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醫學百科 按字母 按身體部位 按科室

腸癌介紹


原因

  盡管目前對大腸癌確切的病因仍不清楚,但臨床發現下列因素能大大增加大腸癌發生的危險生,它們包括:

  1) 年齡:隨著年齡的增加,各種致病因素對大腸黏膜刺激的時間也隨之增長,大多數患者在50歲以後發病;

  2) 傢族史:如果某人的一級傢屬,比如說父母,得過結直腸癌的,他在一生中患此病危險性比普通人群要高8倍[如果您的某位直系傢屬(父母、兄弟姐妹或子女)不到50歲時患上大腸癌,或者在父系傢族或母系傢族中有兩人及以上者患大腸癌,這時您就算是有大腸癌傢族史]。大約1/4的新發患者有結直腸癌的傢族史;

  3) 結腸炎性疾病史:某些結腸疾病如克羅恩病或潰瘍性結腸炎可能增加結直腸癌的發病機會。他們結腸癌的危險性是常人的30倍;

  4) 大腸息肉史:大部分結直腸癌是從小的癌前病變發展而來,它們被稱為息肉。其中絨毛樣腺瘤息肉更容易發展成癌,惡變的機會約為25%;管狀腺瘤樣息肉惡變率為1-5%;

  5) 基因背景:傢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及遺傳性非息肉病性大腸癌等都是由於相應的基因發生突變導致的,這類患者不僅發病幾率明顯增加,並且發病年齡更小。


症狀

腸癌早期癥狀有哪些?

  腸癌癥狀:

  早期腸癌的臨床特征主要為便血和排便習慣改變,在癌腫局限於直腸粘膜時便血作為唯一的早期癥狀占85%,可惜往往未被病人所重視。當時作肛指檢查,多可觸及腫塊,中、晚期腸癌患者除一般常見的食欲不振、體重減輕、貧血等全身癥狀外,尚有排便次數增多,排便不盡、便意頻繁、裡急後重等癌腫局部刺激癥狀。癌腫增大可致腸腔狹窄,出現腸梗阻征象。

  腸癌到晚期常侵犯周圍組織器官,如膀胱和前列腺等鄰近組織,引起尿頻、尿急和排尿困難。侵及骶前神經叢,出現骶尾和腰部疼痛。直腸癌還可以向遠處轉移到肝臟,引起肝腫大,腹水、黃疸,甚至惡液質等表現。

  腸癌的初期表現

  腸癌初期以便血為主,其次是大便習慣改變,排便不盡感,裡急後重等,此外還極易引起梗阻現象,產生腸道刺激癥狀等。腸癌有很多突出的臨床表現,患者還需多加小心。

  腸癌初期表現,以無痛便血為主,血液呈紅色或鮮紅色,與早期內痔的癥狀非常相似,後期便血多為暗紅色,混有糞便之粘液血便或膿血便。

  其次大便習慣改變是腸癌中晚期的典型表現,由於直腸腫塊及其產生的分泌物,可產生腸道刺激癥狀,導致患者出現便意頻繁、排便不盡感、裡急後重等癥狀,但排出物多是粘液膿血狀物,此時糞便形狀也發生瞭改變,大便越來越細;

  由於癌腫繞腸壁周徑浸潤,使腸腔狹窄,尤在直腸乙狀結腸交界處,多為狹窄型硬癌,極易引起梗阻現象。晚期直腸癌患者,由於疾病長期慢性消耗,會出現一些全身惡變病質。此外出現不明原因的貧血。不明原因的消瘦、乏力、食欲減退,患者一定要及時註意及時到專業醫院進行檢查和治療。


飲食保健

腸癌吃什麼好?

