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形態學特征
結核菌屬於放線菌目,分枝桿菌科的分枝桿菌屬,為有致病力的耐酸菌。主要分為人、牛、鳥、鼠等型。對人有致病性者主要是人型菌,牛型菌少有感染。結核菌形態細長彎曲,兩端鈍圓,長約1~5μm,寬0.2~0.5μm,無芽孢或莢膜,無鞭毛。在標本中呈分散狀或成堆或互相排列成鏈狀。
染色特點
分枝桿菌一般用齊尼(Ziehl- Neelsen)抗酸染色法,以5% 石炭酸復紅加溫染色後可以染上,但用3%鹽酸乙醇不易脫色。若再加用美藍復染,則分枝桿菌呈紅色,而其他細菌和背景中的物質為藍色。利用染色法可與其他細菌作鑒別。
培養特性
結核桿菌為需氧菌,在缺氧情況下不繁殖,但仍能生存較長時間,專性需氧。最適溫度為37℃,低於30℃不生長。在良好的條件下,每繁殖一代約18~24h。培養出的菌落呈顆粒、結節或花菜狀,乳白色或米黃色,不透明。
抵抗力
菌體脂質成分約占其重量的1/4,脂質可防止菌體水分丟失,因脂質的存在故對乙醇敏感,對幹燥和強酸、強堿的抵抗力很強,能較長期存在於外界環境中,在痰內可存活20~30h,陰濕處存活6~8個月。但對對濕熱、紫外線敏感,煮沸5min或在陽光下直接曝曬2h即可殺滅。
耐藥性
結核菌對藥物的耐藥性,可由菌群中先天耐藥菌發展而形成,或長期應用同種藥物而產生耐藥性,即獲得耐藥菌。耐藥菌可造成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結核桿菌長期接觸鏈黴素還可以產生依賴性,即所謂賴藥性,但賴藥菌在臨床上很少見。
肝結核多是繼發性肝結核,是由各種肝外結核菌播散到肝臟所致,有時因肝外原發灶表現較隱匿或已痊愈,不能查出原發病灶,能查到原發灶者僅占1/3左右。
(二)發病機制
結核桿菌主要通過血管和淋巴系統進入肝臟。由於肝臟血液運行和淋巴豐富,一般進入人體的結核桿菌均能通過上述兩種途徑到達肝臟。但肝臟受到結核菌侵入不一定就會形成肝結核,這是因為肝臟具有較強的再生修復能力和豐富的單核吞噬細胞系統,膽汁也有抑制結核菌生長的作用。隻有當大量結核菌侵入肝臟或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或肝臟本身存在某些病變,如脂肪肝、肝纖維化、肝硬化或藥物損傷時才較容易發生肝結核。此外,有免疫缺陷或感染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者,肝結核發病率顯著增加。結核桿菌侵入肝臟的具體途徑有:①肝動脈:主要途徑,血行播散性結核病中血液含有的大量結核菌或者其他結核病破潰進入血液循環中的結核菌,經肝動脈進入肝臟。②門靜脈:腸結核或腸系膜淋巴結結核中的結核桿菌可通過門靜脈而侵入肝臟。③臍靜脈:此途徑隻存在於患有結核病的孕婦中,胎盤結核病灶中的結核桿菌通過臍靜脈進入胎兒體內引起先天性肝結核。④淋巴系統:肝內淋巴管直接與腹腔淋巴叢、腹膜後淋巴結相通,故腹腔內結核可經淋巴入肝形成感染灶。⑤直接蔓延:若肝臟鄰近器官組織是結核病灶,則結核桿菌可直接侵及肝臟,如腹腔結核。
