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華支睪吸蟲是雌雄同體的吸蟲。其生活史復雜,按發育程序可分為成蟲、蟲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及幼蟲等八個階段。成蟲寄生在肝內膽管系統,尤其在膽管的分支部分。偶亦可見於胰腺管內。成蟲蟲體狹長、扁薄,前端尖細,後端較鈍圓,狀似葵瓜子仁。體表無棘,呈褐色半透明。大小為(10~25)mm×(3~5)mm,有口、腹兩個吸盤,消化器官有口、咽、食管和分支的腸管。生殖器官系雌雄同體,其兩個睪丸均呈分支狀,前後排列於蟲體的後端。成蟲蠕動緩慢,大多吸附於膽管內壁黏膜。其蟲卵是人體寄生蟲卵中最小的一種,約為(27.3~35.1)μm×(11.7~19.55)μm,呈橢圓形,略似電燈泡狀,殼厚,呈棕黃色,一端有陷入於卵殼中的小蓋,在連接處卵殼增厚,卵內含一個毛蚴。
華支睪吸蟲的第一中間宿主是多種淡水螺,第二中間宿主為淡水魚類。
成蟲寄生於宿主的肝內中、小膽管內,有時移居較大膽管或膽總管,大都是吸附於膽管內壁的黏膜,以組織液和黏液中的葡萄糖或蛋白質為營養,營有性生殖。蟲卵隨膽汁到達腸道,與糞便一起排出體外,如落入池塘和溪溝中,被第一中間宿主淡水螺(沼螺、豆螺等)吞食後,卵內毛蚴即在螺腸內孵出,穿入腸壁,在腸道周圍軟組織內先後發育為胞蚴、雷蚴、尾蚴。尾蚴離開螺體逸入水中,鉆入第二中間宿主淡水魚(鯇魚、麥穗魚、棒花魚、鯽魚及鯉魚等)或淡水小蝦體內,形成囊蚴。人或其他終末宿主動物如吃進含有囊蚴而未煮熟的淡水魚或淡水小蝦後,囊蚴外殼可被胃酸及胰蛋白酶消化,在十二指腸內幼蟲脫囊逸出。幼蟲沿膽總管移行至肝內膽管寄生,最後在膽小管發育為成蟲。
(二)發病機制
華支睪吸蟲多寄居肝膽中,以組織液和黏液中的葡萄糖或蛋白質為營養,引起患者消化不良、是與不爭等消化系統癥狀。蟲體及蟲卵的機械刺激及其代謝產物的作用是引起患者免疫應答的原因,導致患者出現肝區腫痛、膽管炎等。當大量感染時,蟲體堵塞彈道,引起阻塞性黃疸。
(三)病理變化
常見的病理變化有膽管阻塞、膽汁淤積,膽管上皮細胞發生脫落,繼而呈腺瘤樣增生,膽管壁增厚而逐漸變狹窄,膽管呈圓柱狀或囊狀擴張。膽管周圍與門靜脈周圍均見纖維組織增生,以及淋巴細胞與嗜酸性粒細胞的浸潤,並向肝實質擴散。在中毒感染的兒童病例中還可出現肝硬化。華支睪吸蟲感染還與原發性肝癌、膽管癌的發生密切關系。
潛伏期一般為1~2個月。感染越重,潛伏期越短。
根據患者起病的快慢可將本病分為急性和慢性:
1.急性華支睪吸蟲病 短期內食入大量華支睪吸蟲囊蚴可致急性華支睪吸蟲病。急性華支睪吸蟲病以寒戰、高熱(可達39℃以上)、肝腫大、上腹部疼痛為主要表現,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增多。體征表現常有頭痛、食欲不振、惡心、乏力、肝區壓痛等。
2.慢性華支睪吸蟲病 急性華支睪吸蟲病發病數周後急性癥狀消失而進入慢性期,病人反復的多次小量感染也可演變成慢性華支睪吸蟲病。常見表現有疲乏、消化不良、肝大伴壓痛等。慢性華支睪吸蟲病最常見,一般起病隱匿,癥狀復雜。癥狀的出現率與感染度有一定關系,感染度輕的無癥狀者較多;感染越重,黃疸、肝大、肝區痛的發生率越高。根據病人感染的程度和癥狀的輕重,臨床上可將慢性華支睪吸蟲病分為輕、中、重三度:①輕度:可無明顯癥狀,或僅有胃部不適、進食後上腹脹、食欲不振、輕度腹痛等上消化道癥狀,也可出現肝腫大和消化不良。