  腸癌食療方(資料僅供參考,詳細需咨詢醫生)

  1、蘑菇粥:鮮蘑菇30g(或幹品9g),紅糯米30g,加鹽油味精適量。空腹頓服。

  2、箬竹葉綠豆粽:新鮮箬竹葉1㎏,綠豆500g,糯米2㎏。箬竹葉洗凈濾幹,綠豆冷水浸泡半小時,與糯米一起洗凈利濾幹,捶勻。用箬竹葉4張,綠豆糯米30~40g,包成三角粽或四角粽,用線紮牢。然後,將粽子放於鍋內,冷水浸沒,用旺火煮3~4小時,直到湯變濃,糯米綠豆均熟為止。每天二次,每次喝粽湯1小碗,吃粽子2隻。

  3、馬齒莧、雞蛋各50g,或狝猴桃適量。每日50g,制作成食品常年服用。

  4、黃花菜30g,木耳15g,血馀炭6g。將前兩種水煎取汁300ml,沖服血馀炭。亦可常服鮮無花果。

  5、並有明顯貧血者,可用黑木耳30g、紅棗30枚,做成食品為1日量,每日食之。

  腸癌吃什麼對身體好?

  1、 適量食用含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橄欖油、金槍魚等。

  2、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素的食物:魔芋、大豆及其制品、新鮮蔬菜和水果、藻類等。

  3、用部分粗糧替代細糧。

  4、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以補充胡蘿卜素和維生素C。

  5、適量食用核桃、花生、奶制品、海產品等,以補充維生素E。

  6、註意攝取麥芽、魚類、蘑菇等富含微量元素硒的食物。

  7、對放療或化療後白細胞減少者,可用苡米、芡實、菱角、蓮子等煮粥佐餐,常食之。或多食香菇、平菇、口蘑 、黑木耳、銀耳等,能提升白細胞,增強機體免疫力。

  腸癌最好別吃什麼食物?

  1、 少吃或不吃富含飽和脂肪和膽固醇的食物,包括:豬油、牛油、肥肉、動物內臟、魚子等。

  2、 不吃或少吃油炸食品。

  3、 禁煙酒。


護理

腸癌應該如何護理?

  研究發現:面包皮含防腸癌物質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每次吃面包時,最好把面包皮吃完,因為科學傢研究發現,烘焙面包時會產生一種能預防腸癌的化學成分,而這種成分在面包皮中含量最高。科學研究發現,面包皮預防腸癌的秘密在於一種名叫pronyl lysine的抗氧化劑。科學傢通過動物實驗發現,堅持給動物喂食含有這種成分的食物,能終止一些早期結腸癌變。由此可以認為,該成分也能降低人體發生結腸癌的危險。有意思的是,這種成分隻能在烘焙過程的化學反應中產生,而其在面包皮中的含量要比面包其他部分的含量高8倍。


治療

腸癌治療前的註意事項?

  預防腸癌的根本宗旨隻有一點:那就是註意飲食習慣!

  天氣冷讓人胃口大開,但是“吃多”瞭不僅擔心發胖,更擔心健康亮紅燈。尤其是晚餐,如果進食不當,過飽、過晚,都可能損害人體健康,甚至有可能促進大腸癌的發生。

  晚餐不過飽

  中醫認為,“胃不和,臥不寧”。如果晚餐過飲,必然會造成胃腸負擔加重,其緊張工作的信息不斷傳向大腦,使人失眠、多夢,久而久之,易引起神經衰弱等疾病。

  中年人如果長期晚餐過飽,反復刺激胰島素大量分泌,往往會造成胰島素β細胞負擔加重,進而衰竭,誘發糖尿病。同時晚餐過飽,必然有部分蛋白質不能消化吸收,在腸道細菌的作用下,會產生有毒物質,加之睡眠時腸蠕動減慢,相對延長瞭這些物質在腸道的停留時間,有可能促進大腸癌的發生。

