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醫學百科 按字母 按身體部位 按科室

丙型病毒性肝炎介紹

  丙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type C,HC簡稱丙型肝炎),系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所引起的疾病,主要經血源性傳播是通過輸血或血制品、血透析、單采血漿還輸血球、腎移植、靜脈註射毒品、性傳播、母嬰傳播等傳染引起的。臨床表現有發熱、消化道癥狀及肝功能異常等。與乙型肝炎類似,但較輕。多數病例呈亞臨床型,慢性化程度較為嚴重,也可導致暴發性肝衰竭。多見於與其他病毒合並感染者。


原因

  (一)病因

  傳播途徑類似乙型肝炎,但由於體液中HCV含量較少,且為RNA病毒,外界抵抗力較低,其傳播方式較乙型肝炎局限,傳染力也較乙肝病毒為弱。主要通過腸道外途徑傳播。

  (1)輸血及血制品傳播:曾是最主要的傳播途徑,在20世紀80年代後期至90年代中期,輸血後肝炎70%以上是丙型肝炎。隨著篩查方法的改善,此傳播方式已得到明顯控制,但抗HCV陰性的HCV攜帶

  供血員尚不能篩除,輸血仍有傳播丙型肝炎的可能,特別是反復輸血、血制品者。

  (2)註射、針刺、器官移植、血液透析傳播:國內報道80%以上靜脈毒癮者為抗HCV陽性。血液透析者及骨髓移植者亦是高危人群。

  (3)生活密切接觸傳播:散發的HCV感染者中約40%無明顯的輸血及血制品、註射史,稱為社區獲得性,其中的大部分由生活密切接觸傳播。

  (4)性傳播:精液和唾液中存在HCV,性接觸傳播不容忽視。多個性伴侶及同性戀者屬高危人群。

  (5)母嬰傳播:母親為HCV感染者的嬰兒,感染HCV的幾率約10%。

  急性丙肝丙肝慢性率達50%左右。急性丙肝主要分2型:

  (1)急性黃疸型丙肝:丙肝起病相對較緩,僅部分丙肝患者有發熱癥狀。少數丙肝癥狀以頭痛、發熱、四肢酸痛等為主,類似感冒。此型丙肝癥狀主要有全身乏力、食欲減退、惡心、嘔吐、厭油、腹脹、肝區痛、尿色加深等,肝功能改變主要為ALT升高。隨著病情發展,丙肝患者自覺癥狀好轉,發熱消退,但隨後出現黃疸癥狀。部分丙肝患者可有一過性糞色變淺、皮膚搔癢、心動徐緩等梗阻性黃疸表現。體征伴有肝大、壓痛及叩痛,部分病例有輕度脾大。肝功能檢查ALT和膽紅素升高,尿膽紅素陽性。病情持續發展,丙肝癥狀逐漸消失,黃疸消退,肝、脾回縮,肝功能逐漸恢復正常。

  (2)急性無黃疸型丙肝:此型丙肝除無黃疸外,其他臨床表現與黃疸型丙肝相似。相比之下,黃疸型起病更隱匿,丙肝癥狀輕,主要為全身乏力,食欲下降,惡心、腹脹,肝區痛,肝大,有輕壓痛及叩痛等。有些丙肝病例無明顯癥狀,易被忽視。實際上無黃疸型丙肝發病率遠高於黃疸型丙肝,無黃疸型占2/3之上。急性丙肝癥狀同樣比急性甲肝和乙肝癥狀輕微,甚至無明顯癥狀。多數丙肝病例無發熱,血清ALT呈輕中度升高即使是急性黃疸型病例,血清總膽紅素一般不超過52umol/L。

  (二)發病原因

  HCV是經血源性傳播的一類肝炎病毒。1989年美國的Chiron公司應用分子克隆技術率先將(HCV) cDNA克隆成功。HCV是用分子生物學技術發現的第一個人類病毒。HCV屬披膜病毒科,其生物性狀,基因結構與黃病毒、瘟病毒近似。目前已確認HCV為含有脂質外殼的球形顆粒,直徑30~60nm。HCV基因組是一長的正鏈、單股RNA,長約9.5Kb。HCV基因組有一大的編碼3010或3011個氨基酸的多元蛋白的開放閱讀框架(ORF)。編碼的多元蛋白體與黃病毒有明顯的共同結構:含結構蛋白(包括核心蛋白和包膜蛋白)和非結構蛋白(NS1-NS5)。

  HCV是RNA病毒,較易變異,不同地區的分離株隻有68.1%~91.8%的核苷酸相同,根據HCV的基因序列差異可分成不同的基因型。目前HCV基因分型尚無統一標準、統一方法。Okamoto將HCV分為Ⅰ、Ⅱ、Ⅲ、Ⅳ四個基因型,按其分型,大部分北美、歐洲HCV株屬Ⅰ型。日本主要為Ⅱ型,亦有Ⅲ型及Ⅳ型。我國據王宇報道,北方城市以Ⅱ、Ⅲ型為主,南方城市則90%以上為Ⅱ型。

  (三)發病機制

  1.HCV感染的直接致病作用 許多研究顯示HCV感染者肝組織炎癥嚴重程度與其病毒血癥有關。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肝組織炎癥嚴重程度與肝細胞內HCV RNA水平的相關性比其與血清HCV RNA水平的相關性更強。使用幹擾素治療後,隨血清中HCV RNA含量的減少,其血清中ALT水平也逐漸下降,以上結果提示HCV可能存在直接致病作用。然而,免疫組化研究未能充分證明肝組織HCV抗原的表達與肝病炎癥活動有關。Groff等研究發現,肝細胞HCV抗原的存在並不表示肝細胞內一定存在。HCV顆粒,肝病炎癥活動不一定與肝細胞HCV抗原表達有關,而肝組織炎癥與肝細胞內HCV病毒顆粒的存在相關,也說明HCV具有直接細胞致病作用。HCV的直接致病作用推測可能與HCV在肝細胞內復制,引起肝細胞結構和功能改變,或幹擾肝細胞內蛋白合成造成肝細胞變性和壞死有關,HCV無癥狀攜帶狀態的存在,似乎暗示HCV無直接致病作用。但最近報告絕大多數ALT持續正常的“慢性HCV攜帶者”肝組織存在不同程度的病變和炎癥,其肝組織炎癥損傷程度與HCV復制水平有關,說明無癥狀攜帶狀態較少見,並進一步支持HCV具有直接致病作用。

  2.細胞介導的免疫性損傷可能是HCV致肝臟病變的主要原因 丙型肝炎肝組織病理學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匯管區淋巴細胞集聚,有時可形成淋巴濾泡,對比研究認為較乙型肝炎明顯,淋巴細胞浸潤無疑與免疫反應有關。一些學者證明慢性丙型肝炎中浸潤的淋巴細胞主要是CD8+胞,其中許多有活動性表位(epitope),顯示為激活狀態。電鏡下觀察到淋巴細胞與肝細胞密切接觸,提示它對肝細胞的毒性損傷。Mondelli等體外試驗證實慢性非甲非乙型肝炎的細胞毒性T細胞對自體肝細胞的毒性增高。在慢性丙型肝炎,細胞毒作用主要由T細胞所致。相反,在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免疫效應細胞僅限於非T淋巴細胞。慢性HBV感染中,非T和T淋巴細胞都參與肝細胞損傷作用。HCV特異抗原能激活CD8+和CD56+細胞,提示CD56+細胞在慢性丙型肝炎發病機制中也起重要作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肝內T細胞能識別HCV的C蛋白、E1和E2/NS1蛋白的多個抗原決定簇,這種識別受HLA-I類限制,也說明Tc細胞在慢性丙型肝炎發病機制中起一定作用。另有研究表明,絕大多數慢性HCV感染者外周血和肝組織內受HLA-Ⅱ類分子限制的CD4+細胞(TH-1細胞)能攻擊HCV特異的免疫抗原決定簇,CD4+細胞對HCV核心抗原的反應與肝臟炎癥活動有關,TH-1細胞在慢性丙型肝炎中起關鍵作用。HCV特異的TH細胞表面抗原決定簇能增強Tc細胞對HCV抗原的特異反應,提示TH細胞能協助和增強Tc細胞攻擊破壞HCV感染的肝細胞。

