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醫學百科 按字母 按身體部位 按科室

胃腸道伴癌綜合征介紹

  胃腸道伴癌綜合征系指由於消化系的某些癌瘤所伴發的一些癥候群。它不包括腫瘤的一般全身性影響, 如黃疸、發熱、消瘦等, 也不指經典的消化道內分泌腫瘤的胃腸外表現。


原因

  能引起蛋白質丟失的胃腸病甚多,如表1 所示。
 

  生理學的研究已證實,血漿白蛋白和球蛋白的分解產物中,僅10%左右從腸道排出,因此認為正常人生理情況下胃腸道蛋白質的丟失可以忽略不計。

  蛋白質丟失性胃腸病的發病機制主要有三:

  1.胃腸黏膜糜爛或潰瘍導致蛋白滲出或漏出。

  2.黏膜細胞損傷或缺失,細胞間緊密連接增寬,導致黏膜通透性增加,血漿蛋白漏入腸腔。

  3.腸淋巴管阻塞,腸間質壓力升高,使富含蛋白質的腸間質不但不能保持在間質中或被吸收入血循環,反而使其溢出,進入腸腔而丟失。腸道炎癥引起蛋白丟失性胃腸病的機制還不清楚,可能是由於炎癥區細胞外液和炎性液體滲出所致。在正常情況下,漏入胃腸道的血漿蛋白量不多,估計這些蛋白質不到血循環白蛋白的6%,隻相當於這些血漿蛋白每天分解率的10%~20%,其中90%以上被消化後又重新吸收,因此,胃腸道的分解代謝在血漿蛋白總的分解代謝中並不占重要地位。在蛋白丟失性胃腸病時,血漿蛋白質從胃腸道的丟失遠越過正常喪失量。每天蛋白質在胃腸道的降解率可高達循環血漿蛋白質總量的40%~60%以上。蛋白質丟失性胃腸病時蛋白質從胃腸道丟失與蛋白質的分子量無關。血漿蛋白大量漏入胃腸道,致使血漿蛋白質半衰期縮短、周轉率加快。有研究表明,本病時由於血漿蛋白質無論其分子大小均從胃腸道黏膜漏出,因而合成率越慢和(或)半衰期越長的血漿蛋白下降越明顯。白蛋白和IgG 的半衰期較長,即使機體進行代償性合成,其能力有限,肝臟合成白蛋白的速率最多能提高1 倍;而IgG 等免疫球蛋白的合成還不受血漿濃度降低的刺激,所以白蛋白和IgG 的血漿濃度在本病時下降程度最重,使得本病患者常伴有低白蛋白血癥。周轉率快、半衰期短的血漿蛋白,如轉鐵蛋白、銅藍蛋白、IgM 等不易受到影響,本病時僅輕度降低。而纖維蛋白原半衰期最短、合成速率最快,故血漿濃度一般正常。丟失入胃腸腔的蛋白質在腸腔內被分解成氨基酸、肽而被再吸收入血循環,作為機體的氮源,如果丟失入胃腸道的蛋白質量較多、進入腸道的速度較快或腸蠕動較快,則有大量的蛋白從腸道排出。因腸淋巴管阻塞而致蛋白質從腸道丟失者,可同時有淋巴細胞從腸道丟失而致血淋巴細胞減少。此外,其他血漿成分如銅、鈣、鐵、脂質等也可從胃腸道丟失。


症狀

胃腸道伴癌綜合征早期癥狀有哪些?

  臨床表現

  一、蛋白丟失性胃腸病

  多見於胃癌和結腸癌,因癌組織壞死脫落而引起相應胃腸粘膜的通透性增高,血漿蛋白大量從胃腸道漏出丟失。癌瘤壓迫和堵塞淋巴管,引起胃腸淋巴回流受阻,淋巴管淤積、破裂,使大量蛋白丟失。臨床上以低蛋白血癥和水腫為主要表現。

  二、小腸絨毛萎縮

  可見於結腸癌、直腸癌、主要表現為腹瀉。

  三、腹瀉、失水和休克

  主要見於結腸絨毛樣腺瘤,偶見於消化道APUD系統腫瘤,如VIP瘤、胃泌素瘤和胰多肽瘤等。表現為分泌性腹瀉,可導致失水、電解質紊亂,甚至休克。

  診斷

  通過放射性核素標記大分子物質消化道排泄試驗,或α1-抗胰蛋白酶檢測可以確診蛋白丟失性胃腸病。


飲食保健

胃腸道伴癌綜合征吃什麼好?

  暫無相關資料


護理

胃腸道伴癌綜合征應該如何護理?

  預後:總之,確定蛋白丟失性胃腸病的病因,采用適當的外科、藥物和(或)飲食幹預,可部分或完全減輕這些患者的低蛋白血癥、水腫和其他臨床癥狀。惡性腫瘤所致者預後不良。兒童患者診治不及時引起生長發育障礙,甚至死亡。個別成人患者可因診治不及時而死於嚴重的營養不良和繼發感染。


治療

胃腸道伴癌綜合征治療前的註意事項?