  晚餐不過甜

  晚餐和晚餐後都不宜經常吃甜食。這是因為肝臟、脂肪組織與肌肉等糖代謝活性,在一天24小時不同的階段中,會有不同的改變。原則上,物質代謝的活 性,隨著陽光強弱的變化而改變;身體方面則受休息或活動狀態的強烈影響。白糖經消化分解為果糖與葡萄糖,被人體吸收後分別轉變成能量與脂肪,由於運動能抑制胰島素分泌,對白糖轉換成脂肪也有抑制作用。所以攝取白糖後立即運動,就可抑制血液中中性脂肪濃度長高。而攝取白糖後立刻休息,結果則相反,久而久之會令人發胖。

  晚餐不過晚

  晚餐不宜吃得太晚,否則易患尿道結石。不少人因工作關系很晚才吃晚餐,餐後不久就上床睡覺。在睡眠狀態下血液流速變慢,小便排泄也隨之減少,而飲食中的鈣鹽除被人體吸收外,餘下的須經尿道排出。據測定,人體排尿高峰一般在進食後4至5小時,如果晚餐太晚,比如到晚上八九點鐘才進食,排尿高峰便在凌晨零點以後,此時入睡得正香,高濃度的鈣鹽與尿液在尿道中滯留,與尿酸結合生成草酸鈣,當其濃度較高時,在正常體溫下可析出結晶並沉淀、積聚、形成結石。因此,除多飲水外,應盡早進晚餐,使進食後的排泄高峰提前,排一次尿後再睡覺最好。

  晚餐不過葷

  醫學研究發現,晚餐經常吃葷食的人比經常吃素食的人,血脂高三四倍。

  患高血脂、高血壓的人,如果晚餐經常吃葷,等於火上澆油。晚餐經常攝入過多的熱量,易引起膽固醇增高,而過多的膽固醇堆積在血管壁上,久瞭就會誘發動脈硬化和冠心病。

保健品查詢腸癌中醫治療方法

  一、辯證施治:

  臨床中按腸道各部位腫瘤病情變化,患者體質強弱,年齡大小靈活的辯證用交泰消瘤系列方劑,配以經外奇穴穴位外敷藥,佐坎離交泰的藥枕,配合腦氣功的綜合療法能起到顯著的療效。

  二、腸癌藥膳:

  1、馬齒莧50g,雞蛋或瘦肉50g,包餃子常食。

  2、馬齒莧綠豆湯,每天1-2次,連服3天。

中藥材查詢腸癌西醫治療方法

  1.大腸癌的外科治療

  手術原則:隨著大腸癌發病率的逐年增加,各種新技術、新療法不斷出現。然而,就目前狀況來看,手術仍是治療大腸癌最有效的方法。大腸癌手術的基本原則與腫瘤手術的基本原則一致,概括起來說,就是根治性、安全性、功能性三性原則,其中,在腫瘤能夠切除的情況下,首先要求遵循根治性原則,其次考慮到安全性,最後才盡量考慮功能性原則。

  手術治療:

  ①大腸癌的手術方式:

  A.局部切除術:局部切除術指腫瘤所在區域的部分腸壁切除,適於局限於黏膜或黏膜肌層的早期淺表型結腸癌及良性腫瘤。部分位於黏膜肌層和位於黏膜下層的惡性腫瘤,其中少數病例可能已存在區域淋巴結微轉移和轉移,僅作局部切除術可能達不到根治要求,此類病例應審慎采用局部切除術。局部切除術切除范圍可包括腸壁全層,切緣距腫瘤不少於2cm。亦可以經內鏡作黏膜切除,或經擴肛行黏膜層、黏膜下層和部分肌層的切除。

  B.腸段切除術:腸段切除術指切除包括腫瘤在內的一定長度的腸管,一般要求上、下切緣距腫瘤不應小於5.0cm,腫瘤腸段切除應包括相應的系膜切除,即達到DL的要求。適用於較大的良性腫瘤以及部分限於黏膜下、淺肌層且無淋巴結轉移的癌腫。