  HCV RNA的E1、E2/NS為高變區,在體內很容易發生變異,並可導致HCV感染者肝細胞膜的靶抗原(E1、E2/NS蛋白)決定簇的改變,Tc細胞就會再次識別新出現的抗原決定簇,並攻擊破壞肝細胞,這就是HCV RNA變異率越高,其肝組織炎癥越嚴重的原因。也說明免疫介導機制在慢性HCV感染者肝細胞損傷中起重要作用。

  3.自身免疫HCV感染者常伴有以下特征 ①非特異性免疫障礙,例如混合性冷凝球蛋白血癥、幹燥綜合征和甲狀腺炎等;②血清中可檢出非特異性自身抗體,如類風濕因子、抗核抗體和抗平滑肌抗體;③部分Ⅱ型自身免疫性肝炎[抗肝腎微粒體Ⅰ型抗體(抗C-LKM-1抗體)陽性]可出現抗-HCV陽性;④可出現抗-GOR;⑤肝臟組織學改變與自身免疫性肝病相似,故人們推測HCV感染的發病機制可能有自身免疫因素參與。但抗-HCV、抗-LKM-1和抗-GOR三者的關系,及其致病意義等均有待進一步研究。

  4.細胞凋亡在丙型肝炎發病機制中的意義細胞凋亡是由細胞膜表面的Fas抗原所介導、Hiramats等證實Fas抗原在正常肝臟組織內無表達而在HCV感染時,Fas抗原多見於伴活動性病變的肝組織,特別是門匯區周圍。HCV感染者Fas抗原的表達與肝組織壞死及炎癥程度、肝細胞HCV核心抗原的表達密切相關。說明Fas介導的細胞凋亡是HCV感染肝細胞死亡的形式之一。

  HCV感染的發病機制是復雜的,許多因素及其相互關系尚有待進一步研究和闡明。

  與其他類型肝炎相比,丙型肝炎具有其特征性病理改變,主要有以下幾點:①匯管區淋巴細胞團狀集聚和Poulsen-Christoffersen型膽管炎(膽管上皮細胞變性,周圍有大量淋巴細胞浸潤)是其重要特征,具診斷價值。②早期病例可見血竇炎性細胞浸潤,但不波及竇周圍的肝細胞是其區別急性乙型肝炎的重要所在。③肝細胞壞死較輕,范圍比較局限,而且出現較晚。④竇周及肝細胞間隙纖維化較乙型肝炎更為明顯,並且出現較早,這可能是更易發展為肝硬化的原因之一。⑤肝細胞脂肪變性多見,脂肪空泡可為大泡性或小泡性。⑥肝細胞嗜酸性變呈片狀,出現於非炎性反應區。


症狀

丙型病毒性肝炎早期癥狀有哪些?

  慢性丙肝急性丙肝病程超過半年,或原有丙肝病毒攜帶史而再次出現肝炎癥狀、體征及肝功能異常者。發病不明確或雖無肝炎病史,但根據組織學和影像學檢查符合慢性丙肝表現者。

  慢性丙肝癥狀可出現不同程度的乏力、頭暈、食欲有所減退、厭油、尿黃、肝區不適、睡眠不佳、可有肝大和輕度觸痛觸痛,可有輕度脾大。部分慢性丙肝病例無明顯癥狀和體征。嚴重時丙肝癥狀明顯,如乏力、納差、腹脹、尿黃、便溏等,常伴肝病面容、肝掌、癡、脾大,ALT和/或天門冬氨酸氨酶(AST)反復或持續升高,白蛋白降低或A/G比值異常、丙種球蛋白明顯升高。

  【臨床表現】

  1. 輸血後丙型肝炎潛伏期2~26周,平均7.4周。散發性丙型肝炎潛伏期待定。一般臨床經過較輕,亞臨床型較多見,重型肝炎較少。與乙型肝炎相比,ALT、膽紅素平均值較低,黃疸持續時間較短,病情較輕、發熱少見。常見癥狀有乏力、食欲減退、大多數無黃疸、單項ALT升高,有持續或反復異常的特點,但轉為慢性肝炎的比例較乙型肝炎高(40%~50%),無黃疸型較黃疸一草坪晚易慢性化。其餘於6月內痊愈呈自限性過程。慢性丙型肝炎大多表現ATL反復異常、AST也升高、蛋白代謝較快出現異常,而體征如蜘蛛痣、肝掌、脾腫大等不如乙型肝炎明顯。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較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更易慢性化。約40%~50%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發展成為慢性肝炎,25%發展成為肝硬化,餘為自限性經過。急性丙型肝炎發展成慢性者多為無黃疸型,ALT長期波動不降,血清抗-HCV持續高滴度陽性。因此,臨床上應註意觀察ALT及抗-HCV的變化。

  大多數一般丙型肝炎臨床表現較輕,但也有重型肝炎的發生。根據發生的背景和頻率不同,有HBV、HAV、HCV、HDV和HEV五種肝炎病毒,均可引起重型肝炎。歐美統計資料表明,急性、亞急性重型肝炎的病因以HBV居多,日本則以HCV居多。推測其原因可能是日本人群HCV感染率遠高於歐美,其次是歐美的HCV基因型與日本的不同。我國尚無詳盡資料,多數報道以HBV居多,HCV致重型肝炎中又以慢性乙型肝炎合並HCV感染者居多。

  2.病毒血癥的模式,對輸血後丙型肝炎患者的隨訪研究表明,HCV血癥有如下幾種模式:

  (1)急性自限性肝炎伴持續性病毒血癥。

  (2)急性自限性肝炎伴暫時性病毒血癥。

  (3)持續性病毒血癥但不發生肝炎,呈HCV無癥狀攜帶者。

  (4)慢性丙型肝炎伴間歇性病毒血癥。

  (5)慢性丙型肝炎伴持續性病毒血癥。

  3.HBV與HCV重疊感染 ,由於HBV與HCV有相似的傳播途徑,因此有可能同時感染這兩種病毒,但更多見的是在HBV持續性感染的基礎上又感染瞭HCV。解放軍302醫院發現,在HBsAg陽性慢性肝病患者血清中抗-HCV陽性率在輕型慢性肝炎(慢遷肝)為0(0/14);慢性活動型肝炎為24.24%(8/33);慢性重型肝炎為33.33%(3/9)。顯示隨乙型肝炎的進展和演變而陽性率增高,推測其原因可能是慢性乙型肝炎的進展過程中,接受輸血等醫源性感染的機會增多的緣故。另一方面,也有報告指出,HBV/HCV重疊感染的重型肝炎與單純HBV感染的重型肝炎,二組的膽紅素、AST/ALT及病死率比較,有明顯的差異。說明重疊感染組的肝細胞壞死遠較單純HBV感染的重型肝炎嚴重。

