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大腸瘤屬癌前病變,表現為大腸黏膜上大小不一的凸起物。
(二)發病機制
大腸腺瘤表現為大腸黏膜上大小不一的突起物,可分為有蒂型和廣基型。組織學切片上可見多少不等的絨毛狀成分。根據腺瘤中絨毛狀成分所占比例的不同而將腺瘤分為管狀腺瘤(絨毛狀成分占20%以下)、混合性腺瘤(絨毛狀成分占20%~80%)和絨毛狀腺瘤(絨毛狀成分占80%以上)3種,臨床上以管狀腺瘤最為多見,占70%左右。由於其分類特點,隻有當對完整的腺瘤組織進行病理檢查後,才能確定腺瘤的組織學類型。
雖然大部分的大腸癌由大腸腺瘤演變而來,但不是所有大腸腺瘤均發生癌變。腺瘤的癌變與下述因素有關。
1.腺瘤大小 一般來講隨著腺瘤的增大其癌變機會顯著上升。據文獻報道,直徑<1cm、1~2cm、>2cm的腺瘤原位癌的發生率分別為1.7%~2.6%、6。5%~24.3%、12%~25%,浸潤性癌的發生率分別為1%~1.3%、9.5%~9.8%、41.7%~46.1%。近年來發現一種扁平隆起型小腺瘤,直徑常<1cm,可伴中心凹陷,其惡變率高,但卻易漏診,故腸鏡檢查時須仔細。
2.病理類型 腺瘤中絨毛狀成分越多越易癌變,絨毛狀腺瘤癌變率最高,混合性腺瘤次之,管狀腺瘤癌變率較低。
3.腺瘤外形 廣基型腺瘤癌變率明顯高於有蒂型腺瘤。
4.腺瘤的不典型增生程度 隨著不典型增生程度的增高癌變率顯著上升,輕度不典型增生者癌變發生率約5.7%,中度為18%,重度達34.5%。
目前沒有相關內容描述。
保健品查詢大腸腺瘤中醫治療方法暫無相關信息
中藥材查詢大腸腺瘤西醫治療方法(一)治療
大腸腺瘤屬癌前病變,一經發現均應及時處理。多數腺瘤可通過鏡下切除,腸鏡無法切除時(多數為直徑大於2cm的絨毛狀廣基腺瘤)則應手術切除。對於術後病檢無癌變者無須進一步治療;有癌變者應根據浸潤深度選擇不同的治療方式。
1.鏡下切除 鏡下切除的方法有圈套凝切法、活檢鉗凝切法、電凝器灼除法等。對於有蒂型腺瘤可行圈套切除,對於小於0.5cm的廣基型腺瘤可采用活檢鉗凝切法或電凝器灼除法,0.5~1cm的廣基型可采用圈套凝切法進行切除。
2.手術切除 對於直徑大於2cm的絨毛狀廣基腺瘤不宜經腸鏡分塊切除,而應采用手術切除,一般按大腸癌手術處理原則進行。
3.腺瘤癌變的處理
(1)癌局限於黏膜層者,采用局部切除術,術後腸鏡隨訪。
(2)癌變侵入黏膜下層而未達固有肌層者,我國通常根據腺瘤病理類型決定手術方式。
①管狀腺瘤:如果切緣無癌,或切片中無血管和淋巴管受累,或癌細胞分化好,或病理學檢查證實腺瘤完全切除,一般隻需局部切除加密切隨訪即可。
②絨毛狀腺瘤:由於其淋巴結轉移的可能性高達29%~44%,因此應按通常的大腸癌作包括淋巴結清除的腸切除術。
③混合性腺瘤:如為有蒂型,其處理原則與管狀腺瘤癌變限於黏膜下層時相同,如為廣基型,則與絨毛狀腺瘤癌變限於黏膜下層時的處理原則相同。
(3)腺瘤癌變浸潤至肌層者,行根治性腸切除術。
(二)預後
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大腸腺瘤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1.活組織檢查 應多處或多次取材,最好將息肉全部切除送檢,以提高診斷的陽性率。
2.糞便潛血試驗 其診斷意義有限,假陰性較多,陽性者可提供進一步檢查的線索。
1.直腸指診 是檢查距肛門7~8cm以內直腸最簡便可靠的方法。觸及硬結是腺瘤癌變的可靠指標。
2.X線檢查 鋇劑灌腸X線檢查不易檢出較小的腺瘤,對低位尤其是直腸腺瘤不易顯示。雙重對比氣鋇造影可提高對腺瘤的檢出率。
3.內鏡檢查 包括直腸鏡、乙狀結腸鏡、纖維結腸鏡等,是目前最可靠的檢查方法,但仍有漏診的可能。對內鏡檢查發現的息肉均應活檢。腺瘤癌變在內鏡下常表現為:腺瘤增大,表面有糜爛、潰瘍、壞死樣表現,廣基或短蒂、亞蒂腺瘤的基底部僵硬,腺瘤組織脆性增加等。據報道,放大內鏡結合染色法可判斷腫瘤有無癌變及浸潤深度,應用免疫內鏡可精確區別良、惡性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