  C.根治術:根治術或絕對根治術是指手術徹底切除腫瘤並清除區域淋巴結,而組織學檢查的各個切緣均無癌殘留者。

  D.聯合臟器切除術:結腸癌聯合臟器切除術適用於鄰近臟器受侵的病例,常作為根治性術式應用。但在某些情況下,如癌瘤侵及其他臟器,可能出現梗阻或穿孔,或已形成內瘺,且術後生存預期較長者,即使已發生遠處播散,仍可行姑息性聯合臟器切除術。

  E.姑息性腫瘤切除術:絕對姑息性腫瘤切除術,指肉眼見有腫瘤殘留者。如已存在腹膜、肝及非區域性的遠處淋巴結的轉移,無法行全部轉移灶切除的情況。相對姑息性腫瘤切除術(或相對根治術),雖為根治性術式,術中肉眼判斷腫瘤亦已切除殆盡,但術後組織學證實有切緣、腫瘤基底殘留或清除的最高一級淋巴結已有轉移者。

  2.大腸癌的放射治療

  (1)治療分類:根據治療的性質和目的,放射治療可分為根治性放射治療和姑息性放射治療。

  (2)放射治療:

  ①術前放射治療:術前放療在直腸癌綜合治療中的地位已逐步得到肯定。

  ②術後放射治療:直腸癌術後5年內復發轉移死亡的病人中約一半死於局部復發。如直腸癌手術後盆腔、吻合口、會陰部等的局部復發,在Ⅱ期病人術後可達20%~40%,在Ⅲ期病人則可高達40%~70%。因此如何預防和治療局部復發仍是大腸癌研究的重點。目前,雖然對術後放療的療效各傢報道還不一致,但直腸癌手術後聯合放化療仍是標準的輔助治療方法。

  一般認為,術後放療開始早者效果較好,以在術後2個月內開始為好。Ⅰ期病人由於術後局部復發率較低,故無必要再加用放療。Ⅱ、Ⅲ期病人,尤其是病灶外侵明顯、有較多的區域淋巴結轉移、手術有局部殘留者,常需作術後放療。

  ③“三明治”式放射治療:術前日或術晨一次照5Gy,使癌細胞活性減弱,然後手術,如術後病理檢查屬Dukes B或C期則術後再放療45Gy/5周。也可術前予15Gy/5次,術後對Dukes B或C期病人再予40Gy/20次。Mohiuddin報道“三明治”式治療病人的5年生存率為78%,與單純手術組的34%有顯著差別。近年,由於認為前後治療間隔時間較長,缺乏完整性,且放射劑量不易掌握,此方法有應用減少的趨勢。

  (3)肛管癌的放化療:肛管癌中約85%為鱗癌,而鱗癌對放化療均較為敏感,化療藥物中如5-FU、絲裂黴素(MMC)及順鉑(DDP)等已被證實有放射增敏作用。鑒於此,目前在歐美國傢“放化療”已成為肛管鱗癌的首選治療方式,並已取得瞭良好的療效。

  (4)放射反應及其處理:放療後應每隔2~3個月隨訪1次,進行常規檢查,以瞭解放療後的反應、並發癥,並及時處理。

  術前放療劑量≥40Gy時可使會陰部傷口愈合有明顯推遲,但愈合質量沒有改變。Wassif等報道的一組隨機試驗的結果認為術前放療的手術死亡率及並發癥都等於零。如果放療時能夠充分地遵守分次、分割劑量、劑量一體積效應等放射生物學的基本原則,術前放療幾乎不會有並發癥,同時也不會由於術前放療而增加手術後患者的並發癥。