  有人觀察HBV和HCV重疊感染病例的HBV DNA和HCV RNA同時陽性的隻占19%,大部是HCV RNA或HBV DNA單項陽性,另外HCV RNA陽性者中幾乎都是e抗原陰性病例,提示病毒重疊感染的發生增殖幹擾現象。

  4.HCV感染與肝細胞性肝癌(HCC) HCV感染與HCC的關系日益受到重視,從HCV感染發展到HCC平均約25年,也可不通過肝硬化而直接由慢性肝炎發展而來。各國HCC的抗-HCV檢出率報告不一,我國初步報告為10.96%~59%。由於HCV具有廣泛的異質性,HCC的發生與不同基因型的HCV感染有一定的關系。日本和美國HCV流行情況基本相似,但在日本與HCV相關的HCC較多,而在美國較少。研究結果表明,Ⅱ型HCV具有復制水平較高及幹擾素治療反應差的特點,在造成肝病進行性發展和癌變過程中可能起著重要的作用,也為研究HCV致HCC機制提供瞭分子流行病學依據。

  HCV致癌機制與HBV有所不同,已有研究表明HCV不像HBV能整合到肝細胞DNA中去。有報告認為HBV與HCV的雙重感染似可增加肝細胞癌的發生幾率,故應註意HCV與HBV共同致癌的作用。

  5.HCV感染與自身免疫性肝炎(AIH) 一般依自身抗體不同將自身免疫性肝炎分為四型,其中Ⅱ型AIH指抗核抗體陰性而抗-LKM-I陽性者。最近研究將Ⅱ型AIH分為兩個亞型:Ⅱa型AIH:年輕人多見,女性為主,有傢族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抑制劑治療效果好,與HCV感染無關。Ⅱb型AIH:多為老年,男性,無傢族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抗病毒治療優於免疫抑制劑,與HCV感染相關,抗-HCV陽性,抗-GOR陽性,此類患者必要時應查HCV RNA。

  【診斷】

  1.流行病學史 密切接觸史(急性肝炎病人與污染物品)及輸血或血制品註射史等對診斷有一定參考價值。

  2.實驗室檢測

  (1)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檢測血清抗-HCV:利用體外的各種HCV重組蛋白,已建立多種抗-HCV檢測,第一代ELISA為5-1-1和C-100作抗原,第二代ELISA增加瞭C22和C33蛋白,其靈敏度較第一代提高10%~30%,一般抗-C22出現最早,也最為常見。C22免疫原性較好,對急性輸血後丙型肝炎檢測表明,潛伏期和急性期早期抗-HCV陰性,於ALT升高後2~52周抗-HCV陽轉。目前已建立第三代ELISA檢測抗-HCV,該試劑增加瞭NS5蛋白,較第二代ELISA更為靈敏。

  由於IgG抗體出現較晚,甚至HCV感染後1年才出現陽性,亦不能估計病毒復制狀態,因此Quiroga等於1991年檢測IgM抗-HCV,以後相繼亦有報告。目前認為,IgM抗-HCV在急性肝炎的檢出率比IgG抗體略有提高(IgM抗-HCV為64%,IgG抗-HCV為57%)。在自限性經過病例中,IgM抗-HCV消失,而在慢性化病例仍陽性,提示IgM抗-HCV可作為演變為慢性的指標,對指導抗病毒治療有一定的價值。

  (2)重組免疫印跡法(RIBA)檢測HCV抗體:第一代ELISA法建立不久,為排除ELISA檢測抗-C100假陽性,Chiron公司提供瞭確證試驗用的免疫印跡試驗,也稱第一代RIBA,RIBA的特異性較ELISA法有所提高,但敏感性卻明顯下降。目前已建立瞭第二代、第三代RIBA,其陽性率較第一代RIBA明顯提高。

  (3)HCV抗原的檢測:Krawczynski等從感染HCV的黑猩猩或病人血清中提取IgG組分,用異硫氰酸熒光素標記後作為探針,用直接免疫熒光法檢測肝組織內HCV抗原。作者檢測4隻急性和3隻慢性丙型肝炎黑猩猩肝組織,HCV抗原均為陽性。用阻斷試驗和吸附試驗證明,肝細胞內HCV抗原與HCV引起的病毒性肝炎有關。該抗原是HCV感染的一種特異性形態標志,可作為HCV感染的實驗室診斷方法之一。此外還可用免疫組化ABC法檢測肝組織內HCV抗原。

  (4)HCV RNA的檢測:HCV感染時,血清中病毒含量極低,用常規的分子雜交技術難以檢測出HCV RNA,PCR技術是目前分子生物學領域中靈敏度最高的一項檢測技術,已用於HCV RNA的檢測。該法是判斷HCV感染有無傳染性的最可靠指標,特異性好,敏感性高,有利於HCV感染的早期診斷及評估療效。但亦應註意由於敏感性高,操作過程復雜,易污染而致假陽性的可能。

  3.肝活體組織檢查光鏡和電鏡檢查,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飲食保健

丙型病毒性肝炎吃什麼好?

  病毒性肝炎的食療:

  虎杖甘草粥

  【組成】虎杖20克,甘草10克,大米10克。

  【制作用法】先將虎杖、甘草洗凈,浸入600毫升水中約1小時後,入砂鍋中放火上煎取水500毫升,去虎杖、甘草,加入淘洗幹凈的米,用慢火燉成粥,放冷食用。

  【功效】具有清熱解毒,利濕退黃,補益脾胃的作用,適用於病毒性肝炎急性期伴有黃疸者。

  黑豆燉豬肉

  【組成】黑豆150克,瘦豬肉250克。

  【制作用法】黑豆、豬肉洗凈,將豬肉切成1厘米見方的小塊,與黑豆一起放入砂鍋內,加水適量,先用大火煮沸,去浮沫,後改用文火煨燉,待肉熟豆爛後,加入鹽、味精調味,飲湯食肉。

  【功效】具有滋陰潤燥作用,尤其適用於慢性肝炎恢復期食用。

  地耳粥

  【組成】地耳草30克(鮮品60~90克),大米50克。

  【制作用法】取地耳草洗凈,用水800毫升,煎取500毫升,去地耳草,將大米淘凈,加入地耳草汁中,用慢火熬至粥成,放溫,1日分次食用。

  【功效】清熱解毒除邪,又能健脾和胃補虛,適用於急慢性肝炎(有黃疸或無黃疸)患者。

  柳枝茶

  【組成】一寸左右的帶葉嫩柳枝2兩。

  【制作用法】嫩柳枝放入鍋中,加水2000毫升,煎至200毫升,分次當茶服,每日1劑。

  【功效】柳枝、葉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早期病毒性肝炎患者飲用效果更好。

  泥鰍豆腐羹

  【組成】活泥鰍5條,豆腐1塊。

  【制作用法】泥鰍剖腹去腸洗凈,切段;豆腐切成小塊備用。於炒鍋中加入少量的油,至油燒至八成熟時,放入泥鰍爆炒後加入適量水煮沸,再加入豆腐,開鍋後煮2分鐘,加入鹽、味精調味,並加適量的芡粉勾芡即成。

  【功效】祛濕和中,清熱散血,對肝炎病人具有輔助治療的作用。對促使黃疸消退及轉氨酶下降,比較明顯,尤以急性肝炎更為顯著;