結核桿菌不產生內、外毒素。但菌體成分和代謝物質對機體具有毒性作用,主要是莢膜、脂質和蛋白質。莢膜能與吞噬細胞表面的補體受體結合,有助於結核分枝桿菌在宿主細胞上的粘附與入侵,制吞噬體與溶酶體的融合使結核分枝桿菌能在吞噬細胞中長期存活;脂質,主要是糖脂,能破壞細胞線粒體膜,影響細胞呼吸,抑制白細胞遊走和引起慢性肉芽腫,其他的脂質還可以引起機體遲發型超敏反應;蛋白質具有抗原性,使機體發生超敏反應,在結核結節中具有重要作用。
(三)病理生理
肝結核的基本病理變化為肉芽腫。在不同的病變階段可表現為不同的病理類型。一般可分為:
①粟粒性結核:最常見。為全身血行播散性粟粒型結核的一部分。病變為粟粒0.6mm至2mm,質硬,呈白色或灰白色多發小結節,廣泛散佈於全肝。此型病情嚴重,臨床診斷困難,多為屍檢或剖腹探查時發現。
②結節性結核:較少見。由較小粟粒結節融合而成孤立性或增殖性結核結節,病灶比較局限,大小2~3cm以上、質硬、灰白色的單發或多發結節,甚至融合成團塊,酷似腫瘤,又稱結核瘤。
③結核性肝膿腫:結核病灶中心壞死、液化形成白色或黃白色幹酪樣膿液,可單發或多發,膿腔多為單房,多房少見。膿腫可侵蝕膽管。
④結核性膽管炎:肝結核病變累及膽管或膿腫破入膽管形成膽管結核病變,病變具有局限性,肝外膽管受累者較少。表現為膽管壁增厚、潰瘍或狹窄。該型很少見。
⑤肝漿膜性結核:肝包膜被結核菌侵犯,呈廣泛肥厚性改變,或在肝包膜上發生粟粒樣結核病灶。較為罕見。
本病最常見的癥狀為發熱和乏力。其他癥狀還有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腹脹、腹瀉。發熱多在午後,有時伴畏寒和夜間盜汗;有低熱者也有弛張型者,高熱可達39~41℃。身患結核病者可長期反復發熱,若要診斷肝結核需排除其他發熱原因。
肝腫大是主要體征,質硬,邊緣鈍,半數以上有觸痛;近半數者脾及周圍淋巴結腫大,約15%的患者因結節壓迫肝膽管可出現輕度黃疸,10%的病例有腹水。有的患者僅有肝外結核表現或沒有任何臨床表現,僅在體檢時偶然發現。
臨床上可根據臨床表現如不明原因發熱、肝病表現(肝臟腫大、肝區或上腹部脹痛、肝功能損害)等初步診斷。再依靠血象檢查、毒素試驗、肝穿刺活檢結核桿菌等實驗室手段可明確診斷。當懷疑肝結核是也可應用抗結核藥物試作驗性治療,必要時也可剖腹探查。
適宜食物:
1、主食及豆類的選擇大豆及豆制品、糙米、蕎麥、大米、小米、芡實、綠豆、赤小豆、玉米、小麥等。
2、肉蛋奶類的選擇魚類、蛋類、乳品、瘦肉、豬肝、豬肺、老母雞、牛肉、羊肉、鰻魚、鱉、烏龜、黑魚、鴨蛋、鴨、鮑魚、海蜇皮等。
3、蔬菜類的選擇百合、青菜、冬瓜、藕、西紅柿、土豆、胡蘿卜、蘿卜、菱角、蓮子、荸薺、銀耳、山藥、黑木耳、白木耳等。
4、水果的選擇梨、柿、橘、甘蔗、菱、香蕉、大棗、蘋果、蓮子、木瓜、梨、西瓜等。
5、其他蜂蜜、花生、芝麻、枸杞子、栗等。
飲食禁忌:肥肉、酒、毛筍、菠菜、胡椒、辣椒、芥末、生薑、韭菜、蔥、洋蔥、八角及油煎和幹燒等品。
食療方:
1.羊髓生地羹:羊脊髓、蜂蜜各50克,生地10克,熟羊脂油15克,黃酒25克,生薑絲、精鹽各少許。先將羊脊髓、生地一同放入鍋內,加水煮湯至熟透,撈去藥渣,再加入熟羊脂油、精鹽、生薑絲、黃酒、蜂蜜等,加熱至沸即成。
2.銀耳鴿蛋羹:銀耳2克,冰糖20克,鴿蛋1個。先將銀耳用清水浸泡20分鐘後揉碎,加水400克,用武火煮沸後加入冰糖,文火燉爛;然後將鴿蛋打開,用文火蒸3分鐘,再放入燉爛的銀耳羹中,煮沸即成。