  術後放療可使會陰部瘢痕硬化或有輕度的小腸炎、膀胱炎,對癥處理後一般均可緩解。

  3.大腸癌術後復發和轉移的治療

  大腸癌根治術後,約40%的患者出現腫瘤的復發轉移。這些復發轉移的患者中20%~30%為局部復發,50%~80%為遠處轉移。一般結腸癌容易發生遠處復發,而直腸癌易於局部復發。大約80%的遠處轉移患者,病灶限於腹部,最常見的遠處轉移部位是肝臟,其次是肺、骨和大腦。小於15%的患者發生單一部位的復發轉移腫瘤、且有再次根治切除的可能。局部復發灶應視病變累及的范圍選擇是否再次手術以及決定手術的方式和范圍。肝轉移的病人如除肝以外無其他部位復發或轉移,肺轉移的病人如除肺以外無其他部位復發或轉移,則視轉移灶的數目和范圍決定能否手術,並加用化療等綜合治療。一般情況下20%~30%的肝轉移灶和10%~20%的肺轉移癌可經手術切除。在大多數報道中,其切除術後總的5年生存率是20%~30%。因此隨訪中發現肝和肺轉移癌也應視情況爭取手術切除。對無法切除者如化療後有效,部分病人可能仍可獲切除機會而治愈。

  (1)局部區域性復發的治療:文獻報道,一般大腸癌根治性手術後,局部區域性復發率在1/3左右。

  (2)肝轉移的治療:肝臟是大腸癌最常見的轉移部位,文獻報道40%~50%的大腸癌可發生同時或異時的肝轉移,其中20%~25%的轉移灶僅限於肝臟。雖然以往的文獻報道肝轉移發生後預後很差,平均生存期不超過18個月,但近年來由於綜合治療的應用以及化療藥物的發展,積極治療大腸癌的肝轉移後仍能獲得35%左右的5年生存率。

  (3)肺轉移的治療:肺也是大腸癌腹腔外轉移最常見的部位之一,在全部大腸癌中,肺轉移占10%~20%。肺轉移常伴有全身轉移。X線檢查對肺轉移的診斷可提供有價值的資料,CT檢查可正確估計肺部病變的數量和位置,纖維支氣管鏡檢毛刷或針吸活檢則可明確病理類型,痰細胞學檢查也可提供參考,但陽性率較低。

  (4)卵巢轉移的治療:卵巢轉移也是女性大腸癌患者較常見的一個問題,屬於廣義的Krukenberg瘤。文獻報道,大腸癌術中及術後隨訪中發現卵巢轉移的機會為3%~25%,其中術中肉眼觀察及術後病理檢查發現的同時卵巢轉移各占2%~5%,而異時性卵巢轉移占3%~8%。半數的大腸原發腫瘤位於乙狀結腸,直腸占25%。B超、CT、MRI檢查可以在術前和術後隨訪中發現卵巢轉移,但仍能漏診較小或較早的轉移灶,最終確診有賴於病理組織學檢查。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腸癌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

檢查

腸癌應該做哪些檢查?

  一,直腸肛門指撿肛指檢查簡單易行,直腸指檢目前仍是直腸癌手術前一系列檢查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檢查方法.

  二,實驗室檢查

  1)大便隱血試驗:此方法簡便易行,是大腸癌普查初篩方法和結腸疾病的常規檢查.有條件者還可應用免疫學方法以提高正確率.

  2)血紅蛋白檢查:凡原因不明的貧血,血紅蛋白低於100g/L者應建議作鋇劑灌腸檢查或纖維結腸鏡檢查.

  3)血清癌胚抗原(CEA)檢查:CEA檢查不具有特異性的診斷價值,因此不適合作為普查或早期診斷,但對估計預後,監察療效和復發方 面具有一定幫助.

  三,內鏡檢查

  凡有便血或大便習慣改變,經直腸指檢無異常發現者,應常規進行乙狀結腸鏡或纖維結腸鏡檢查.內鏡檢查能在直視下觀察病灶情況,並能取活檢作病理學診斷.

  纖維結腸鏡檢查就目前而言是對大腸內病變診斷最有效,最安全,最可靠的檢查方法,絕大部分早期大腸癌可由內鏡檢查發現.