  馬齒莧瘦肉湯

  【組成】瘦豬肉250克,馬齒莧300克。

  【制作用法】豬肉洗凈,切成2~3厘米見方的小塊;馬齒莧除去根、泥沙,洗凈。先將豬肉於湯鍋內加冷水煮沸,去浮沫,放入洗凈的馬齒莧,武火煮沸後,轉用文火煮至肉爛,加入精鹽、味精調味即成。去馬齒莧,吃肉喝湯。

  【功效】豬肉滋肝補虛;馬齒莧清熱解毒。兩味燉煮,扶正祛邪,用治肝炎病效果較好。

  佛手炒肉片

  【組成】佛手1隻,豬裡脊肉100克。

  【制作用法】佛手洗凈,切成薄片;豬肉洗凈,切成薄片,用少量濕淀粉拌勻。炒鍋中加入適量的色拉油,燒至七成熟,入豬肉於鍋中略炒,再加佛手同炒片刻,放少量水於鍋中略煮,最後加入鹽、味精調味。佐餐食用。

  【功效】佛手色澤金黃,氣味芳香,具有舒肝理氣的作用。是輔助治療慢性肝炎的有效食療方。

  首烏豬肝片

  【組成】新鮮豬肝250克,首烏50克,黑木耳25克。

  【制作用法】首烏洗凈,入鍋中加水適量,煎取濃汁備用;豬肝洗凈,切成薄片,加入少量的鹽、淀粉及首烏汁拌勻;黑木耳放入冷水中泡開。將炒鍋置火上,加入適量的油,燒至七、八成熟時,加入少量薑絲略炒,然後倒入拌好的豬肝,翻炒片刻後,起鍋;將餘下的首烏汁倒入鍋內,加入料酒、醬油、精鹽、黑木耳,略煮,後入濕淀粉勾芡,並倒入炒好的豬肝,翻炒片刻後,加入小蔥,起鍋裝盤,佐餐食用。

  【功效】方中首烏具有補肝、益腎、養血、祛風的作用對肝炎患者,尤其是慢性肝炎患者能起到保肝解毒的作用。

  葉下珠煮豬肝

  【組成】鮮珍珠草30克,豬肝250克。

  【制作用法】珍珠草揀去泥沙洗凈,切成段;豬肝洗凈。鍋中加水500毫升,入前二物,用武火煮沸後,去浮沫,轉用文火燉煮,至水幹即成。將煮好的豬肝切成薄片,蘸醬油作佐餐食用。

  【功效】清肝熱、去水濕、退黃疸,又能補肝血,祛邪而不傷正,適合肝炎病人食用。

  荸薺湯

  【組成】荸薺250克。

  【制作用法】荸薺洗凈,削去皮,加水1000毫升,煮至500毫升,飲湯吃荸薺。

  【功效】荸薺中含有粗蛋白、粗脂肪、淀粉及鈣、磷、鐵、維生素C等,對肝炎患者的康復極為有利。

  葫蘆炒筍幹

  【組成】葫蘆300克,筍幹50克。

  【制作用法】將葫蘆刨去皮,洗凈,切片;筍幹洗去鹽,冷水浸泡1小時左右,先撕成絲,再切成段。炒鍋內放入適量的油,燒至七、八成熟時,加入葫蘆翻炒,並入筍幹同炒片刻,再加入少量的水,加鍋蓋燜燒至葫蘆熟,加鹽、味精調味,起鍋裝盤即可,佐餐食用。

  【功效】葫蘆味甘淡,性平,具有較強的清熱利尿、除煩解毒。民間常用於治療黃疸、肝硬化腹水等疾病。

  枸杞燉烏骨雞

  【組成】烏骨雞一隻,重約750克,枸杞子20克。

  【制作用法】烏骨雞殺後去毛及內臟,洗凈,斬去爪、頭;枸杞子洗凈。取大砂鍋一隻,放入烏骨雞、薑片、蔥段,加足量的水,以淹沒烏骨雞為度。先用武火燒開,去浮沫,再轉文火慢燉,至雞肉五成爛時,再加入枸杞子同燉至熟,用精鹽、味精調味即可,食肉喝湯。

  【功效】烏骨雞與枸杞同煮,滋補作用極強,適用於慢性肝炎恢復期肝腎陰虧者。

  南瓜根燉牛肉

  【組成】南瓜根15克(鮮品60克),黃牛肉250克。

  【制作用法】南瓜根去泥洗凈,牛肉切成塊。將牛肉放入砂鍋中,加水適量,煮沸,去浮沫,加入南瓜根,加入料酒、醬油、桂皮、茴香等,用慢火燉至牛肉酥爛為度。佐餐食用。

  【功效】民間常用於治療黃疸型肝炎,對急慢性肝炎(有無黃疸者均可)較為適宜。需要註意的是,牛肉比較難以消化,烹飪過程中應燒至爛酥,且不宜過多食用,以免影響脾胃的消化功能。

  大青粥

  【組成】鮮大青葉60克,大米50克。

  【制作用法】大青葉去泥洗凈,切成段;大米淘洗幹凈。先將大青葉入鍋中加水1000毫升煮至500毫升,去滓取汁,將大米加入大青葉汁中同煮至米爛粥成。

  【功效】民間常用本品治療流行性乙型腦炎、流行性感冒等各種細菌、病毒感染疾病,對急性傳染性肝炎的效果也非常顯著。胃納不佳患者服食,效果較好。

  醬爆田螺

  【組成】田螺500克,生薑、小蔥少許。

  【制作用法】田螺用清水靜養24小時,去泥土,用針挑出螺肉,洗凈。炒鍋於火上燒熱,加入色拉油,燒至八成熟,放入生薑爆香,再倒入螺肉略炒,並加入適量的豆瓣醬一同翻炒,然後加入少許料酒、糖,翻炒後加少許水,加蓋燜燒片刻後,加鹽、味精調味,起鍋裝盤即成。佐餐食用。

  【功效】田螺有清熱利濕退黃作用,本品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及多種微量元素,對肝炎患者的康復極為有利

  茵陳子排湯

  【組成】茵陳30克,瘦子排250克。

  【制作用法】茵陳揀去雜草,洗凈,切段;子排切成小塊,少洗凈。砂鍋中加水,放入子排,滾沸後將水傾出,洗凈子排,再於砂鍋中加水,入子排、茵陳同煮,沸後轉小火燉,至子排肉酥爛為度,加入鹽、味精調味即可。吃肉喝湯。

  【功效】民間常用本品治療肝炎身目黃染,常獲良效。清熱利濕退黃,益肝養血補虛,對病毒性肝炎伴有黃疸者尤為適宜。

  鯽魚五味湯

  【組成】鯽魚一條,重約400克,五味子30克,生薑、小蔥適量。

  【制作用法】鯽魚去鱗、腮、內臟,洗凈;五味子冼凈,有紗佈包好,紮緊,生薑切片,小蔥切段。將魚及五味子、生薑片放入醬爆佐餐食用,對提高肝炎患者食欲,也是大有好處的。

  【功效】本品民間常用作久病體虛、產後虛乏之人的滋補佳品。本湯適合於病毒性肝炎谷丙轉氨酶持續不降患者食用。

  車草燉魚頭

  【組成】胖頭魚頭一隻,車前草15克,雞骨草10克。

  【制作用法】魚頭去鰓洗凈,車前草、雞骨草洗凈,切段。將車前草、雞骨草先放入砂鍋底部,再將魚頭放在藥材上面,砂鍋中加入適量的水燉煮,約40分鐘左右,加入少量的鹽、味精調味即成。

