 常見情況有:①手術操作粗暴,血管或神經損傷過多導致肌肉萎縮,腹壁強度降低。②無菌操作不嚴格,止血不徹底,術後出現切口感染。③麻醉不滿意,強行牽拉縫合,局部張力過大以及各層組織對合不良。
6.造口位置選擇不當 一般認為,造口旁疝的發生率與造口位置的選擇有密切的關系。研究表明,腹直肌具有約束功能,經腹直肌造口者,造口旁疝發生率較低。而經腹直肌旁或切口造口者,造口旁疝發生率相對較高。而腹膜外造口,更可降低造口旁疝以及手術後早期內疝的發生率。
7.腹內壓力的升高 術後患者出現劇烈咳嗽、嚴重腹脹、排尿困難、腹水或腹內存在較大的腫瘤以及嬰幼兒啼哭,均可導致腹內壓力升高,進而誘發造口旁疝的發生。
(二)發病機制
造口旁疝的分類方法有兩種。
1.按疝內物脫出位置分類 有四種類型:①真性造口旁疝:一腹膜囊由擴大的筋膜缺損處突出者。臨床最常見,約占造口旁疝的90%;②造口間疝:筋膜缺損擴大,腹腔內腸襻伴隨造口腸襻向皮下突出者,此型多數合並脫垂;③皮下脫垂:筋膜環完整,腸襻冗長突出皮下,系假性疝;④假性疝:由於腹壁薄弱或腹直肌外側神經損傷,造口腸襻脫垂。
2.按疝體大小分類 有4型:①小型造口旁疝:直徑<3cm;②中型造口旁疝:直徑大於3~6cm;③大型造口旁疝:直徑大於6~10cm;④巨大型造口旁疝:直徑>10cm。
暫無相關信息
中藥材查詢造口旁疝西醫治療方法(一)治療
1.非手術治療 對於疝體較小、無明顯不適者,可用腹帶、造口帶加壓包紮,亦可用環形壓具固定於造瘺(口)周圍組織,防止內臟進一步疝出。
2.手術治療 除瞭癌癥晚期(含姑息性手術後和已發生腹腔或遠處轉移者)和嚴重內科合並癥不能耐受手術者,造口旁疝均可手術治療。有疝原位修補術和造口移位兩種方式。
(1)疝原位修補術:對於筋膜缺損不大的造口旁疝,可在造口旁側方做切口,找到並切除疝囊,還納疝內容物,重新定位造口,間斷縫合缺損。對於缺損大,直接修補困難者,可采取合成材料(假體網片)修補,一般主張進入腹腔從內面修補。
(2)造口移位:對原造口不滿意和原位修補後復發者,應移位造口。另取正中切口,選擇合適的位置經腹直肌造口,切除並關閉原造口。
(二)預後
目前沒有相關內容描述。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造口旁疝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1.化學性皮炎 因突出的疝內容物牽拉腹壁皮膚,破壞瞭造口的密閉性,導致腸液等分泌液外漏,刺激皮膚發生炎癥改變,出現紅腫、疼痛和糜爛等。
2.造口旁疝嵌頓 病人出現劇烈疼痛,腹脹,惡心、嘔吐,停止排氣排便等嚴重癥狀,腫塊不能回納並伴有壓痛。需立即急診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