  1.預防:針對蛋白質丟失性胃腸病的病因性疾病進行有效的治療,是預防的關鍵。

保健品查詢胃腸道伴癌綜合征中醫治療方法

  暫無相關資料

中藥材查詢胃腸道伴癌綜合征西醫治療方法

  治療主要是原發癌瘤的切除,也可應用生長抑素類似物如奧曲肽治療,對控制腹瀉有效。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胃腸道伴癌綜合征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

檢查

胃腸道伴癌綜合征應該做哪些檢查?

  1.X 線檢查 胃腸道X 線檢查對鑒別診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以下X 線征:胃腸黏膜皺襞巨大肥厚(見於肥厚性分泌性胃病);吸收不良的X 線征(腸腔擴張、雪花樣或羽毛樣鋇劑沉著,鋇劑呈分節狀分佈,見於各種伴有吸收不良的蛋白質丟失性胃腸疾病);小腸黏膜皺襞普遍增厚(淋巴瘤、克羅恩病、原發性腸淋巴管擴張癥或繼發性腸淋巴管阻塞);小腸黏膜呈結節樣改變後指壓征(淋巴瘤、克羅恩病)。腹部CT 掃描有助於發現腸系膜淋巴結腫大等。

  2.空腸黏膜活檢 多塊空腸黏膜活檢對淋巴瘤、乳糜瀉、嗜酸性胃腸炎、膠原性胃腸炎、腸淋巴管擴張癥、Whipple 病等診斷有意義。

  3.淋巴管造影 經足淋巴管造影對鑒別先天性或繼發性腸淋巴管擴張有很大幫助。前者可見周圍淋巴管發育不良和胸導管病變,造影劑滯留於腹膜後淋巴結,但腸系膜淋巴系統不充盈;後者造影劑可反流至擴張的腸系膜淋巴管,並溢出至腸腔或腹膜腔。

  4.腹水檢查 有腹水者可作診斷性穿刺,查腹水細胞、蛋白質、乳糜微粒、酶、惡性細胞等。


鑑別

胃腸道伴癌綜合征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應與其它原因或途徑引起的蛋白丟失相鑒別。

  1.失代償期肝硬化 有肝病史,肝臟縮小、脾腫大等門脈高壓的臨床表現,及肝功能異常等。這些肝硬化的特點有助於與其鑒別。

  2.腎病綜合征 腎病綜合征有大量的血漿蛋白(特別是白蛋白)從尿中丟失,尿蛋白排出率>3.5g/d,以白蛋白為主。血漿膽固醇增高,伴三酰甘油及低密度脂蛋白濃度增高。尿化驗有紅細胞、顆粒管型。還可有腎功能損害和高血壓的表現。

  3.血漿蛋白消耗過多性疾病 長期發熱、甲狀腺功能亢進、惡性腫瘤、糖尿病等,可引起消耗過多性低蛋白血癥。但各有其相應疾病的病史及臨床特點,有特異的實驗室等輔助檢查異常。找不到血漿蛋白從胃腸道過多丟失的證據。

  4.蛋白質消化吸收不良 主要見於胃大部分切除術、慢性胰腺炎及某些小腸吸收不良疾病。糞便中蛋白質及其不完全分解產物增多,常伴糞脂含量增高。胰外分泌功能試驗和相應的小腸吸收功能試驗有異常,找不到血漿蛋白從胃腸道黏膜過多丟失的證據。但要註意有些引起蛋白質吸收不良的疾病也可引起蛋白丟失性胃腸病,故不排除二者可同時或先後存在的可能性。

  5.先天性低白蛋白血癥 在兒童期就有明顯的低白蛋白血癥,血清白蛋白常<10g/L,血沉很快,血清膽固醇很高,球蛋白正常或增高。有時還需與長期透析,多次大量抽胸、腹水,蛋白質攝入不足,大出血,大面積燒傷等導致低蛋白血癥的情況鑒別。根據特有的病史,臨床表現及找不到血漿蛋白從胃腸道丟失的依據而得到鑒別。


並發症

胃腸道伴癌綜合征可以並發哪些疾病?

  1.主要為血漿白蛋白和IgG 的降低,早期常有易疲勞、消瘦、乏力、性功能減退。嚴重缺乏時,可見皮膚幹燥、脫屑、色素沉著,有時出現褥瘡、頭發幹枯、易脫落。精神不集中、記憶力減退、易興奮和激動,甚至可表現為表情淡漠。有些患者,尤其小兒可有生長發育障礙,甚至死亡。

  2.由於血漿蛋白特別是白蛋白的下降,使血漿膠體滲透壓降低,水分從血管內轉至組織間隙,以及繼發性醛固酮分泌增多,導致水鈉瀦留所致。出現全身性水腫時下肢水腫最常見,也可見面部、上肢、或臍周水腫但全身性水腫罕見。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胃腸道伴癌綜合征

×

🔝