  【功效】清肝熱,又能除濕退黃,對黃疸型肝炎、慢性肝炎均能起到輔助治療作用。

  溪黃草蒸鵪鶉

  【組成】鵪鶉三隻,溪黃草30克。

  【制作用法】鵪鶉殺後去毛,腹部剖一小口,挖去內臟,洗凈,用少量鹽淹漬;溪黃草洗凈,放入洗凈的鵪鶉腹中,裝碗內,於蒸籠上蒸30分鐘左右,鵪鶉肉酥爛為度。

  【功效】常用於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療效明顯。對肝炎病人食欲減退者尤為適宜。

  病毒性肝炎的飲食要求:

  1、熱量。若無發熱及並發癥時,成人每日熱能宜2000千卡左右。若有發熱等情況時可供給熱量2400千卡左右。肥胖者應根據具體情況適當限制熱量、控制飲食,避免影響肝功能的恢復及脂肪肝的發生。

  2、蛋白質。肝炎患者宜供給高蛋白質飲食,每日每千克體重l.5~2 克,全日蛋白質100~120克,蛋白質占總熱能的15%~l8%。如有腹水而並無血氨增高的患者,每日每千克體重供給蛋白質2~3克。

  3、糖類。宜占總熱能的60%~70%,不宜過多。除飲食之外,不宜加服過多的葡萄糖和水果糖,特別是肥胖者。

  4、脂肪。每日脂肪量為60克左右,或占總熱量的20%以內。

  5、維生素。當肝臟遭受損傷而發生肝炎時,常使許多維生素的吸收、代謝受到影響。故飲食中應註意供給維生素含量豐富的食物和含有多種維生素的食物。

  6、宜選擇清淡、易消化的半流質食物或軟飯。食用減少脹氣的食物。烹調方法宜多用蒸、煮、汆、燒、燴、燜、燉、鹵等。

  全日食品量及飲食舉例

  第 1 餐:大米 50 克,面粉 50 克,肉松 20 克,豆油 2 克。

  第 2 餐:蘋果 150 克。

  第 3 餐:面粉 150 克,瘦豬肉 150 克,薺菜 150 克,豆油 5 克。

  第 4 餐:豆漿 250 克,白糖 20 克。

  第 5 餐:大米 150 克,瘦牛肉 150 克,胡蘿卜 50 克,馬鈴薯 50 克,豆油 10 克。

  總計:蛋白質 99.74 克,脂肪 54.96 克,糖類 372.92 克。總熱: 2385.20 千卡。

  慢性肝炎的飲食調理:

  慢性遷移性肝炎患者一般食欲尚可,宜給予易消化、可口美味的普通飲食,葷素適當搭配,保證營養需要即可。慢性活動性肝炎活動期往往食欲不佳,所以應按急性期患者飲食進行調配。如病情好轉,食欲改善,可以根據條件調配食譜。

  肝炎患者飲食禁忌:

  1、忌辛辣 辛辣食品易引起消化道生濕化熱,濕熱夾雜,肝膽氣機失調,消化功能減弱。故應避免食用辛辣之品。

  2、忌吸煙 煙中含有多種有毒物質,能損害肝功能,抑制肝細胞再生和修復,因此肝病患者必須戒煙。

  3、忌飲酒 酒精的90%要在肝臟內代謝,酒精可以使肝細胞的正常酶系統受到幹擾破壞,所以直接損害肝細胞,使肝細胞壞死。患有急性或慢性活動期肝炎的病人,即使少量飲酒,也會使病情反復或發生變化。

  4、忌食加工食品 少吃罐裝或瓶裝的飲料、食品。這是由於罐裝、瓶裝的飲料、食品中往往加入防腐劑,對肝臟或多或少都有毒性。

  5、忌濫用激素和抗生素 “是藥三分毒”,任何藥物對肝腎都有損害,肝病患者一定要在醫生的正確指導下,合理用藥。

  6、忌亂用補品 膳食平衡是保持身體健康的基本條件,如滋補不當,臟腑功能失調,打破平衡,會影響健康。

  7、忌過多食用蛋白飲食 對於病情嚴重的肝炎病人來說,由於胃黏膜水腫、小腸絨毛變粗變短、膽汁分泌失調等,使人消化吸收功能降低。如果吃太多蛋、甲魚、瘦肉等高蛋白食物,會引起消化不良和腹脹等病癥。

  8、忌高銅飲食 肝功能不全時不能很好地調節體內銅的平衡,而銅易於在肝臟內積聚。研究表明,肝病患者的肝臟內銅的儲存量是正常人的5-10倍,患膽汁性肝硬化患者的肝臟內銅的含量要比正常人高60-80倍。醫學專傢指出,肝臟內存銅過多,可導致肝細胞壞死,同時,體內銅過多,可引起腎功能不全。故肝病病人應少吃海蜇、烏賊、蝦、螺類等含銅多的食品。

  9、忌生活不規律 “三分治七分養”,因此充足的睡眠、合理營養、規律生活,每天堅持早操,勞逸結合很重要。

  10、忌情志不暢 肝病患者應忌惱怒、悲觀、焦慮等,因為肝病患者久治不愈,常便人焦慮,胡思亂想,易發火而鬱怒傷肝,肝氣鬱結不舒易成積癖。

  11、忌勞累 肝為人體重要代謝器官,肝炎病人功能異常,營養失調,故疲乏無力,需多休息,因此多休息是治療關鍵。

  12、忌亂投醫 不要輕信江湖遊醫,以免延誤瞭正確的治療,使病情加重甚至惡化。

  資料僅供參考,具體請詢問醫生。


護理

丙型病毒性肝炎應該如何護理?

 


治療

丙型病毒性肝炎治療前的註意事項?

  【預防】

  1.對獻血員進行抗HCV篩查是目前降低輸血後丙型肝炎的重要措施。

  2.管理傳染源

  按肝炎型別隔患者,采用一次性醫療用品;宣傳丙型肝炎防治知識,遵守消毒隔離制度。

  3.切斷傳播途徑

  醫療器械一用一消毒,采用1次性醫療用品;嚴格掌握輸血、血漿、血制品的適應癥;保證血液及血制品質量。

  4.保護易感人群

  有報告用免疫球蛋白預防丙型肝炎有效,用法為0.06ml/kg,肌肉註射。最終控制本病要依靠疫苗預防,HCV分子克隆成功,為本病的疫苗預防提供瞭條件。

保健品查詢丙型病毒性肝炎中醫治療方法

  中醫偏方:

  方1

  〔組成〕鮮白花丹根15~24g (兒童9~15g)

