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醫學百科 按字母 按身體部位 按科室

伏梁介紹

  伏梁是因穢濁之邪結伏腸道,阻滯氣血運行,穢濁與氣血搏結日久而成。以腹痛,腹瀉,右下腹包塊為主要表現的積聚類疾病。

  本病相當於西醫學所說克隆病(亦稱局限性腸炎、節段性腸炎、肉芽腫性腸炎)。可自行或經治而緩解,可並發腸結,少數重癥遷延不愈者,預後較差。


原因

  [診斷依據]

  1、臨床不太常見,發病以青壯年多見,男略多於女。起病緩慢,病程遷延,反復發作,呈漸進性發展。

  2、腹痛常位於右下腹或臍周,常於納後發生,伴腸鳴,便後緩解,亦可呈持續性腹痛或全腹痛。於右下腹或臍周常可捫及包塊,有壓痛。腹瀉,大便呈糊狀,一般無粘液、 膿血及裡急後重,常伴有不規則發熱,惡心嘔吐,納少,乏力,消瘦等癥。部分病人可 見便血、關節疼痛、口糜、肝癖、肝著等病癥表現,或並發腸結。


症狀

伏梁早期癥狀有哪些?

  癥見臍上至心下部位有包塊,大如手臂,久不愈,令人心煩,睡眠不安。(《難經·五十六難》)

  下腹部堅硬脹滿,有包塊在腹腔腸胃的外面,推之不移,內有膿血瘀積,臍周圍疼痛,身腫,下肢浮腫,忌切按。(《素問·腹中論》)

  在心胸之下的部位,能升能降,有時唾血(《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


飲食保健

伏梁吃什麼好?

  一、伏梁食療方(下面資料僅供參考,詳細需要咨詢醫生)

  ①補虛正氣粥:

  黃芪30克,人參3克(或黨參15克),山藥30-50克,白糖適量。先煮赤小豆於半熟後放入山藥(去皮切片)、黃芪、人參,煮至粥熟時加入白糖,做早餐食用,常服可益氣養陰。適用於久瀉傷氣耗陰之癥。

  ②參苓粥:

  人參3-5克(或黨參15-20克),白茯苓15-20克,生薑3-5克,粳米100克,先將人參(或黨參)、生薑切為薄片,把茯苓搗碎,浸泡半小時煎取汁,然後再煎取汁,將一二煎藥汁合並,分早晚兩次同粳米煮粥服食。適用於外病脾虛之癥。

  ③燒五香:

  鮮豬肉750克切塊;幹薑6克,吳茱萸3克,肉豆蔻3克,肉桂2克,丁香1克,共研末;另備醬油、黃酒、白糖、味精等,將面粉塗沫在豬肉內塊表面,放入適量醬油、黃酒及醬、味精,浸泡2-3小時後放入烤箱中,文火烤15分鐘左右,翻過再烤15分鐘左右,熟後即可食,或食隔1周或半月服食一次。此法適用范圍於脾腎陽虛之癥。

  ④紫莧菜粥:

  紫莧菜100克,白米50克,先用水煮莧菜,取汁去滓,用汁煮米成粥,晨起做早餐治療。

  ⑤銀花紅糖茶:

  銀花30克,紅糖適量,泡水飲用。

  ⑥車前草60克,灶心土60克,生薑3克,水煎服。

  二、伏梁吃哪些對身體好?

  (1)主食宜以精制米面為主,禁用粗雜糧和幹豆類,如玉米面、小米、高梁米、紅小豆、綠豆等。若用紅小豆或綠豆可煮熟去皮制成豆沙。以免增加胃腸道負擔和損害。

  (2)副食可選用瘦肉、魚、雞、肝、蛋、豆制品等優質蛋白質食物作為提供蛋白質的主要來源。限用肥肉等油膩肥厚食品。牛奶在急性發作期不用或少用。在急性發作期必須禁用蔬菜和水果,若食用,可將蔬菜、水果制成菜水、菜泥、果汁、果泥及水果羹等。或少量食用根塊類粗纖維少的蔬菜,如胡蘿卜、冬瓜等。在緩解期則根據病情及個人耐受情況酌量食用。不用易脹氣的食物,如黃豆、蔥頭、粗糧等。

  (3)為糾正體內缺鉀及貧血狀況,可供給各種菜汁、果汁、去油肉湯、棗湯、肝湯等,以補充維生素B、維生素C及無機鹽鉀、鐵等。

  (4)為瞭增加營養,又不增加腸道負擔,應盡可能壓縮食物體積,選擇單位量營養價值較高的食品,如飲料代替飲水。亦可用兩種以上原料合制一份飲食,如肝湯菜汁蒸雞蛋、煮雞湯掛面、果汁沖藕粉、雞蛋和面制成面條、餛飩皮等。

  三、伏梁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1、避免刺激性食物如芹菜、韭菜、濃茶及濃肉湯等。

  2、 忌辛辣食物如胡椒粉、辣椒等。

  3、忌吃易產氣氣食物如生蔥、生薑、生蘿卜、洋蔥等。

  4、忌生冷食物大量冷飲、涼拌菜等。

  5、忌堅硬的食物如辣肉、蚌肉、香腸等。


護理

伏梁應該如何護理?

  伏梁之名出《素問·腹中論篇》,曰:“帝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為何病?可治不?岐伯曰:病名曰伏梁。……其氣溢於大腸而著於肓,肓之原在臍下,故環臍而痛也。”


治療

伏梁治療前的註意事項?