  四,雙重對比造影

  傳統的鋇劑灌腸X線檢查對早期癌和大腸腺瘤顯示常有困難,而氣鋇雙重對比造影技術已大大提高瞭早期大腸癌和小腺瘤的發現率和診斷準確卒,目前已成為放射科常規檢查.

  五,CT診斷

  CT不能作為早期診斷的方法,但CT對結腸癌的分期有重要意義,尤其對於估計不能直接手術,而在應用外放射或局部腔內放療後有可能被手術切除的病人更有價值.CT對晚期直腸癌和復發性直腸癌的手術估計有較大意義,可以直接觀察到腫瘤侵犯骨盆肌肉(提肛肌,閉孔內肌,尾骨肌,梨狀肌,臀肌)膀胱和前列腺.

  手術後3個月時可作盆腔CT檢查,作為基礎片,以便於隨訪時對照用.手術後2~3年內應每隔6~8個月作一次CT檢查,或當CEA升高時復查CT。

  六,超聲顯象檢查

  直腸內超聲顯象檢查是以探測直腸癌外侵和腫瘤對直腸壁的浸潤程度為目的的一種新的診斷方法,於1983年起開始應用於臨床.直腸內超聲顯象檢查能正確地診斷出腫瘤所侵犯的部位及大小.

  七,磁共振檢查

  有研究者稱對直腸癌的外侵,磁共振檢查(MRI)較CT更有意義.但目前磁共振還有不少技術問題需要完善,對磁共振所提供的圖象認識也需進一步深化,同時與腔內超聲顯象相比,磁共振檢查費用昂貴也是其廣泛應用的障礙.


鑑別

腸癌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腸癌應與菌痢、阿米巴痢疾、痔、血吸蟲病、慢性結腸炎等相鑒別。

  1.細菌性痢疾 主要與慢性細菌性痢疾鑒別。病人有腹痛、腹瀉、裡急後重、黏液膿血便、大便次數增多、左下腹壓痛等為特征。如為慢性細菌性痢疾,可有急性發作,除上述癥狀加劇外尚有發熱、頭痛、食欲不振。本病有流行病學特征,大便培養痢疾桿菌陽性。乙狀結腸鏡檢查腸黏膜除充血、水腫、潰瘍外,黏膜呈顆粒狀,可有瘢痕和息肉,取腸壁黏液膿性分泌物作細菌培養陽性率高,應用痢特靈、氟哌酸、氧氟沙星等抗菌藥物治療有效。

  2.阿米巴痢疾 病人表現腹脹、腹痛、腹瀉或有裡急後重,大便呈黏液帶膿血、排便次數增多。慢性型者可有消瘦、貧血,結腸常粗厚可觸,左右兩下腹及上腹部常有壓痛,易和直腸癌或結腸癌相混淆。但阿米巴痢疾時大便有腥臭,糞中可找到阿米巴包囊或滋養體。乙狀結腸鏡檢查見到正常黏膜上有典型的散在潰瘍,從潰瘍底刮取材料作鏡檢可找到原蟲。

  3.痔 臨床上將直腸癌誤診為痔者實不少見。據上海腫瘤醫院統計590例直腸癌被誤診為痔者156例,誤診率高達26.4%。誤診的主要原因系對病史瞭解不夠,又未能作指檢。一般內痔多為無痛性出血,呈鮮紅色,不與大便相混,隨出血量的多寡而表現為大便表面帶血、滴血、線狀流血甚至噴射狀出血。而直腸癌患者之糞便常伴有黏液和直腸刺激癥狀,直腸指檢或乙狀結腸鏡檢查可將痔與直腸癌鑒別。

  4.腸結核 腸結核以右下腹痛、腹瀉、糊樣便、腹部包塊和全身結核中毒癥狀為特征。增生型腸結核,多以便秘為主要表現。X線胃腸鋇餐造影可與大腸癌鑒別。潰瘍型腸結核,鋇劑在病變腸段可見激惹征象,充盈不佳,而在病變上下腸段的鋇劑則充盈良好,稱為X線鋇影跳躍征象。黏膜皺襞粗亂,腸壁邊緣不規則,有時呈鋸齒狀。增生型腸結核見腸段增生性狹窄、收縮與變形,可見充盈缺損、黏膜皺襞紊亂,腸壁僵硬與結腸袋消失。如作纖維結腸鏡檢查,從病變部位作活檢可獲進一步確診。