  〔用法〕加水煎服,每日1 劑。

  〔附註〕此方用於急性肝炎。

  方2

  〔組成〕淮山9g ,鮮垂柳枝(帶葉)90g ,南山楂9g 。

  〔用法〕加水煎服,每日1 劑,上、下午分服。20 劑為1 療程。

  〔附註〕此方用於急性肝炎。

  方3

  〔組成〕豆腐500g ,鮮黃荊根120g ,紅糖120g 。

  〔用法〕加水1500g ,煮到豆腐生孔為度,去渣服豆腐與湯,服後覆被

  安臥,以候出汗。連服3 天。

  〔附註〕此方用於急性肝炎。兒童藥量減半。1 個月內忌食葷腥、豬肉,

  豬油及醋、薑、蔥、韭、蒜。

  方4

  〔組成〕鮮鳳尾草60g 。

  〔用法〕水煎,加糖適量服,1 日2 次,5~7 天為1 療程。

  〔附註〕此方用於急性肝炎。

  方5

  〔組成〕藍花柴胡50kg 。

  〔用法〕加水浸過藥面,煎煮2 次,每次煮沸1 小時,合並兩次藥液濃

  縮至1600ml ,加入苯甲酸48g 、蔗糖適量,配成糖漿。成人每日口服3~4

  次,每次15~20ml ,小兒酌減,連服20 天。

  〔附註〕此方用於急柱肝炎。

  方6

  〔組成〕鮮垂盆草150~300g 。

  〔用法〕加水600ml ,煎成400ml 。每日200ml ,分2 次服。

  〔附註〕此方用於遷延性肝炎或慢性肝炎。兒童酌減藥量。

  方7

  〔組成〕鮮楤木嫩葉30~60g 。

  〔用法〕水煎去渣,加冰糖溶化後飲用。

  〔附註〕此方用於急性肝炎。

  方8

  〔組成〕大小薊鮮草適量。

  〔用法〕搗爛絞汁,溫後服之,每次1 小杯。

  〔附註〕此方用於急性肝炎。

  方9

  〔組成〕鮮蘑菇適量。

  〔用法〕作菜供膳食。

  〔附註〕此方用於急性肝炎。

  方10

  〔組成〕地耳草9g ,丁葵草15g ,瓜子金6g 。

  〔用法〕水煎服。

  方11

  〔組成〕虎刺根30g ,三葉崖爬藤根15g ,茜草根30g 。

  〔用法〕水煎服。

  方12

  〔組成〕大青根15g ,美麗胡枝子15g 。

  〔用法〕水煎服。

  〔附註〕此方用於急性黃疸型肝炎。

  方13

  〔組成〕佛甲草9g ,雲芝9g 。

  〔用法〕水煎服。

  〔附註〕此方用於遷延性肝炎。

  方14

  〔組成〕地耳草15g ,小二仙草30g ,甘草6g 。

  〔用法〕水煎服。

  方15

  〔組成〕兗州卷柏30g ,酢漿草9g ,馬蘭30g ,地耳草9g 。

  〔用法〕水煎服。

  〔附註〕此方用於急性病毒性肝炎。

  方16

  〔組成〕積雪草70g ,馬蹄金60g ,車前草15g 。

  〔用法〕水煎服。

  〔附註〕此方用於急性黃疸型肝炎。

  方17

  〔組成〕爵床15g ,井欄邊草15g ,蘡薁根30g 。

  〔用法〕水煎服。

  〔附註〕此方用於急性黃疸型肝炎。

  方18

  〔組成〕井欄邊草30g ,白芍9g 。

  〔用法〕水煎服。

  〔附註〕此方用於急性黃疸型肝炎。

  方19

  〔組成〕麥芽30g ,瓦松60g ,垂柳幼枝9g 。

  〔用法〕水煎服。

  〔附註〕此方用於急性黃疸型肝炎。

  方20

  〔組成〕牛大力藤30g ,十大功勞9g ,甘草3g 。

  〔用法〕水煎服。

  〔附註〕此方用於慢性肝炎。

  方21

  〔組成〕鮮無根藤30~60g ,茵陳15~24g 。

  〔用法〕水煎服。

  方22

  〔組成〕毛莖紫金牛30g ,地耳草30g ,黃毛耳草30g 。

  〔用法〕水煎服。

  方23

  〔組成〕白英30g ,天胡荽60g ,積雪草30g 。

  〔用法〕水煎服。

  〔附註〕此方用於急性黃疸型肝炎。

  方24

  〔組成〕半邊蓮30g ,黃疸草30g ,積雪草15g ,白馬骨15g 。

  〔用法〕水煎服。

  方25

  〔組成〕地耳草30g ,車前草30g ,半枝蓮30g 。

  〔用法〕水煎服。

  方26

  〔組成〕鮮黃疸草60g ,鮮葉下珠60g ,田螺7 個,鴨肝1 個,冰糖60g 。

  〔用法〕水燉服。

  方27

  〔組成〕白馬骨30g ,積雪草15g ,馬蘭15g 。

  〔用法〕水煎服。

  〔附註〕此方用於急性肝炎。

  方28

  〔組成〕白英30g ,大薊根30g ,梔子15g ,一點紅15g 。

  〔用法〕水煎服。

  方29

  〔組成〕鮮白背葉根30~60g 。

  〔用法〕水煎服。

  方30

  〔組成〕地耳草30g ,白茅根30g ,積雪草15g 。

  〔用法〕水煎服。

  〔附註〕此方用於急性黃疸型肝炎。

  方31

  〔組成〕黃藤莖30~60g ,大葉酸漿草15g ,豬骨適量。

  〔用法〕加水煮服。

  方32

  〔組成〕梵天花根30g ,柘樹根30g ,老鼠耳根30g ,黃疸草15g 。

  〔用法〕水煎服,連服5 天。

  方33

  〔組成〕假地豆30g ,梔子根30g ,白英30g ,馬鞭草根30g 。

  〔用法〕水煎服。

  方34

  〔組成〕柘樹15g ,陰行草15g ,兗州卷柏15g ,白英15g 。

  〔用法〕水煎服。

  〔附註〕此方用於急性黃疸型肝炎。

  方35

  〔組成〕綬草15g ,細葉石仙桃15g ,靈芝10g 。

  〔用法〕水煎服。

  方36

  〔組成〕楮頭紅15g ,地耳草15g ,綿茵陳15g ,甘草6g 。

  〔用法〕水煎服。

  〔附註〕此方用於急性黃疸型肝炎。

  方37

  〔組成〕積雪草30g ,楮頭紅30g 。

  〔用法〕水煎服。

  〔附註〕此方用於急性黃疸型肝炎。

  方38

  〔組成〕靈芝根30g ,粗葉榕20g ,葫蘆茶9g 。

  〔用法〕水煎服。

  〔附註〕此方用於慢性肝炎。

  方39

  〔組成〕鮮錦地羅60g ,金錢草30g 。

  〔用法〕水煎,加紅糖服。

  〔附註〕此方用於急性肝炎。

  方40

  〔組成〕賽葵15g ,十大功勞9~15g 。

  〔用法〕水煎服。

  〔附註〕此方用於急性黃疸型肝炎。

  方41

  〔組成〕蘡薁根15g ,白毛藤15g ,綿茵陳15g 。

  〔用法〕水煎服。

  〔附註〕此方用於急性黃疸型肝炎。

  方42

  〔組成〕翠雲草15g ,白英15g ,葡萄根30g 。

  〔用法〕水煎服。

  〔附註〕此方用於急性肝炎。

  方43

  〔組成〕算盤子根30g ,柘樹30g ,黃花遠志根15g 。

  〔用法〕水煎服。

  方44