  預防:

  1.生活起居要有規律:

  本病多由於素體虛弱,感受外邪而發病,因此生活起居必須謹慎,要註意天氣變化,隨天氣變化增減衣被,陰雨天避免外出,以防外邪侵襲。同時要有嚴格的作息制度,保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以利於身體的健康。

  2.禁食生冷不潔食物:

  《素問·痹論篇》雲:“飲食自倍,腸胃乃傷”。俗語說,病從口入。所以,平時飲食要定時定量,不要暴飲暴食,戒煙、酒等刺激性物品,不食生冷、不潔之品。急性起病時則視病情輕重采取禁食或進流質食物,進入慢性期要吃容易消化的食物,禁忌肥甘厚味之品。

  3.精神調養:

  《金匱要略》曰:“見肝之病,知肝傳脾”。本病關鍵是脾胃功能失調而引起的,情志失調,暴怒傷肝,肝氣橫逆易導到本病的發生或加重本病的病情。因此,應註意精神調養,保持心情舒暢愉快,使肝氣條達舒暢,以發揮正常的疏泄功能,保證脾胃的受納運化功能正常運行,使疾病不發生或縮短療程,促進康復。

  4.適當進行體育鍛煉:

  各人的身體素質不同,興趣、愛好也有差別,因此每個人可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跑步、氣功、太極拳等項目進行體育鍛煉,這樣可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常參加體育鍛煉還可促進胃腸的正常蠕動,維持其正常功能。

保健品查詢伏梁中醫治療方法

  中藥治療:

  1、腸道濕熱證:右少腹或臍周疼痛,腸鳴,腹瀉,大便呈糊狀,肛門灼熱,惡心嘔吐,納差,口幹,或有發熱,舌紅苔黃膩,脈濡數。清利腸道(濕熱)。

  2、肝鬱脾虛證:右少腹或臍周疼痛,痛則欲便,便後痛減,大便稀溏,胸脅脹滿,噯氣納少,口幹且苦,舌淡苔薄,脈弦緩。疏肝健脾。

  3、腸道瘀滯證:右少腹或臍下疼痛,捫及包塊,固定不移,大便稀溏或呈黑色,形體消瘦,舌質紫暗或有瘀點瘀斑,脈弦細澀。活血化瘀、行氣通絡。

  4、脾腎陽虛證:病程遷延,反復發作,黎明腹痛,腸鳴即瀉,瀉後痛減,形寒肢冷,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弱。溫補脾腎。

中藥材查詢伏梁西醫治療方法

  本病為一慢性反復發作的疾病。由於病因不明,尚無根本的治愈方法。許多病人在其病程中都會出現一次以上的並發癥需要手術治療,而手術治療的復發率甚高,有報道可達90%。本病的復發率與病充數范圍和病癥侵襲的強弱等因素有關。所幸死亡率還不高。此外,本病隨病程的延長和年齡的增長,復發率逐漸降低而健康者的比率升高。近年來采用各種治療措施對多數病人是有效的,可幫助患者度過病情活動期的難關。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伏梁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

檢查

伏梁應該做哪些檢查?

  血液檢查:常見貧血、白細胞增多,紅細胞沉降率加速等。

  糞便檢查:隱血試驗常呈陽性,或見脂肪含量增多等。

  X線鋇餐檢查:可見腸道病變呈節段性分佈,腸粘膜皺襞增寬、扁平,甚至消失;可有線狀潰瘍、卵石征和息肉狀變。腸管狹窄程度不一,腸管僵硬,呈線樣征。病變近:端腸管有擴張和積液。

  結腸鏡檢:可見粘膜充血、水腫、大小不等的潰瘍,腸腔狹窄,腸袋改變,假息肉形成及卵石狀的粘膜相。並有裂溝和圓形潰瘍,病變腸段間粘膜正常。活檢可發現粘膜下微小肉芽腫及纖維組織增生。


鑑別

伏梁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鑒別診斷]

  1、腸癆:以腹痛、腹瀉,或便秘腹瀉交替,低熱,盜汗等為主要表現。常有癆 病史,結核菌素試驗強陽性。X線鋇餐檢查及結腸鏡檢見病變不呈節段性分佈,活檢發現幹酪樣肉芽腫,可見到結核桿菌等以資鑒別。

  2、大瘕泄:腹痛及包塊多在左下腹,常有裡急後重,大便有粘液膿血,X線及內鏡檢查見結腸為彌慢性病變,一般無腸腔狹窄。

  3、腸癌:多見於中年以上,以大便變形或夾有膿血,下腹痛並捫及包塊為特征。

  X線鋇灌腸見局限性充盈缺損,內窺鏡及活檢發現癌腫病變。

  4、腸癰:急起發病,右少腹疼痛、壓痛或反跳痛,或觸及包塊,發熱,血液檢查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計數明顯升高,腹瀉少見等可資鑒別。

  5、小腸癉:好發於兒童與青年,常有暴飲暴食及飲食不潔史,驟發腹痛,以左上腹和左中腹為主,大便呈血水樣或暗紅色糊狀、腥臭,伴高熱、嗜睡、譫妄、面白肢冷、脈微細等溫毒厥脫表現。

  6、休息痢:以左下腹痛為主,腹瀉為粘液膿血便,糞便檢查或培養陽性及腸鏡檢查可以確診。


並發症

伏梁可以並發哪些疾病?

  可並發腸結,少數重癥遷延不愈者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伏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