糞便檢查時可發現蟲卵。②中度:主要有較明顯胃腸道癥狀,如食欲缺乏、消化不良、右上腹脹痛,肝大(左葉更明顯),輕度水腫。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乏力、疲倦,腹痛和慢性腹瀉常見。有些患者,可觸及肝臟表面不光滑,有壓痛和扣擊痛。部分患者還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貧血、營養不良和浮腫等癥狀。③重度:有明顯胃腸癥狀,反復腹瀉或便秘,右上腹疼痛或有脾大、腹水、貧血等。多見於兒童,約占10%,,兒童感染還可伴有明顯的生長發育障礙,甚至可引起侏儒癥。感染晚期可形成肝硬化和門脈高壓、腹水、腹壁靜脈曲張。
本病可根據流行病史、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等來確診。本病患者有生吃魚蝦史,常有腹脹、腹痛、腹瀉、消化不良等胃腸道反應以及肝區壓痛等肝膽癥狀。在患者糞便中找到華支睪吸蟲蟲卵對確診為華支睪吸蟲病具有決定意義,但如糞檢蟲卵陰性,則宜用十二指腸引流液找蟲卵,以進一步明確。
1.提高自我防范意識,不吃生魚蝦,提倡科學的烹調和食用魚的習慣,防止誤食囊蚴,把住“病從口人”關。
2.控制傳染源 在流行區進行普治普查,積極治療病人和帶蟲者。對重點人員、高發人群要重點檢查、重點防治。加強保蟲宿主的管理,不用生魚蝦喂狗、貓、豬等動物。
3.切斷傳播途徑 對動物糞便等排泄物進行無害化處理,防止人畜的交叉感染。保護好水源,防止病畜的排泄物污染。在春季螺開始繁殖前,采用藥物滅螺,以切斷華支睪吸蟲病的流行環節。
保健品查詢華支睪吸蟲病中醫治療方法暫無相關信息
中藥材查詢華支睪吸蟲病西醫治療方法(一)治療
1.對癥治療
重度感染兼有營養不良、肝功能異常或肝硬化者,應加強營養,糾正貧血,保護肝臟,以改善全身狀況,並及時進行驅蟲治療。對急性膽囊炎、膽石癥、膽總管炎或膽道梗阻等並發癥,應手術治療,並加用抗菌藥物。術後給予驅蟲治療。合並病毒性肝炎時,除積極保護肝臟外,應在病情改善的基礎上盡早進行驅蟲治療。
2.病原治療
(1)吡喹酮(praziquantel):是治療本病的首選藥物,具有療程短、療效高、毒性低、反應輕以及在體內吸收、代謝、排泄快等優點。吡喹酮對華支睪吸蟲的作用是使蟲體皮層受到破壞,從而喪失吸收能力,無法攝取葡萄糖,蟲體處於饑餓狀態,促使其體內貯存的糖原分解,導致體內糖原減少,以致耗竭。用法是25 mg/(kg·次),3次/d,連服2天(總劑量150mg/kg體重)。治療後3個月糞便蟲卵陰轉率達90%以上。少數病例在服用時出現頭暈、頭痛、乏力、惡心、腹痛、腹瀉等不良反應,多發生在服藥後0.5~1 h,但持續時間不長,絕大多數病例無需處理,治後2~4 h,最多24 h減輕或消失,一般不影響治療。一般治療量對肝、腎無明顯損害。個別患者可有期前收縮、心律失常等。
(2)阿苯達唑:近年來臨床上應用阿苯達唑治療本病,效果滿意。用量為10 mg/(kg·d),分2次服,7 天為一個療程,總劑量為140mg/kg體重。糞便蟲卵陰轉率幾乎為100%。阿苯達唑副作用輕,僅有少數病人出現口幹、乏力、嗜睡、頭暈、頭痛、食欲不振、嘔吐、腹痛、血清ALT升高等,但並不影響治療。
(二)預後