  〔組成〕爵床30g ,積雪草30g ,車前草30g 。

  〔用法〕水煎服。

  方45

  〔組成〕豆腐柴根60g ,梔子根30g ,鋪地蜈蚣30g ,白毛藤15g 。

  〔用法〕水煎,加蜜服。

  〔附註〕此方用於急性黃疸型肝炎。

  方46

  〔組成〕佛甲草30g ,當歸9g ,紅棗10 個。

  〔用法〕水煎服。

  〔附註〕此方用於遷延性肝炎。

  方47

  〔組成〕兗州卷柏30g ,茵陳15g ,梔子6g 。

  〔用法〕水煎服。

  方48

  〔組成〕鮮虎刺根30g ,陰行草9g ,車前草15g ,冰糖適量。

  〔用法〕水煎服。

  〔附註〕此方可用於急性肝炎。

  方49

  〔組成〕垂柳嫩枝60g 。

  〔用法〕水煎服。

  方50

  〔組成〕金毛耳草30g ,金扁柏30g ,白茅根30g 。

  〔用法〕水煎服。

  〔附註〕此方用於急性黃疸型肝炎。

  方51

  〔組成〕金絲草30g ,白茅根30g ,綿茵陳15g ,積雪草15g 。

  〔用法〕水煎服。

  〔附註〕此方用於急性黃疸型肝炎。

  方52

  〔組成〕金雞腳30g ,金蕎麥30g ,陰行草30g ,車前草15g 。

  〔用法〕均鮮品,水煎服。

  方53

  〔組成〕細葉水團花根30g ,苡米根30g ,虎杖30g 。

  〔用法〕水煎,調糖服。

  方54

  〔組成〕鮮柘樹根60g ,兗州卷柏30g 。

  〔用法〕水煎服。

  〔附註〕此方用於急性黃疸型肝炎。

  方55

  〔組成〕柘樹根30~60g ,地耳草12g ,勾兒茶45g 。

  〔用法〕水煎服。

  〔附註〕此方用於慢性肝炎。

  方56

  〔組成〕鮮重陽木葉60g ,合歡皮24g ,積雪草30g ,糖適量。

  〔用法〕水煎服。

  方57

  〔組成〕香茶菜30g ,地耳草30g ,白馬骨15g 。

  〔用法〕水煎服。

  〔附註〕此方用於急性肝炎。

中藥材查詢丙型病毒性肝炎西醫治療方法

  1.α-幹擾素(α-IFN)

  治療慢性丙型肝炎有一定療效。治療後血清HCV RNA轉陰率可達50%~80%,但停藥後約半數HCV RNA又轉陽,再用α-幹擾素仍有效。在HCV復制指標轉陰同時可見肝功能改善及肝臟病變好轉。提示幹擾素對HCV有抑制作用,但不能完全清除病毒。復發時間多在治後6~12個月,若治後12個月ALT持續正常,血清HCV RNA陰性,則可能治愈。其復發原因為①病毒基因型不同,一般Ⅲ型IFN療效好,Ⅱ型療效較差;②出現突變株;③未完全清除病毒;④耐抗病毒藥物。有報告用幹擾素治療散發性丙型肝炎效果較輸血後丙型肝炎好。急性丙型肝炎如ALT持續異常超過6個月,應用幹擾素治療。常用有幹擾素α-2b(幹擾能),用法為:每次300萬U,肌肉註射,每日1次,用2周;後改為每次300萬U,肌肉註射,隔日1次,用14周。一般療程3月至6月。若增加幹擾素劑量,延長治療時間(12月或更長),可望提高療效。近期療效50%。

  2.三氮唑核苷(rilavirin,病毒唑)

  為一廣譜抗病毒藥,治療慢性丙型肝炎療效不如幹擾素。對血清和肝HCV-RNA無明顯降低作用。

  3.幹擾素(interferon,IFN)治療 IFN治療輸血後慢性丙型肝炎的持久應答率為25%,可防止30%的急性丙肝向慢性化發展,到目前為止,IFN仍是公認的治療丙型肝炎病毒的藥物。

  Omata報道,輸血後丙肝1年後ALT恢復正常者,IFN治療組為64%,對照組為7%,輸血後3年HCV RNA陰性者,IFN治療組為90%,對照組為0%。一般認為,HCV感染時間越短,肝組織學病變越輕,血中病毒水平越低則療效越好。因此對急性丙型肝炎,血ALT持續不降者,應考慮IFN抗病毒治療。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具下述指標者,亦可應用IFN治療:①血清ALT持續異常;②肝組織學檢查有慢性肝炎特征;③既往有註射毒品史或從事醫務工作者等;④除外其他原因所致肝病,特別是自身免疫性肝病;⑤HCV血清指標陽性。

  IFN劑量目前一般用3~5mV,每周3次,療程6月。據報道,在幹擾素治療過程中,50%以上慢性丙型肝炎病人的生化和組織學指標好轉,但部分病人於6~12個月內復發。但如病人於治療後12個月ALT持續正常,血清HCV RNA陰性,則可能治愈。延長療程可提高應答率。

  影響IFN療效的因素除年齡、病程長短外,主要與下列因素有關:①基因型:基因Ⅱ型IFN治療效果差,Ⅲ型治療效果好;②血清HCV RNA含量:一般認為,患者初始HCV RNA滴度與IFN療效高度相關。HCV RNA初始滴度低者,IFN治療效果好;③病毒變異:有人提出IFN敏感性和耐受性HCV的理論。Enomoto等分析瞭各感染HCV-1b株病人體內HCV全長基因序列和氨基酸序列,發現病人對IFN治療反應與HCV-1b準種的變化有關。其中一名病人在IFN治療前有兩種HCV準種,一個在IFN治療後不久即從病人體內消失,而另一個準種在整個。IFN治療期間均未發生變化。比較兩個準種序列差異時發現,主要在HCVNS5A蛋白羥基端的密碼子序列(2209~2248)間發生突變。把此區稱為“IFN敏感性決定區(ISDR)”,認為凡具有原型HCV-1b的準種,均對IFN-耐受,而具有ISDR突變形的HCV-1b準種則對IFN敏感,後者IFN療效明顯高於前者。 2.利巴韋林(三氮唑核苷,Virazole,Ribavirin) 當前國內外學者多數認為利巴韋林治療慢性丙型肝炎,在改善肝功能,抗病毒方面顯示一定療效,但這種作用停藥後不能維持,可與IFN或免疫調節劑並用,以提高療效。

  4.肝移植 慢性丙型肝炎晚期可用肝移植治療。但新移植的肝常發生HCV感染,系由肝外HCV傳入所致,也可發生急性重型肝炎。

  預後:

  雖然丙肝臨床癥狀相對較輕,但易向慢性化轉變,血清轉氨酶常呈波浪起伏性升高,持續達6個月者(占57%)比乙肝(占28%)更為多見。長潛伏期和輕型或無黃疸型者,易發展為慢性;女性較男性更易發展為慢性;老年和高劑量丙肝病毒急性感染者易發展為慢性;經皮傳播者,特別是輸血後丙肝較非腸道外傳播者更易發展為慢性。其中10%-2o%發生肝硬變,有時在急性起病後幾個月至三年之內,在無癥狀的情況下,不知不覺地演變為肝硬變,而且,少數患者病情發展迅速,預後不良。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丙型病毒性肝炎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

檢查

丙型病毒性肝炎應該做哪些檢查?