3.胡蘿卜蜂蜜湯:胡蘿卜1000克,蜂蜜100克,明礬3克。將胡蘿卜洗凈切片,加水350克,煮沸20分鐘,去渣取汁,加入蜂蜜、明礬,攪勻,再煮沸片刻即成。
4.甲魚滋陰湯:甲魚肉250克,百部、地骨皮、知母各9克,生地24克,精鹽適量。將甲魚放入沸水鍋中燙死,剁去頭爪;揭去硬殼,掏出內臟,洗凈後切成l厘米見方的塊,與洗凈的百部、地骨皮、知母、生地一同放入砂鍋內,加水適量,用武火煮沸,再轉用文火燉2小時,加精鹽調味即成。
5.雞肝牡蠣瓦楞子湯:雞肝l一2具,生牡蠣15—24克,瓦楞子12一15克。將雞肝洗凈切開,生牡蠣、瓦楞子打碎;先煎牡蠣、瓦楞子,60分鐘後下雞肝,待雞肝熟後取湯飲用。
6.雪梨菠菜根湯:雪梨1個,菠菜根、百合各30克,百部12克。將雪梨洗凈切塊,菠菜根洗凈切成段,與百合、百部一同入鍋,加水適量,煎湯,水沸後40分鐘即成。
預防和治療原發性肝外結核,是預防肝結核的關鍵:
1.首先應是積極、盡早、徹底治愈活動性肺結核,使痰菌轉陰,防止肺結核病情發展引發肝結核以及肺結核患者將結核病傳染他人。結核病患者的痰液須妥善處理,以免造成空氣傳染。將有活動性肺結核病人的餐具、洗漱用品單獨應用,並定期煮沸消毒,以防交叉感染。
2.個人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不隨便吐痰。與結核病患者有接觸的個人應到醫院做預防性檢查,當有發熱乏力癥狀出現時要及時就醫,以免耽誤最佳的診斷時機。平時加強身體鍛煉,提高機體抗病能力。
保健品查詢肝結核中醫治療方法肝結核亦即中醫所說的肝癆,中醫解釋肝癆為癆蟲侵及肝臟,阻礙疏泄,耗吸營養,蝕耗肝陰。故根據中醫辨證論治,可采用以下治療方法施治。
1.熱毒淤肝證:右脅痛,右脅下痞塊,局部壓痛,惡寒發熱或寒熱往來,口苦咽幹,頭暈目眩,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數。清肝瀉火、化瘀解毒。柴胡清肝湯加地鱉蟲、旋覆花等。
2.肝瘀痰結證:右脅刺痛,有脅下腫塊,推之不移,局部壓痛,肌肉消瘦,食納減少,時有寒熱,舌紫有瘀斑,脈澀。化瘀祛痰、軟堅散結。鱉甲煎丸加減。
3.肝腎陰虛證:右脅痛,肝腫大,腰膝酸軟,頭目眩暈,耳鳴耳聾,煩熱盜汗,手足心熱,口燥咽幹,舌紅少苔,脈細數。滋補肝腎、清熱抗癆。知柏地黃湯加百部、銀柴胡、白薇等。
中藥材查詢肝結核西醫治療方法肝結核的治療與粟粒性結核同,包括抗結核藥物應用和營養支持療法等。
藥物治療:利福平、異煙肼、乙胺丁醇、鏈黴素為抗結核第一線藥物,也可選用卡那黴素、乙硫異煙胺和環絲氨酸等藥物。臨床上常利福平與異煙肼合用或吡嗪酰胺與利福平及異煙肼合用以期達到減少結核桿菌耐藥性的產生。結核性肝膿腫則應考慮手術引流或肝葉切除術;有膽管阻塞、阻塞性黃疸是也可考慮手術引流。
營養支持:對於患者給予高蛋白質、高熱量、高碳水化合物、富含維生素BC的食物,脂肪攝入應適量飲,避免給肝臟增加消化負擔。此外還可為病人提供含鈣、鐵豐富的食物,如牛奶、乳制品和海產品,骨頭湯、動物肝或血、蛋黃等。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肝結核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1.血象檢查 白細胞總數正常或偏低,少數患者可增高,甚至出現類白血病反應。中性粒細胞比例升高,80%以上患者血紅蛋白下降,提示有貧血,血沉常加速。
