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腹股溝斜疝疝囊突入腹壁層次間形成腹壁間疝的病因尚不清楚,綜合文獻,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1.疝的正常通道狹窄或閉塞 疝的正常通道狹窄或閉塞多見於睪丸下降不全患者。睪丸下降不全除與睪丸引帶異常、睪丸發育不良等因素有關外,解剖異常、機械梗阻、筋膜覆蓋陰囊入口、鞘狀突未進入腹股溝管等亦是導致其發生的主要因素。由於睪丸下降不全多伴有鞘狀突未閉並因此並發腹股溝斜疝,在疝的進展過程中,因腹股溝管和外環狹窄以及存有堅硬組織等阻礙等,疝的正常通道閉塞,疝塊不能通過狹窄或被堅硬組織覆蓋腹股溝管,可被推擠到腹壁組織間形成腹壁間疝。也有學者認為:當腹壓突然增高時,腹內臟器強行擴張疝囊頸,大量疝內容物脫出。疝囊頸回縮時,疝內容物不能回納,而突然增多的疝內容物強烈刺激並導致腹內斜肌、腹橫肌及腹橫肌筋膜收縮關閉腹股溝管,疝內容物未能進入正常通道而入腹膜與肌肉之間,或形成腹膜前腹壁間疝。
2.不恰當的疝帶壓迫 如疝帶沒有壓在內環口處,而是壓在內環口以下,當腹內壓增高,疝塊能突出但不能通過疝的正常通道進入腹股溝管和陰囊,而是突向腹壁組織間。
3.手法復位不當 在腹股溝斜疝嵌頓手法復位擠壓時,因復位手法不當,將疝內容物強行擠過內環,未能全部還納腹腔而嵌頓在疝囊頸處,形成腹膜前間隙疝。而且頻繁的、不當的手法復位可造成疝囊壁與腹內環處周圍組織薄弱松弛,也易誘發腹壁間疝。
(二)發病機制
依據疝囊潛入的途徑,腹壁間疝分為3種類型: 1.腹膜前間隙疝(preperitoneal hernia) 疝囊位於腹膜前與腹橫肌之間,腸管嵌頓於疝囊頸處,該處隆起突向腹腔,腹膜與肌肉分離,此型腹壁間疝約占20%。 2.間隙疝(interstitial hernia) 疝囊位於各層肌肉之間,可在腹橫肌與腹內斜肌之間,或腹內斜肌與腹外斜肌腱膜之間,約占60%。 3.腹外斜肌腱膜外疝(external ablique musculoaponeurotic hernia of abdomen) 疝囊位於腹外斜肌腱膜外,約占20%。間隙疝疝囊的位置可在腹橫筋膜與腹橫肌之間、腹橫肌與腹內斜肌之間或腹內斜肌與腹外斜肌腱膜之間。少數腹壁間疝可能與腹股溝斜疝同時存在(有兩個疝環或雙疝)。
部分病人既往有腹股溝斜疝病史,此次嵌頓後自行或醫生予以手法復位治療,復位後疝塊“消失”,但腹痛癥狀仍存在,且進行性加重。體檢可見腸梗阻體征,斜疝側睪丸位置升高,下腹部內環附近觸及包塊並有壓痛。
少數患者可在突然屏氣用力或劇烈咳嗽後,出現陣發性腹痛、腹脹、嘔吐、停止排便排氣等腸梗阻癥狀,但無疝塊脫出,下腹部內環附近處有觸痛包塊。
本病臨床表現並無特異性,可無癥狀或癥狀模糊,如下腹部鈍痛和酸脹感。一般很少因癥狀而就診。有時腫塊較小位於肌層不易觸及,再加上腹外環空虛,極少被醫生註意而漏診。
1.病史 既往有腹股溝斜疝或腹股溝斜疝嵌頓病史。
2.臨床表現 本次嵌頓後經手法復位治療,疝塊消失,但腸梗阻癥狀猶存並
進行性加重。病側內環附近有壓痛性包塊。
3.輔助檢查 X線透視或腹部拍片有腸梗阻征象;B超示下腹內環附近有異常氣液體的腸管回聲。
一、腹壁間疝術後食療方(下面資料僅供參考,詳細需要咨詢醫生)
術後幫助身體元氣恢復的飲食:
1.吉林參4克,西洋參3克燉瘦肉。
2.冬菇4-5個燉瘦肉或雞胸肉(飲湯)。
3.北芪15克,黨參21克,淮山30克,蓮子15克煲瘦肉。
4.土茯苓30克,生苡仁30克,元肉3枚煲草魚或水魚。
5.黨參17克,茨實21克,杞子10克,苡仁15克煲瘦肉或雞肉。
6.田七3克,人參(或紅參)3克燉瘦肉或雞肉。
二、腹壁間疝吃哪些對身體好?
1、一般病人術後6~12小時可進流質,如米湯,稀藕粉,菜汁,果汁等,第2日進軟食或普食,如軟飯,面條,雞蛋糕,切碎煮熟的菜及肉等,以營養豐富易消化清淡飲食為主。
2、飲食方面可多吃營養豐富的食物.多吃粗纖維食物,如韭菜,芹菜,卷心菜,粗糧,豆類,竹筍,各種水果等。
3、保持大便通暢,可用海蜇、苦瓜、番薯等。
三、腹壁間疝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1、術後忌食易引起腸張氣的食物,如牛奶、豆漿、雞蛋等。
2、忌煙、酒、膩、油煎、黴變、醃制食物。
3、禁忌生蒜、芥菜等辛辣食物。
4、忌食過酸、過辣、過咸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