  一、實驗室檢查

  (一)血常規急性肝炎初期白細胞總數正常或略高,一般不超過10×109/L,黃疸期白細胞總數正常或稍低,淋巴細胞相對增多,偶可見異型淋巴細胞。重型肝炎時白細胞可升高,紅細胞下降,血紅蛋白下降。肝炎肝硬化伴脾功能亢進可有血小板、紅細胞、白細胞減少的“三少”現象。

  (二)尿常規尿膽紅素和尿膽原的檢測是早期發現肝炎的簡易有效方法,同時有助於黃疸的鑒別診斷。肝細胞性黃疸時兩者均陽性,溶血性黃疸時以原為主,梗阻性黃疸以尿膽紅素為主。深度黃疸或發熱患者,尿中除膽紅素陽性外,還可出現蛋白質、紅、白細胞或管型。

  (三)肝功能檢查

  1、血清酶測定(1)丙氨酸氨酶(ALT,曾稱為谷丙氨酶GpT):是目前林裝上反映肝細胞功能的最常用指標。ALT在肝細胞損傷時釋放入血流。血清ALT升高,對肝病診斷的特異性比天冬氨酸氨酶(AST)高,因為其他臟器中ALT含量比AST低地得多。急性肝炎時ALT明顯升高,AST/ALT常小於1,黃疸出現後ALT開始下降。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時ALT輕度或中度升高或反復異常,AST/ALT常大於1。比值越高,則預後愈差,病程中AST/ALT比值降低,提示未損及肝細胞線粒體,預後較佳。重型肝炎患者可出現ALT快速下降,膽紅素不斷酶升高、膽分離現象,提示肝細胞大量壞死。(2)天冬氨酸轉氨酶(AST,曾稱為谷草轉氨酶GOT):此酶在心肌含量最高,依次為肝、骨骼肌、腎、胰。在肝臟,AST80%存在於肝細細胞線粒體中,僅20%在胞漿。在肝病時血清AST升高,與肝病嚴重程度呈正相關。當病變持久且較嚴重時,線粒體中AST釋放入血流,其值可明顯升高。急性肝炎時如果AST持續在高水平,有轉為慢性肝炎的可能。心肌其其他臟器細胞受損時,AST亦升高。(3)乳酸脫氫酶(LDH):肝病時可顯著升高,但肌病時亦可升高,須配合臨床加以鑒別。(4)Y谷氨酰胎酶(Y—GT):肝炎和肝癌患者可顯著升高,在膽管阻塞的情況下更明顯,YGT活性變化與肝病病理改變有良好的一致性。(5)膽堿酯酶:由肝細胞合成,其活性降低提示肝細胞已有較明顯損傷,其值愈低,提示病情愈重。(6)堿性磷酸酶(ALp或AKp):正常人血清中ALT主要來源於肝和骨組織,ALp測定主要用於肝病和骨病的臨床診斷。當肝內或肝外膽汁排泄受阻時,組織表達的ALp不能排出體而回流入血,導致血清ALp活性升高。

  2、血清蛋白主要由比蛋白(A),α1、α2、β及Y球蛋白組成。前4種主要由肝細胞合成,Y球蛋白主要由漿細胞合成。在急性肝炎時,由於白蛋白半衰期較長,約21天,以及肝臟的代償功能,血清蛋白質和量可在正常范圍內。慢性肝炎中度以上、肝硬化、重型肝炎時出現白蛋白下降,Y球蛋白升高,白/球(A/G)比例下降甚至倒置。血清蛋白電泳分析則從另一角度來檢測白、球蛋白各成份的相對比值,起到相同的診斷作用。

  3、膽紅素急性或慢性黃疸型肝炎時血清膽紅素升高,活動性肝硬化亦可升高且消退緩慢,重型肝炎常超過171vmol/L。一般情況下,肝損程度與膽紅素含量呈正相關。直接膽紅素在總膽紅素中的比例尚可反映淤膽程度。

  4、凝血酶原活動度(pTA)pTA高低與肝損程度成反比。<40%是診斷重型肝炎的重要依據,亦是判斷重型肝炎預後的敏感指標。

  5、血氨肝衰竭時氨的能力減退或喪失導致血氨升高,常見於重型肝炎。肝性腦病患者。

  二、抗HCV、HCV-RNA檢測臨床意義

  1.抗-HCV

  抗-HCV陽性是HCV感染的標志。檢測抗-HCV對丙型肝炎診斷很有價值,一般HCV感染者,體內均出現抗HCV。但目前檢測結果不能充分反映急性、慢性抑或恢復期感染。抗體效價也不能反映HCV感染的強度,至少在動物試驗中未能證實。抗-HCV陽性可能表示近期感染後的免疫狀態,但大多數表示現癥HCV感染,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個體的傳染性。人感染HCV後勤工作至抗-HCV陽轉,這段時間個體長短差異很大,目前所用方法,測出抗體較晚,在該期唯一感染的標志患者始終不出現抗-RNA,也有 20%丙型肝炎患者始終不出現抗-HCV,所以實際感染率比檢出率高,抗-HCV陰性不能除外HCV感染。

  輸血後丙型肝炎較明確,人感染HCV後反應可有4種表現:①遲發性抗-HCV反應並持續陽性,一般於輸血後20~22周或病後14~16周抗-HCV陽轉,迅速達高峰,持續陽性10年以上;②遲發性短期抗-HCV反應,於輸血後19~21周或病後9~11周抗-HCV陽轉,1年後轉陰;③無反應,多見一過性HCV感染,抗-HCV始終陰性;④被動輸入高滴度抗-HCV陽性血,於輸血後抗-HCV即陽性,5周後轉陰。 以後又出現抗-HCV自動抗體,可持續陽性。

  目前檢測的抗-HCV IgM,與其他病毒的IgM反應規律不同:①IgM比IgG出現的晚;②IgM存在時間長,至少3~8年或更長;③IgM與IgG滴度呈正相關;④存在繼發性IgM抗體應答。說明抗-HCV IgM不能做為HCV感染的早期診斷指標,不能區分近期與既往感染,但可能反映慢性化或帶病毒,可做為判斷預後和療效的指標。

  2.HCV-RNA

  因丙型肝炎患者血液中HCV含量很低,直接做核酸雜交,很難查到HCV-RNA,須先經核酸擴增後測定。采用半定量聚合酶鏈反應(HCVcDNA/PCR,簡稱cPCR)測定肝和血清中HCV草藥RNA,具有特異性強、靈敏度高、快速的優點。HCV RNA陽性是HCV感染的直接證據、是HCV復制指標、有傳染性。因HCV RNA較抗-HCV出現早,故可用於早期診斷及獻血員的篩查。HCV RNA陰性,說明HCV被清除,因此,也可做為判斷預後和療效的指標。


鑑別

丙型病毒性肝炎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本病應與中毒性肝炎、膽囊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鉤端螺旋體病、流行性出血熱、脂肪肝、阿米巴肝病等引起的血清轉氨酶或血清膽紅素升高者相鑒別。淤膽型肝炎應與肝外梗阻性黃疸(如胰頭癌、膽石癥等)相鑒別。


並發症

丙型病毒性肝炎可以並發哪些疾病?

  常見並發癥有關節炎(12%~27%),腎小球腎炎(26.5%),結節性多動脈炎等。應用直接免疫熒光法及電鏡檢查,發現關節滑膜上有HBV顆粒。血清HBsAg持續陽性的膜性腎小球腎炎患者,腎活檢腎小球組織中曾發現有HBcAg沉積。本院對180例腎小球腎炎患者作腎穿刺檢查,發現腎內有HBcAg沉積者33例(18.3%)。並發結節性多動脈炎者的病變血管壁上可見HBcAg、IgG、IgM、C3等組成的免疫復合物沉積。少見的並發癥有糖尿病、脂肪肝、再生障礙性貧血、多發性神經炎、胸膜炎、心肌炎及心包炎等,其中尤以糖尿病和脂肪肝值得重視。少數患者可後遺肝炎後高膽紅素血癥。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丙型病毒性肝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