2.肝功能檢查 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堿性磷酸酶及膽紅素升高,可有白蛋白減少、球蛋白增加。
3.細菌學檢查 經穿刺或手術獲得的肝組織切片抗酸染色尋找結核桿菌,粟粒性病變的細菌陽性率可達60%。肝穿刺活檢對彌漫性或粟粒性病變診斷價值較大。
4.血清抗結核菌純蛋白衍生物(抗PPD)IgG抗體測定陽性結果可輔助診斷。
5.結核菌素試驗 應用舊結核菌素(OT)或純蛋白衍化物(PPD)進行皮膚試驗,連續觀察12h,陽性者可作診斷參考。
6.多聚酶鏈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 體外擴增結核桿菌DNA:PCR技術已用於結核病的診斷,隻需要少量細菌便可在很短的時間內獲得陽性結果。
7.診斷性腹腔鏡檢查 檢查可發現肝表面的黃白色點狀或片狀病變,並在直視下作病灶穿刺作病理及細菌學等進一步的檢查。
8.剖腹探查 個別疑難病例,必要時可通過手術剖腹途徑獲得明確的診斷。
9.影像檢查
(1)X線腹部平片 可能發現肝內鈣化灶。有人報肝結核患者48.7%有肝內鈣化灶。
(2)B超 可發現肝腫大、脾大、腹腔或腹膜後淋巴結腫大及肝內較大的病灶,亦可在其引導下作病灶穿刺檢查。
(3)CT掃描 能發現肝內病灶,病灶邊界多不清晰。
①與病毒性肝炎鑒別,肝結核與病毒性肝炎在臨床表現上均可出現黃疸,但病毒性肝炎是由各型肝炎病毒引起的,病毒直徑大小在27~60nm之間,結核桿菌長約1~5μm,寬0.2~0.5μm,形態學上兩者區別較大。應用抗酸染色法做鑒別時,結核桿菌可有陽性結果。②局限性肝結核瘤有時與肝癌難以鑒別,而粟粒性肝結核有時易與彌漫型肝癌混淆,但後者病情嚴重,病程發展較快,甲型胎兒蛋白(AFP)陽性,結合慢性肝病史等,一般可以鑒別。③肝結核形成膿腫後應與阿米巴性或細菌性肝膿腫相鑒別。在臨床表現上細菌性肝膿腫多繼發於膽道感染,全身中毒癥狀嚴重,有寒戰、高熱,而阿米巴性肝膿腫多有膿血便史,膿腫一般比較大,膿液呈巧克力色;從病原學上也可做細菌檢查,一般不難鑒別。④對具有黃疸的病例,容易誤診為肝硬化、鉤端螺旋體病、敗血癥等,尤其當患者有結核病史或治療無效而日漸惡化時,應警惕本病的可能並結合包括細菌檢查、影像檢查等在內相關檢查。⑤肝脾腫大、高熱、黃疸、貧血、惡病質,應與淋巴瘤、急性白血病、惡性網狀細胞增多癥相鑒別,可查骨髓象和淋巴結活檢,可發現淋巴瘤、急性白血病、惡性網狀細胞增多癥相對應的淋巴細胞、白細胞、網狀細胞絕對數明顯升高。
並發癥一般有黃疸、肝腫大、脾腫大、腹水和腹部腫塊等。人體肝臟感染結核桿菌後可引起肝內或肝外膽管系統梗阻,膽紅素升高,引發黃疸,表現為皮膚、鞏膜等組織的黃染、腹脹、腹痛、右上腹劇烈疼痛等。黃疸的出現往往預示著結核病變已發展到終末期,醫生和患者應格外註意。結核性肝臟病變常伴有肝腫大,肝痛,肝表面多為中等硬度,光滑,少數有明顯結節。如有膿腫,肝痛及壓痛更為明顯。此外,其他肝病也可引起肝腫大,如肝炎、脂肪肝等。約半數肝結核患者會出現顯著脾腫大,提示有脾結核出現,有脾功能亢進表現。腹水和腹部腫塊主要由於結核性腹膜炎和淋巴結結核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