一般患者經驅蟲治療後,預後良好。有並發癥者,如及時治療,預後亦良好。合並病毒性肝炎時,肝炎癥狀常較明顯,病程遷延,肝功能恢復較慢。重癥病人已發展至肝硬化者,預後較差。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華支睪吸蟲病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1.病原學檢查 糞便直接塗片:蟲卵是人體寄生蟲卵中最小的一種,約為30 ×14腫,略似電燈泡形,殼厚,呈棕黃色,上端有小蓋,下端有一小結節,卵內有一成熟毛蚴。沉淀集卵法或氫氧化鈉消化法陽性率高,並可同時作蟲卵計數。十二指腸引流液中檢出蟲卵的機會較大。查出華支睪吸蟲卵即可確診。蟲卵計數有助於瞭解感染程度及治療效果。
2.免疫學檢查
(1)皮膚試驗:宜選用高稀釋度抗原作皮試。通常以成蟲鹽水冷浸為抗原(稀釋度為1∶15000~1∶30000)作皮內試驗,陽性率可高達97.9%,與糞陽性符合率高達99.5%。本試驗簡便易行,特異性高,與其他吸蟲類疾病幾無交叉反應,具有輔助診斷和普查初篩的價值。
(2)檢測血清中特異性抗體:①間接紅細胞凝集試驗:具有操作簡易和判斷結果快速的優點,但其穩定性尚欠理想。抗原制備的方法基本上相同,但抗原的提取、用於致敏紅細胞的抗原濃度、紅細胞的處理等步驟和條件不同,檢測的陽性率為68.4%~98.7%,差異范圍較大。②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是用得較多的方法,敏感性和特異性均較高,檢測抗體敏感性多為90%~95%,假陽性率1%~5%,對並殖吸蟲病、血吸蟲病患者血清有約10%的交叉反應。
(3)檢測血清中特異性抗原:用雙夾心法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本病患者血清中特異性循環抗原,用於療效考核明顯優於檢測抗體的方法。
3.血液檢查 白細胞計數增高,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慢性患者可呈輕度貧血,隨著病程延長,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貧血,白細胞計數大多正常,但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血沉加快,血清堿性磷酸酶、丙氨酸轉氨酶和γ-谷氨酰轉肽酶活力增高。血漿總蛋白和清蛋白減少。
4.影像檢查
(1)B超聲檢查 肝內光點粗密不均,有小斑片或團塊狀回聲,彌漫性中、小膽管不同程度擴張,膽管壁粗糙、增厚、回聲增強。
(2)CT檢查 可見膽小管擴張,少數病例膽囊內可見不規則組織塊影。
華支睪吸蟲病的並發癥以膽道感染,膽管炎和膽石癥最常見。嚴重感染者還可出現肝硬化。成蟲長期堵塞膽管是引起膽汁性肝硬化的直接原因,成蟲阻塞胰管還可引起胰管炎及胰腺炎。在流行區常見先感染華支睪吸蟲後再感染病毒性肝炎者。患病毒性肝炎後,其乏力及納差等消化道癥狀會明顯加重,肝、脾大可較顯著,肝功能不易恢復正常,並常存在肝膽道感染,其黃疸亦較難消退。亦有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再感染華支睪吸蟲而致病情加重的報道。本病還與原發性肝細胞癌或膽管上皮癌的發生有著密切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