  5.血吸蟲病 血吸蟲病的腸道病變多見於直腸、乙狀結腸和降結腸,蟲卵沉積於腸黏膜使局部充血、水腫、壞死,當壞死黏膜脫落後即形成淺表潰瘍,臨床上表現腹痛、腹瀉及便血等癥狀,進一步出現結締組織增生,最後使腸壁增厚,嚴重者引起腸腔狹窄和肉芽腫,應與大腸癌相鑒別。但日本血吸蟲病與大腸癌有一定相互關系,因此,在結腸鏡檢查時應在病變部位,尤其對肉芽腫病變進行組織活檢。

  6.克羅恩病 克羅恩病為肉芽腫炎性病變,並發纖維性變與潰瘍,好發於青壯年。腹瀉一般輕,每天排便3~6次,腹痛多在右下腹,排便後腹痛可減輕,約1/3病例在右下腹可捫及包塊,並可出現肛瘺、肛門周圍膿腫。鋇灌腸有特征改變,可見腸壁增厚、僵硬、腸腔狹窄,黏膜皺襞消失、變粗、變平、變直,多呈一細條狀陰影;縱形潰瘍或橫行裂隙狀潰瘍;正常黏膜呈充血、水腫、纖維化,呈假息肉樣病變稱卵石征。纖維結腸鏡可見黏膜水腫、稍充血、卵石樣隆起,伴有圓形、線狀或溝漕樣潰瘍。病人常並發發熱、貧血、關節炎及肝病。

  7.潰瘍性結腸炎 UC是一種原因不明的直腸和結腸慢性炎性疾病,95%以上病例有直腸受累。以20~50歲多見。臨床上以腹瀉、黏液膿血便、腹痛和裡急後重為主要表現,故與直腸癌易混淆。纖維結腸鏡檢查可見病變黏膜呈彌漫性充血、水腫,黏膜表面呈顆粒狀,常有糜爛或淺小潰瘍,附有黏液和膿性分泌物,重者潰瘍較大。後期可見假性息肉,結腸袋消失。氣鋇雙重對比造影可見黏膜皺襞粗大紊亂,有潰瘍和分泌物復蓋時,腸壁邊緣可呈毛刺狀或鋸齒狀,後期腸壁僵硬,腸腔狹窄,結腸袋消失,假性息肉形成後可呈圓形或卵石形充盈缺損。

  8.腸易激綜合征 IBS是一種腸功能紊亂性疾病,其發生與精神心理因素有關。腹痛、腹瀉、便秘、腹瀉與便秘交替、消化不良為其主要表現。但一般情況良好,多次糞常規及培養均陰性,X線鋇灌和纖維結腸鏡檢查均無陽性發現。


並發症

腸癌可以並發哪些疾病?

  1.便血 因病變距肛門較近,血色多呈鮮紅色或暗紅色,且往往是血、便分離。隻在出血量較多時才可見大便呈棕紅色、果醬樣。

  2.貧血 當長期慢性失血超過機體造血的代償功能時,病人即可出現貧血。

  3.腫瘤阻塞 當腫瘤長至相當體積或浸潤腸壁肌層時,可引起腸管狹窄,腸腔變小,腸內容通過受阻。腸膨脹、體液丟失、電解質紊亂、感染和毒血癥

  4.穿孔 當癌灶呈深潰瘍穿透腸壁時可發生穿孔。

  5.當腫瘤浸潤或壓迫坐骨神經或閉孔神經根(腰骶叢)時還可出現坐骨神經痛或閉孔神經痛。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腸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